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结合马克思的生平、著作,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文化内涵。
2.通过思考题启发学生分析结构、理解内容,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揣摩重点语句,体会用词的妙处。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本文所在专题围绕“政治文明”选文4篇,按现代和传统分成两个板块:“英名与事业”“经世济民”。主要的人文意向是培养同学们对政治、经济的人文认知能力,培养大家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精神品格。
2.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两人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40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客观评价与浓烈的思想感情的传达——恩格斯以亲密战友的身份在海格特公墓举行的葬礼上讲话,这次讲话要对马克思一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还要寄予深厚的情感。很显然恩格斯的讲话不单是讲给当时在场的十一个人听的,更是讲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者听的。】
二、层次梳理
1.悼词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交代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及逝世当时的情况,第二部分对死者的一生作简要评价,第三部分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并对在场的人们提出希望与号召。请据此划分课文层次。
2.可如此划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情景;第2至7段是第二部分,主要对马克思一生的功绩进行精要评价;第8至9段是第三部分,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
三、导读第一部分
1.这一段并没有“马克思”“逝世”等词语,而是用“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永远地睡着了”等说法,来表述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讳饰手法,委婉地将不便于表达或不愿意表达的事说出来。【“睡着了”,表明不忍心说出马克思的逝世,希望他还会醒来,但事实已不可能,所以加了破折号说“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表现出不忍、不愿而又不得不说出残酷事实的沉重心态。】
2.专门提到马克思是在安乐椅上去世的,这说明马克思去世前还在工作,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语言品味:“还不到两分钟”,写出了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副词“还不到”“便”,感慨马克思走得太快了。】
四、分析第二部分
1.第2段是这一部分的总述,两个“对于”说明马克思逝世后受损失的对象;并且用“不可估量”“空白”陈述他的逝世所带来的损失之大。
2.第3段介绍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一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礎决定上层建筑。并通过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类比,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意义。【这一类比是修饰“发现”的状语,状语提前,对意义的伟大进一步起了强调作用。】
3.长句剖析
(1)句子主干:“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是插说部分,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作补充说明;冒号以后的文字,则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成分,是对伟大发现内容上的具体阐述。
(2)在插说中,用“繁芜丛杂”“掩盖”等,深刻揭露了唯心史观的反动本质:“繁芜丛杂”是形容历来唯心史观的谎言的五花八门;“掩盖”是揭露唯心史观故意歪曲事物真相,以适应剥削阶级需要的卑劣行径。
(3)冒号以后的内容,包含三层意思:①物质决定精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宗教等等”);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③必须由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第一层,使用了由关联词语“首先必须……然后才能……”所构成的条件复句;第三层,用“……而……”这一表示对比的复句来阐述如何解释上层建筑的发展。
4.第4段说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用“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第5段在前两个发现的基础上,使用“都”“很多”“任何”“不是浅尝辄止”等,简说了他在其他领域的发现。【这三段构成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写出马克思在科学领域的贡献。】
五、布置作业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方式;对马克思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极富感染力。】
2.练习册。
第二教时
一、问题探讨
1.怎样理解第3段“简单事实”中的“简单”
——这里所说的“简单”,一方面表明了这个规律与人们生活的密切相关性,从而也显示出重要性;另一方面将“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和“简单事实”列举在一起,说明这个规律容易被遮蔽而难以发现,反证出马克思思想十分敏锐,使人们意识到,马克思第一次带领我们发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这一“简单”的事实真相,而此前,人们一直处于被蒙蔽状态,马克思这一发现的开创性意义也就呈现出来;再者,把这一发现说成“简单事实”,也是相对于马克思对人类的宏伟贡献来说的。
2.第6段在全文结构中的地位【教参认为第6段“由讲述马克思在科学领域的贡献,过渡到讲述对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值得商榷。理由如下:第一,应当承认这段具有过渡性质,但它的特点是含有两层过渡:一是从评述马克思的科学发现过渡到讲他对科学的看法,二是从评述科学巨匠马克思过渡到评述革命家马克思。第一层过渡属于同一部分内的联系,是重点,因此说第6段属上比较稳妥。其次,怎样理解第6段头一句话,也关系到对这段在全篇结构中的地位的认识。“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乍一看很像是对3、4、5段的总结,那么下面的文字自然就是开启了另一部分内容的论述,但细一推敲则不然。3、4段具体写两大发现,5段笼统提到其他发现,同时也概括了马克思所有发现的共同特点——这实际已经起到了总结马克思科学成就的作用了。而这句话的“这样”两字,是直承第5段说的,指的是马克思所有科学发现的共同特点(“独到”“很多”“不是浅尝辄止”等),而不是对于整个前一部分的总结。 3.第7段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么开头的“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可不可以改为“最伟大的革命家停止革命了”?
——革命是目的,但思想是革命的基础,科学是推动革命的力量。所以恩格斯评价马克思是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三者融为一体,前后顺序又是不可调换的。这充分体现了作为议论性悼词逻辑的严密性以及悼词内容的内在统一性。【“停止呼吸”对任何人都可使用,“停止思想”则是对马克思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逝世所用的最恰当的语言,其中包含了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
4.整个第二部分是怎样一种结构方式
——呈“总分式”结构,在总说中先说对于革命,后说对于历史科学,主次分明;在分说中先说对于科学,后说对于革命实践,由轻到重。过渡句的运用使语意连贯,结构紧密,层次清晰。【从理论到实践,有着内在的事理联系,更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
二、学习第三部分
1.第8段用敌人对他的恨和战友对他的爱对比,用“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与“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的对举,显示出马克思贡献之巨大。
——段中用了比喻句,说马克思把敌人的诽谤“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形象地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充分展示出他的人格魅力。“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他的敌人全部是因为革命斗争才树起的。
2.第9段只有一句话,是悼词的结尾,简短有力,富有鼓动性,既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总评,也感召后人繼往开来,踏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进。
四、小结修辞运用
1.借代。在讲到无产者对伟大导师逝世的哀思时,用沙俄流放革命者的“西伯利亚矿井”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发区“加利福尼亚”来借代世界各地,生动地表现了广大地区千百万战友对马克思的悼念。
2.递进。如历数马克思重大发现时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一退一进,十分自然地突出了马克思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总结马克思一生革命活动时又说:“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这里明退实进,再次点明马克思功盖天下的地位和作用。
五、布置作业
1.指称变换的作用:在追述和评论马克思的杰出贡献时,对“马克思”这个人称,用了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这个人”和“这位巨人”等。其作用是什么?【这是客观、中肯地对战友作出准确评价,也体现出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纯洁高尚的友谊,体现出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
2.思考:(1)第4段中“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的意思是什么?(2)结合全文,说说第4段中“不仅如此”的“如此”指代什么?这句话起什么作用?(3)“一生中能有这样①两个发现”“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②”“这样③的领域是很多的”三个句子中加点的“这样”,分别指代什么?(4)第6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豁然开朗”意思是剩余价值的发现,使资本主义社会所隐蔽的剥削实质一下子就清楚了。“在黑暗中摸索”比喻在马克思之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由于没有找到事物本质,所以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出路。(2)“如此”指代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句话的作用是结构上概括上文,并自然地过渡到下文。(3)①“这样”指马克思两大发现的不同寻常。②“这样”指每一个领域中都有独到的发现,且不是浅尝辄止。③“这样”指像数学一样的科学领域。(4)第6段大意是马克思关注科学对实践的影响。】
1.结合马克思的生平、著作,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文化内涵。
2.通过思考题启发学生分析结构、理解内容,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揣摩重点语句,体会用词的妙处。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本文所在专题围绕“政治文明”选文4篇,按现代和传统分成两个板块:“英名与事业”“经世济民”。主要的人文意向是培养同学们对政治、经济的人文认知能力,培养大家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精神品格。
2.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两人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40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客观评价与浓烈的思想感情的传达——恩格斯以亲密战友的身份在海格特公墓举行的葬礼上讲话,这次讲话要对马克思一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还要寄予深厚的情感。很显然恩格斯的讲话不单是讲给当时在场的十一个人听的,更是讲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者听的。】
二、层次梳理
1.悼词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交代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及逝世当时的情况,第二部分对死者的一生作简要评价,第三部分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并对在场的人们提出希望与号召。请据此划分课文层次。
2.可如此划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情景;第2至7段是第二部分,主要对马克思一生的功绩进行精要评价;第8至9段是第三部分,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
三、导读第一部分
1.这一段并没有“马克思”“逝世”等词语,而是用“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永远地睡着了”等说法,来表述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讳饰手法,委婉地将不便于表达或不愿意表达的事说出来。【“睡着了”,表明不忍心说出马克思的逝世,希望他还会醒来,但事实已不可能,所以加了破折号说“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表现出不忍、不愿而又不得不说出残酷事实的沉重心态。】
2.专门提到马克思是在安乐椅上去世的,这说明马克思去世前还在工作,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语言品味:“还不到两分钟”,写出了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副词“还不到”“便”,感慨马克思走得太快了。】
四、分析第二部分
1.第2段是这一部分的总述,两个“对于”说明马克思逝世后受损失的对象;并且用“不可估量”“空白”陈述他的逝世所带来的损失之大。
2.第3段介绍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一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礎决定上层建筑。并通过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类比,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意义。【这一类比是修饰“发现”的状语,状语提前,对意义的伟大进一步起了强调作用。】
3.长句剖析
(1)句子主干:“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是插说部分,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作补充说明;冒号以后的文字,则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成分,是对伟大发现内容上的具体阐述。
(2)在插说中,用“繁芜丛杂”“掩盖”等,深刻揭露了唯心史观的反动本质:“繁芜丛杂”是形容历来唯心史观的谎言的五花八门;“掩盖”是揭露唯心史观故意歪曲事物真相,以适应剥削阶级需要的卑劣行径。
(3)冒号以后的内容,包含三层意思:①物质决定精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宗教等等”);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③必须由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第一层,使用了由关联词语“首先必须……然后才能……”所构成的条件复句;第三层,用“……而……”这一表示对比的复句来阐述如何解释上层建筑的发展。
4.第4段说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用“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第5段在前两个发现的基础上,使用“都”“很多”“任何”“不是浅尝辄止”等,简说了他在其他领域的发现。【这三段构成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写出马克思在科学领域的贡献。】
五、布置作业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方式;对马克思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极富感染力。】
2.练习册。
第二教时
一、问题探讨
1.怎样理解第3段“简单事实”中的“简单”
——这里所说的“简单”,一方面表明了这个规律与人们生活的密切相关性,从而也显示出重要性;另一方面将“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和“简单事实”列举在一起,说明这个规律容易被遮蔽而难以发现,反证出马克思思想十分敏锐,使人们意识到,马克思第一次带领我们发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这一“简单”的事实真相,而此前,人们一直处于被蒙蔽状态,马克思这一发现的开创性意义也就呈现出来;再者,把这一发现说成“简单事实”,也是相对于马克思对人类的宏伟贡献来说的。
2.第6段在全文结构中的地位【教参认为第6段“由讲述马克思在科学领域的贡献,过渡到讲述对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值得商榷。理由如下:第一,应当承认这段具有过渡性质,但它的特点是含有两层过渡:一是从评述马克思的科学发现过渡到讲他对科学的看法,二是从评述科学巨匠马克思过渡到评述革命家马克思。第一层过渡属于同一部分内的联系,是重点,因此说第6段属上比较稳妥。其次,怎样理解第6段头一句话,也关系到对这段在全篇结构中的地位的认识。“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乍一看很像是对3、4、5段的总结,那么下面的文字自然就是开启了另一部分内容的论述,但细一推敲则不然。3、4段具体写两大发现,5段笼统提到其他发现,同时也概括了马克思所有发现的共同特点——这实际已经起到了总结马克思科学成就的作用了。而这句话的“这样”两字,是直承第5段说的,指的是马克思所有科学发现的共同特点(“独到”“很多”“不是浅尝辄止”等),而不是对于整个前一部分的总结。 3.第7段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么开头的“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可不可以改为“最伟大的革命家停止革命了”?
——革命是目的,但思想是革命的基础,科学是推动革命的力量。所以恩格斯评价马克思是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三者融为一体,前后顺序又是不可调换的。这充分体现了作为议论性悼词逻辑的严密性以及悼词内容的内在统一性。【“停止呼吸”对任何人都可使用,“停止思想”则是对马克思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逝世所用的最恰当的语言,其中包含了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
4.整个第二部分是怎样一种结构方式
——呈“总分式”结构,在总说中先说对于革命,后说对于历史科学,主次分明;在分说中先说对于科学,后说对于革命实践,由轻到重。过渡句的运用使语意连贯,结构紧密,层次清晰。【从理论到实践,有着内在的事理联系,更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
二、学习第三部分
1.第8段用敌人对他的恨和战友对他的爱对比,用“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与“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的对举,显示出马克思贡献之巨大。
——段中用了比喻句,说马克思把敌人的诽谤“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形象地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充分展示出他的人格魅力。“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他的敌人全部是因为革命斗争才树起的。
2.第9段只有一句话,是悼词的结尾,简短有力,富有鼓动性,既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总评,也感召后人繼往开来,踏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进。
四、小结修辞运用
1.借代。在讲到无产者对伟大导师逝世的哀思时,用沙俄流放革命者的“西伯利亚矿井”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发区“加利福尼亚”来借代世界各地,生动地表现了广大地区千百万战友对马克思的悼念。
2.递进。如历数马克思重大发现时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一退一进,十分自然地突出了马克思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总结马克思一生革命活动时又说:“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这里明退实进,再次点明马克思功盖天下的地位和作用。
五、布置作业
1.指称变换的作用:在追述和评论马克思的杰出贡献时,对“马克思”这个人称,用了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这个人”和“这位巨人”等。其作用是什么?【这是客观、中肯地对战友作出准确评价,也体现出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纯洁高尚的友谊,体现出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
2.思考:(1)第4段中“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的意思是什么?(2)结合全文,说说第4段中“不仅如此”的“如此”指代什么?这句话起什么作用?(3)“一生中能有这样①两个发现”“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②”“这样③的领域是很多的”三个句子中加点的“这样”,分别指代什么?(4)第6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豁然开朗”意思是剩余价值的发现,使资本主义社会所隐蔽的剥削实质一下子就清楚了。“在黑暗中摸索”比喻在马克思之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由于没有找到事物本质,所以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出路。(2)“如此”指代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句话的作用是结构上概括上文,并自然地过渡到下文。(3)①“这样”指马克思两大发现的不同寻常。②“这样”指每一个领域中都有独到的发现,且不是浅尝辄止。③“这样”指像数学一样的科学领域。(4)第6段大意是马克思关注科学对实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