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出别样的风景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ie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中,问题到底该由谁提出?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老师设问质量相对较高,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但却容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问题由学生提出,学生的兴趣可能会比较浓,但问题的质量可能得不到保证,从而使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白白流失。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衔接点,既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又规避问题的低效呢?我认为“猜问法”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方法,请看教学《春》的片段。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春草图”,现在我们又要学习“春花图”了,你能猜测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能提到的三个问题吗?为什么你会这样猜?
  生:我猜你肯定会分析“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话。因为它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五彩缤纷。你以前通常都会分析这些带修辞手法的句子。
  师:句子分析很细致,猜得也很准确。五彩缤纷的色彩是从人的哪个感觉器官来写的?
  生:视觉。
  师:其他同学还能再进行一些猜测吗?
  生:刚才老师讲了视觉,肯定还会讲到哪些句子运用了嗅觉吧?所以我猜你还会讲到这句:“花里带着甜味儿”,这句描写了嗅觉,写出了花的气味。
  师:哈,真聪明。多种感觉器官的结合运用,会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想象空间。
  生(手举了好一会,迫不及待地):老师,老师,我也知道呢。你肯定还会分析听觉描写的句子,就是那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师:你们真把老师的三个主要问题都猜中了。还想再猜吗?
  生(集体):想!
  师:你们猜,老师在讲完了句子后,还可能分析什么内容?
  生:老师你肯定还要让我们仿写吧?你不是经常让我们仿照课文的句子写吗?
  师:今天我暂时不打算让你们仿写。
  生:你肯定该让我们分析哪个字用得好了吧?
  师:猜对了!那你继续猜!我会分析哪几个字呢?为什么?
  生(略微思考一下):可能会分析“闹”,因为这个“闹”写得很形象。
  师:怎么个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描写对象怎样的特征?
  生:“闹”写出了蜜蜂好像在闹着玩呢,和小孩子一样。
  生:“闹”还写出了蜜蜂数量多、声音大,很热闹的感觉,可见花开得很鲜艳,花蜜很多,引来那么多蜜蜂。
  生:我猜老师还会品读“让”,因为这个词采用了拟人的修辞……
  以上片段为日常课堂教学设问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案例。
  所谓猜问法,其实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猜测老师可能提出的问题,再由老师的回答来印证学生的猜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入。美国学者哥德曼认为,阅读过程并非一个精确知觉的过程和系列加王的过程,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和预期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语言心理学的猜测游戏。猜问法就暗合了这一观点。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猜测老师的设问,使他们产生了“猜谜语”般的感觉,激起了他们的新鲜感、好奇心和好胜心。猜问法将学生的注意力由关注问题的答案向前推进了一个环节,即关注问题产生的过程。而问题产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深层的思维活动,学生猜测问题的准确与否,本身就能体现思维活动的深入程度。
  但猜问法不可滥用。一方面,要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法,不可一味泛用猜问法,以免课堂单调,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要考虑下面的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要有所选择。这里涉及的其实是“猜什么”的问题,这是实施猜问法的前提。猜问法涉及的教学内容,通常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如品味散文的语言,这类内容学生接触较多,猜测起来会有既往经验的依托,这样课堂的效率会提高。但如果教学小说时让学生猜测老师可能的设问,则会让他们无从“下口”,因为初中生刚接触小说。另外,较难的教学内容也不宜使用猜问法,因为初中生的知觉特征比较感性化、片面化,理性程度较深的问题,他们较难考虑到,例如涉及作品的整体评价的问题等。
  其次,提示语要有针对性。这里其实涉及的是“怎么猜”的问题。提示语的使用实质上是对学生所猜测问题的限制,目的是避免学生天马行空地乱猜。提示语的设置应当指向问题的范围及角度,例如,教学《香菱学诗》时,老师设问:“下面我要从人物的角度提问,你猜猜老师可能会提哪几个问题?”这样的提问本身就限定了范围,即小说人物形象的赏析。这样就可以在众多的小说教学内容中相对集中地选取一个点,使课堂教学内容集中、明了、高效,并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语的设置,在避免过于宽泛的同时,也要考虑开放度,使不同的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再者,猜后追问要及时、深入。这里涉及的是“猜后怎么做”的问题。学生的猜问往往比较粗浅,指向也会比较单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适时的追问是将问题引向深入的重要保证。例如上述片段中,学生猜出老师即将分析单个字时,老师一面肯定,一面追问可能会分析哪几个字,并问原因。这就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问题可能“是什么”,深入到“为什么”会提这样的问题。而对原因的分析本身就要求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并有自己的见解,这样才有可能为自己的猜测寻找到依据。
  实际上,猜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是否科学,而不应为了激发兴趣而故弄玄虚。猜问法还可以荡开去,猜的不仅仅是教师的设问,甚至也可以是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例如,通常的课堂教学都会采用先整体感知再局部分析这样的程序,老师可以让学生猜测通读课文之后会有怎样的环节。例如背景介绍环节,有些文章的背景在教学中是必须交代的,老师通过让学生猜环节,引导他们关注某些时代色彩浓郁的文章,是需要对创作背景进行了解的,这也是“知人论世”学法的渗透。再例如,品味散文语言的手法非常多,但采用哪一种方法会取得最佳的效果呢?这类猜教学方法的做法会让学生在阅读中不自觉地进行方法的比较,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如果为猜问法打一个不是非常恰当的比喻,即把教师的课堂提问比作流淌的溪水,那么可以说,原本学生只是关注溪水流向何方,而猜问法把学生的关注点延长了,延伸到溪水源自何方。当倾听学生对“溪流源头”的热情探讨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源头”的魅力,因为它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出别样的风景。
其他文献
到目前为此,尚未见红树林区发生赤潮的报道;红树林不发生或极少发生赤潮的原因尚未完全清楚。红树林对污水具有净化功能,同时对其它植物存在化感作用。比较了几种红树植物粉对中
研究不同寄主植物对三角新小卷蛾(Olethreutes leucaspis Meyrick)取食、生长、发育及存活的影响,组建三角新小卷蛾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25℃温度下,采用荔枝、龙眼、莲
记得钱理群教授讲过,农村孩子在语文学习方面有优势,想来真有道理。本人出身清贫,少时寒暑假上山砍柴,常一个人在山路徘徊或在山冈独坐,要么到滩涂上截港挖洞,摸鱼捉蟹。没有呼朋引伴的热闹,只专注于对每一棵树的审视、对每一声潮的谛听。刘勰曰:“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荫,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静听天籁,游目骋怀。孤独寂寞的生活养成了我对自然的敏感和热
研究了5种活性干酵母发酵冻藏荔枝果实制备的澄清荔枝汁的发酵性能及其对酒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活性干酵母QA23和DV10具有较好的发酵性能,在10~15℃的低温条件下生产出的荔
研究了天甲橡胶的氢化原理以及硬脂酸盐,接枝率对天甲橡胶氢化度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表征了氢化天甲橡胶的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加入硬脂酸盐不利于天甲橡胶的氢化,最适宜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