诗歌教学如何教出“诗味”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iginalmemo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李白的诗歌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所选李白诗歌共四首,包括《聞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塞下曲六首(其一)》《行路难》,且这四首诗都被选在“诵读欣赏”单元。现行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从诵读单元调到了阅读单元,且诵读单元选取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七年级(下)的诵读单元选取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八年级(上)阅读单元也选择了李白的一首《渡荆门送别》。这一编排细节释放了很多的信息,由此可见,诗歌尤其是经典诗歌的学习越来越得到重视,而李白诗歌的选录更加多样化,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限于背诵默写。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本人一直在探索诗歌教学的路径,现以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节课的课后反思为例,探讨一下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如何教出“诗味”。
  回想自己初为人师,第一次教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时候,先是引导学生读诗题,了解一些背景知识,接着带领学生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最后应考试需求给学生讲授了第一句的意象的作用,以及第三、四句中想象手法妙处。现在想来,那一节课真是糟糕透顶,学生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是符号化的,是基于背景知识想象出来的,并不是真的从诗歌文本中读出来的。而对于意象和想象的讲授更使这节课变得像是一节习题讲评课,遑论诗味。现在想来,意象和想象这些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大的特色,且这首诗更具有李白的个性特征。基于这样的反思,我在重新设计这一课的时候,站在了李白诗歌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立足点上,以诵读的方式,紧扣“愁心”展开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文本中的情感以及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进而体味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以期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诗歌的含蓄之美
  诗歌向来是言志、言情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很多学生依然会依据诗歌标题或是自己查阅资料获得的信息进行先入为主的思考,但是我没有着急冒进,强行改正,而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仅从诗歌本身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很多学生都抓住了第三句中的“愁心”,这两个字是这首小诗里唯一清晰明确地表达情感的词语。那何谓“愁心”呢?学生对此理解比较统一,即“忧愁的心”,由此可见忧愁程度之深,整颗心都被愁绪包裹,以至于心都变成了“愁心”。所以对于好友王昌龄被贬官这件事,诗人李白心中是波涛汹涌的。那这颗愁心里具体包含哪些情感呢?有对好友遭遇的愤懑、不满,也有不能陪在好友身边的忧伤、难过,还有对他此去路途遥远、艰险的担忧和关心,更有因长期没有见到好友而产生的思念等。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出示了背景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唐朝以被贬之人的罪行轻重来决定被贬之地,龙标在当时是比较偏远的,可见朝廷对于王昌龄的惩罚之重。史料记载,王昌龄是因为不护细行被贬,说得很笼统,具体事由已经无法考证,也许只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王昌龄自己也曾写诗(“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得知这一消息的李白正在金陵地区游历,作为好友不能当面安慰,他的情绪应该是很复杂、很浓烈的,他需要一个宣泄情感的出口,而这首诗就是最好的出口,表明了他对好友的情意。
  只是李白在下笔的时候极为克制,他并没有大肆地宣泄自己的情感,除了第三句“愁心”在言情,第一句在写景,第二、四句在叙事,并没有涉及情感,初读的时候我们甚至会觉得诗人很冷静,以至于误会了诗人。其实这是李白诗歌独有的表达方式。同样地,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人也几乎没有涉及情感,第一、二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在叙事,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在写景,这样冷静的叙述在李白的诗中并不少见,但是我们依然能够从冷静的笔触之下读出一个热情饱满的诗人来。第一句中,诗人描绘了暮春之景,杨花落尽,子规在啼叫,景中也暗含了情感。“杨花”即柳絮,春天漫天飞舞,漂泊无依,在诗歌中一直是比较愁苦的意象。苏轼就有“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名句传世。“子规”即布谷鸟,叫声清脆凄婉,谐音“不归不归”,在诗歌中也是一个比较悲凉的意象,又因杜鹃啼血的典故,这个意象的悲剧色彩更加浓烈了。所以诗人借“杨花”“子规”营造了一个凄凉忧伤的氛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外在景物是诗人内在情感的投射,忧伤的不是杨花,亦不是子规,而是诗人自己,诗人有一腔的情感想要向好友倾诉,却无处诉说,这是多么愁苦呀!诗人不直接言说自己的愁苦,而是借助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这就使得他的情感显得更加蕴藉深沉,读来能不令人动容吗?当然这不是李白的独创,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直有这样的传统,例如《诗经·关雎》写的明明是男子对于女子的爱慕,却不直接表达,而是以雎鸠鸟的应和声来起兴,借此表达男子对女子的情意,多么有意思。如果话说白了,就失去韵味了,总要这样朦朦胧胧、若即若离,才令人回味无穷。中国人的情感向来都是细水长流、含蓄隽永的,就像是在秋天采撷一枚银杏叶夹在书页中,许多年后书中还留有银杏的气息。所以中国人在表达情感的时候,更多地倾向于借助外物。明明情感很浓烈,但在表达的时候又极为克制,不言情而是言及其他,写景或是叙事,因这种表达的克制而形成的含蓄之美,读来令人口颊留香,余韵悠长,回味无穷。这样的诗歌就像是沉在历史长河中的玉璧,虽不耀眼,却以它幽幽的光芒在古典文化中占据着一席之地,无可取代,令人难忘。
  第二、四句叙事,笔触更加冷静客观,似乎读不出什么情感,但值得一提的是仅两句就出现了三个地名“龙标”“五溪”“夜郎西”,这仅仅是简单的罗列吗?有版本中本诗的第一句作“扬州花落子规啼”,笔者认为这个版本有其合理之处,因为这样全诗就有了四个地名“扬州”“龙标”“五溪”“夜郎西”,这是明显带有李白特色的诗歌表达方式。在《峨眉山月歌》中,诗人同样用了“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串联,让读者感受到了空间转换之快,既写出船行速度之快,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喜悦,暗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在本诗中“扬州”“龙标”“五溪”“夜郎西”这四个地名放在一起,可以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富庶繁华的江南地区和荒蛮凶险的边远地区形成对比,暗含了诗人对友人的担忧和关心。   二、诗人的个性之美
  诗人的内心被愁绪包裹,一颗“愁心”無处安放,俯仰之间,只见一轮明月高悬,于是突发奇想,把彼此共享的这轮明月当成信使,托它将自己的“愁心”带给远在夜郎西的好友。有了月亮,诗人的情感就有了安放之处。李白特别喜欢月亮,他在诗中无数次书写月亮,这不仅是李白个人的审美情趣决定的,也是中国人普遍的审美情结决定的,夜空中高悬的一轮圆月寄托了人们心中无尽的想象和美好。从比较早的神话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中就可见端倪,在此后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月亮一直闪耀着,经过千百年的书写,形成了中国人心中独有的月亮情结。李白本人也很喜欢月亮,相传他是因为醉酒捉月而死,虽是传言,至少说明李白对月亮的热爱非同常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可以看出李白自幼时就对月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月亮”成了故乡的替代物;“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中的“月亮”有了一种大气磅礴之感;“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中“月亮”成了诗人理想的化身;“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月亮”成了诗人的好友,在孤独寂寞中慰藉他的心;“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的“月亮”脱去了沉重的外壳,变得轻盈美好……袁行霈先生曾说过:“诗歌的意象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最能体现诗歌的风格,诗人有没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在诗人李白的心中,月亮不是一个静止的没有生命的物象,而是具有人格意义的喻象,它和诗人在精神上是相通的,诗人在观照月亮的时候,超越了时空,灵魂得到了净化,精神获得了升华。所以在本诗中,诗人能够别出心裁地把月亮想象成为自己传达情意的信使,把自己的“愁心”寄给它,“随君直到夜郎西”,似乎诗人也陪着友人跋山涉水、经历千难万险,最终到达遥远的夜郎西,一个“直”字体现出一份共苦难的特别情谊。诗人李白也特别喜欢用“直”字,这个字也能体现他鲜明的个人风格。《行路难》中“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直”可见诗人理想破灭之后重振旗鼓的豪情壮志;《塞下曲六首(其一)》中“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直”可见对付敌人的狠劲,出手干净利落,毫不犹豫,透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直”可见庐山瀑布一泻千里的雄伟气势。一个“直”字体现了李白胸中的那股爽快之气,那股仗剑天涯的豪迈之气。
  李白借助奇妙的想象和凝练的语言把这份本该低回婉转负面消极的情感升华了,尤其是有了月亮,李白诗中的孤独、失意、愤懑这些负面情绪就被冲淡,甚至消解了。听闻好友的不幸遭遇,加之自己宦游的经历、仕途上的不得志,所有的负面情绪在这一刻排山倒海而来,所以内心被愁绪涨满,变成“愁心”,但“寄愁心与明月”,使这一腔的愁苦有了宣泄口,且再大的悲伤,放在偌大的时空之下,都被缩小了。所以,我们读李白的诗歌,能读出人生的不易、宦海的沉浮、理想的破灭、美好的消逝,但却读不出眼泪,可谓是“哀而不伤”。这是因为李白具有洒脱豪放的个性,他的内心是以千里、万年为尺度的,他从人生的有限看到了宇宙的无限,在他的诗歌中,视野宏大,天高地广,所有的痛苦和忧伤都在明媚的月光之下烟消云散,所以他的悲伤大气磅礴,没有眼泪。
  只有盛唐才能孕育出这样的天才诗人。盛唐的文化是多元开放的,仅贞观四年(630)在长安居住的突厥人就多达万户,李白从中亚的碎叶进入四川,再进长安,如此超长距离的远行,在唐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李白就是大唐画卷上最绚烂的一笔,如那明媚而灿烂的唐三彩,是王朝自信最直接的表达。
  三、“诗味”是文化之味
  在科技日益进步、经济日益增长的今天,提倡和重视古典诗歌的学习很有必要。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族,深挖我们的民族之髓,触摸我们的民族之光,并把它传承下去,我们才可以走得更远,变得更好。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职责教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唤起学生心中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中国古典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含蓄之美,经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一课的课后反思,我认识到,讲授诗歌不能失去“诗味”,失去诗味的同时也就让学生失去了对古典诗歌的学习热情。“诗味”实际上是文化之味,是从文化的土壤中生发出来的,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全局眼光,高屋建瓴,站在文化的纵坐标上,把握诗歌魅力,这样才能教好诗歌。如果教师能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热爱古典诗歌的种子,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何愁这颗种子长不成参天大树?
其他文献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初中生来说更是这样。本文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出发,阐述如何利用教材资源中的各类主题对初中生进行爱的教育、责任教育和生命教育。以下是笔者自己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学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一、爱的教育的渗透  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同样,爱,也是语文教材的主旋律。爱的内涵有很多,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爱、接受爱、回报爱。  1.爱国
期刊
我们今天研究陶渊明,不应忘记陶渊明是生活在一千六百年前的魏晋人,说起“魏晋”总是与名士风流、饮酒、服药、玄学等社会风气联系在一起。颜延之《陶征士诔》对陶渊明的人生有一个精准的概括:“心好异书,性乐酒德。”这典型体现了作为魏晋人的陶渊明的个性特征。  一  说起魏晋风度,自然离不开酒,酒已然成为魏晋名士们的生活必需品。在《尚书·无逸》中,周公有鉴于商纣王饮酒淫乐而失国,所以谆谆告诫成王:“无若殷王受
期刊
有人说,“优秀的语文老师是从课堂上走出来的”,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有较强的理解与领悟力,唯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带入文学艺术的殿堂;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调节好课堂气氛,营造有益课堂教学的氛围,从而深深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  一、善于增强课堂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姆的教学观认为,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是趣味性的。实践证明,有趣味的教学最容易让学生接受,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就是例子”,“例子”提供了方向,告诉我们须追根溯源,还原语文的本真,直指教育、教学的“初心”。吕叔湘先生在《文字改革》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提出:“我觉得每逢在种种具体问题上遇到困难,长期不得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够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所谓“根本问题”,就是指要认清“教的是什么”和“人们学会一
期刊
最近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推出了大型朗读类真人秀节目《朗读者》,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来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引领作用。节目播出后立即受到观众们的好评与热捧,诚如制作人董卿所说:“好的东西永远有需求,好的精神食粮总是供不应求。”  节目制作人对“朗读者”的诠释是:“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
期刊
近年来,随着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逐渐深入,批判性思维对于中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尽管人们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尚不统一,但是共识还是明确的,普遍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反思性的思维,要以较高的标准来监控思维要素和思维过程。  语文教学中,学生理性、多元、温和的态度当然要培养,不过更重要的是对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从大的方面讲,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引
期刊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七到九年级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学习文言文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加强其语言和文化知识的积累。  然而,现实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状况并不理想,“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三怕文
期刊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有云:“诗书之味大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也。”身处江南,故乡绍兴的“三味书屋”广为人知,书屋塾师寿镜吾次子寿洙邻曾解释说:“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书能医愚,然教师须有与之匹配的学识和情怀。培养学生终身好读、乐读才是语文教育真正的追求。  多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不断地思索如何让语文教学
期刊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没有一种提问方法能唤醒学生的思维潜能,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思考,如石子投入方塘,不仅轰然成浪,而且涟漪绵绵成影响深远之势呢?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的“主问题”教学理念正好回答了这一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如果能巧思妙想,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就可以使文章思路、学生思路、教师教路达到和谐统一,师生一起在阅读文本的活动中享受预设的精彩和生成的美丽,从而引导学生品尝
期刊
2014年9月,教育部出台,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取消高考“文理分科”的科目设置一项尤为引人关注。而在这种背景下,课堂提问运用得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有效提问,激发学生,让其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本文将结合实例具体阐述高中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艺术,以探索优化策略。  总的来说,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文理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