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18-44岁之间的单身青年群体进行分析,通过社会学的研究视角,认为导致其群体数量增多的原因在于生活压力大,没有时间进行自身生活世界的经营,个人主义的兴起导致传统的婚姻观念改变,离婚率的上升等多重原因共同造成这一结果。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调节,以减少单身问题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单身潮;单身社会;婚姻观念
如今,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各個地区和国家都出现了经济倒退的现象,门店相继关闭,人与人的接触也变得困难。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应对新冠疫情的号召,大多数居民均隔离在家,人们不允许在公共场合聚集,每个人与他人的亲密接触只限于自己的亲人范围内。这种学业、工作均受到影响的情况对于渴望爱情的适龄青年无疑是不小的冲击,使得原本狭小的人际圈显得更加局限,单身群体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中国共经历了三次规模较大的“单身潮”,这一观点在学界是普遍公认的[1]。第一次“单身潮”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由于第一部《婚姻法》的颁布,使得广大女性了解了自己应有的权利,离婚人数显著增加。第二次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左右,由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逐渐得到纠正,大量知青为了返回城市,选择和农村的妻子离婚。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国民的家庭观念发生转变,自由恋爱思想充斥其中,导致“丁克家庭[1]”甚至是“不婚族”的出现,这个阶段可以看作是第三次“单身潮”的出现。根据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19[2]》的数据显示,包括未婚、离婚和丧偶的单身人口数已经达到2.46亿,占到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数的26%。可以说,中国正面临第四次“单身潮”的席卷。
一、单身青年的界定及基本情况
“单身”的概念一般是指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未结成婚姻关系的状态,一共有未婚、离婚和丧偶三种状态。“单身”与“独身”概念不同,二者均指没有婚姻关系的状态,但后者更倾向于主观方面,从主观上不愿恋爱或者结婚。
对于青年人的年龄界定,各类文章中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联合国将青年人的年龄界定在15-24岁,世界卫生组织对于青年人的界定为18-44岁,而我国国家统计局的年龄界定为15-34岁。王磊等[2]认为青年人应该在44岁以下,许荣漫[3]将单身青年是指年龄在20-44岁之间未婚或者是离婚、丧偶人士。本文认为世界卫生组织对于青年人的年龄划分较为合理,故本文中所指的单身青年的年龄在18-44岁之间。
在2020年五月底,尼尔森公司发布了《中国单身经济报告[3]》。数据显示,自2014年起,中国的结婚率逐年降低,单身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有28%的人满足于目前的单身状态,有22%的人认为学业、工作等压力导致没时间恋爱,有21%的人认为自己的交际圈太窄,有12%的人不主动或不喜欢社交。报告中还表示,单身人群中有31%的人选择继续保持单身状态,59%的人表示如果遇到合适的人会进入恋爱关系,仅有10%的人想要尽快脱离单身状态。不仅如此,单身人群对于生活和自我的期望具有更高的水平。22%的单身消费者期望未来一年中能够充分利用时间用于读书,18%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学习新的技能,17%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均高于非单身消费者的水平。同时,在对未来一年的消费意愿预期方面,单身消费者更愿意在自我提升和运动健身方面多花钱。
通过对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资料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单身青年的比例在逐渐增加,且男青年的数量高于女青年。年龄在20-24岁的单身青年数量最多,但是25-29岁的单身青年比例在逐渐增加。如果按城乡进行划分,城市中的单身青年年龄在20-29岁的比例最大,农村的单身青年年龄在30-44岁的比例最大。[4]大多数城市中的单身青年往往具有本科、研究生学历,而大多数农村单身青年中未上过学的比例最大,且主要为男性。这就使中国的单身状况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优秀白领,另一方面为农村中的处于劣势地位的男性。
这种单身风潮不单单是中国要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不久之前发布一项预测报告称,到2040年日本“单身户”家庭将达到家庭总数的四成左右。由于单身男女的增加,以后年龄在65岁以上单身男女数量将有可能达到900万人。“单身户”家庭数量的大幅增加,一方面来自于晚婚情况外,未婚及离婚数量的增加也是重要的原因。美国社会学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其著作《单身社会》中,描述了美国的单身状况。截至2010年,超过一半的美国成年人处于单身状态,其中有3100万人是一个人生活的。美国独居家庭已经成为仅次于无子女的夫妻家庭的第二大家庭形式,远远超过了其他四种家庭形式。随着单身人口的增长,独居人口的比例将有可能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达与否的衡量指标。[5]
二、单身青年增多的原因分析
(一)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
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每个人都是这个“经济引擎”的一部分,人们越来越重视时间的重要性,把时间视作一种经济资本,不能随意浪费。当人们过多追求事业上的成功的同时,必然导致个人感情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上的缺失,使得工作学习成为了“主旋律”,忽视了感情生活的培养。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阐述了资本主义中隐含的一条普遍规律:浪费时间是万恶之首,也是万恶之最。资本主义观念将时间看作是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的重要资源,将时间资本化,这一理念也深深影响到如今的青年人,讲求效率成为了大家普遍遵守的规则。
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将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两类:一类是系统世界,一类是生活世界。前者是社会维持正常运行的一套系统规则,具有理性、强调得失的特点,后者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世界,追求多数人共有的一套知识系统,强调理解和相互接纳。当代青年为了追求更高的学历或者更好的工作岗位,不得不将过多的时间用于系统安排,遵守繁琐的系统规则,导致大部分时间被系统世界所占据,相应的用于生活世界的时间逐渐减少。 如今的婚姻成本也越来越大,男方不仅被要求有车有房,还要准备丰厚的彩礼,因此近几年经常爆出要求“天价”彩礼的新闻,甚至出现为了结婚而借款数万元的情况。虽然民政部多次整治天价彩礼、进行婚俗改革,但这种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婚姻还是让许多单身青年望而却步。
(二)个人主义的兴起
在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的家庭观念发生了变化,家庭中所能给予的安全和满足感已经日渐式微。更多的人同意组建家庭并不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而将注意力转移到个人自身。
虽然没有另一半的陪伴,但更多的单身青年选择通过消费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尼尔森《中国单身经济报告》显示,42%的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高于非单身消费者27%的占比。未来一年,75%的单身消费者计划购买衣服,明显高于非单身消费者的65%,其中35%的单身消费者明确表示会购买品质更好但价格相对较贵的衣服。
疫情之下,人们出门必须要佩戴口罩,单身青年遇到合适的人群的可能性更加微乎其微。为了排挤孤独感,单身青年中饲养宠物的比例在逐渐增加。单身青年逐渐把情感寄托在宠物身上,认为“与人交往会具有遇到坏人的风险”,而在宠物身上则不具有这种不确定性。根据《2019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4]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达到2024亿元,较上一年相比有将近20%的增幅,且这种增幅在疫情期间仍在继续。养宠人群中,单身人群比例为32.5%,具有较大的占比,并且有一半以上的单身人群将宠物视为自己的亲人,从而缓解内心的孤独感。
单身青年中有很大的比例热衷于追剧以及追星。即使处于单身状态,他们也喜欢电视剧中的恋爱桥段,并幻想自己成为剧中的男主角或者女主角。除此之外,他们喜欢“磕CP(Coupling)”,即希望自己喜欢的明星能与他人组成甜蜜的二人关系。由于超市、电影院、商场等线下市场的关闭,这段时间成为了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电视剧、综艺节目还是偶像团体,都可以成为单身青年“磕CP”的目标,这种消息大量充斥在网络媒体上,吸引了大多数人群的目光。虽然人们都明白这种关系是各大媒体炒作的产物,但是单身群体还是会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情感投射,感受其中较为甜美的生活,以弥补自己内心缺失的恋爱感。
(三)与他人对比,追求完美主义
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认为每个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生活交往中形成的,我们对于自己的认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看法和评价上。[7]同样地,当单身青年身边的朋友拥有看似不错的恋人或者他们的朋友告诉自己“你值得更好的对象”时,他们便会下意识地告诉自己“宁缺毋滥”,一定要选择更加合适的人选。这样的想法往往导致单身青年丧失机遇,一直处在“下一个会更好”的幻想中,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恋爱年龄,造成了大量的“大龄剩男”和“大龄剩女”的出现。
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群对于异性的要求较高,眼光十分挑剔,而且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经常以自己的标准作为为人处世的判断标准,以期他人也能遵守类似的标准。但是,当外界的客观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这类人群往往无法迅速反应,从而造成个人与外界环境的失调。
由于疫情长时间的居家隔离,使得大多数恋人没办法面对面接触,只能通过社交媒体表达对另一半的思念,从而让疫情期间的互联网平台上出现了更多“秀恩爱”的言论,在情人节以及“5.20”日期期间,这种情况更甚。面对朋友以及网友的示爱行为,单身青年往往会产生羡慕、嫉妒、嫌弃等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也会产生类似于“我以后的恋人一定比他们都要强”的攀比心理。
(四)婚姻观念变化,离婚数量增加
当代中国经历了空前的历史转型期,按照经济学家蔡昉的观点,我国已经经历了刘易斯拐点,劳动力短缺成为了常态化的特点,带来的影响是普通劳动者的收入的增加。[6]经济上的稳定也导致社会观念的变化,人们逐渐削弱家庭方面所带来的束缚,更多地考虑个体幸福的追求。由于过去思想的保守,离婚这件事是不可接受的事情,夫妻双方往往会因为子女或者他人的看法牺牲自己的权利以维持这种不幸福的婚姻,但这种情况在当今陌生人频繁交往的社会里已经不常见,人们普遍认为离婚是保障个人幸福的权利,出现了很多“闪婚”以及“闪离”的情况。虽然过去的离婚率很低,但不代表当时的夫妻幸福感就很高,由于家庭以及传统观念的压迫,导致夫妻中的女方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而如今离婚率上升,一方面代表社会的婚姻观念发生改变,另一方面也代表女性在婚姻方面的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
大部分夫妻虽然经常住在一起,但往往由于双方工作的缘故,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并不是很长。长期的居家隔离打破了这种习惯,夫妻双方要长久的面对面交流,处理教育孩子、整理家务等生活琐事,难免会因为分工不均造成小摩擦,导致夫妻之间、夫妻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加大。根据新闻报道[5],深圳在2020年4月国民婚姻登记总量为4160对,离婚量为3514对。按照深圳全年来算,历年离婚总量不会超过结婚总量的三分之一,可是仅仅在在4月,深圳的离婚总量已经达到了结婚总量的84%。
在《单身社会》一书中,克里南伯格认为造成全球大范围独居人口增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个人主义的兴起,人们更加注重个人所拥有的的幸福和权利;第二,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可以有独立的工作维持生活,不必依附于男性;第三,通讯方式的变革,互联网媒体的发展使得社交变得更为方便;第四,大规模城市化,具有相同爱好的人群便于聚集,使独居人群都能找到自己的团队和归属;第五,人类寿命大幅度延长,使得独居老人日益增多。
三、应对单身青年数量增加的措施
(一)大学应加强婚恋观教育,树立良好观念 在单身青年群体中,大学生占有很大的比例,学校教育对这一部分人来说必不可少。大学生缺乏生活阅历,心理成熟度有限,对于婚姻观念的认识缺乏有效的学习途径,只能效仿同辈群体所经历的亲密关系,而这类关系并不都是长期并且负责任的。学校应该意识到这方面的需求,对青年群体进行合理的教育,而不是草草略过,仅仅为达成教育工作,不追求实际效果。天津大学曾经开设过“恋爱课”,讲解两性方面的相处技巧,得到了不错的反响,证明大学生对于婚恋教育是有一定需求的。作为社会重要的教育场所,各个大学也应该对所在城市的广大人群进行知识普及,可以通过网络公开课的方式传播正确的恋爱观,了解如何与异性相处和恋爱中所承受的责任,解决恋爱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疫情期间正是网络教育最为普遍的时期,各个大学应借此机会为居家学习的人群提供相应的网络服务,传播正确的生活经验,提升大众多方面的素养。
(二)加强对网络媒体恋爱言论的监管,改善社会风气
互联网媒体上充斥着大量对于单身青年的贬低言论,创生了一系列如“单身狗”、“黄金剩斗士”等词汇。这些词汇一方面是单身青年对于自身单身状态的自嘲用语,但另一方面它们也成为了网友用来嘲笑、诋毁他人的语言。由于无需面对面接触,社交媒体成为了网友发泄情绪的平台,充满了对爱情各种各样的观点。虽然说恋爱是一种主观的话题,但是也会出现言辞偏激、反对恋爱,甚至是编造虚假爱情故事诱导犯罪的情况。表达个人观点是作为个人应有的权利,但是如果运用这种权利对他人进行侮辱和诽谤,就应该受到相应的管理。现代社会中,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非常迅速,应做好相应的监管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结束语
疫情之下,全国都报道出夫妻关系紧张的新闻,再加之中国单身人口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的现状,我国人口的单身问题不容忽视。美国精神分析学派专家埃里克森曾经提出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18-30岁的阶段正是处于孤独与亲密的矛盾期,如果这段时期未能形成稳定的亲密关系,就是使人倾向于走向孤立,难以融入社会。恋爱是绝大多数人都要经历的过程,可是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建立持久的亲密关系需要进一步的学习。面对家庭结构的衰落以及个人主义的兴起,解决青年的单身问题需要经过艰难的变革,改变社会风气的责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承担。
参考文献
[1]邓清媛.社交媒体的恋爱言论对单身亚文化现象的影响[J].新媒体研究,2019,5(08):107-109.
[2]王磊,何林.单身社会?——2000-2010年中国单身青年特征与趋势分析[J].北京青年研究,2019,28(03):5-12.
[3]许荣漫. 城市青年集体相亲行为研究[D].南京大学,2013.
[4]张翼.单身未婚:“剩女”和“剩男”问题分析报告——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3(04):50-53.
[5](美)埃里克·克里南伯格,《单身社会》,沈开喜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 年版.
[6]蔡昉.穷人的经济学——中国扶贫理念、实践及其全球贡献[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10):4-20+156.
[7]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 华夏出版社 ,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 1999.
[1] 丁克家庭一般指不育子女的工薪阶层的夫妻。家庭具有双份收入,但没有孩子。
[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址为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9/indexch.htm。
[3] 数据来源: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网。网址为http://www.199it.com/archives/1053315.html。
[4] 來源:亚洲宠物展。网址为https://www.petfairasia.com/news/1361。
[5] 来源:中华网。网址为https://military.china.com/shehui/37537049_3.html。
关键词:单身潮;单身社会;婚姻观念
如今,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各個地区和国家都出现了经济倒退的现象,门店相继关闭,人与人的接触也变得困难。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应对新冠疫情的号召,大多数居民均隔离在家,人们不允许在公共场合聚集,每个人与他人的亲密接触只限于自己的亲人范围内。这种学业、工作均受到影响的情况对于渴望爱情的适龄青年无疑是不小的冲击,使得原本狭小的人际圈显得更加局限,单身群体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中国共经历了三次规模较大的“单身潮”,这一观点在学界是普遍公认的[1]。第一次“单身潮”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由于第一部《婚姻法》的颁布,使得广大女性了解了自己应有的权利,离婚人数显著增加。第二次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左右,由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逐渐得到纠正,大量知青为了返回城市,选择和农村的妻子离婚。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国民的家庭观念发生转变,自由恋爱思想充斥其中,导致“丁克家庭[1]”甚至是“不婚族”的出现,这个阶段可以看作是第三次“单身潮”的出现。根据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19[2]》的数据显示,包括未婚、离婚和丧偶的单身人口数已经达到2.46亿,占到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数的26%。可以说,中国正面临第四次“单身潮”的席卷。
一、单身青年的界定及基本情况
“单身”的概念一般是指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未结成婚姻关系的状态,一共有未婚、离婚和丧偶三种状态。“单身”与“独身”概念不同,二者均指没有婚姻关系的状态,但后者更倾向于主观方面,从主观上不愿恋爱或者结婚。
对于青年人的年龄界定,各类文章中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联合国将青年人的年龄界定在15-24岁,世界卫生组织对于青年人的界定为18-44岁,而我国国家统计局的年龄界定为15-34岁。王磊等[2]认为青年人应该在44岁以下,许荣漫[3]将单身青年是指年龄在20-44岁之间未婚或者是离婚、丧偶人士。本文认为世界卫生组织对于青年人的年龄划分较为合理,故本文中所指的单身青年的年龄在18-44岁之间。
在2020年五月底,尼尔森公司发布了《中国单身经济报告[3]》。数据显示,自2014年起,中国的结婚率逐年降低,单身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有28%的人满足于目前的单身状态,有22%的人认为学业、工作等压力导致没时间恋爱,有21%的人认为自己的交际圈太窄,有12%的人不主动或不喜欢社交。报告中还表示,单身人群中有31%的人选择继续保持单身状态,59%的人表示如果遇到合适的人会进入恋爱关系,仅有10%的人想要尽快脱离单身状态。不仅如此,单身人群对于生活和自我的期望具有更高的水平。22%的单身消费者期望未来一年中能够充分利用时间用于读书,18%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学习新的技能,17%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均高于非单身消费者的水平。同时,在对未来一年的消费意愿预期方面,单身消费者更愿意在自我提升和运动健身方面多花钱。
通过对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资料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单身青年的比例在逐渐增加,且男青年的数量高于女青年。年龄在20-24岁的单身青年数量最多,但是25-29岁的单身青年比例在逐渐增加。如果按城乡进行划分,城市中的单身青年年龄在20-29岁的比例最大,农村的单身青年年龄在30-44岁的比例最大。[4]大多数城市中的单身青年往往具有本科、研究生学历,而大多数农村单身青年中未上过学的比例最大,且主要为男性。这就使中国的单身状况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优秀白领,另一方面为农村中的处于劣势地位的男性。
这种单身风潮不单单是中国要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不久之前发布一项预测报告称,到2040年日本“单身户”家庭将达到家庭总数的四成左右。由于单身男女的增加,以后年龄在65岁以上单身男女数量将有可能达到900万人。“单身户”家庭数量的大幅增加,一方面来自于晚婚情况外,未婚及离婚数量的增加也是重要的原因。美国社会学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其著作《单身社会》中,描述了美国的单身状况。截至2010年,超过一半的美国成年人处于单身状态,其中有3100万人是一个人生活的。美国独居家庭已经成为仅次于无子女的夫妻家庭的第二大家庭形式,远远超过了其他四种家庭形式。随着单身人口的增长,独居人口的比例将有可能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达与否的衡量指标。[5]
二、单身青年增多的原因分析
(一)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
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每个人都是这个“经济引擎”的一部分,人们越来越重视时间的重要性,把时间视作一种经济资本,不能随意浪费。当人们过多追求事业上的成功的同时,必然导致个人感情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上的缺失,使得工作学习成为了“主旋律”,忽视了感情生活的培养。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阐述了资本主义中隐含的一条普遍规律:浪费时间是万恶之首,也是万恶之最。资本主义观念将时间看作是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的重要资源,将时间资本化,这一理念也深深影响到如今的青年人,讲求效率成为了大家普遍遵守的规则。
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将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两类:一类是系统世界,一类是生活世界。前者是社会维持正常运行的一套系统规则,具有理性、强调得失的特点,后者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世界,追求多数人共有的一套知识系统,强调理解和相互接纳。当代青年为了追求更高的学历或者更好的工作岗位,不得不将过多的时间用于系统安排,遵守繁琐的系统规则,导致大部分时间被系统世界所占据,相应的用于生活世界的时间逐渐减少。 如今的婚姻成本也越来越大,男方不仅被要求有车有房,还要准备丰厚的彩礼,因此近几年经常爆出要求“天价”彩礼的新闻,甚至出现为了结婚而借款数万元的情况。虽然民政部多次整治天价彩礼、进行婚俗改革,但这种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婚姻还是让许多单身青年望而却步。
(二)个人主义的兴起
在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的家庭观念发生了变化,家庭中所能给予的安全和满足感已经日渐式微。更多的人同意组建家庭并不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而将注意力转移到个人自身。
虽然没有另一半的陪伴,但更多的单身青年选择通过消费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尼尔森《中国单身经济报告》显示,42%的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高于非单身消费者27%的占比。未来一年,75%的单身消费者计划购买衣服,明显高于非单身消费者的65%,其中35%的单身消费者明确表示会购买品质更好但价格相对较贵的衣服。
疫情之下,人们出门必须要佩戴口罩,单身青年遇到合适的人群的可能性更加微乎其微。为了排挤孤独感,单身青年中饲养宠物的比例在逐渐增加。单身青年逐渐把情感寄托在宠物身上,认为“与人交往会具有遇到坏人的风险”,而在宠物身上则不具有这种不确定性。根据《2019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4]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达到2024亿元,较上一年相比有将近20%的增幅,且这种增幅在疫情期间仍在继续。养宠人群中,单身人群比例为32.5%,具有较大的占比,并且有一半以上的单身人群将宠物视为自己的亲人,从而缓解内心的孤独感。
单身青年中有很大的比例热衷于追剧以及追星。即使处于单身状态,他们也喜欢电视剧中的恋爱桥段,并幻想自己成为剧中的男主角或者女主角。除此之外,他们喜欢“磕CP(Coupling)”,即希望自己喜欢的明星能与他人组成甜蜜的二人关系。由于超市、电影院、商场等线下市场的关闭,这段时间成为了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电视剧、综艺节目还是偶像团体,都可以成为单身青年“磕CP”的目标,这种消息大量充斥在网络媒体上,吸引了大多数人群的目光。虽然人们都明白这种关系是各大媒体炒作的产物,但是单身群体还是会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情感投射,感受其中较为甜美的生活,以弥补自己内心缺失的恋爱感。
(三)与他人对比,追求完美主义
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认为每个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生活交往中形成的,我们对于自己的认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看法和评价上。[7]同样地,当单身青年身边的朋友拥有看似不错的恋人或者他们的朋友告诉自己“你值得更好的对象”时,他们便会下意识地告诉自己“宁缺毋滥”,一定要选择更加合适的人选。这样的想法往往导致单身青年丧失机遇,一直处在“下一个会更好”的幻想中,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恋爱年龄,造成了大量的“大龄剩男”和“大龄剩女”的出现。
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群对于异性的要求较高,眼光十分挑剔,而且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经常以自己的标准作为为人处世的判断标准,以期他人也能遵守类似的标准。但是,当外界的客观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这类人群往往无法迅速反应,从而造成个人与外界环境的失调。
由于疫情长时间的居家隔离,使得大多数恋人没办法面对面接触,只能通过社交媒体表达对另一半的思念,从而让疫情期间的互联网平台上出现了更多“秀恩爱”的言论,在情人节以及“5.20”日期期间,这种情况更甚。面对朋友以及网友的示爱行为,单身青年往往会产生羡慕、嫉妒、嫌弃等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也会产生类似于“我以后的恋人一定比他们都要强”的攀比心理。
(四)婚姻观念变化,离婚数量增加
当代中国经历了空前的历史转型期,按照经济学家蔡昉的观点,我国已经经历了刘易斯拐点,劳动力短缺成为了常态化的特点,带来的影响是普通劳动者的收入的增加。[6]经济上的稳定也导致社会观念的变化,人们逐渐削弱家庭方面所带来的束缚,更多地考虑个体幸福的追求。由于过去思想的保守,离婚这件事是不可接受的事情,夫妻双方往往会因为子女或者他人的看法牺牲自己的权利以维持这种不幸福的婚姻,但这种情况在当今陌生人频繁交往的社会里已经不常见,人们普遍认为离婚是保障个人幸福的权利,出现了很多“闪婚”以及“闪离”的情况。虽然过去的离婚率很低,但不代表当时的夫妻幸福感就很高,由于家庭以及传统观念的压迫,导致夫妻中的女方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而如今离婚率上升,一方面代表社会的婚姻观念发生改变,另一方面也代表女性在婚姻方面的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
大部分夫妻虽然经常住在一起,但往往由于双方工作的缘故,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并不是很长。长期的居家隔离打破了这种习惯,夫妻双方要长久的面对面交流,处理教育孩子、整理家务等生活琐事,难免会因为分工不均造成小摩擦,导致夫妻之间、夫妻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加大。根据新闻报道[5],深圳在2020年4月国民婚姻登记总量为4160对,离婚量为3514对。按照深圳全年来算,历年离婚总量不会超过结婚总量的三分之一,可是仅仅在在4月,深圳的离婚总量已经达到了结婚总量的84%。
在《单身社会》一书中,克里南伯格认为造成全球大范围独居人口增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个人主义的兴起,人们更加注重个人所拥有的的幸福和权利;第二,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可以有独立的工作维持生活,不必依附于男性;第三,通讯方式的变革,互联网媒体的发展使得社交变得更为方便;第四,大规模城市化,具有相同爱好的人群便于聚集,使独居人群都能找到自己的团队和归属;第五,人类寿命大幅度延长,使得独居老人日益增多。
三、应对单身青年数量增加的措施
(一)大学应加强婚恋观教育,树立良好观念 在单身青年群体中,大学生占有很大的比例,学校教育对这一部分人来说必不可少。大学生缺乏生活阅历,心理成熟度有限,对于婚姻观念的认识缺乏有效的学习途径,只能效仿同辈群体所经历的亲密关系,而这类关系并不都是长期并且负责任的。学校应该意识到这方面的需求,对青年群体进行合理的教育,而不是草草略过,仅仅为达成教育工作,不追求实际效果。天津大学曾经开设过“恋爱课”,讲解两性方面的相处技巧,得到了不错的反响,证明大学生对于婚恋教育是有一定需求的。作为社会重要的教育场所,各个大学也应该对所在城市的广大人群进行知识普及,可以通过网络公开课的方式传播正确的恋爱观,了解如何与异性相处和恋爱中所承受的责任,解决恋爱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疫情期间正是网络教育最为普遍的时期,各个大学应借此机会为居家学习的人群提供相应的网络服务,传播正确的生活经验,提升大众多方面的素养。
(二)加强对网络媒体恋爱言论的监管,改善社会风气
互联网媒体上充斥着大量对于单身青年的贬低言论,创生了一系列如“单身狗”、“黄金剩斗士”等词汇。这些词汇一方面是单身青年对于自身单身状态的自嘲用语,但另一方面它们也成为了网友用来嘲笑、诋毁他人的语言。由于无需面对面接触,社交媒体成为了网友发泄情绪的平台,充满了对爱情各种各样的观点。虽然说恋爱是一种主观的话题,但是也会出现言辞偏激、反对恋爱,甚至是编造虚假爱情故事诱导犯罪的情况。表达个人观点是作为个人应有的权利,但是如果运用这种权利对他人进行侮辱和诽谤,就应该受到相应的管理。现代社会中,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非常迅速,应做好相应的监管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结束语
疫情之下,全国都报道出夫妻关系紧张的新闻,再加之中国单身人口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的现状,我国人口的单身问题不容忽视。美国精神分析学派专家埃里克森曾经提出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18-30岁的阶段正是处于孤独与亲密的矛盾期,如果这段时期未能形成稳定的亲密关系,就是使人倾向于走向孤立,难以融入社会。恋爱是绝大多数人都要经历的过程,可是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建立持久的亲密关系需要进一步的学习。面对家庭结构的衰落以及个人主义的兴起,解决青年的单身问题需要经过艰难的变革,改变社会风气的责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承担。
参考文献
[1]邓清媛.社交媒体的恋爱言论对单身亚文化现象的影响[J].新媒体研究,2019,5(08):107-109.
[2]王磊,何林.单身社会?——2000-2010年中国单身青年特征与趋势分析[J].北京青年研究,2019,28(03):5-12.
[3]许荣漫. 城市青年集体相亲行为研究[D].南京大学,2013.
[4]张翼.单身未婚:“剩女”和“剩男”问题分析报告——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3(04):50-53.
[5](美)埃里克·克里南伯格,《单身社会》,沈开喜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 年版.
[6]蔡昉.穷人的经济学——中国扶贫理念、实践及其全球贡献[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10):4-20+156.
[7]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 华夏出版社 ,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 1999.
[1] 丁克家庭一般指不育子女的工薪阶层的夫妻。家庭具有双份收入,但没有孩子。
[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址为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9/indexch.htm。
[3] 数据来源: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网。网址为http://www.199it.com/archives/1053315.html。
[4] 來源:亚洲宠物展。网址为https://www.petfairasia.com/news/1361。
[5] 来源:中华网。网址为https://military.china.com/shehui/37537049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