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代表诉讼法理基础分析与完善建议

来源 :经济视角·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_1983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股东代表诉讼的产生切入,旨在探讨这一制度的本质目的。试图通过对这项制度法理基础的深入分析,达到明确公司、股东以及侵害公司权益的董事、监事、高管或者第三人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指出这一制度合理性所在的目的。最后,对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股东代表诉讼;概念界定;法理基础;完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D913.99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5.027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5-0071-03
  
  一、股东代表诉讼的概念界定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作为一项舶来品,起源于英美国家。英美法理论一般称其为派生诉讼,主要着眼于原告股东的诉权非其本有,而是依其股权由公司的请求权派生而来。大陆法系国家在借鉴英美公司法中的这一制度时一般将其称为代表诉讼,日本商法、台湾地区公司法也采用了代表诉讼的称谓。这一称谓主要着眼于原告股东所处的公司代表机构的地位,亦有学者认为代表诉讼这一称谓是指原告股东在实际上代表着与其具有相同地位的所有股东而进行诉讼。美国著名公司法学者罗伯特•W•汉密尔顿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原告股东不是以属于他们的诉因而起诉的,他们根据属于公司的诉因而以代表人资格进行诉讼”。从这一角度来看,派生诉讼和代表诉讼的不同称谓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前者强调的是这一制度的实体基础,而后者更看重的是这一制度的诉讼意义。本文认为,股东代表诉讼是指当公司的正当利益受到侵害,符合法定条件的股东按照法定的程序以自己的名义提起的诉讼。这种界定似乎遗漏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全部重要要素,但这恰恰是因为笔者不同意传统的对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理解。
  
  二、股东代表诉讼的法理基础
  
  笔者以实证法分析为基础,将这一问题的讨论建立在我国《公司法》现有制度的基础之上。我国《公司法》第152条对于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做出了详细规定。从法律关系的角度分析该条款,不难看出:股东代表诉讼涉及到三方当事人,即公司、提起诉讼之股东与侵害公司权益的董事、监事、高管或者第三人之间的关系。首先,公司与侵害其权益的董事、监事、高管或者第三人之间是侵权法律关系。由于公司中董事、监事、高管或者第三人的行为直接侵害了公司的利益,公司当然有权利起诉之并要求损害赔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公司往往由于主观上存在惰性或恶意,抑或是客观上被这些侵权者直接或间接地挟制,而不愿或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事实上,正是由于公司主观上放弃了这种诉权或者客观上被股东会、董事会等控制而无法主张诉权,为了保护小股东的利益才出现了股东代表诉讼这一制度。因此,笔者认为,从诉讼法的角度,基于“一事不再理”原则,在股东提起代表诉讼后,公司不得再以同样的事实主张提起对侵权董事、监事、高管或者第三人之诉讼。其次,股东与侵害公司利益的董事、监事、高管或者第三人之间亦为侵权关系。虽然股东从出资时起就丧失了其资产的所有权而换以股权,只是基于其对公司的股权通过分红等形式来获取利润,当董事、监事、高管做出有损公司利益的行为时,公司股东的利益自然间接地受到损害,只是此时股东似乎无法再基于其财产权直接提起对行为人的诉讼,因为股权似乎仅仅是一种股东基于其在公司中的地位而对公司的权利。然而,我国刚刚出台的《侵权责任法》推翻了以上假设。该法第2条明确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细心研读法条,不难发现:在《侵权责任法》中,股权已经被明确列为了侵权行为的直接对象之一,因此侵害股权的行为也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侵权之诉的诉由之一。据此,股东与侵害公司利益的董事、监事、高管或者第三人之间的关系不再面临无法定性的尴尬局面,二者之间为当然的侵权关系。依《侵权责任法》,股东对于侵害了公司利益并间接侵害了自己股权的那些董事、监事、高管或者第三人有直接的诉权,其当然可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从这一意义上说,股东代表诉讼的“代表”徒有其名。这就涉及到下一个法律关系的分析。
  在股东代表诉讼中,作为原告的股东与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究竟该如何定性?是代理、代表抑或是无因管理?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提起代表诉讼的前提,除情况紧急不及时提起诉讼会使公司利益受到无法弥补的损害的情况外,必须先要“穷尽内部救济”;因此,无法用代理或无因管理理论来解释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因为如果是股东代理公司的行为,需要有公司的授权方可;而无因管理是指以他人明示或可推知的意思表示管理他人事物的行为,既然公司已经明示或以行为默示拒绝了股东之请求,这当然无法解释为按照他人明示或者可推知的意思表示而为管理。而我国《公司法》第13条规定: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长、执行董事或者经理担任。因此,股东不能仅凭股东身份就成为公司的代表人,只有董事长、执行董事或者经理才是公司法定代表人的人选。故而,我们得出结论,股东代表诉讼中,作为原告的股东与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用民法中的代理、代表或者无因管理理论都难以准确定性。
  那么,在这些解释全都归为失败时,股东作为一个间接受害者却可以越过直接受害的公司提起诉讼的法理基础何在?解释这一制度的合理性不应仅仅立足于民法的视野中,而应从商法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商事理性的角度加以考虑。毕竟,商法与民法是两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相比而言,民法历史悠久、体系健全,而商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于商事纠纷发生时对民法的引用,部分是因为其中涉及了民事纠纷,部分是因为商法立于民法之后,对于民法中成型的规则没再重复规定于商法之中,而只是在具体案件解决中寻找相应的民法规则予以解决。不过,我们不能基于此就试图将商法中所有的关系都放在民法框架之下来加以分析。商法中涉及的法律关系也必须有其法理基础。从这个角度而言,笔者认为,公司法人人格的破坏是股东可以自己的名义对侵害公司权益的董事、监事、高管或者第三人提起诉讼的法理基础。公司作为典型的法人,被法律赋予主体资格,其作为法律上的“人”,有自己独立的意志。而这种独立意志恰恰来源于公司成员,但此独立意志非成员意志的简单集合,而是成员的意志转化为公司的独立意志。现代公司法制度中,股东(大)会为公司的意思机关,股东(大)会的决议形成公司独立的意志。需要说明的是,公司法人人格本来应该只有有无之别,而不该有所谓的不完全、破坏等状态的存在。这里,笔者之所以用公司法人人格被破坏这样一种表述,因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是公司的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时,公司债权人否认公司法人人格,直接要求股东承担连带责任。本文中股东代表诉讼提起针对的情况不是公司的股东而是董事、监事、高管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对公司利益造成损害。因此,我们无法运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理论。公司的董事很多情况下都是大股东,虽然董事会决议的效力在理论上并不当然等同于股东会决议的效力,但在实践中,当公司两套班子人员发生混同时,很难说董事会和股东会的决议有本质的差别。另一方面,即使是不具有股东身份的董事、监事、高管等,当道德和法律的约束都不足以遏制其在自身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冲突面前所产生的不正当的强烈要求时,公司独立人格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被破坏了。因此,当公司的独立意志无法得以表达时,公司的人格遭到破坏,股东作为公司的成员便当然可以自己的名义而为诉讼行为。
  
  三、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立法完善建议
  
  第一,股东代表诉讼中原告资格审查制度。我国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既规定了行使代表诉讼权的股东持股数额,又规定了其持股时间。鉴于在我国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有股一股独大、流通股高度分散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规定股东提起代表诉讼所需持股数量时,将持股比例规定得比较低。而对持股时间的规定,我国《公司法》采用6个月的立法例,可以防止出现由于股东持股时间过短,不能全面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而无法提起有效诉讼的情况,但目前的规定尚存在不足。首先,并不能有效防止后继之股份购买者进行“投机诉讼”或“专营损害购买之诉讼”的情况,不能完全起到抑制滥诉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持股时间的规定上,可以借鉴美国的“当时股份拥有原则”,达到抑制滥诉的目的。其次,可以引入“净手原则”,避免有过错的股东抢先提起诉讼,防止其不正当地阻却其他适合股东提起诉讼。
  第二,股东代表诉讼中被告的范围。依据我国《公司法》之规定,董事、监事、高管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给公司造成损害的行为及他人侵犯公司利益造成损害的行为都可成为股东代表诉讼的事由。笔者以为,股东代表诉讼的可诉对象应以实施的行为作为划分依据加以规制。也许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该侵害行为的主体是谁,而在于其实施了何种类型的侵害行为,这样划分无疑更为合理,可操作性也更强。
  第三,股东代表诉讼中股东与公司的地位。在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中公司应作为无独立请求权之第三人参加诉讼。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针对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而言,是指虽没有就原告与被告之间争议的诉讼标的主张独立的请求权之权利,但因与案件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申请参加诉讼的或由法院通知参加诉讼的人。由于公司已主动放弃或被动地受控制无法主张诉权,公司已丧失了此项诉讼上之请求权,但案件的处理结果对公司有重大影响。基于此,公司也应当作为无独立请求权之第三人参加到诉讼中。并且,将公司列为第三人,也有利于案件事实的查清,方便诉讼和执行的进行。
  第四,股东代表诉讼提起的前置程序。前置程序是指股东在提起股东代表诉讼前,必须首先在公司内部寻求救济,股东只有在不能通过公司内部获得救济后,才能取得提起代表诉讼的资格。如果按照前述分析,股东直接基于董事、监事、高管或者第三人的侵权行为提起诉讼,似乎与前置程序的设置存在矛盾。笔者认为前置程序是必要的,而且前置程序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诉讼,也能够促使公司提起诉讼,也有利于避免滥诉。因此,股东符合了法定的原告资格要件,并不意味着他可以马上提起代表诉讼。股东必须最大程度地尊重公司虽然被破坏但依然存续并且股东也希望其存续的人格。笔者认为,在前置程序之例外情形的规定上,我国公司法应该进一步细化,特别在董事会权力日渐扩张的现代公司,应该把董事会的因素也纳入考虑范围。美国的这一项例外规定值得我国借鉴。
  第五,诉讼费用的补偿。我国《公司法》未规定此项制度,司法实践中的一般规则是:若胜诉,利益全部归公司所有;若败诉,由股东个人承担后果,并有可能对公司承担赔偿责任。这样的处理方式无疑削弱了股东提起代表诉讼的积极性,因为股东代表诉讼的涉诉标的额通常相当巨大。对比其他国家立法例,我国可以对股东代表诉讼中的诉讼费用补偿乃至诉讼后果的承担如是设计:如果股东胜诉,首先利益归于公司。理由有三:(1)公司的法人人格依然存续,股东不能无视公司人格;(2)股东的股权受到董事、监事、高管或者第三人的侵害,这种侵害是公司利益受到侵害的间接结果,因此公司的利益应当首先受到补偿;(3)除公司和提起代表诉讼的股东外,其他股东也是受害人,只有将胜诉利益首先归于公司,才能使受害人都能得到应该得到的赔偿。其次,对于提起诉讼的股东,公司应当足额补偿其因此而支付的诉讼费用、律师费、误工费、交通费、食宿费、通讯费以及其他为诉讼所花费的合理费用。再次,股东存在以下情形的,无权从公司所获的此项赔偿中获得收益:(1)股东是被告的;(2)股东是被诉的侵害公司利益行为的教唆者或帮助者的;(3)股东是无资格起诉的股东,例如是起诉后才取得股票的股东,这些股东实际上并未因被诉行为而遭受损害,其从中获得收益对遭受损害的股东是不公平的;(4)原公司因合并而消灭,合并后存续公司的股东,这些股东同样未因被诉行为而遭受损害,如果从中获得收益,同样对遭受损害的股东不公平。最后,非为股东的为侵害公司权益的董事、监事、高管也不能从公司所获的此项赔偿中获益,哪怕是公司章程有特别规定的。否则,被告承担的赔偿责任转了个弯,最后又由被告自身从中获益,这将导致诉讼毫无意义。(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 段厚省.略论股东代表诉讼[J].政治与法律,2000,(04):33-37.
  [2] [美]罗伯特.W.汉密尔顿,李存捧译.公司法概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37.
  [3]毛文清.股东代表诉讼探源及法理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1).
  [4]刘希.股东代表诉讼的国际比较[J].经济与法,2009,(11):25-26.
  [5]徐兆宏.中国证券法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220.
  [6]张文玲.浅探公司在股东代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09):107-110.
其他文献
摘要:本教学方法的优化决定教学目的的实现程度,与教学环境密切相关。目前,我国财务管理教学中还存在着与新要求不相适的若干问题。案例教学从启发学生思维出发,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案例教学,牢固掌握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融会贯通,有利于教学相长,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财务管理,在教学中
期刊
摘要:煤炭产业是基础性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安徽省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了安徽省煤炭产业的一系列系数。结果表明,安徽省煤炭产业同能源、金属和制造业部门关联性较大,是目前安徽省经济的支柱产业。  关键词:关联效应;投入产出法;安徽省;煤炭  中图分类号:F224;F426.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
期刊
摘要: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迅速发展壮大,并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把握好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非正规金融的现状、成因以及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各自的优劣势,得出结论: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有效合作是非正规金融发展的一条探索思路。  关键词:农村正规金融;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
期刊
摘要:现阶段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特征是主体为弱势群体,主要发生在县域范围内,主要针对的对象为地方政府,尤其是县政府和乡镇政府。本文以政府公信力为分析视角,认为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今,政府公信力正在逐步式微,导致群体性事件极易发生。本文拟从政府公信力的三个维度:回应度、法治度、透明度来具体阐述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防范,以期激发人们对于政府的认同感,强化政府公信力。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政府公信力;回应度;法
期刊
摘 要:本文利用统计数据测算了吉林省三大增长率,做出吉林经济进入持续扩张阶段的基本判断,识别并解析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大量剩余之间的矛盾及原因。笔者认为,应该通过继续维持当前的高投资率、提高资本利用率、加大技术创新等推动新一轮吉林省的经济增长。  关键词:哈罗德——多马模型;吉林省;经济增长率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8—06—03
期刊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一国经济的波动已经不仅仅只对本国就业产生影响了。由于我国人口总量世界第一,劳动力供给总量大大超过劳动力需求总量,解决失业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任务。西方失业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失业现象进行了阐释,研究之必然有助于对我国失业问题认识的深化。  关键词:萨伊定理;有效需求;自然失业率;工资刚性  作者简介:高琴(1964-)女,重庆人,宜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并借助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通过实证检验我国近年来三大金融调控政策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房地产属于资金推动型,其中货币供应量起到主导作用,法定准备率则属于间接的资金供给,两者具有叠加效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对房价上涨具有正效应。此外,房价上涨波动的冲击加剧了房价上涨。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调控;VEC模型;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  作者简介:邱强(1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房地产特征的分析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在预警体系中的权重,同时结合预警界限,判断了每个指标历年的监测结果,进而求出昆明市房地产历年的综合警度。最后利用ARMA模型预测2009年昆明市房地产的发展情况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房地产;预警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5.0
期刊
摘要:在造成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原因中,经济水平和生育政策是两个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这一点。结果反映,即使中国实施严格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增长对人口老龄化的促进作用仍要大于政策因素的作用,但与国际相比较,经济因素作用仍相对较小。通过10年外推预测发现,未来中国人口结构趋势是老年人口比重大幅上升,劳动人口比重大幅下降,少儿人口有所下降,因而老龄化问题成为中国未来的主要人口问题,将会对
期刊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重创世界各国经济,其不利影响仍然在向纵深方向发展。国际金融危机警示我们,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促进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的和谐共生。行政权的运行须遵循法治原则,应当对政府干预经济进行法律规制,以此保障政府干预的有效性。  关键词:金融危机;政府干预;法制化  作者简介:王吉吉(1980-),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诉讼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