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6月27日-28日,由江苏理工学院、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江苏省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基地主办的第二届“职业教育新思维”博士论坛于在常州召开。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6名博士、博士生代表以及《中国教育报(职教周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职教通讯(理论版)》等学术媒体单位代表,共计70余名学界同仁,共同探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现实走向问题。
一、专题研讨:政策与理论
此次论坛以“引导性发言+沙龙讨论”模式为主,围绕五个专题开展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专题研讨一:工业4.0: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制造2025”与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陈鹏博士在《“中国制造2025”与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专题报告中,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切入并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制造2025”与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首先,“中国制造2025”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他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释:(1)“创新驱动”召唤创新型人才引领;(2)“智能制造”追觅智慧型人才支撑;(3)“绿色制造”诉求生态型人才关照;(4)“高端制造”寻觅高端型人才贡献。其次,“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他在四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教育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三大路径:(1)实现从“制器”到“造人”目标的转型;(2)探索从“修剪”到“育种”路径的拓展;(3)追求从“中低端”到“高端”层次的超越。最后,他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现代职业教育应当顺应新的历史发展潮流,呼应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需求,实现创新与突破式发展。
(二)“机器换人”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藩篱与跨越
浙江工业大学教科学院刘晓博士作了《“机器换人”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藩篱与跨越》的主题汇报。他以浙江省代表的东部地区的“机器换人”进程为例,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了“机器换人”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首先,关于“机器换人”现状。他指出,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机器换人主要应用在传统行业的技术升级;用工荒、用工成本高成为企业机器换人主要动因;当前多数企业有需求或计划,但也存在现实困境制约。其次,关于“机器换人”所引发的劳动力市场变化。他指出,机器换人对劳动力市场就业数量、质量与结构带来了一系列变化与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低端劳动力吸纳能力下降,劳动力总量的需求减少;(2)对就业人员的技能要求降低,但学历、综合素质等要求逐步提升;(3)就业结构矛盾更加显著。接着,关于“机器换人”的主要研究发现与讨论他抛出了5个疑问。①“机器换人”对职业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黎明还是丧钟?②对劳动力技能要求究竟是提升了还是降低了?③哪些工作(岗位)容易被替代?④企业如何看待“机器换人”?⑤职业教育该如何应对“机器换人”?最后,他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出发,系统梳理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做法,并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具体国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1)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形成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专业结构与布局;(2)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服务的适用性;(3)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步伐;(4)拓展职业教育培训职能,增强职业教育人才服务的可持续性。
专题研讨二:转型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突围
(一)转型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路径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田志磊博士在《转型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路径》的报告中,通过大量的调研数据、典型案例分析,呈现了转型时期中职教育的发展路径。首先,他从地区特征和中职教育模式、区域内公民办中职关系等方面来阐述中职当前发展现状。一方面,提出了居民收入、产业特征、财政能力、制度约束是决定区域中职教育模式的四大关键因素;另一方面,也分析了区域内公民办中职共生、竞争、差异化竞争、改制四类关系。其次,他基于产业转型视角分析了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倡导应当探索并构建中国特色的技能体系,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保驾护航。他主张:(1)调整教育系统主导的中央集权主义倾向,以国家产业升级技能形成的视角审视公办、民办、混合所有制的相互关系;(2)重构职业教育公共政策动员的“发声机制”;(3)尊重“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智慧,尊重转型过程特有规律,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支持蓬勃生长的新力量。
(二)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澳门城市大学杨海华博士在《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的发言中,指出传统行业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的迅猛崛起,职业教育专业改革的步伐很难跟上,局部及程度上普遍难以完全合拍。他主要从六个方面审视现状:(1)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接错位;(2)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产业人才需求规模存在失衡;(3)专业人才培养层次与产业人才需求层次呈现误差;(4)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人才需求质量呈现错位;(5)学生盲目被动选择专业;(6)职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等。他强调科学设置专业,务实培养专业人才,引导学生对口就业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基于此,他提出四点建议:(1)以产业与择业导向调整专业结构;(2)以产学合作理念推进产业人才培养;(3)以服务为导向及时培养培训专业人才;(4)以素养为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题研讨三:转型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突围
(一)当今时代的职业教育治理:观念与现实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张宇博士在《当今时代的职业教育治理:观念与现实》的引导性发言中,从英语词源带出西方学者对治理的定义,并尝试从资源配置的视角对治理一词做深一步的思考和解读。他从行为规则、理想状态、基本关系、核心机制四个方面将“治理”与“组织”、“市场”进行对比分析,以图表的形式直观表现三者的差异,得出了以“协商处置、共同获益、伙伴关系、合作”为关键词的有关治理的特征。由此,引发了他对当代职业教育治理的展望。他指出,第一,治理是可能的,因为它可能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但绝不是一个新的实践模式;第二,治理是必要的,它的前提是职业教育成为多个组织的共同事物,通过组织间的伙伴关系开展集体行动;第三,治理是有条件的,实事求是的做法应是“组织的归组织,市场的归市场”,除此之外的才属于治理的范畴;第四,治理也是有局限的,要想让它走向“善治”、“臻于完善”,还需要公权力的适时干预。 (二)无锡的故事
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臧志军博士从非常独特的视角切入转型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和突围,以“无锡的故事”为引,以小见大,深刻剖析了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一个缩影,引发了在座与会青年学者对于当前职业教育实践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发展困境和突围的深入思考。首先,他客观呈现了无锡的GDP总量与增速。2014年南京以8 820.75亿元的GDP赶超无锡,成为全省第二名,从增速来看,南京GDP同比增长101%,而无锡是8.2%。由此,他提出了四个追问:(1)三产对二产的胜利?(2)消费对制造的胜利?(3)政策对市场的胜利?(4)实力对潜力的胜利?其次,他立足于《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市区工业布局调整的意见》中提出的大力实施“城市南进、产业北移”战略,切实推进“工业出城入园”,通过对无锡和郎溪的对比,提出了对于企业外迁、产业转移的个人见解。最后,他回归到职业教育的角度,提出了三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从自身专业视角对刚才的事实提出分析、预测或建议。(1)无锡发生的事情会不会成为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常态”?(2)这些事情会对职业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3)由无锡市政府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帮助的建议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应该怎么做?
专题研讨四:转型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突围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辨析与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关晶博士在发言中,通过引入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与国家的“现代性”之间有没有必然的关系?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是同质性还是异质性的追求?等问题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做了详细的辨析和研究。她指出,首先,“现代”是一个包含了时间状态又超越了时间状态的概念。在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应该也存在对“现代”的时间特指。其次,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核心是功能的现代性。职业教育体系功能的演变总是伴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同时,职业教育体系的功能必须与其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符,才能体现出其价值与存在意义。再者,现代功能下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是多样化的。且这种多样性根源于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及传统方面的差异。第四,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并不总是与国家的现代性同步的。第五,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最后,她指出,当社会对职业教育体系功能的要求发生转变时,职业教育体系就会发生新的嬗变。并呼吁与会学者应当回到中国的现实背景探讨功能才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变与不变:职业教育的功能探究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发展研究院的李名梁博士认为,不论是学术理论纷争,还是实践应用探讨,两者最终都会交汇于一个点,即回归到职业教育的本质论、价值论和发展论。他基于概念内涵角度、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新农村建设角度、区域发展角度、历史演进角度、高等职业教育角度等六个方面,对职业教育功能进行了学术梳理和探究。随后,他从个人角度进行反思,认为对职业教育功能的研究要具备跨学科视野,不仅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出发,也要从职业教育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传统等环境要素出发,将职业教育置于整个教育生态体系和社会经济系统中予以考察。基于此,他主张:(1)从教育学视角去把握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弄清楚职业教育是姓“职业”还是姓“教育”;(2)从哲学视角理解职业教育功能的应然与实然;(3)从心理学视角探索职业教育功能的期望与现实;(4)从系统科学的视角来认识职业教育功能的变与不变的问题。
专题研讨五:职业教育的发展转向与价值定位
(一)职业教育的复魅之旅——基于技术的历史和哲学考察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陈向阳博士作了《职业教育的复魅之旅——基于技术的历史和哲学考察》的主题汇报。首先,他立足于职业教育在政策话语中的空前重视与现实中的尴尬处境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剖析了职业教育尚未在人们内心深处真正扎根的原因,尝试通过寻求技术历史与逻辑的对话,打碎“技术”这一传统形而上学理解的坚硬外壳,实现技术与教育的“视界交融”,开掘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向。其次,他从词源学和实际的技术活动展现考察了“附魅”的技术与前现代技艺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的存在形态工具化两个方面。接着,关于职业教育的“复魅”:未来的可能路向,他强调,必须祛除技术异化,对技术进行“复魅”,并提出了一些反思和建议:(1)从技术独特的认识论结构出发,认为技术不仅以人工物、知识、过程、意志等这些最现实的方式展现出来,更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蕴含着育德、益智、审美等丰富的精神资源。(2)由现象学技术哲学家海德格尔、伯格曼等引发的思考。他指出,要想使职业教育恢复技艺自由的境地,最好的办法就是祛除技术异化,更多地关注技术的人性化、艺术化和情感化特征,这恰恰也是现时代技术创新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更高期待。最后,他指出,在工业4.0来袭的时代,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和关键在于激活和培育“工匠精神”。由此,他主张职业教育应从单一的技能训练范式中走出来,在让学生获得工具性能力的同时,更应开启技术富含的精神资源,唤醒人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培养出一代创造新型技术的人。
(二)文化取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价值选择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赵文平博士在《文化取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价值选择》的发言中,以文化取向为视角,指出我国在推进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其首要问题是明确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问题。首先,他通过系统梳理了当前职业教育盛行的三种价值取向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价值选择的文化缺失。其次,他从职业的文化性、技术的文化性、人的文化性及教育的文化性等四纬度文化属性同社会和个体对相关文化需求之间的关系阐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文化价值本质属性。最后,他从从宏观、中观、微观、本体四个层面分析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回归策略,并强调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价值选择上必须确立起文化的取向,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活动之中寻求文化回归之路。(1)国家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层面:培育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成为职业教育的新使命;(2)产业技术层面:构建技术精神世界;(3)院校层面:构筑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4)个体发展层面:置于文化环境之中培养完整的职业人格品质。 二、主题发言:走向与实践
作为论坛的重要部分,会议还专门围绕着职业教育研究专业性危机、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德国培训市场、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需求、职业启蒙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开设了主题发言环节,深入探讨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走向与实践问题。
(一)职业教育研究的专业性危机与职业教育研究者的使命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梁卿博士在《职业教育研究的专业性危机与职业教育研究者的使命》的主题发言中,以专门的职业教育研究是否是一门专业这一问题入手,以一个理性人的思维直面职业教育研究专业性的质疑。他从现实的层面指出,当前职业教育研究面临着“职业教育”研究和职业教育“研究”两种专业性危机。并从放弃“职业教育”研究的专业性和职业教育“研究”专业性的再确认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他建议在一个“人人都是职业教育研究者”的时代,职业教育“研究”仍然是一门专业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研究者应该在自己的工作中很好地体现专业色彩,尤其是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这是职业教育研究者的使命。(1)理论工作者应对自身形成合理定位;(2)理论工作者应面向实践开展理论研究;(3)理论工作者应着力提升理论研究水平;(4)正确发挥自身在职业教育实践中的作用。最后,他强调实践工作者也应努力提升研究素养,因为今天的实践工作者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研究素养对于职业教育研究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二)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鹄的、困境和突破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魏晓艳博士在《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鹄的、困境与突破》的主题发言中,以目标、困境及突破为报告思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当前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面临的相关困境,并重点解析了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之突破,倡导从以院校为主体、以区域为场域、以项目为载体、以教学和实践为中心四个层面入手,分别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1)以院校为主体,建立师资储备库,多元化师资来源;(2)以区域为场域,合理有效推动区域教师发展在资源、经验互享等方面的合作;(3)以项目为载体,在实践中提升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4)以教学和实践为重心,凝练应用型院校教师发展理念与实践。最后,她表示,教育实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超乎研究者想象,我们需要做的除了建构,还要对之进行观察、总结和提炼。
(三)德国职业培训市场分析
同济大学李俊博士在《德国职业培训市场分析》的主题发言中,通过透视德国职业培训市场状况,以期突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困境,为职业教育发展探寻新路径。他认为,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困境根源于两方面:一是企业从合作中获取的收益、回报有限;二是企业担心其培养的学徒被挖墙角。而德国的职业培训市场是一个不完全劳动力市场,其关键特征就是作为培训服务的购买者,学徒其实恰恰是通过付出劳动来支付了部分的培训服务的成本,而培训成本的其他部分,则由企业和社会来承担。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我国突破校企合作困境的可操作之法:(1)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同时防止企业廉价使用学生劳动力的办法。可以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改变、完善其机制;(2)建立不完全劳动力市场机制(通过集体工资协商等手段实现);(3)在学徒和企业之间建构可信承诺关系,签订培训合同;(4)制订开发企业培训标准、商议学徒说如标准、明晰企业培训责任等方面开展;搭建培训市场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如建立清晰且受各方接受的职业教育标准。
(四)国际视野下的培训税制度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文杰博士在《国际视野下的培训税制度研究》的主题发言中,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对培训税制度进行全方位的梳理。首先,他详细介绍了培训税制度的内涵、运作机制、实施方案以及特点。其次,他基于我国现实情境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他强调国家的依法保障是培训税制度实施的首要前提,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是培训税制度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他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加以推进:(1)培训税的征收对象应首先保证涵盖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2)培训税的税率的确定应建立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论证;(3)培训税的实施方案,可借鉴新加坡等国家的相关经验,实施成本补偿方案的培训税制度,采取先征税后返还的形式;(4)培训税的资金管理方面,可借鉴国外经验,成立基金委员会,从而保障培训税的有效实施。
(五)合理局限:中国智造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坚守与守恒
中原工学院学报编辑部的陆俊杰博士在《合理局限:中国智造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坚守与守恒》的发言中,指出职业教育不能无视中国制造的影响也发展,也必将引发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变化。首先,他从词汇演变、产业领域演进、相关领域拓展三条脉络梳理了“智”造的演变过程。其次,他从宏观层面和相对中观、微观层面简要概括和分析了中国制造与职业教育的可能改变。最后,他指出,中国智造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坚持与守恒的目标在于,试图从一种更为宏观的角度,更为基础的站位分析职业教育如何应对中国智造,在万变之纷繁复杂中找寻职业教育之宗,并以素质提升、技术意识、学校教育的模态三方面加以解析。
(六)“中国制造2025”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张弛博士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语境,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作了研究探索。她认为,“中国制造2025”开启的新工业化变革可以归纳为高新科技的进步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两个方面,并分析探究了新工业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及其对应职业流变的职业能力需求取向,指出在“机器换人”时代需要正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人的不可替代性在于职业流动。这也是职业教育在机器换人背景下的优势所在。最后,她认为,“中国制造2025”将对人力资本以及人才产生必要而紧迫的需求:(1)契合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的职业能力。传统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向上流动,要求具有高层次的技术知识应用能力与技能创新能力。(2)应对产业融合与职业衍生的职业能力。传统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分流,要求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新技能的适应与应用能力、复合型技能与沟通协作能力和知识型服务创新能力,以应对产业融合与职业衍生。
(七)青少年技术课程中的职业启蒙
南京师范大学的陶李博士做了《青少年技术课程中的职业启蒙的思考》的主题报告,尝试从科学的角度探寻解决职业启蒙的路径。首先,她归纳了三大研究背景:(1)新时期人才需求的素质特征;(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3)国际技术课程的改革。其次,她细致梳理了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青少年技术课程的设置案例,并将之与国内的技术课程进行比较,发现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成为所有学生必须经历的学习内容;(2)技术课程日益成为一个学科群,由若干个不同科目组成,具有学习领域特征;(3)增加了信息技术内容和工程技术内容,并与其他技术形成整合态势;(4)加强与科学、工程、社会、经济、劳动、职业等方面的联系;(5)由技能本位转向素养本位,由单纯地学技术、学技能转向设计与操作相结合、技术能力与职业实践等共通能力相协调的目标追求。接着,她总结了三种开设技术课程的类型、发明了出四种路径、提出了四种课程设置方式。最后,她主张我们应当确立“大科技教育”观,进一步加强技术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开发出多种形态、多种样态的融合课程,促进适应现代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性需求,以此促进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价值结构化和教育现代化。
最后,为了提高“职业教育新思维”学术论坛的影响力,提升学术研究的热情,全体与会成员秉承“求真、求实”的学术态度,在共识和愿景之基上正式成立“职业教育新思维”博士学术组织,共同发声并遵从《“职业教育新思维”成立宣言暨“新思维”学术共同体章程》,以期为职教研究的繁荣昌盛略尽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徐珍珍,女,浙江工业大学教育与科学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责任编辑 曹 稳]
一、专题研讨:政策与理论
此次论坛以“引导性发言+沙龙讨论”模式为主,围绕五个专题开展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专题研讨一:工业4.0: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制造2025”与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陈鹏博士在《“中国制造2025”与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专题报告中,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切入并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制造2025”与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首先,“中国制造2025”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他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释:(1)“创新驱动”召唤创新型人才引领;(2)“智能制造”追觅智慧型人才支撑;(3)“绿色制造”诉求生态型人才关照;(4)“高端制造”寻觅高端型人才贡献。其次,“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他在四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教育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三大路径:(1)实现从“制器”到“造人”目标的转型;(2)探索从“修剪”到“育种”路径的拓展;(3)追求从“中低端”到“高端”层次的超越。最后,他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现代职业教育应当顺应新的历史发展潮流,呼应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需求,实现创新与突破式发展。
(二)“机器换人”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藩篱与跨越
浙江工业大学教科学院刘晓博士作了《“机器换人”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藩篱与跨越》的主题汇报。他以浙江省代表的东部地区的“机器换人”进程为例,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了“机器换人”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首先,关于“机器换人”现状。他指出,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机器换人主要应用在传统行业的技术升级;用工荒、用工成本高成为企业机器换人主要动因;当前多数企业有需求或计划,但也存在现实困境制约。其次,关于“机器换人”所引发的劳动力市场变化。他指出,机器换人对劳动力市场就业数量、质量与结构带来了一系列变化与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低端劳动力吸纳能力下降,劳动力总量的需求减少;(2)对就业人员的技能要求降低,但学历、综合素质等要求逐步提升;(3)就业结构矛盾更加显著。接着,关于“机器换人”的主要研究发现与讨论他抛出了5个疑问。①“机器换人”对职业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黎明还是丧钟?②对劳动力技能要求究竟是提升了还是降低了?③哪些工作(岗位)容易被替代?④企业如何看待“机器换人”?⑤职业教育该如何应对“机器换人”?最后,他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出发,系统梳理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做法,并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具体国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1)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形成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专业结构与布局;(2)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服务的适用性;(3)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步伐;(4)拓展职业教育培训职能,增强职业教育人才服务的可持续性。
专题研讨二:转型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突围
(一)转型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路径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田志磊博士在《转型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路径》的报告中,通过大量的调研数据、典型案例分析,呈现了转型时期中职教育的发展路径。首先,他从地区特征和中职教育模式、区域内公民办中职关系等方面来阐述中职当前发展现状。一方面,提出了居民收入、产业特征、财政能力、制度约束是决定区域中职教育模式的四大关键因素;另一方面,也分析了区域内公民办中职共生、竞争、差异化竞争、改制四类关系。其次,他基于产业转型视角分析了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倡导应当探索并构建中国特色的技能体系,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保驾护航。他主张:(1)调整教育系统主导的中央集权主义倾向,以国家产业升级技能形成的视角审视公办、民办、混合所有制的相互关系;(2)重构职业教育公共政策动员的“发声机制”;(3)尊重“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智慧,尊重转型过程特有规律,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支持蓬勃生长的新力量。
(二)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澳门城市大学杨海华博士在《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的发言中,指出传统行业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的迅猛崛起,职业教育专业改革的步伐很难跟上,局部及程度上普遍难以完全合拍。他主要从六个方面审视现状:(1)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接错位;(2)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产业人才需求规模存在失衡;(3)专业人才培养层次与产业人才需求层次呈现误差;(4)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人才需求质量呈现错位;(5)学生盲目被动选择专业;(6)职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等。他强调科学设置专业,务实培养专业人才,引导学生对口就业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基于此,他提出四点建议:(1)以产业与择业导向调整专业结构;(2)以产学合作理念推进产业人才培养;(3)以服务为导向及时培养培训专业人才;(4)以素养为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题研讨三:转型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突围
(一)当今时代的职业教育治理:观念与现实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张宇博士在《当今时代的职业教育治理:观念与现实》的引导性发言中,从英语词源带出西方学者对治理的定义,并尝试从资源配置的视角对治理一词做深一步的思考和解读。他从行为规则、理想状态、基本关系、核心机制四个方面将“治理”与“组织”、“市场”进行对比分析,以图表的形式直观表现三者的差异,得出了以“协商处置、共同获益、伙伴关系、合作”为关键词的有关治理的特征。由此,引发了他对当代职业教育治理的展望。他指出,第一,治理是可能的,因为它可能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但绝不是一个新的实践模式;第二,治理是必要的,它的前提是职业教育成为多个组织的共同事物,通过组织间的伙伴关系开展集体行动;第三,治理是有条件的,实事求是的做法应是“组织的归组织,市场的归市场”,除此之外的才属于治理的范畴;第四,治理也是有局限的,要想让它走向“善治”、“臻于完善”,还需要公权力的适时干预。 (二)无锡的故事
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臧志军博士从非常独特的视角切入转型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和突围,以“无锡的故事”为引,以小见大,深刻剖析了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一个缩影,引发了在座与会青年学者对于当前职业教育实践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发展困境和突围的深入思考。首先,他客观呈现了无锡的GDP总量与增速。2014年南京以8 820.75亿元的GDP赶超无锡,成为全省第二名,从增速来看,南京GDP同比增长101%,而无锡是8.2%。由此,他提出了四个追问:(1)三产对二产的胜利?(2)消费对制造的胜利?(3)政策对市场的胜利?(4)实力对潜力的胜利?其次,他立足于《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市区工业布局调整的意见》中提出的大力实施“城市南进、产业北移”战略,切实推进“工业出城入园”,通过对无锡和郎溪的对比,提出了对于企业外迁、产业转移的个人见解。最后,他回归到职业教育的角度,提出了三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从自身专业视角对刚才的事实提出分析、预测或建议。(1)无锡发生的事情会不会成为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常态”?(2)这些事情会对职业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3)由无锡市政府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帮助的建议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应该怎么做?
专题研讨四:转型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突围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辨析与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关晶博士在发言中,通过引入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与国家的“现代性”之间有没有必然的关系?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是同质性还是异质性的追求?等问题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做了详细的辨析和研究。她指出,首先,“现代”是一个包含了时间状态又超越了时间状态的概念。在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应该也存在对“现代”的时间特指。其次,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核心是功能的现代性。职业教育体系功能的演变总是伴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同时,职业教育体系的功能必须与其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符,才能体现出其价值与存在意义。再者,现代功能下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是多样化的。且这种多样性根源于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及传统方面的差异。第四,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并不总是与国家的现代性同步的。第五,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最后,她指出,当社会对职业教育体系功能的要求发生转变时,职业教育体系就会发生新的嬗变。并呼吁与会学者应当回到中国的现实背景探讨功能才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变与不变:职业教育的功能探究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发展研究院的李名梁博士认为,不论是学术理论纷争,还是实践应用探讨,两者最终都会交汇于一个点,即回归到职业教育的本质论、价值论和发展论。他基于概念内涵角度、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新农村建设角度、区域发展角度、历史演进角度、高等职业教育角度等六个方面,对职业教育功能进行了学术梳理和探究。随后,他从个人角度进行反思,认为对职业教育功能的研究要具备跨学科视野,不仅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出发,也要从职业教育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传统等环境要素出发,将职业教育置于整个教育生态体系和社会经济系统中予以考察。基于此,他主张:(1)从教育学视角去把握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弄清楚职业教育是姓“职业”还是姓“教育”;(2)从哲学视角理解职业教育功能的应然与实然;(3)从心理学视角探索职业教育功能的期望与现实;(4)从系统科学的视角来认识职业教育功能的变与不变的问题。
专题研讨五:职业教育的发展转向与价值定位
(一)职业教育的复魅之旅——基于技术的历史和哲学考察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陈向阳博士作了《职业教育的复魅之旅——基于技术的历史和哲学考察》的主题汇报。首先,他立足于职业教育在政策话语中的空前重视与现实中的尴尬处境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剖析了职业教育尚未在人们内心深处真正扎根的原因,尝试通过寻求技术历史与逻辑的对话,打碎“技术”这一传统形而上学理解的坚硬外壳,实现技术与教育的“视界交融”,开掘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向。其次,他从词源学和实际的技术活动展现考察了“附魅”的技术与前现代技艺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的存在形态工具化两个方面。接着,关于职业教育的“复魅”:未来的可能路向,他强调,必须祛除技术异化,对技术进行“复魅”,并提出了一些反思和建议:(1)从技术独特的认识论结构出发,认为技术不仅以人工物、知识、过程、意志等这些最现实的方式展现出来,更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蕴含着育德、益智、审美等丰富的精神资源。(2)由现象学技术哲学家海德格尔、伯格曼等引发的思考。他指出,要想使职业教育恢复技艺自由的境地,最好的办法就是祛除技术异化,更多地关注技术的人性化、艺术化和情感化特征,这恰恰也是现时代技术创新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更高期待。最后,他指出,在工业4.0来袭的时代,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和关键在于激活和培育“工匠精神”。由此,他主张职业教育应从单一的技能训练范式中走出来,在让学生获得工具性能力的同时,更应开启技术富含的精神资源,唤醒人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培养出一代创造新型技术的人。
(二)文化取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价值选择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赵文平博士在《文化取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价值选择》的发言中,以文化取向为视角,指出我国在推进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其首要问题是明确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问题。首先,他通过系统梳理了当前职业教育盛行的三种价值取向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价值选择的文化缺失。其次,他从职业的文化性、技术的文化性、人的文化性及教育的文化性等四纬度文化属性同社会和个体对相关文化需求之间的关系阐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文化价值本质属性。最后,他从从宏观、中观、微观、本体四个层面分析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回归策略,并强调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价值选择上必须确立起文化的取向,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活动之中寻求文化回归之路。(1)国家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层面:培育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成为职业教育的新使命;(2)产业技术层面:构建技术精神世界;(3)院校层面:构筑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4)个体发展层面:置于文化环境之中培养完整的职业人格品质。 二、主题发言:走向与实践
作为论坛的重要部分,会议还专门围绕着职业教育研究专业性危机、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德国培训市场、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需求、职业启蒙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开设了主题发言环节,深入探讨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走向与实践问题。
(一)职业教育研究的专业性危机与职业教育研究者的使命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梁卿博士在《职业教育研究的专业性危机与职业教育研究者的使命》的主题发言中,以专门的职业教育研究是否是一门专业这一问题入手,以一个理性人的思维直面职业教育研究专业性的质疑。他从现实的层面指出,当前职业教育研究面临着“职业教育”研究和职业教育“研究”两种专业性危机。并从放弃“职业教育”研究的专业性和职业教育“研究”专业性的再确认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他建议在一个“人人都是职业教育研究者”的时代,职业教育“研究”仍然是一门专业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研究者应该在自己的工作中很好地体现专业色彩,尤其是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这是职业教育研究者的使命。(1)理论工作者应对自身形成合理定位;(2)理论工作者应面向实践开展理论研究;(3)理论工作者应着力提升理论研究水平;(4)正确发挥自身在职业教育实践中的作用。最后,他强调实践工作者也应努力提升研究素养,因为今天的实践工作者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研究素养对于职业教育研究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二)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鹄的、困境和突破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魏晓艳博士在《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鹄的、困境与突破》的主题发言中,以目标、困境及突破为报告思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当前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面临的相关困境,并重点解析了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之突破,倡导从以院校为主体、以区域为场域、以项目为载体、以教学和实践为中心四个层面入手,分别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1)以院校为主体,建立师资储备库,多元化师资来源;(2)以区域为场域,合理有效推动区域教师发展在资源、经验互享等方面的合作;(3)以项目为载体,在实践中提升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4)以教学和实践为重心,凝练应用型院校教师发展理念与实践。最后,她表示,教育实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超乎研究者想象,我们需要做的除了建构,还要对之进行观察、总结和提炼。
(三)德国职业培训市场分析
同济大学李俊博士在《德国职业培训市场分析》的主题发言中,通过透视德国职业培训市场状况,以期突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困境,为职业教育发展探寻新路径。他认为,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困境根源于两方面:一是企业从合作中获取的收益、回报有限;二是企业担心其培养的学徒被挖墙角。而德国的职业培训市场是一个不完全劳动力市场,其关键特征就是作为培训服务的购买者,学徒其实恰恰是通过付出劳动来支付了部分的培训服务的成本,而培训成本的其他部分,则由企业和社会来承担。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我国突破校企合作困境的可操作之法:(1)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同时防止企业廉价使用学生劳动力的办法。可以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改变、完善其机制;(2)建立不完全劳动力市场机制(通过集体工资协商等手段实现);(3)在学徒和企业之间建构可信承诺关系,签订培训合同;(4)制订开发企业培训标准、商议学徒说如标准、明晰企业培训责任等方面开展;搭建培训市场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如建立清晰且受各方接受的职业教育标准。
(四)国际视野下的培训税制度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文杰博士在《国际视野下的培训税制度研究》的主题发言中,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对培训税制度进行全方位的梳理。首先,他详细介绍了培训税制度的内涵、运作机制、实施方案以及特点。其次,他基于我国现实情境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他强调国家的依法保障是培训税制度实施的首要前提,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是培训税制度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他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加以推进:(1)培训税的征收对象应首先保证涵盖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2)培训税的税率的确定应建立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论证;(3)培训税的实施方案,可借鉴新加坡等国家的相关经验,实施成本补偿方案的培训税制度,采取先征税后返还的形式;(4)培训税的资金管理方面,可借鉴国外经验,成立基金委员会,从而保障培训税的有效实施。
(五)合理局限:中国智造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坚守与守恒
中原工学院学报编辑部的陆俊杰博士在《合理局限:中国智造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坚守与守恒》的发言中,指出职业教育不能无视中国制造的影响也发展,也必将引发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变化。首先,他从词汇演变、产业领域演进、相关领域拓展三条脉络梳理了“智”造的演变过程。其次,他从宏观层面和相对中观、微观层面简要概括和分析了中国制造与职业教育的可能改变。最后,他指出,中国智造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坚持与守恒的目标在于,试图从一种更为宏观的角度,更为基础的站位分析职业教育如何应对中国智造,在万变之纷繁复杂中找寻职业教育之宗,并以素质提升、技术意识、学校教育的模态三方面加以解析。
(六)“中国制造2025”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张弛博士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语境,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作了研究探索。她认为,“中国制造2025”开启的新工业化变革可以归纳为高新科技的进步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两个方面,并分析探究了新工业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及其对应职业流变的职业能力需求取向,指出在“机器换人”时代需要正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人的不可替代性在于职业流动。这也是职业教育在机器换人背景下的优势所在。最后,她认为,“中国制造2025”将对人力资本以及人才产生必要而紧迫的需求:(1)契合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的职业能力。传统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向上流动,要求具有高层次的技术知识应用能力与技能创新能力。(2)应对产业融合与职业衍生的职业能力。传统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分流,要求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新技能的适应与应用能力、复合型技能与沟通协作能力和知识型服务创新能力,以应对产业融合与职业衍生。
(七)青少年技术课程中的职业启蒙
南京师范大学的陶李博士做了《青少年技术课程中的职业启蒙的思考》的主题报告,尝试从科学的角度探寻解决职业启蒙的路径。首先,她归纳了三大研究背景:(1)新时期人才需求的素质特征;(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3)国际技术课程的改革。其次,她细致梳理了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青少年技术课程的设置案例,并将之与国内的技术课程进行比较,发现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成为所有学生必须经历的学习内容;(2)技术课程日益成为一个学科群,由若干个不同科目组成,具有学习领域特征;(3)增加了信息技术内容和工程技术内容,并与其他技术形成整合态势;(4)加强与科学、工程、社会、经济、劳动、职业等方面的联系;(5)由技能本位转向素养本位,由单纯地学技术、学技能转向设计与操作相结合、技术能力与职业实践等共通能力相协调的目标追求。接着,她总结了三种开设技术课程的类型、发明了出四种路径、提出了四种课程设置方式。最后,她主张我们应当确立“大科技教育”观,进一步加强技术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开发出多种形态、多种样态的融合课程,促进适应现代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性需求,以此促进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价值结构化和教育现代化。
最后,为了提高“职业教育新思维”学术论坛的影响力,提升学术研究的热情,全体与会成员秉承“求真、求实”的学术态度,在共识和愿景之基上正式成立“职业教育新思维”博士学术组织,共同发声并遵从《“职业教育新思维”成立宣言暨“新思维”学术共同体章程》,以期为职教研究的繁荣昌盛略尽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徐珍珍,女,浙江工业大学教育与科学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责任编辑 曹 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