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语文;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8—0054—01
新课程改革赋予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不仅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和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求实的品质、创新的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设置教学情境,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感知,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那么,如何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呢?
一、展开想象,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情境教学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并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产生学习动机,从而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情境。如在教《渔夫的故事》一课时笔者告诉学生,这则故事在选入课本时删去了原文的结尾:渔夫放出了魔鬼,魔鬼给渔夫指出了一条发财路。笔者在此处适时地创设了问题情境:“如果魔鬼在前三个世纪被人救起,他会兑现自己的承诺吗?”“你认为原文结尾保留好还是删去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对这两个问题非常感兴趣,马上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部分学生认为魔鬼如果在前三个世纪被救出会兑现许诺,反方则提出:如果渔夫选择了老死,魔鬼会答应吗?通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了一致的意见,表面上看来魔鬼会兑现自己的许诺,但从他的本性看是不会兑现的,他不会让渔夫选择老死。兑现诺言表明他讲诚信,不杀渔夫表明他讲道义,这不符合他无恶不作的恶魔形象,因而魔鬼不会兑现自己的诺言。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不删原文的结尾就会削弱故事惩恶扬善的意义,就会淡化魔鬼邪恶的形象,因此删去原文结尾比较好。
二、设置问题,优化情境,在亲身体验中培养能力
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后,教师应努力优化情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亲身体验的乐趣,并从中培养自身的能力。如,一些学生在读完《孔乙己》后,认为现在学生读书考大学跟古代考秀才、考举人没有什么不同,笔者首先对学生的积极思考提出了表扬。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多种多样,并非都值得探究,教师在大胆肯定的同时,还要懂得“集疑”——听取和归纳学生的提问;“设疑”——继续提问;“析疑”——组织讨论;“置疑”——筛选定向,浅显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回答,与教学关系不大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作为预留作业,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这一教学方式优化了教学情境,使原先的阅读课转变成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课,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由原来的听众和观众一跃成为演员,他们用感官和心智去感受、去体验,在亲身体验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了探求未知的愿望。
三、参与体验,联系情境,在积极创新中提高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情境,优化情境,更要凭借与教材相关的特定情境训练学生的感觉,培养学生的直觉,提高学生的悟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如学习了《济南的冬天》《老残游记》等课文后,笔者和学生一起设计并开展了命名为“小导游”的语文实践活动,请几个学生当“导游”,其余学生当“游客”。“导游”挑自己最喜欢的景点介绍给“游客”,“游客”可以随时向“导游”提问。这样的体验活动既有利于师生互动,也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广泛阅读,拓展情境,在比较探究中巩固知识
比较是人们分析、认识和鉴别事物的重要思维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新课程改革中的教材编排正体现了比较的特点:以相同或相近的主题组成单元。笔者在教学中抓住了教材的这一特点开展教学,如七年级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歌吟”,同样是母爱题材,课本选择了《慈母情深》《父母的心》《养母》《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金色花》等五篇文章,有古代的,有当代的,也有外国的,笔者引导学生对这几篇课文进行比较探究,深入地认识每篇课文的特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进入课文设定的情感世界,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最终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亲情这一主题。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8—0054—01
新课程改革赋予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不仅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和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求实的品质、创新的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设置教学情境,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感知,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那么,如何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呢?
一、展开想象,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情境教学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并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产生学习动机,从而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情境。如在教《渔夫的故事》一课时笔者告诉学生,这则故事在选入课本时删去了原文的结尾:渔夫放出了魔鬼,魔鬼给渔夫指出了一条发财路。笔者在此处适时地创设了问题情境:“如果魔鬼在前三个世纪被人救起,他会兑现自己的承诺吗?”“你认为原文结尾保留好还是删去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对这两个问题非常感兴趣,马上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部分学生认为魔鬼如果在前三个世纪被救出会兑现许诺,反方则提出:如果渔夫选择了老死,魔鬼会答应吗?通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了一致的意见,表面上看来魔鬼会兑现自己的许诺,但从他的本性看是不会兑现的,他不会让渔夫选择老死。兑现诺言表明他讲诚信,不杀渔夫表明他讲道义,这不符合他无恶不作的恶魔形象,因而魔鬼不会兑现自己的诺言。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不删原文的结尾就会削弱故事惩恶扬善的意义,就会淡化魔鬼邪恶的形象,因此删去原文结尾比较好。
二、设置问题,优化情境,在亲身体验中培养能力
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后,教师应努力优化情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亲身体验的乐趣,并从中培养自身的能力。如,一些学生在读完《孔乙己》后,认为现在学生读书考大学跟古代考秀才、考举人没有什么不同,笔者首先对学生的积极思考提出了表扬。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多种多样,并非都值得探究,教师在大胆肯定的同时,还要懂得“集疑”——听取和归纳学生的提问;“设疑”——继续提问;“析疑”——组织讨论;“置疑”——筛选定向,浅显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回答,与教学关系不大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作为预留作业,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这一教学方式优化了教学情境,使原先的阅读课转变成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课,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由原来的听众和观众一跃成为演员,他们用感官和心智去感受、去体验,在亲身体验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了探求未知的愿望。
三、参与体验,联系情境,在积极创新中提高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情境,优化情境,更要凭借与教材相关的特定情境训练学生的感觉,培养学生的直觉,提高学生的悟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如学习了《济南的冬天》《老残游记》等课文后,笔者和学生一起设计并开展了命名为“小导游”的语文实践活动,请几个学生当“导游”,其余学生当“游客”。“导游”挑自己最喜欢的景点介绍给“游客”,“游客”可以随时向“导游”提问。这样的体验活动既有利于师生互动,也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广泛阅读,拓展情境,在比较探究中巩固知识
比较是人们分析、认识和鉴别事物的重要思维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新课程改革中的教材编排正体现了比较的特点:以相同或相近的主题组成单元。笔者在教学中抓住了教材的这一特点开展教学,如七年级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歌吟”,同样是母爱题材,课本选择了《慈母情深》《父母的心》《养母》《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金色花》等五篇文章,有古代的,有当代的,也有外国的,笔者引导学生对这几篇课文进行比较探究,深入地认识每篇课文的特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进入课文设定的情感世界,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最终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亲情这一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