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认知隐喻理论与英语教学

来源 :中国科技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kyh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介绍隐喻理论入手,以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认知隐喻理论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作者认为,隐喻的生成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在英语词汇、阅读、文化学习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应将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应有的地位。隐喻理论应用到英语教学是隐喻研究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英语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认知隐喻 英语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204-03
  一 认知隐喻学
  认知隐喻学是相对于传统隐喻学的学派研究。隐喻的典型结构为“A is B”,即用B来喻说A。1980年,美国学者Lakeoff 和英国学者Johnson合作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明确提出了“认知隐喻理论”(Cognitive Theory of Metaphor),又叫“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开创了隐喻研究的新天地。他们认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以本体经验为基础。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躯体及其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形成了作为基本概念结构或认知结构的各种意象图式。为了更好地理解认知隐喻的本质,Lakoff 和 Johnson(1980)提出了一种新的隐喻认知机制,将认知域(domain)与映射(mapping)概念引入隐喻研究,即用始源域(source domain)与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来阐述隐喻认知现象。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去解释和表达另一种事物,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始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Lakeoff 和Johnson(1980)在书中共列举了82条概念隐喻,将其分为三类。
  1. 结构性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以一种人们熟悉的概念结构来喻说另一种概念,将谈论一种概念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做隐喻性转用时不仅是概念域中的单个概念,而且是一个概念域中的多种语义结构可以系统地对应到另一个概念域,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人们用一域来理解另一域。譬如在英语中,有大量的、系统的关于“争论”的表达式:
  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在和他的争论中,我曾没赢过。)
  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我打倒了他的论点。)
  在这些表达式中有一个固定的概念模型,即概念隐喻:“争论是战争”(ARGUMENT IS WAR)。可以看出,人们“争论”时所说所为部分是由战争概念构成的。“争论是战争”这个概念隐喻决定了人们对争论的认识和理解。在英语中,类似这样的概念隐喻和语言表达形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 方位性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参照空间方位而组成的一系列概念隐喻。这类隐喻源出我们对自身的了解。该隐喻大多数与人的基本空间方位有关。空间方位源于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概念:上-下,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人们将这些具体概念投射于情绪、生活状况、数量、时间、社会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上。方位隐喻与我们把经验空间化的方式有关。例如:HAPPY IS UP,SAD IS DOWN;MORE IS UP,LESS IS DOWN;HIGH STATUS IS UP, LOW STATUS IS DOWN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表达形式,如:
  Speak up, please.(请大点声。)
  Keep your voice down。(请小点声。)
  I’m feeling up today. (我今天感觉很好。)
  He’s really low these days. (他最近情緒不高。)
  大量语言事实证明,人类多数概念隐喻参照方位概念组成,这并非偶然,而是以社会经验和文化经验为基础的,如下弯的姿势与悲哀、沮丧经常一同出现,而直立的姿势与愉快、自信活力经常一同出现。
  3.本体性隐喻或物体性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人类最初生存方式是物质的,人类对物体的经验将抽象的概念表达为实体,由此派生出本体隐喻。本体隐喻源出我们对物体的体验。在这类隐喻中,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有形的实体。实体隐喻最典型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简言之,我们一般用objects, substances, containers这些东西来想象我们的经验,但不具体说明是什么样的object、substance和container。本体隐喻使我们把无具体形状的结构看得更清晰些。譬如我们把fear想象成object,可以说my fear, your fear等。再如我们不知道心灵(mind)是什么,但我们可以将mind概念化为object,也可用machine隐喻来建构它,如My mind is rusty this morning(今天早晨我的大脑简直锈掉了)。再如,We’re out of trouble now(现在我们走出困境了),trouble被当成了一个容器;Are you in the race on Sunday? (你参加星期天的比赛吗?)race被当成了一个容器。
  这些语言形式已成为普普通通的语言,一般情况下人们已经认识不到这些语言形式的隐喻性,因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已不自觉地将这两种事物相提并论。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无处不在,它是日常语言的普遍现象,从本质上说是认知性的,是通过语言现象表现出来的一种组织概念和思维方式。隐喻是系统性的,一个隐喻概念会引发大量的隐喻表达,而不同的隐喻概念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一致的网络体系,这个网络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语言和思维。隐喻作为概念体系,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起着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是人类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基础。正如Lakoff 和 Johnson(1980)所说的“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本质上都是隐喻的”,所以隐喻性表达在语言交际中非常普遍。   二 隐喻的认知功能
  一般来说,人们常用已知的、具体的、可见的事物来映射性新知的、抽象的、不可见的事物,如我们常用具体的空间来喻说抽象的时间。正是因为心智中有了TIME IS SPACE 这一概念隐喻,我们在英语和汉语中才产生了对应的隐喻性表达,如很多表示空间的介词,如at、on、in 等,可用来表示时间;汉语中的“上下”、“前后”原来是表示空间的,也常常被用来表示时间,如:上午、上星期、上旬、下午、下星期、前天、前半夜、后天、后半夜等等。正是人们心智中有了TIME IS MONEY 的隐喻性认知机制,才常用具体的“金钱”来认识和理解抽象的“时间”,英汉两种语言中才出现了很多对应的隐喻性表达:spend money(花钱)—— spend time(花时间);save money(节省钱)—— save time(节省时间);waste money(浪费钱)—— waste time (浪费时间);lack money (缺钱)——lack time (缺时间)等。倘若心智中没有TIME IS MONEY 这一概念隐喻,为什么英语和汉语都会想到要用金钱来喻说时间呢?
  概念隐喻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值得人们去深入研究。一是单向性。概念隐喻是从较抽象的概念(目标域)向较具体的概念(始源域)单一方向运动的,一般不能反方向运动。譬如我们可以说LOVE IS A JOURNEY,而不可以说A JOURNEY IS LOVE。 二是凸显性与遮蔽性。概念隐喻是从始源域到目標域的部分映射,因此,我们在通过始源域来理解目标域时,必然会彰显某些方面,而遮蔽其它的方面。例如在“AN ARGUMENT IS A WAR (辩论是战争)”这一概念隐喻时,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激烈的辩论时,就只会注意如何进攻对方,维护自己的观点,而忽视理智合作、战略战术等方面。三是无意识性和自动性。目标域的建构不可独立于任何始源域,其概念中的许多成分源出始源域,并非事先存在。知道隐喻意味着知道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系统映射。这种理解不是有意识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
  三.认知隐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999年,英国学者Cameron & Low 合编出版论文集Research And Applying Metaphor(《隐喻的研究和应用》),标志着隐喻研究已经步入应用研究阶段。随着隐喻研究在教育界的逐渐深入,学者们不断探讨隐喻在外语教学不同层面的作用。
  我国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王寅教授曾指出,受到认知隐喻理论的影响,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提出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单独列出来,与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并列为三大能力。隐喻理论不仅为语言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而且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一) 隐喻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很显然,概念隐喻的研究和英语教学最容易结合的方面当然要数词汇教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首先关注的是概念即词汇的隐喻性,另一方面是因为隐喻性词汇一直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概念隐喻对词义演变具有重要作用。Lakoff等学者们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隐喻与语言形式的内在联系。隐喻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的独有特点,这些特点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可以用来提高词汇教学效率。词汇教学中,按照不同的分类原则有多种不同的分类,笔者主要就概念隐喻在基本词汇、多义词汇和习语教学中的应用做简单介绍。
  1. 重视英语基本词汇教学
  认知隐喻学认为,人类是从基本层面开始认识事物的,故称在此层面上所感知的范畴为基本范畴。基本范畴词汇多是词性简单、音节较少、不可分析的本族语词,用以指代那些最早获得语言符号,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的初始概念。很多英语词汇都是由一些基本词汇演变而来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人的身体部位(头、手、脚、眼睛、口等)的隐喻意义就有很多。“head”的基本词义为“人或动物的头”,由于“头”是身体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常常利用与其功能上的相似性来表示“领导、头目”,如“a head of a state(国家元首)”、“a department head(部门主任)”、“the head of a hammer(锤头)”等。另外还有诸如“the eye of a needle(针眼)”、“the heart of the matter(事件的核心)”、“at the foot of the social ladder(在社会底层)”、“the arm of the law(法律之权)”等最初的基本词义都是指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通过隐喻的认知功能拓展为其他含义的。
  受隐喻思维的影响,人们往往是通过基本词汇来同化、理解和输入陌生和抽象的事物,主要体现在名词和动词中实体隐喻和容器隐喻的应用以及介词、副词在方位隐喻中的应用。在英语中,名词转化为隐喻性动词的现象非常普遍,对于既可以作名词又可以作动词的词汇,学生往往分开记忆而很少思考他们之间的深层联系,造成理解困难。名词在转化为动词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从某一领域的事情或情况描绘另一领域,体现了思维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的辩证过程。如“nurse ”本身是名词护士,“to nurse sb.”就变成动词照顾某人等;一些动物名词可以直接转换为具有相应动物特征的动词,如“wolf”可以指狼吞虎咽,“ape”可以指模仿、仿效,“parrot”意指鹦鹉学舌般的复述等。再如,我们可以通过基本词汇利用隐喻认识新词。英语中每天都有大量的新词产生,其产生与隐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新词因为时代的变化和社会事件,被赋予了新义,而且新词生动形象,容易记忆,如smog雾霾,low season 旅游淡季,car sharing 拼车,lucky money note 吉利钱,follower粉丝、追随者,smart phone智能手机,mouse鼠标,memory内存等等。   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重视基本范畴事物的词汇,向学生阐明重视基本词汇学习的必要性,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讲解基本范畴词的词汇知识、词组搭配和各种隐喻内涵,引导学生思考隐喻意义和基本词义之间的关系,结合隐喻的认知方式进行推理,加深对词义的理解,有效地扩大词汇量。
  2. 通过概念隐喻来理解多义词汇
  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中极为普遍的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认知语言学认为一词多义现象是一个词语有多种互相联系意义的语言现象,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它意义延伸的过程。英语不仅词汇丰富、构词能力发达,而且几乎每个词都有多项词义。
  人类在使用语言之初创造并使用的词汇大多是表示具体事物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新兴事物和现象不断涌现,人们不可能总创造新的词语来描述新生事物,往往只能借助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来表达抽象或是新生的概念。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汇表达抽象的概念,便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隐喻认知方式和隐喻语言,这也是一词多义形成的最主要的方式。多义词在形容词、副词、介词、动词中更为常见。如sharp,常见的意思是锋利的,但是指声音的时候是尖锐的、刺耳的,指听觉的时候可以是灵敏的,指动作的时候可以是伶俐的,指味道的时候可以是强烈的、辛辣的,指话语的时候可以是尖刻的、苛刻的,指音乐的时候可以是高调的等。再如about,既可以表示“附近”周围,也可以表示“大约”、“大概”等含义;表示空间改变的词into, out off, down, up等用来表示抽象概念已经司空见惯,如get into trouble(走入困境), find a way out(找到出路), come out of difficulty(走出困境)等。
  多义词教学主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让学生了解多义词的基本形成过程,二是要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多义词各意义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产生联想,充分认识人的隐喻思维在词义发展中的作用,指导他们遵循隐喻思维规律,根据隐喻认知模式由词汇的本义推导到其它的喻义。正如Low 在其撰写的文章Applied Linguistics中所说的那样,隐喻是一种常被忽视的联系一词多义的重要资源。他认为学生需发展其隐喻能力,即对隐喻的意识与理解、掌握运用隐喻的策略、掌握词项的扩展意义是学习词汇的重要方法。
  3.习语教学
  习语是指习惯用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某一特定民族的语言,在长期地使用中经过提炼而形成的独特而固定的表达方式。习语多是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短语或短句,具有语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固定性两大特征。习语的特殊意义不能通过字面意义直接推导,而需要通过概念隐喻在习语的字面义与隐喻义之间建立映射关系,搭建桥梁,才能更好地理解,如flip your lid、hit the ceiling、loose your cool、get steamed up等表示气愤异常的英语习语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概念隐喻“ANGER IS FIRE(怒为火)”。人们依据有关“fire”的特定概念隐喻知识,即“火变得浓烈而难以控制时相当危险”来解读上述习语的喻义。其实汉语中描述“愤怒”的习语和英语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七窍生烟、火冒三丈、怒发冲冠等,不一而足。
  传统的词汇教学不太重视词汇隐喻意义教学,教师注重的是讲解词语的表面意义。由于缺乏教师必要的引导、描述,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词汇的掌握仅仅停留在常用语义这一表面层次,没能认识到隐喻在思维中的作用,很少深入到词汇的内部去了解它的隐喻意义,从而将许多规律性、系统性语言表达方式归于需要死记硬背一类,导致词汇学习记而不牢,背而不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概念隐喻教学中,教师使用概念隐喻能满足学生的新奇感,增强学生对英语教学的兴趣,增加词汇教学的理论依据,使教学更形象生动;学生通过对概念隐喻的认识,学习词汇已不再是简单的词汇记忆,而升华到思维方式的层面,不仅扩大了知识面,还可以快速有效地扩大词汇量。
  (二) 隐喻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Goodman(1967)在其论述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s(阅读:心理学的猜测游戏)中指出,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读者逆向解析作者词汇编码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是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創造力,利用已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批判性地释义作者意图的过程。
  语言的隐喻本质及遍布其间的隐喻概念是阅读理解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阅读语篇中不可回避的语言现象,隐喻思维方式是阅读理解中思维活动中极其重要的环节。语言离不开语境,语境制约着语言。语境包含了语言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如语篇的上下文、情境场合、有关人物的心理、社会文化背景等等因素,隐喻思维能让读者更好地把握语篇的主题。特别是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所用的教材语篇里出现大量的隐喻词汇。如笔者在教授0918班商务英语专业的《英语阅读》课中,使用的教材是外研社出版的《积极英语阅读教程》(Active Skills for Reading),其中文章what’s the sound中有句子“birds sing or tap their beaks”、“large whale make low-pitched sounds”等,学生需要通过上下文的语境,结合老师的隐喻讲解,就能很好地理解鸟类的歌唱和大白鲸的低音是什么意思了。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普通表达背后的认知隐喻原则的剖析,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让学生借助隐喻解析词义并提高记忆效率,通过隐喻加深对篇章语义和结构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更高效地阅读。
  (三) 隐喻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会促进和影响语言概念的形成。教授语言不可避免地要教授文化,因此,英语教学不仅要训练语言技能,还要传授文化。隐喻是文化在语言中的集中表现,是语言与文化的一个结合点。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地理环境相异,物质、文化生活不同,导致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文化中,同样的事物会让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因而隐喻也具有社会文化特征,不同语言中的隐喻体现着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如“虎”在我国寓意“百兽之王、兽中之王”,是威猛雄伟的象征,常用虎来形容威猛勇武和雄心胆量等,如虎将、虎威、卧虎藏龙等。而英美等国少见老虎,但对狮子较熟悉,所以lion被英国人认为是勇猛的代言,lion的成语很多,如as majestic as a lion(像狮子般威风凛凛)。汉语中的老虎和英语的lion可以互换,汉语中的“虎”在英语翻译中一般用“lion”来代替,如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put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中国地理环境中狮子很少,狮子主要出现在雕刻上,是一种神物。再如dragon龙,龙在中国是帝王的象征,中国人也自称是“龙的传人”,然而在西方神话中,dragon却面目狰狞,是邪恶的代言,是罪恶势力的化身,是魔鬼的代名词。
  英语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认知隐喻学的研究成果,将文化教学提高到一定地位,教师不仅要解读语言中的隐喻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掌握隐喻的分析方法,通过表面的语言现象发现深层的文化内容。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的材料,通过阅读和交流了解一个民族的习性、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便于更好地理解隐喻中的文化。隐喻跨文化教学不仅要寻找差异,而且要寻找相似之处,异中寻同,同中探异,这样才更有意义。
  四. 结语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认知隐喻理論使知识生动形象,既能合理解释一些语言习惯,又有助于学生透过文字表层把握语言深层内涵,捕捉蕴含的文化信息。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首先熟练掌握隐喻认知理论,并要长期系统地积累典型隐喻,然后才能游刃有余地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去,从而有效地启发学生的隐喻性思维,关注学生隐喻意识和隐喻能力的培养,这样可以弥补部分传统英语教学方法的不足,使英语的教和学都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Cameron, L & Low,G. Research And Applying Metaphor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 Lakoff, G. &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 Goodman, K. S.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s [J]. 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1967.6
  4. Low ,G. On Teaching Metaphor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8(2).
  5. 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 蓝纯,《语言学概论》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7.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 孙毅,《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9. 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0. 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 [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11. 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2. 刘湘屏,冯毅,英语隐喻认知能力和英语学习的关系 [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第13卷第1期。
  13. 夏金玉,池丽霞,隐喻认知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的探索 [J],教学与管理,2009年9月。
  14. 杨璐,隐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J],中国成人教育。
  15. 张燕云,隐喻的认知理论与外语教学 [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年第26卷第11期。
  16. 赵亚玲,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英语词汇教学 [J],社科纵横,2009年1月总第24卷。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科技时代的不断进步,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目前,国家已经进入到节约型状态,为了顺应社会发展,提出了精细化设计理念,该理念完全符合国家资源节约的要求,因此,社会各行业开始在工作中应用精细化设计理念,在住宅设计中应用精细化设计理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将具体分析精细化设计理念的基本内涵,分析当前国内外精细化理念在住宅设计中的应用情况,解析在住宅设计中科学
期刊
[摘 要]矿房回采结束后,为保证后续矿房安全回采,须充填采空区。选择合适的充填料参数是保证充填体强度的重要因素,合理确定充填料参数对于矿山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采场进行了一系列充填实验,其试验结果对整个矿井采场的充填具有充分和广泛的指导意义,为矿山今后的充填生产提供充分的指导。  [关键词]尾砂;充填工艺;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唐钢中型轧钢厂630轧机、650轧机是采用人字型齿轮压包,人字齿轮轴基座采用滑动轴承形式支撑。长期以来人字齿轮基座瓦温一直以来是制约轧机生产的瓶颈。而人字齿轮基座轴瓦的刮研成为多年来轧机修复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结合实际多年维修过程中的较多出现的问题,对轴瓦刮研的技术要点,刮研过程中的操作要点,刮研后的组装检验要点进行剖析,以现场现状为基础,以理论数据为依据,深入细化操作过程步骤,保证轧机轴
期刊
[摘 要]本文本着实用、高效的设计原则,利用信息化加密原理,争取在混沌加密算法,及方案的可拓展性、可发展性上能有所突破,利用双混沌加密原理、算法,对图像文件进行加密,并利用图像压缩技术优化加解密速度,并对加密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混沌 图像 加密  中图分类号:TN9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259-02  21世
期刊
[摘 要]在宽带超速发展的时代,承载网的核心层和骨干层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带宽增长压力,100G线路传输技术及产业链条已经发展成熟,目前已成为网络运营商应对几何式带宽需求增长的最佳解决方案。本文主要介绍100Gb/s传输技术的必要性及其关键技术,并简要讨论了100Gb/s系统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100Gb/s 编码调制 映射封装  中图分类号:TN9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
期刊
[摘 要]]SAGD开发是蒸汽吞吐后期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一种有效的接替技术。为解决杜84块馆陶西油藏蒸汽腔扩展缓慢,开发效果变差的问题,利用岩心、测井解释等资料开展油藏重新认识。由于低物性段的发育阻碍蒸汽腔纵向扩展,对低物性段实施射孔改造,强制动用低物性段上方未动用储层,改善开发效果。实施后,蒸汽腔快速向上扩展,井组生产效果显著提高,对高效开发馆陶西油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SAG
期刊
[摘 要]四川珙县僰人悬棺葬2006年开展了发现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加固保护工程。在修缮加固保护工程中运用了大量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而有效的保护了悬棺、岩画,为悬棺的技术保护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關键词]四川珙县 悬棺 维修 加固 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244-02  四川珙县的悬棺葬誉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自1935
期刊
中图分类号:TN9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262-01  前 言  二十世紀中期,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锅炉容量由小向大发展,压力、温度也有所提高,结构繁多。从九十年代后期各国开始扭转了思路,转向高效、节能为主要目标:以强化燃烧、强化传热、提高给水品质、降低排污量、改进绝热环保材料,降低散热损失、适当增加一些受热面(如装节能器)以降低排烟温度。还
期刊
[摘 要]新型自动气象站自投入使用以来,不仅提升了数据自动传输速率,还减轻了观测人员的工作强度。本文结合郸城县气象局使用新型自动气象站的实际情况,首先概述了DZZ4新型自动气象站的结构,接着分析了新型自动气象站运行中的关键问题及维修对策,并提出了新型自动气象站的日常维护,保证新型自动气象站可以稳定高效的运行。  [关键词]新型自动气象站 关键问题 维修对策 日常维护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污水的产生量和水质污染程度在逐年增长,环保压力日益加大,污水处理与检测水平已成为城市文明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成为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污水的检测过程中,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更好应用生化需氧量检测生活污水达标排放进行了一些分析,希望能够对水质检测的同仁有所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生化需氧量 影响因素  中图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