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高校体育和思政教育在育人教育融合过程中的协同作用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两者之间协同育人的现实需求,以及功能的优势和具体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完美有效融合,形成体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是对两者协同育人的需求和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推动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教育融合过程中的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是高校育人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协同育人理论,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内在的契合性,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甘于奉献、团结合作,可以从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资源保障等方面做到协同发展,形成效能互补、功能共生的融合发展模式,实现共同育人目标的实现。
早在2011年,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主席就在清华大學阐述了“推动协同创新”的理念和要求,促使了协同育人观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3]。2012年,国家7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均有提到“要建立高校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共建平台,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一直在不断探索“协同育人”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等教育多学科贯通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搭建高素质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通道,力求体现高校与企业、高校与高校、各学科之间的共同培养人才的特色。
一、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的现实需求
1.1学科之间的协同融合,是提高高校教育工作适应性的需要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哲学社会科学一些学科教材建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5]。这些问题都预示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6],需要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而进步,增强学科之间的沟通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协同,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体育教育健康发展、有序发展和实践发展的必经之路。伴随普通大学生基本素质的不断提升,他们自身的思想和观点都已相对成熟,对学校各门的课程的认识也有一定的提高,能够善于发现各学科之间的不同作用和协同作用。但是在高校各门课程的教育中,一直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对于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性一直不足。因此,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为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加强体育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间的协同融合,构成开放式教学、协同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综合型教学手段,从触觉、视觉、听觉等方面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育实效性。
1.2学科之间的开放融合,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需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诚信意识淡薄、团结协作观念较差、艰苦奋斗精神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弱等一系列现实问题[5],为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迫切需要做好学科之间的开放协同。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教育都是通过相对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意志品质与道德作风培养。体育通过户外实践,对每个人的人生态度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内教学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7]。通过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协同,避免“单兵作战”的局面,可以将两者优势进行互补,大学生既可以通过体育实践课堂的运用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学习的人生观、价值观固化,也可以将自身的团结合作意思、规则意识、抗压能力、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呈现出来,这样,开放融合的教学协同方式更加可以突出以大学生身心发展为主的特色,让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得到转变,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竞争过程中也能够做到从容面对,这才是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需要的主要方式。
二、当前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融合中的协同现状
在多学科协同创新,打造协同育人融合的大趋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适应各学科的发展,有效地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时代性和前端性,但是体育教育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还不够,两者之间的协同广度、深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未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二者的协同育人效果。
2.1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育人的协同中缺乏整体性和宏观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协同过程中,缺乏顶层设计,没有整体的、宏观的规划和部署[8],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领导管理机制,来把协同育人的理念和意识融合贯穿到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现阶段高校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体育教育工作的部门是严格分开的,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这使得在实现两者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很难形成协调融合,使得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碎片化、边缘化的断裂现象,无法形成一个相互支持、优势互补的良好运行机制,难以达到整体育人的融合推进。
2.2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育人的协同中缺乏有力的资源保障。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协同过程中,资源整合度不高,缺乏协同育人的外部支持保障[4],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与体育教育专业领域没有能够实现完全有效的整合,对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化、体育教育政治化缺乏专业领域的引导和扶持,致使各种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教育观念过于粗糙、无吸引力。同时,对于两个学科之间课程优势、教师优势、技术优势、设备优势均未能实现协同运转,只是在各个领域发挥不同的作用,普遍存在专业教师仅仅精通本学科专业领域,对协同配合缺乏一定认识,没有真正的去挖掘资源背后的深层意义,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协同育人。 2.3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育人的协同中缺乏制度保障。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育人的协同过程中,缺乏协同育人机制的制度保障[7]。无论是机构设置还是制度设计,都存在不完善、不全面的问题,频频出现部门之间关系不顺、配合程度不高的现象,同时部分学校在规章制度制定时并没有考虑到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过于乐观,以至于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可行性大大打折,还使得原本可以顺利开展的工作出现诸多不顺,更谈上不教育的实效性。
三、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中的协同作用
总的来说,体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就是把现有的所有教育要素有机整合,在遵循整体性原则、协同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两者各自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师资队伍和教育方式等内部系统之间做到相互协同,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协同机制,其融合产生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协同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素质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反之,即便有合理的机制,但系统间融合性差,甚至产生相互冲突,就会导致整个机制处于无序状态,无法发挥“1+1>2”的功能。下面具体阐述下在协同育人的融合机制下,两者协同会带来哪些不一样的效果。
3.1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融合,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精神风貌
在高效运行的协同机制下,整个教育过程观念融合,形成合力,改变“单打独斗”带来的育人片面性,保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体育实践理念,在体育实践教学中提倡思想政治教育[11]。引导大学生在日常学习、户外活动、团队比赛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的精神境界,从而让大学生学会在规则下处理问题,拥有正确的判断准则、道德准则和心理底线,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境界,在实践行为中灵活应用。
3.2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有助于大学生优化价值结构
在校大学生大都是18到25岁之间的青年学者[10],正处在血气方刚的时期,无论是身体素质、道德观念和处事方式都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是价值观念形成的主要阶段,是接受各种知识和各种思想的黄金阶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协同,体育教师和思政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共享,相互学习,进行实践检验,探索合理有效地教学途径,有效地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体育教育中,将体育教育方式融入到思政教育中,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提升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同时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同时通过在教学开展各个环节上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指导,让学生理解其核心要素和理念,培养自身的爱国意识和敬业情怀,以保证每一位大学生自我价值观的结构优化。
3.3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协同,有益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机制下,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再是只专注于传统的技能培养和单一的政治素质培养,而是朝着双项结合的发展方向前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高校体育和思政教育在育人教育融合过程中,完善的体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认知,在以强身健体为出发点基础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道德素养和体育素质两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精神深层次的意义,同时使体育精神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合理而有效的应用,更加会具有非常有效的现实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周超, 基于系统论和协同论的物流门户网站的商业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7
[3]贺金玉,地方本科院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年:9-21
[4]李国娟,构建“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新机制[J].红旗文稿,2017年,012期:21-23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
[6]郭凤志.现代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路向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7l-75.
[7]学校体育工作条例[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8号
[8]范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7年
[9]胡厚福 .现代教育论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0]王素君,呂文浩,刘阳.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年,第2期:57-60
[11]徐涛、张世忠,开放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多元融合,2014年,244期,120-122
[12]周宁玉、李述麟,以人为本进行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9年(6),152-153
[13]谢乾,高校体育教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管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年,534期:80-82
作者简介:
1.左鑫(1986-),男,湖南衡阳人,硕士。湖南大学体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管理和体育管理。
2.龚琳云(1990-),女,湖南常德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3.周宁玉(1963-),男,湖南宁乡人,湖南大学体育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管理和体育管理。
本文基于湖南省体育局基金项目:湖南省体育科学学会课题一般项目(2017XH031)。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推动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教育融合过程中的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是高校育人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协同育人理论,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内在的契合性,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甘于奉献、团结合作,可以从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资源保障等方面做到协同发展,形成效能互补、功能共生的融合发展模式,实现共同育人目标的实现。
早在2011年,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主席就在清华大學阐述了“推动协同创新”的理念和要求,促使了协同育人观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3]。2012年,国家7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均有提到“要建立高校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共建平台,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一直在不断探索“协同育人”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等教育多学科贯通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搭建高素质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通道,力求体现高校与企业、高校与高校、各学科之间的共同培养人才的特色。
一、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的现实需求
1.1学科之间的协同融合,是提高高校教育工作适应性的需要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哲学社会科学一些学科教材建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5]。这些问题都预示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6],需要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而进步,增强学科之间的沟通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协同,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体育教育健康发展、有序发展和实践发展的必经之路。伴随普通大学生基本素质的不断提升,他们自身的思想和观点都已相对成熟,对学校各门的课程的认识也有一定的提高,能够善于发现各学科之间的不同作用和协同作用。但是在高校各门课程的教育中,一直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对于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性一直不足。因此,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为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加强体育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间的协同融合,构成开放式教学、协同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综合型教学手段,从触觉、视觉、听觉等方面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育实效性。
1.2学科之间的开放融合,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需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诚信意识淡薄、团结协作观念较差、艰苦奋斗精神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弱等一系列现实问题[5],为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迫切需要做好学科之间的开放协同。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教育都是通过相对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意志品质与道德作风培养。体育通过户外实践,对每个人的人生态度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内教学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7]。通过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协同,避免“单兵作战”的局面,可以将两者优势进行互补,大学生既可以通过体育实践课堂的运用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学习的人生观、价值观固化,也可以将自身的团结合作意思、规则意识、抗压能力、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呈现出来,这样,开放融合的教学协同方式更加可以突出以大学生身心发展为主的特色,让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得到转变,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竞争过程中也能够做到从容面对,这才是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需要的主要方式。
二、当前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融合中的协同现状
在多学科协同创新,打造协同育人融合的大趋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适应各学科的发展,有效地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时代性和前端性,但是体育教育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还不够,两者之间的协同广度、深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未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二者的协同育人效果。
2.1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育人的协同中缺乏整体性和宏观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协同过程中,缺乏顶层设计,没有整体的、宏观的规划和部署[8],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领导管理机制,来把协同育人的理念和意识融合贯穿到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现阶段高校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体育教育工作的部门是严格分开的,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这使得在实现两者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很难形成协调融合,使得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碎片化、边缘化的断裂现象,无法形成一个相互支持、优势互补的良好运行机制,难以达到整体育人的融合推进。
2.2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育人的协同中缺乏有力的资源保障。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协同过程中,资源整合度不高,缺乏协同育人的外部支持保障[4],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与体育教育专业领域没有能够实现完全有效的整合,对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化、体育教育政治化缺乏专业领域的引导和扶持,致使各种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教育观念过于粗糙、无吸引力。同时,对于两个学科之间课程优势、教师优势、技术优势、设备优势均未能实现协同运转,只是在各个领域发挥不同的作用,普遍存在专业教师仅仅精通本学科专业领域,对协同配合缺乏一定认识,没有真正的去挖掘资源背后的深层意义,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协同育人。 2.3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育人的协同中缺乏制度保障。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育人的协同过程中,缺乏协同育人机制的制度保障[7]。无论是机构设置还是制度设计,都存在不完善、不全面的问题,频频出现部门之间关系不顺、配合程度不高的现象,同时部分学校在规章制度制定时并没有考虑到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过于乐观,以至于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可行性大大打折,还使得原本可以顺利开展的工作出现诸多不顺,更谈上不教育的实效性。
三、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中的协同作用
总的来说,体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就是把现有的所有教育要素有机整合,在遵循整体性原则、协同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两者各自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师资队伍和教育方式等内部系统之间做到相互协同,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协同机制,其融合产生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协同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素质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反之,即便有合理的机制,但系统间融合性差,甚至产生相互冲突,就会导致整个机制处于无序状态,无法发挥“1+1>2”的功能。下面具体阐述下在协同育人的融合机制下,两者协同会带来哪些不一样的效果。
3.1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融合,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精神风貌
在高效运行的协同机制下,整个教育过程观念融合,形成合力,改变“单打独斗”带来的育人片面性,保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体育实践理念,在体育实践教学中提倡思想政治教育[11]。引导大学生在日常学习、户外活动、团队比赛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的精神境界,从而让大学生学会在规则下处理问题,拥有正确的判断准则、道德准则和心理底线,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境界,在实践行为中灵活应用。
3.2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有助于大学生优化价值结构
在校大学生大都是18到25岁之间的青年学者[10],正处在血气方刚的时期,无论是身体素质、道德观念和处事方式都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是价值观念形成的主要阶段,是接受各种知识和各种思想的黄金阶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协同,体育教师和思政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共享,相互学习,进行实践检验,探索合理有效地教学途径,有效地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体育教育中,将体育教育方式融入到思政教育中,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提升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同时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同时通过在教学开展各个环节上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指导,让学生理解其核心要素和理念,培养自身的爱国意识和敬业情怀,以保证每一位大学生自我价值观的结构优化。
3.3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协同,有益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机制下,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再是只专注于传统的技能培养和单一的政治素质培养,而是朝着双项结合的发展方向前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高校体育和思政教育在育人教育融合过程中,完善的体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认知,在以强身健体为出发点基础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道德素养和体育素质两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精神深层次的意义,同时使体育精神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合理而有效的应用,更加会具有非常有效的现实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周超, 基于系统论和协同论的物流门户网站的商业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7
[3]贺金玉,地方本科院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年:9-21
[4]李国娟,构建“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新机制[J].红旗文稿,2017年,012期:21-23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
[6]郭凤志.现代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路向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7l-75.
[7]学校体育工作条例[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8号
[8]范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7年
[9]胡厚福 .现代教育论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0]王素君,呂文浩,刘阳.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年,第2期:57-60
[11]徐涛、张世忠,开放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多元融合,2014年,244期,120-122
[12]周宁玉、李述麟,以人为本进行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9年(6),152-153
[13]谢乾,高校体育教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管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年,534期:80-82
作者简介:
1.左鑫(1986-),男,湖南衡阳人,硕士。湖南大学体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管理和体育管理。
2.龚琳云(1990-),女,湖南常德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3.周宁玉(1963-),男,湖南宁乡人,湖南大学体育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管理和体育管理。
本文基于湖南省体育局基金项目:湖南省体育科学学会课题一般项目(2017XH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