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教学中可运用美读法、专题法、活动法等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诗歌鉴赏 美读
一、美读法——以读带讲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扁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二、专题法——以点带面
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当然是有的,比如意象,比如象征,比如意境,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有的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有时,我们能看到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现。“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婚嫁有关,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孔雀东南飞”;“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帘外雨孱孱”;“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化秋月何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可以在讲授新课前集中开一些这样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进行,或者从外面请专家来讲,目的都是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在诗歌瑰丽的殿堂自由翱翔。
三、活动法——以练带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一些,把写诗和朗诵比赛揉入到月考和期考中,作为考试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这样就逼得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来得强。我们主张“在教师指导下自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创造精神,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素质全面迅速地得到提高,这应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高中阶段进行文学鉴赏要把握这个基本思想。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建陵中学)
关键词 诗歌鉴赏 美读
一、美读法——以读带讲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扁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二、专题法——以点带面
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当然是有的,比如意象,比如象征,比如意境,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有的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有时,我们能看到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现。“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婚嫁有关,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孔雀东南飞”;“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帘外雨孱孱”;“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化秋月何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可以在讲授新课前集中开一些这样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进行,或者从外面请专家来讲,目的都是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在诗歌瑰丽的殿堂自由翱翔。
三、活动法——以练带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一些,把写诗和朗诵比赛揉入到月考和期考中,作为考试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这样就逼得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来得强。我们主张“在教师指导下自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创造精神,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素质全面迅速地得到提高,这应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高中阶段进行文学鉴赏要把握这个基本思想。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建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