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丈夫都是从名牌大学毕业的,我们希望女儿也能像我们一样,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在各方面都优秀。女儿从小就很听话。最近期末考试结束了,我问她考得怎么样,她挺高兴地说:不错呀,估计评优没有问题。可是,据从小把她带大的保姆说,女儿已经在她面前哭了两回,说自己没能考100分,很难过。我就不明白了,我才是女儿的亲妈呀,为什么她有难过的事去跟保姆说?为什么在我们面前她总是要表现得一切顺利,总是报喜不报忧呢?
优优妈妈
咨询师:
就像我们成年人一样,孩子也会在认同自己、接纳自己的人面前表现得更自如、更真实、更表里如一。请想想看,你们是不是对孩子要求太高,让孩子觉得只有达到你们的标准才能得到你们的爱?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孩子出现这样的状况就再正常不过了。
家庭不是社会,父母不是老板,家人之间更多的应该是情感的连接。如果一个家庭里所有的成员,包括孩子,每个人都能在这里表里如一地表达内心的感受,无论这个感受是什么,都不用担心被指责、被遗弃,这样的家庭才能带给每一个成员归属感和安全感,才算得上是和谐家庭。
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只敢报喜不敢报忧,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果夫妻之间情感不被接纳,得不到宣泄,婚姻会出现危机。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则会出现不接纳自己、低自尊,过度依赖别人的眼光评价自己等一系列问题,即使学业优秀,日后的职场、婚姻都有可能出现更多的困难。
孩子是很容易接受暗示的,如果一家人在一起经常谈论的是成功多么了不起,失败是多么无能,孩子就会无意识地接受这种绝对化的思维方式。他们会觉得,如果自己不成功就将一无是处。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不仅对父母报喜不报忧,还会深深地自责和自我贬低,甚至从此一蹶不振。
建议你们先把对孩子简单的评判放在一边,改用接纳的、好奇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多一些和孩子情感上的连接。多和孩子聊聊自己的感受,也试着去理解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的快乐、苦恼和愿望。
更重要的是你们心态的改变。想想看,你们能走到今天,不是也曾经历过很多挫折、无奈和痛苦吗?如果仅用你们今天的辉煌去对比自己正在经历这一切的成长中的孩子,是不是有失公平呢?与其以你们自己理想的样子为模版塑造孩子,还不如就和孩子谈谈你们过往的经历和那种种感受,让孩子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这会拉近你们的心理距离,也让孩子对自己遇到的问题多一种审视的角度,更接纳自己,更接纳别人,也会更自信。
优优妈妈
咨询师:
就像我们成年人一样,孩子也会在认同自己、接纳自己的人面前表现得更自如、更真实、更表里如一。请想想看,你们是不是对孩子要求太高,让孩子觉得只有达到你们的标准才能得到你们的爱?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孩子出现这样的状况就再正常不过了。
家庭不是社会,父母不是老板,家人之间更多的应该是情感的连接。如果一个家庭里所有的成员,包括孩子,每个人都能在这里表里如一地表达内心的感受,无论这个感受是什么,都不用担心被指责、被遗弃,这样的家庭才能带给每一个成员归属感和安全感,才算得上是和谐家庭。
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只敢报喜不敢报忧,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果夫妻之间情感不被接纳,得不到宣泄,婚姻会出现危机。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则会出现不接纳自己、低自尊,过度依赖别人的眼光评价自己等一系列问题,即使学业优秀,日后的职场、婚姻都有可能出现更多的困难。
孩子是很容易接受暗示的,如果一家人在一起经常谈论的是成功多么了不起,失败是多么无能,孩子就会无意识地接受这种绝对化的思维方式。他们会觉得,如果自己不成功就将一无是处。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不仅对父母报喜不报忧,还会深深地自责和自我贬低,甚至从此一蹶不振。
建议你们先把对孩子简单的评判放在一边,改用接纳的、好奇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多一些和孩子情感上的连接。多和孩子聊聊自己的感受,也试着去理解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的快乐、苦恼和愿望。
更重要的是你们心态的改变。想想看,你们能走到今天,不是也曾经历过很多挫折、无奈和痛苦吗?如果仅用你们今天的辉煌去对比自己正在经历这一切的成长中的孩子,是不是有失公平呢?与其以你们自己理想的样子为模版塑造孩子,还不如就和孩子谈谈你们过往的经历和那种种感受,让孩子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这会拉近你们的心理距离,也让孩子对自己遇到的问题多一种审视的角度,更接纳自己,更接纳别人,也会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