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二十年来,山西汾阳西乡方言片存在大量人口向市区迁移的现象。在调查后发现西乡方言片部分代词存在变异。本文从代词的界定、城区话与西乡话代词、西乡话代词的使用情况、变异的原因四方面入手,得出这些代词变异是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并存的。
关键词: 西乡方言片 城区方言 代词 变异
一、代词的界定
参照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首先,代词在现代汉语中是实词,具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其次,代词有代替和指示的作用,它所指代的词能作什么句法成分,它就作什么成分。最后,代词按句法功能分为代名词、代谓词、代数词、代副词四大类;按意义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大类。
二、汾阳西乡方言片代词和城区方言片代词
李卫峰在《山西汾阳方言指代词兼指第三身代词现象考察》中指出:“汾阳话分为三片,东乡方言片、西乡方言片、城区方言片。东乡方言接近文水、交城方言,西乡方言接近离石、中阳方言。”①可以看出,这是根据地理位置而产生的语言差异。在这里西乡方言片以三泉以南的三泉镇、石庄乡、杨家庄镇的方言为代表,城区话以市区所管辖的五个街道办事处(太和桥、文峰、南薰等)为代表。
作为地道的本地人,通过初步田野考查,参考《山西方言人称代词的几个特点》和《山西汾阳语音研究》后,列出了西乡片和城区片有差异的代词。如表1:
三、汾阳西乡方言片移民代词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汾阳市东南部地势平坦,西北部地势高,山地多,水源不充足,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加之人民“靠山吃山”的思想,大规模开矿,使得生存环境日渐恶化。近二十年来,西乡方言片人民不断迁往城区,而西区方言片与城区方言片代词的语音差异最明显,在人口流动与语言发展中迁出地的代词出现了变异。“变异”是指同一语言项目在不同语言运用环境中的差异。
游汝杰、邹嘉彦在《社会语言学教程》提到:“移民运动是语言宏观演变的最重要原因,语言的宏观演变是指语言的分化、融合、更替、双语现象的兴亡、语言地理格局的变化等。”②且在社会语言学家看来语言变异与民族、性别、年龄、职业等联系紧密。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迁出地代词进行分析。
本文选取合适的发音合作人进行田野调查,将迁入和迁出地的六个代词进行调查记音,发音合作人选取移民到市区10年以上土生土长的西乡方言片人。调查之后运用数据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由于调查内容较多,人力、时间有限,严格按照社会语言学的随机抽样调查法调查有不少困难。因此,本文采用变通的方法,选择汾阳西乡片移民比较熟悉的点,比较容易找到的对象调查。
(一)年龄因素的影响
将发音人分4个年龄段调查,每年龄段选取8个发音合作人。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看出,迁出地代词的使用与移民区人们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小,受普通话和迁入地的影响越大。8岁-25岁,以普通话为主,因为他们主要接受学校教育。60岁以上的移民,在迁入市区前口音已固定,基本无任何变化。相比26岁-40岁、41岁-60岁的移民,在说这6个代词时,26岁-40岁的多以城区话为主,41岁-60岁多以西乡话为主。可见在移民的过程中,年龄越大,讲迁出地代词的频率越高,年龄越小,西乡话、城区话、普通话在竞争中,普通话占据了主导地位,也顺应了我国大力推行普通话的语言政策。
(二)居住形式的影响
游汝杰、周振鹤在《方言与中国文化》中提出:“如果移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地位远逊于土著,人口相对较少或者分散而处于土著的包围中那么他们就不得不放弃旧地的方言,逐渐改用新地的方言。”这表明移民在迁入地的居住形式对语言演化存在影响,调查发现迁出地存在集中型和分散型两种居住形式。集中型是指迁出村镇在市区建立住宅小区,移民统一搬迁居住(如东南小区和杨家寨小区),分散型居住是指个人分散地居住在城区各个街道办管辖区域内,被迁入地居民包围。分别抽取了30个发音合作人调查,鉴于25岁以下的移民以普通话为主,城区话辅之,所以主要选25岁以上的移民为调查对象。
调查结果为:25岁以上的人群,基本不讲普通话。集中型居住的人们讲迁出地代词的有28人,占93.3%;讲迁入地代词的有2人,占6.7%。分散型居住的人们讲迁出地代词的有10人,占33.3%;讲迁入地代词的有20人,占66.7%。可见,居住形式对于这6个代词的使用情况有很大的影响,集中型居住的移民,小区基本为本村人,在日常的交往中,邻里之间交流频繁,保留迁出地读音的频率很高。分散居住的移民,被讲城区话的居民包围,日常交际中会不自觉地受城区话这样较为强势语言影响,迁出地的代词语音向迁入地的语音形式转变。
(三)工作类型的影响
本文把工作类型分为务农、乡镇工作人员、个体经商者、学生、工人五类,每类选10人进行调查,考察工作类型对迁出地代词使用的影响。结果见表3:
由表4可看出,工作类型与迁出地代词的语音变异有关,迁出地移民虽移居到市区,仍有属于他们的田地,务农人员会经常回老家去耕作,代词语音保存完整;乡镇工作人员主要为老百姓服务,定期与老百姓交流,他们保留当地语音的能力也较强;工人和个体经商者常与来自各地的人交际,他们的语音中吸收了城区话和其他话;学生受学校教育影响大,普通话和城区话在竞争中是持衡的。
四、汾阳西乡方言片代词变异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3.西乡片喉音塞尾保留完整,脱落的程度较轻,在未来喉音塞尾可能弱化。
(二)外部原因
代词的变异与年龄、居住形式、工作类型相关。可以将其归纳概括为:
1.社会经济因素
城区是汾阳的经济文化中心区,有其优越性和权威性,当西乡移民迁到城区,必然受到城区话的影响,城区的优越性,促使语言形式发展出现“层级效应”。当移民迁往城区,城区与迁出地的语言差异会显而易见,城区语言向移民区不断渗透,扩散。落后村镇渴望接受城区话的强吸引力,使得差异词向城区话转变。
2.心理因素和普通话的影响
心理上,是一种异化情结,在这些移民中,年纪越轻的,越能很快融入新语境,加之教育、工作的影响,需要适应城区的语言文化,语音差异逐渐减小。
普通話是民族共同语,在全国范围大力推广普及,最受影响的就是年轻一代,在调查中也发现8岁-25岁人群以普通话为主,这也说明了方言在历史演变中的宏观取向是弱势方言向强势方言靠拢。普通话影响最大,随之是城区话。
五、结语
本文调查分析了汾阳西乡方言片代词的变异情况,总结出了迁出地代词正朝迁入地语音、普通话语音靠拢的趋势。这将有助于理清汾阳方言未来的发展趋势。
注释:
①李卫峰.山西汾阳方言指代词兼指第三身代词现象考察[J].晋中学院学报,2016.
②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D].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45.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乔全生.山西方言人称代词的几个特点[J].中国语文,1996(1).
[3]孔敏.山西汾阳方言语音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
基金项目:2018年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编号:YCX18002);2015年宁夏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编号:NXYC201519)。
关键词: 西乡方言片 城区方言 代词 变异
一、代词的界定
参照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首先,代词在现代汉语中是实词,具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其次,代词有代替和指示的作用,它所指代的词能作什么句法成分,它就作什么成分。最后,代词按句法功能分为代名词、代谓词、代数词、代副词四大类;按意义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大类。
二、汾阳西乡方言片代词和城区方言片代词
李卫峰在《山西汾阳方言指代词兼指第三身代词现象考察》中指出:“汾阳话分为三片,东乡方言片、西乡方言片、城区方言片。东乡方言接近文水、交城方言,西乡方言接近离石、中阳方言。”①可以看出,这是根据地理位置而产生的语言差异。在这里西乡方言片以三泉以南的三泉镇、石庄乡、杨家庄镇的方言为代表,城区话以市区所管辖的五个街道办事处(太和桥、文峰、南薰等)为代表。
作为地道的本地人,通过初步田野考查,参考《山西方言人称代词的几个特点》和《山西汾阳语音研究》后,列出了西乡片和城区片有差异的代词。如表1:
三、汾阳西乡方言片移民代词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汾阳市东南部地势平坦,西北部地势高,山地多,水源不充足,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加之人民“靠山吃山”的思想,大规模开矿,使得生存环境日渐恶化。近二十年来,西乡方言片人民不断迁往城区,而西区方言片与城区方言片代词的语音差异最明显,在人口流动与语言发展中迁出地的代词出现了变异。“变异”是指同一语言项目在不同语言运用环境中的差异。
游汝杰、邹嘉彦在《社会语言学教程》提到:“移民运动是语言宏观演变的最重要原因,语言的宏观演变是指语言的分化、融合、更替、双语现象的兴亡、语言地理格局的变化等。”②且在社会语言学家看来语言变异与民族、性别、年龄、职业等联系紧密。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迁出地代词进行分析。
本文选取合适的发音合作人进行田野调查,将迁入和迁出地的六个代词进行调查记音,发音合作人选取移民到市区10年以上土生土长的西乡方言片人。调查之后运用数据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由于调查内容较多,人力、时间有限,严格按照社会语言学的随机抽样调查法调查有不少困难。因此,本文采用变通的方法,选择汾阳西乡片移民比较熟悉的点,比较容易找到的对象调查。
(一)年龄因素的影响
将发音人分4个年龄段调查,每年龄段选取8个发音合作人。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看出,迁出地代词的使用与移民区人们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小,受普通话和迁入地的影响越大。8岁-25岁,以普通话为主,因为他们主要接受学校教育。60岁以上的移民,在迁入市区前口音已固定,基本无任何变化。相比26岁-40岁、41岁-60岁的移民,在说这6个代词时,26岁-40岁的多以城区话为主,41岁-60岁多以西乡话为主。可见在移民的过程中,年龄越大,讲迁出地代词的频率越高,年龄越小,西乡话、城区话、普通话在竞争中,普通话占据了主导地位,也顺应了我国大力推行普通话的语言政策。
(二)居住形式的影响
游汝杰、周振鹤在《方言与中国文化》中提出:“如果移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地位远逊于土著,人口相对较少或者分散而处于土著的包围中那么他们就不得不放弃旧地的方言,逐渐改用新地的方言。”这表明移民在迁入地的居住形式对语言演化存在影响,调查发现迁出地存在集中型和分散型两种居住形式。集中型是指迁出村镇在市区建立住宅小区,移民统一搬迁居住(如东南小区和杨家寨小区),分散型居住是指个人分散地居住在城区各个街道办管辖区域内,被迁入地居民包围。分别抽取了30个发音合作人调查,鉴于25岁以下的移民以普通话为主,城区话辅之,所以主要选25岁以上的移民为调查对象。
调查结果为:25岁以上的人群,基本不讲普通话。集中型居住的人们讲迁出地代词的有28人,占93.3%;讲迁入地代词的有2人,占6.7%。分散型居住的人们讲迁出地代词的有10人,占33.3%;讲迁入地代词的有20人,占66.7%。可见,居住形式对于这6个代词的使用情况有很大的影响,集中型居住的移民,小区基本为本村人,在日常的交往中,邻里之间交流频繁,保留迁出地读音的频率很高。分散居住的移民,被讲城区话的居民包围,日常交际中会不自觉地受城区话这样较为强势语言影响,迁出地的代词语音向迁入地的语音形式转变。
(三)工作类型的影响
本文把工作类型分为务农、乡镇工作人员、个体经商者、学生、工人五类,每类选10人进行调查,考察工作类型对迁出地代词使用的影响。结果见表3:
由表4可看出,工作类型与迁出地代词的语音变异有关,迁出地移民虽移居到市区,仍有属于他们的田地,务农人员会经常回老家去耕作,代词语音保存完整;乡镇工作人员主要为老百姓服务,定期与老百姓交流,他们保留当地语音的能力也较强;工人和个体经商者常与来自各地的人交际,他们的语音中吸收了城区话和其他话;学生受学校教育影响大,普通话和城区话在竞争中是持衡的。
四、汾阳西乡方言片代词变异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3.西乡片喉音塞尾保留完整,脱落的程度较轻,在未来喉音塞尾可能弱化。
(二)外部原因
代词的变异与年龄、居住形式、工作类型相关。可以将其归纳概括为:
1.社会经济因素
城区是汾阳的经济文化中心区,有其优越性和权威性,当西乡移民迁到城区,必然受到城区话的影响,城区的优越性,促使语言形式发展出现“层级效应”。当移民迁往城区,城区与迁出地的语言差异会显而易见,城区语言向移民区不断渗透,扩散。落后村镇渴望接受城区话的强吸引力,使得差异词向城区话转变。
2.心理因素和普通话的影响
心理上,是一种异化情结,在这些移民中,年纪越轻的,越能很快融入新语境,加之教育、工作的影响,需要适应城区的语言文化,语音差异逐渐减小。
普通話是民族共同语,在全国范围大力推广普及,最受影响的就是年轻一代,在调查中也发现8岁-25岁人群以普通话为主,这也说明了方言在历史演变中的宏观取向是弱势方言向强势方言靠拢。普通话影响最大,随之是城区话。
五、结语
本文调查分析了汾阳西乡方言片代词的变异情况,总结出了迁出地代词正朝迁入地语音、普通话语音靠拢的趋势。这将有助于理清汾阳方言未来的发展趋势。
注释:
①李卫峰.山西汾阳方言指代词兼指第三身代词现象考察[J].晋中学院学报,2016.
②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D].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45.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乔全生.山西方言人称代词的几个特点[J].中国语文,1996(1).
[3]孔敏.山西汾阳方言语音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
基金项目:2018年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编号:YCX18002);2015年宁夏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编号:NXYC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