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一种教学手段,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方式。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又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等。
而学生恰到好处的提问,则能使自己不断地发现问题,认识自己学习上的优点和缺憾,达到发扬优点,修正缺憾的效果,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基本素质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所以,老师要在提问上发掘潜力,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让学生能在生活中找“问题”,到实验中找“问题”,到想象中找“问题”,到书本中找“问题”,到老师的课堂中找“问题”,到作业中找“问题”,还可以通过比较找“问题”……
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提问中却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产生的一些误区。
其表现形式如下:
(一)(一)、表面性情的提问
:老师旨在追求热闹的场面,华而不实,一问一答,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引导性的原则没有体现。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调动。频繁问答表面上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
(二)(二)、习惯性的提问
:问题未经精心设计,老师每讲几句便问: “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听懂了吗”等,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但收效甚微。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三)、惩罚性的提问
:老师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便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的提问为畏途。
(四)(四)、反馈性的提问
:这样的提问只是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教学时,教师一般要通过提问,以诊断学生对以学知识掌握程度,以判断能否顺利引入新问题,这种提问不能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概念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无法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也不利于顺利引入新问题。
(五)(五)其他
、提问只求通法或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通法”或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思考。教师的提问,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回答,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能在这个“时间差”里去动脑思维,积极参与认识活动。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问题,达不到提问的应有作用。
(七)、;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出现,所以,教师要针对提问的难易程度从“学情”出发,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以便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原则
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特征,如果老师掌握的好,善于发问,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反之如果老师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认识的不够,提出的问题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那么,老师应该根据什么原则设置问题呢?
(1)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封闭性的提问,以“是”或“不是”来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会不假思索,并带有猜 的成分,因为回答“是”或“不是”都有50%的正确概率。所以老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具有开放性,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2)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老师所提问题的内容应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老师要围绕这些内容认真地设计问题,巧妙提问,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的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激发学生有同角度的思维,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提问题时要注意对象的层次性。
课堂提问要以学生为本,兼顾全体学生。所谓深者得之深,浅者得之浅,让学生均有所获。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老师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提出的问题按知识点的难易级差递升,体现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此外,老师还应了解学生的个性,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做到因人施教。
(4)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所提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探究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学生解答完老师提出 的问题后,老师还应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赋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去探究。
(5)对有效提问做出有效的评价
老师提问后,对学生的回答應当做出适当的评价。老师的评价是极为重要的,它对于保持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提问的效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流于形式,使学生无所适从。 有效评价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激励性的评价,另一种是否定式评价。新课标强调激励性的评价,但也并不是摒弃否定式评价。如果老师一味地表扬和迁就学生,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敢面对,不敢批评,这将是非常糟糕的。所以老师应将激励性评价和否定式评价有机地结合真情为,并注意方法和方式,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不打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为突破口,这样才能达到有效评价的效果。
三、实施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具体方法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老师应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那么该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点。
①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中,成为“好知者”;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②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③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理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着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
(2)把握提问的时机
提问时机主要指提问的课堂时机和提问后的等候时间。所谓提问的课堂时机:一是学生的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的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
有研究表明,如果老师在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就会增加,他们会以更多的依据为基础做出有预见性的回答,而他们的成就感也会明显增强。
因此,老师在课堂上不能“随意问”更不能“处罚问”,而要把握提问的时机。而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才能有好的课堂反应。
(3)选好提问方式
提问的方式从内容角度说是指问什么样的问题。如:知识型问题——什么是自然数?理解型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应用题是讲什么?应用型问题——你能想办法算出校园的周长吗?分析型问题——能给学生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综合型问题——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你能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改进吗?说说改进的方案及理由。评价型问题——这种做法你喜欢吗?说说你的理由。所以,老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提问的方式。
(4)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反馈。
有的老师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使学生如附云雾,摸不著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考。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做法。
而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学生经过思考、回叙后,老师给予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
(5)优化提问的情感氛围
作为课堂气氛创设和保持的主导者,老师应该努力做到:第一,
①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良好的提问心境,应该是老师愉快教学,自觉确立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和“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老师在提问时既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把为学生服务作为提出问题的出发点,使所提问题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做主,让学生到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的乐趣。
当学生的回答欠佳时,老师要以宽容、体谅的态度启迪他们,引导学生更深入、更细致地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答问心理,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第二,
②尊重学生的提问权,。
学生是一个个有着石室而细腻思想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学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老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热情地为他们创造吐露思想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质疑,老师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老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6)优化提问的思维氛围。
①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教育学家第期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培养他们的答问积极性,老师至少在两种策略: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胜心。心理学上称好奇心为直接兴趣,求胜则是学生的天性,二者都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思维的正诱因;二是热情鼓励。老师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语词,可消除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心理障碍,如害羞、畏难等。对于后进生,老师还可用一些的问题,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学习的信心,推动积极的思维。
②所提问题要具有适应性,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的设计以学习成绩中上等学生为基点,兼顾优、差生。所谓面向全体学生,即课堂提问要求能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思考,要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都有被提问的机会,使提问具有普遍性。课堂提问时,中等生回答的机会多一些。因此,老师的提问要以中上等学生的水平为主,使中等生经过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为了适合优、差生的特殊需要,老师可将某些问题作一些深化,将某些问题分出层次,以便在课堂中分别向优、差生提出。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时要提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对中等生提问时则以一般性问题为主,以帮助他们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对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问题,如简单判断性的、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他们思考,使他们在成功中勃发思维的激情。
当然,课堂环境的多变性,也会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老师只有他们要本上树立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才能事半功倍,更好地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一种教学手段,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方式。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又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等。
而学生恰到好处的提问,则能使自己不断地发现问题,认识自己学习上的优点和缺憾,达到发扬优点,修正缺憾的效果,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基本素质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所以,老师要在提问上发掘潜力,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让学生能在生活中找“问题”,到实验中找“问题”,到想象中找“问题”,到书本中找“问题”,到老师的课堂中找“问题”,到作业中找“问题”,还可以通过比较找“问题”……
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提问中却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产生的一些误区。
其表现形式如下:
(一)(一)、表面性情的提问
:老师旨在追求热闹的场面,华而不实,一问一答,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引导性的原则没有体现。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调动。频繁问答表面上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
(二)(二)、习惯性的提问
:问题未经精心设计,老师每讲几句便问: “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听懂了吗”等,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但收效甚微。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三)、惩罚性的提问
:老师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便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的提问为畏途。
(四)(四)、反馈性的提问
:这样的提问只是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教学时,教师一般要通过提问,以诊断学生对以学知识掌握程度,以判断能否顺利引入新问题,这种提问不能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概念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无法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也不利于顺利引入新问题。
(五)(五)其他
、提问只求通法或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通法”或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思考。教师的提问,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回答,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能在这个“时间差”里去动脑思维,积极参与认识活动。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问题,达不到提问的应有作用。
(七)、;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出现,所以,教师要针对提问的难易程度从“学情”出发,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以便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原则
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特征,如果老师掌握的好,善于发问,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反之如果老师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认识的不够,提出的问题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那么,老师应该根据什么原则设置问题呢?
(1)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封闭性的提问,以“是”或“不是”来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会不假思索,并带有猜 的成分,因为回答“是”或“不是”都有50%的正确概率。所以老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具有开放性,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2)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老师所提问题的内容应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老师要围绕这些内容认真地设计问题,巧妙提问,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的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激发学生有同角度的思维,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提问题时要注意对象的层次性。
课堂提问要以学生为本,兼顾全体学生。所谓深者得之深,浅者得之浅,让学生均有所获。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老师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提出的问题按知识点的难易级差递升,体现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此外,老师还应了解学生的个性,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做到因人施教。
(4)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所提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探究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学生解答完老师提出 的问题后,老师还应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赋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去探究。
(5)对有效提问做出有效的评价
老师提问后,对学生的回答應当做出适当的评价。老师的评价是极为重要的,它对于保持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提问的效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流于形式,使学生无所适从。 有效评价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激励性的评价,另一种是否定式评价。新课标强调激励性的评价,但也并不是摒弃否定式评价。如果老师一味地表扬和迁就学生,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敢面对,不敢批评,这将是非常糟糕的。所以老师应将激励性评价和否定式评价有机地结合真情为,并注意方法和方式,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不打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为突破口,这样才能达到有效评价的效果。
三、实施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具体方法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老师应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那么该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点。
①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中,成为“好知者”;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②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③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理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着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
(2)把握提问的时机
提问时机主要指提问的课堂时机和提问后的等候时间。所谓提问的课堂时机:一是学生的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的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
有研究表明,如果老师在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就会增加,他们会以更多的依据为基础做出有预见性的回答,而他们的成就感也会明显增强。
因此,老师在课堂上不能“随意问”更不能“处罚问”,而要把握提问的时机。而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才能有好的课堂反应。
(3)选好提问方式
提问的方式从内容角度说是指问什么样的问题。如:知识型问题——什么是自然数?理解型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应用题是讲什么?应用型问题——你能想办法算出校园的周长吗?分析型问题——能给学生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综合型问题——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你能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改进吗?说说改进的方案及理由。评价型问题——这种做法你喜欢吗?说说你的理由。所以,老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提问的方式。
(4)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反馈。
有的老师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使学生如附云雾,摸不著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考。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做法。
而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学生经过思考、回叙后,老师给予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
(5)优化提问的情感氛围
作为课堂气氛创设和保持的主导者,老师应该努力做到:第一,
①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良好的提问心境,应该是老师愉快教学,自觉确立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和“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老师在提问时既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把为学生服务作为提出问题的出发点,使所提问题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做主,让学生到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的乐趣。
当学生的回答欠佳时,老师要以宽容、体谅的态度启迪他们,引导学生更深入、更细致地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答问心理,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第二,
②尊重学生的提问权,。
学生是一个个有着石室而细腻思想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学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老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热情地为他们创造吐露思想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质疑,老师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老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6)优化提问的思维氛围。
①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教育学家第期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培养他们的答问积极性,老师至少在两种策略: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胜心。心理学上称好奇心为直接兴趣,求胜则是学生的天性,二者都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思维的正诱因;二是热情鼓励。老师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语词,可消除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心理障碍,如害羞、畏难等。对于后进生,老师还可用一些的问题,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学习的信心,推动积极的思维。
②所提问题要具有适应性,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的设计以学习成绩中上等学生为基点,兼顾优、差生。所谓面向全体学生,即课堂提问要求能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思考,要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都有被提问的机会,使提问具有普遍性。课堂提问时,中等生回答的机会多一些。因此,老师的提问要以中上等学生的水平为主,使中等生经过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为了适合优、差生的特殊需要,老师可将某些问题作一些深化,将某些问题分出层次,以便在课堂中分别向优、差生提出。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时要提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对中等生提问时则以一般性问题为主,以帮助他们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对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问题,如简单判断性的、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他们思考,使他们在成功中勃发思维的激情。
当然,课堂环境的多变性,也会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老师只有他们要本上树立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才能事半功倍,更好地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