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攀岩捡垃圾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wyldgw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动温州的洋教师
  2012年,温州一个叫伊凡·戴维斯的外籍教师,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每周一次上山捡垃圾,成为了当年的“感动温州十大人物”之一。
  2015年年中,由伊凡所著、董淑铭所译的双语环保小册子《对话:为了更美好的明天》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伊凡在书里直言:作为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做任何不寻常的事情所受到的关注度会远高于中国人;一直留意这一现象,并觉可利用在环保宣传上。虽然被封为环保“榜样”,并有许多拥趸,他也希望并乐于扮演这一角色,可他在书中如是说:“请把你的行动建立在你知道的是非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他人行动的基础之上。”
  故事的起因
  2011年9月,伊凡来到温州。因为一直喜欢跑步,他踏上了大罗山的那几条山道。此后一周内,他确定了一条固定的山道,开始清除那里的垃圾。这便是故事的开始,用伊凡自己的话说,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以及久拖未决,我最终决定对把他家里家外搞得一团糟的人表示愤怒”并采取行动。
  这个开端源于情绪长久发酵。在来华之前,伊凡在澳大利亚当了23年的特种兵。服役期间的一次耐力训练里,他驱车深入维多利亚省的灌木林中,下车后翻越峭壁,自以为进入了一片处女地。正在自喜时,脚底一滑,定睛一看,却见一个汽水罐。他坦言“那是一次令人非常失望的经历”。来中国后,他在南方某小城待至2011年,伊凡说那里乱扔垃圾的风气相当普遍。怒气在他的心里渐渐升腾,但他“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书中一直强调这一点)。来到温州后,他常常看到人们将垃圾放入垃圾箱,情况好许多,但大罗山山道遍地垃圾的情形却不忍直视。“如果说什么东西能表明我们对生活质量缺少思考,对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缺乏欣赏,我想随地乱扔垃圾便是一个力证。”或许是“不忍心美丽的地方受到破坏”的想法压断了踟蹰的最后一根稻草,伊凡终于付诸行动。
  “我曾问过自己:‘我能做些什么?’答案是我可做再简单不过的事,那就是不乱扔垃圾。我还可以再向前迈出一步,那就是捡起垃圾。”起初的愤怒化为行动后,大罗山的卫生状况慢慢出现了质的改变。譬如,大罗山景区垃圾桶的更新换代,这使伊凡充满信心,他希望让读者明白:“我的领导才能有限,我的智力有限,我的感知能力有限。尽管受到诸多限制,但有一些事情我还是可以做的……有趣的是,我发现自己尽管受到诸多限制,却强大无比……不幸的是,很多人却不知自己有多强大。”
  习惯的力量
  起初,伊凡每星期上山好几次,每次工作一两个小时,但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长期保持每周工作几次使他力不从心,于是决定每个星期天上午上山劳动一次,8点准时出发。不久之后,几名学生开始陪他上山捡垃圾。
  约6个月之后,这个小小的志愿者活动规模开始急剧扩大。其所在学院领导还将此活动纳入学生志愿者工作的议程中。伊凡小组的固定人数一下从2至6人陡增到6至46人。额外的人手自然带来许多便利,但如果遇雨雪天气,大多数成员会暂停活动,剩下伊凡一人上山。或有零星几个特别想练英语口语或真正关心环境的学生,和他一起坚持上山。伊凡说:“早期,有时只有我和凯瑟琳冒雨上山……之后,当凯瑟琳集中精力学习并参加工作后,是贝蒂(张玲燕)和我一同上山。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认为贝蒂是坚持得最久的人。”伊凡很感激那些陪伴他走过或长或短路程的学生,但终究是铁打的领队、流水的队员这项活动的坚持,系于他一人之身。
  其实,和伊凡一起捡垃圾可算得一桩苦差事了。大罗山各峰海拔大约五六百米,山道也算陡峭,光登山就累人。山道上多的是积年而成的“疤痕”,清理队成员没啥捷径可走,就一遍遍清理。此外,他们需要在山道边的树丛中穿梭。对那些被丢弃在灌木丛深处的垃圾,伊凡的办法是,将攀绳一端系在树上,沿绳滑入树丛。将各种钩绊的垃圾装入随身携带的麻袋。把麻袋绑在另一条绳子上,让留在山道边的学生拉上去。为了不在清理过程中制造垃圾,伊凡最终选定白色粗棉手套保护双手,并用麻布口袋代替塑料袋,因其可以清洗后反复使用。可见这般情况,坚持者少也在常情之中了。
  在志愿者人数增加的同时,来自学院的媒体研究小组录制了一部有关该活动的纪录片,旨在角逐一次全国性的比赛。该小组在比赛中获得了名次。这便是媒体关注持续升温的开始。之后,伊凡就被推荐并成为“感动温州十大人物”之一。颁奖仪式在星期天早晨,他仍然例行上山捡垃圾。伊凡开玩笑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只有两次缺席:一次是整晚呕吐;一次是去看乒乓球比赛,安排一名学生代为管理那天的队伍。对于后者,伊凡表示惭愧:“这种例外情况也许还会发生,因为除捡拾垃圾外,我在生活中还有别的爱好,但我明白不可以轻易就让这些意外情况出现。为什么?因为我不想丢失习惯的力量。”一般看来,能做到这一步,已可称得上“风雨无阻”了。这一点或许离不开伊凡多年的军人经历所培养的自律。“大多数变化需要细心呵护且持续发展,否则倒退是确定无疑的。”之所以临深履薄,正因伊凡深知只有具有足够的行动力与毅力,才有说服力。
  习惯、坚持,这些皆老生常谈了,但若说伊凡的故事中最触动人心的,也许正是他这种摆脱了“无利不早起”的坚持吧。
  更好的明天
  起初,伊凡小队选定一片区域进行清理,一周后回到原地,烧烤派对所“经”之处又被打回原形,甚至不如从前。有时,数周努力才清理完的一公里小道,赶上好天气的假期一过,又出现数不清的丢弃物。有数以千计的游客路过那条小道,其中不少人都给他们留下了“小礼物”。随着媒体报道的升温,山道上随地乱扔的垃圾大大减少了。目前,当地政府正在打造大罗山健身步道。伊凡说:“政府清理浙江省河道的努力(指五水共治)当然与我及和我一道工作的志愿者的努力全然没有关系,但这却成为我们工作的动力。”人们对环境的态度的点滴改变,都让伊凡十分欣慰。
  伊凡在书中引用了霍金在TED演讲中所言:“我们正迈入人类历史上一个日渐危险的时期……过去为适应生存而残留的那些自私与攻击的本性,我们的遗传密码仍然带着。正是这些本性将使我们在随后一百年里难以避免灾害,更不用说下一个一千年或者十亿年了。我们生存的唯一机会不是指望地球,而是迈入太空。否则,我们的本性将使我们走向灭绝。”对于这点,伊凡实际上不太认同。星辰大海太遥远,此时此地的这颗蓝星才是家园。伊凡说:“若没人污染空气、往水里倾倒脏物、随地乱扔垃圾,那它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他明白大范围的污染比小范围的垃圾会导致更严重的破坏,但他认为,这一切都始于人们随意丢弃一个汽水瓶,或者乱扔一个烟头。“任何种类的污染都始于我们的头脑,所有污染都始于意识的缺乏,具体表现在各种行为或不作为上。纠正这些行为,找出其背后的观点或者意识的缺失,正是我此项工作开始的原因。”
  拉里·佩奇说:“如果你尝试改变世界,那么你正在做真正重要的事情。相信你每天都会在兴奋中起床。”伊凡正做着这样的事,目标很远,但脚踏实地。
  毕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
其他文献
在特殊的时间节点,用心记录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下的动人故事,以此让人们铭记历史,警示未来。  前不久的上海电视节上,由浙江“华策影视”出品、根据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抗日谍战剧《刀尖》,成为关注焦点。该剧幕后团队实力雄厚导演孙文学、美术赵海、造型李玲,且汇集了徐佳、斓曦、薛佳凝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投资巨大,精耕细作,力图打造一部“鲜花下的寂静岭传奇”。  时间倒回到两个月前,一
期刊
“戏曲必须回到民间去,回到发展的源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创作扎根在民间,把舞台搭建在民间,将源于民间的戏曲回馈给群众,不断激活戏曲艺术生命力。”最近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上,不断传出这样的心声。与此同时,浙江省传统戏剧经典剧目展演,正进行着将优秀传统戏曲回馈给广大民众的实践。  从7月12日至25日,浙江省传统戏剧经典剧目展演分别在杭州、绍兴、金华三地联动演出,选取了在浙江久演不衰的代
期刊
来自美国和杭州的两位媒体达人:美国专业旅游博客MikesRoadTrip.com的创始人迈克尔·舒贝克和杭州资深的旅游记者张海龙。  来自美国和杭州的两个家庭:美国加州的音乐之家多梅尼克家庭和杭州的出租车司机周震家庭。  他们一起来了一场浪漫而富有意义的“杭州大使环球行”旅行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环游世界十座城市,让世界认识杭州,也把杭州带向世界。  杭州家庭:给世界带去杭州  周震是杭州一名普普通通
期刊
“知了脱壳很难,有时要耗尽全身精力……”在乡镇人大干部的岗位上,在与病魔抗争的日子里,朱忠华凭着坚强意志和奉献精神,干出了不凡的业绩。他获得了杭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CCTV2014年度法治人物、杭州市第二届“最美杭州人”。  对朱忠华的采访是从微信开始的,他的微信名叫“知了空了”。  旁人告诉我,这位坚强的乡镇干部,微信名原来叫“知了”,因为他是远近闻名的大嗓门,做事雷厉风行。之所以改成现
期刊
“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腿,残疾的我们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  作为全国“最美家庭”浙江唯一的代表,谢晓曼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经过签名板时,工作人员问:“你能写字吗?”她说:“我会写自己的名字。”写完后,想把丈夫竺盛祥的名字也写上,但已经没有空处了。当时有很多记者在拍照,都夸她厉害,眼睛看不见还能写字。其实,谢晓曼会写的字不多,大多是丈夫教她的。  命运多舛的两个人走在了一起  1967年的
期刊
这是捷克作家扬·齐米茨基先生第十六次来中国。15天的创作采风,让他在舟山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夏天。齐米茨基想通过参访舟山的传统文化、舟山人的生活工作等方面,了解舟山,感受舟山海洋文化。而夏天的舟山,本身就是一个美妙的故事。欧洲作家邂逅美丽海岛,会擦出什么样的艺术火花呢?  出生于布拉格的齐米茨基,是一名作家、诗人,也是一位医生。他的《德沃夏克大夫的案件》《匿名》等多篇刑侦小说被译成法语出版;长篇小说《
期刊
一位退休公务员与妻子省吃俭用,用自己一生的积蓄建起百姓书院,免费向读者开放,由此赢得世人称赞,2015年他家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一  我与衢州百姓书院主人李丁富先生并不相识,但知道他曾在温州市委宣传部当过副部长,心想,自己认识几任温州日报的总编,他应当熟悉,见面后一定会有共同语言。  近秋的一日,满目绿荫中,小友汉龙开车送我去拜访丁富先生。  百姓书院所在的云溪村与城区只有十多分钟车程。公
期刊
2015年6月30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联合在杭州举行“田螺山遗址山茶属植物遗存研究成果发布会”,宣告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余姚田螺山出土的距今6000年左右的山茶属树根,经专家综合分析和多家专业机构的检测鉴定,被认定为山茶属茶种植物的遗存。这是迄今世界上考古发现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的遗存。  浙江省余姚田螺山遗址,属于河姆渡文化体系,考古专家在遗址里,发现了多个大片茶树根。一
期刊
钱江潮,汹涌澎湃,惊天骇浪仿佛有神力相助。故老相传,那是春秋吴国大将伍子胥冤死后的魂魄催生出来的怒涛。他乘白马素车驾驭潮头而来,荡激堤岸,势不可挡。为了使伍子胥“息怒”,人们筑庙祭祀、祷告,以求钱江安澜、两岸没有灾患。据宋人记载,每年中秋月圆时,潮水最大,杭州人都要敲锣打鼓地迎接他。  杭州伍公庙在吴山之上,建于中唐之前,可见自春秋以来的潮文化已经深深影响到钱塘江沿岸地区的百姓文化生活。  钱塘江
期刊
总有那么一些时间节点,既凝聚着历史的沉思,更鼓舞人们奋勇前行。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携手中国作家书画院浙江分院和环球雅葵艺术中心,在丹桂飘香的西子湖畔举办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暨第二届浙江省公务员书画展”。  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