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对听神经瘤的临床诊断分析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gr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5-0001-02
  
   听神经瘤是指起源于听神经鞘的肿瘤,是颅内神经瘤最多见的一种,占颅内肿瘤的7%—12%,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95%。多见于成年人,20岁以下者少见,性别无明显差异,左、右发生率相仿,偶见双侧性。临床以桥小脑角综合征和颅内压增高征为主要表现。是良性肿瘤,早诊早治疗效好,肿瘤较大合并颅内高压者手术是唯一出路。神经瘤多见于30-55岁之间,以单侧性听力部分或完全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并有前庭功能紊乱以及面神经、三叉神经麻癖,头痛、头晕、耳鸣,并可出现小脑功能障碍。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14例病人,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最大78岁,最小36岁,主要症状为以单侧性听力降低,并有面神经、三叉神经麻癖,头痛、头晕、耳鸣,部分出现小脑功能障碍。
  1.2检查方法:使用螺旋CT及GESIGNA0.2T磁共振。CT扫描层厚和间距为3-10mm,并用碘海醇注射液增强。磁共振使用SE、FSE序列,做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并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强化。参数分别为T1(TR:240 TE:17/fr)T2(TR:3900TE:94.5EF) 层厚间距为6.0THK/2.0SP
  2结果
  14例病人中男性8人占57.1%,女性病人6人占42.9%。病灶均分布桥小脑角区,病变发生右侧为9例,左侧5例,未见双侧发生者。最大病灶7.0CM,最小病灶1.1CM,病灶基本上呈圆形或椭圆形。其内见囊变或坏死者6例。CT平扫多为均匀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增强后多数出现强化,可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囊变或死区无明显强化。听神经瘤在MRIT1加权图像成低信号或等信号,在T2加权图像呈高信号,增强后扫描瘤体实质强化均一,囊变区无明显强化。其中病灶周围有水肿3例,内听道扩大6例,骨质破坏1例。脑干及四脑室受压5例。其中病灶为1.1CM为MRI确诊。
  3结论
  3.1CT的表现:
  听神经瘤在CT平扫多为均匀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少数为均匀的低密度或略高密度,也有部分表现为高、低、等或低、混合密度。一般均勻密度者表示肿瘤为实质性,二混合密度这种低密度区表示肿瘤内囊变、坏死,高密度多为出血,肿瘤内钙化少见。肿瘤边界欠清,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增强后多数出现强化,可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可为单环或多环状强化,囊变或死区无明显强化。一般在平扫时为均匀等密度者在增强扫描时可表现为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平扫为均匀低密度者,增强后表现为环状强化。在部分听神经瘤周围可见水肿带,表现为环绕肿瘤的低密度影,有时这种低密度带质油注射造影及肿瘤增强后才能比较清晰地显示。听神经瘤与岩骨关系十分密切,多数与岩骨呈锐角相交,少数呈钝角。可见骨质破坏性改变。听神经瘤可有不同程度的占位表现,,可出现同侧小脑桥脑角池扩大或为肿瘤所填塞,环池、四叠体池、四脑室及脑干可受压移位。肿瘤可向幕上推移,造成同侧侧脑室下角和三角区及第三脑室的变形和移位。CT对小于10—15MM肿瘤显示较差。增强扫描对听神经瘤诊断率明显提高。
  3.2 MRI表现:
  听神经瘤在T1加权图像呈低信号或等信号,在T2加权图像呈高信号。肿瘤可为信号均匀一致的完全实质性肿瘤,也可有囊性变,其囊变区在T1加权图像上显示为明显低信号,与肿瘤实质部分对比明显,在T2加权像上则显示为高信号。肿瘤增强后其实质部分均匀出现强化,信号明显上升,但囊变部分无强化,MRI可清晰显示听神经瘤的大小、形态。当肿瘤小于10—15MM或更小时,往往局限在内听道内,表现为内听道内T2加权像呈高信号影,易于高信号脑脊液所掩盖,但在T1加权像上由于脑脊液为低信号与肿瘤组织对比明显,对观察肿瘤大小、形态较清楚。MRI还可清晰显示肿瘤邻近组织结构的改变。部分肿瘤伴一定程度的内听道扩大,但在T1加权像上由于脑脊液和内听道骨壁均为低信号,很难显示内听道边缘,而在T2加权像上由于肿瘤和脑脊液均为高信号,与低信号的内听道骨壁对比明显,可清晰显示内听道。肿瘤周围水肿在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当听神经瘤较大时出现明显的脑占位征象时其表现与CT所见相同。
  虽然CT是诊断听神经瘤最常用的方法,但CT有创伤性,并且对小于10—15MM肿瘤诊断仍有一定困难,但MRI可很容易诊断小听神经瘤,由于MRI的高对比和无创伤性以及无颅骨影响的特点,并且MRI可有轴、冠、矢状位及压水压脂成像特点,为临床科室提供各个位置的肿瘤情况,使其成为诊断听神经瘤的最为敏感可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高元桂.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3,151.
  [2]沈天真.枢神经系统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M].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1,3,203-206.
  [3]袁军,樊琦玮.听神经瘤CT、MRI诊断比较【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05.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219-03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危及患儿生命的严重感染性疾病,现将2001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52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我院儿科和市中心医院儿科自2001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治疗的急性重症病毒性
期刊
【摘要】 小儿营养不良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大为减少,但仍时有发生,临床都合并有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感染性疾病,依次为肠道感染、上感或肺炎、皮肤感染等。结合临床情况分析了营养不良发生感染的原因,并提出应大力宣传母乳喂养、以减少营养不良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 感染 免疫 小儿营养不良症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199-02     小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231-02     鼻腔手术后造成的粘膜缺损在愈合过程中,常有局部的渗出及结痴形成,从而使鼻窦引流及鼻腔通气受影响。如何加快鼻腔术后粘膜的愈合,促进结痴的脱落,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我科对鼻腔术后病人应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加地塞米松冲洗鼻腔,获得良好效果。  1 鼻腔冲洗法是指通过一定压力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对癫痫性精神障碍(EMD)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454例癫痫性精神障碍(EMD)常规脑电图(EEG)加过度换气试验(HV)描记后出现痫样放电的病例进行分析。 结果 脑电图(EEG)对癫痫性精神障碍(EMD)的诊断率较高。 结论 脑电图(EEG)对提高癫痫性精神障碍(EMD)的临床诊断确有很高价值。对癫痫性精神障碍(EMD)患者可以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关键词: 癫
期刊
关键词:急性支气管炎 盐酸氨溴索 雾化吸入  中图分类号:R5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214-01     冬春季节为急慢性支气管炎高发季节,我科采用盐酸氨溴索超声雾化吸入佐治急性支气管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12月门诊留观治疗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80例,平均年龄64岁,均符合急性支
期刊
【摘要】为了提高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率。由专职护士对有针对性的合理指导和心理疏导,采用产前健康教育,指导产妇正确的哺乳技巧,增进母乳喂养,及时疏通乳腺管等,提高纯母乳喂养率。结果产妇术后乳汁充足达到81%,纯母乳喂养率89%,比过去产妇乳汁充足和纯母乳喂养有了提高。  关键词: 剖宫产术 正确指导 母乳喂养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
期刊
[摘要] 目的 观察吉妮环的临床应用效果是否优于Tcu220环。方法 本研究选取2006年6月~2008年6月在本站自愿要求放置宫内节育器、身体健康而无上环禁忌证者共50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250例)分别放置吉妮环和Tcu220环,置器后定期随访(术后1、3、6、12、24个月)。结果 吉妮环累计12个月脱落率(伴下移)明显低于Tcu220环, P<0.05;妊娠率、因症取出率及终止率,吉妮环和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阴道分娩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护理;方法 对我院2005年5月~2011年5月28例产后出血产妇进行护理;结果 全部治愈出院;无一例需输血或切除子宫治疗,无一例产妇死亡;结论 针对产后出血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护理配合,是提高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康复的关键。  关键词:产后出血 宫缩乏力 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
期刊
中图分类号:R32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223-02     尿道下裂是男性泌尿生殖系最常见的先天畸形,发病率为1/300。有人认为此病有隐性遗传,若夫妻生有一个患尿道下裂的孩子,则其它将出生的孩子可有10%的机率发生。正常情况下,当胚胎第7周后尿道皱壁自尿道近端逐渐向龟头端融合成一管形即尿道,这一过程有赖于胚胎性腺分泌的雄性激素,也取决于胚胎尿道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226-02     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患者采用伏卧体位操作时间长,且麻醉期间的并发症与不良反应与年龄有密切关系。脑电双频指数(BIS)可反映镇静催眠程度,指导麻醉用药[1]。依托咪酯持续输注麻醉对ERCP患者循环和呼吸功能的抑制程度较轻 [2],尤其适合用于老年病人的麻醉。本文研究依托咪酯在老年患者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