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基础课在教学中非常重要,针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工程化教学的实践,探讨了应用型本科学校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一线工程技术人员,需要加强工程化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工程化 机械 基础课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6(b)-0000-00
1 引言
由于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使更多的青年学生都能有机会享受高等教育,进而出现了“二表B”和“三表本科”等层次,也出现了本科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现象。一方面,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学生在就业市场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明高等院校现有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与社会需求存在严重的落差。
三表本科层次的学校多定位在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层面,而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成为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了全面提高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树立“工程化”教育观,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工程化”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现代化的科技知识,更应该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渗透工程技术的内容,使之体会和掌握工程设计、工程实践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分析方法,避免工科教学理科化、脱离实际的倾向。
2 机械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对学生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不了解在企业中的工作状态,缺乏对企业生产的认识,进入大学校门后就学习机械制图、机械原理等等课程,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采用固有的教学体系和讲授方法
机械基础课的教学体系大多按照“精英化”的模式进行,讲授方法也多以教师为主导地位,讲授知识,在讲解的过程,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加以理解和掌握。教学中缺乏与工程实际的有效结合,学生对所学内容缺少感性认识,常常问道学这个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用等等问题,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不好。
(2)采用传统教材,注重系统性,缺乏实用性。
目前机械基础课程教材多数沿袭精英化教育的教材内容,系统性强,理论讲解过多,概念不易理解,面面俱到,系数太多,与日后企业的设计生产联系不大。
例如机械精度设计课程的教材,与企业设计缺乏联系,讲解的理论太多,工程上常在设计手册中查表得到的数据,在教材上要通过计算才能得到,学生学后在后续的各种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还是不会应用。
(3)基础课教师缺少工程经验。
机械基础课课时较多,教师授课量较大,而且教师基本上不与专业课教学联系,包括研究型高校。比如机械制图教师可能一直只教这一门课,直至退休。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工程教育,导致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基本不接触工程知识。
3 采用工程化教学的探讨
20世纪末,由美国康奈尔、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8所大学联合发起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运动,引领了世界工程教育领域“回归工程”的潮流,由此,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化”改革方向成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共同选择。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工程化”是今后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视角。“工程化”教学应该从机械基础课开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渗透“工程化”思想,以接近工程实践开展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学实践有如下的一些体会。
(1)提高认识实习的教学效果
认识实习是高等院校最先进行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对从高中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工科院校学生的一次感性认识过程。我院的认识实习分两部分进行,首先利用学院的实训基地如工程训练中心、焊接实训中心和数控与模具实训中心对学生结合实物进行讲解,使他们认识各种机械加工设备、钳工、焊工设备及操作方法,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后再到工厂企业实地参观,了解大型生产企业的制造过程,将认识实习与现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完成了“工程化”教学的第一步。
(2)培养一批“双师型”的基础课教师队伍
学院的教师一部分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没有工程经历和经验,另一部分是由有丰富工程经验的设计人员组成,两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并安排青年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并参与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这样经过有计划地培养,形成了一个“双师型”的教师团队。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上我们要求基础课教师要介入专业课的教学,指导学生专业实训课,了解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使他们在讲解枯燥的理论课时,避免脱离实际,言之无物,通过教学增加学生对工程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3)为机械类基础课程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有效的、工程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基础课教学应该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进程安排合理有序,既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又使知识具有连贯性,形成渐进式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接轨。
以机械制图为例,将手工绘图与计算机绘图(CAD)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大一年级掌握好制图的基本知识,并将CAD作为一种绘图手段来接受。大二年级学习三维CAD的基本知识,不必加入专业模块内容,本年级还进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一定要求学生用手工绘图,这样二年级巩固制图的知识。到三年级接触到专业课后,再安排CAD工程实训,以企业设计的真实内容进行训练,先画零件,再画小组件,最后完成部件装配图,并且自己打印出完整的图纸。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这个实训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真正体验到了设计的乐趣,仿佛成了真正的工程师,也达到了“工程化”教育的目的。期间组织各种制图大赛,并参加省里组织的比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建设已取得成果,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课外辅导教材和助学课件等一系列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4 结语
除了在基础课中加强工程化训练,在专业课教学中更是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工程教育的意义,譬如借鉴企业生产模式,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校企之间多种形式合作,将企业文化和需求结合在教学内容中等等,并已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工程化训练不仅改善了毕业设计完成的质量,更是提高了被企事业单位录用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刘吉臻. 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思维转向:工程化的视角〔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
[2]祝海林等.“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21(3)
关键词:工程化 机械 基础课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6(b)-0000-00
1 引言
由于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使更多的青年学生都能有机会享受高等教育,进而出现了“二表B”和“三表本科”等层次,也出现了本科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现象。一方面,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学生在就业市场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明高等院校现有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与社会需求存在严重的落差。
三表本科层次的学校多定位在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层面,而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成为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了全面提高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树立“工程化”教育观,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工程化”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现代化的科技知识,更应该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渗透工程技术的内容,使之体会和掌握工程设计、工程实践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分析方法,避免工科教学理科化、脱离实际的倾向。
2 机械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对学生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不了解在企业中的工作状态,缺乏对企业生产的认识,进入大学校门后就学习机械制图、机械原理等等课程,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采用固有的教学体系和讲授方法
机械基础课的教学体系大多按照“精英化”的模式进行,讲授方法也多以教师为主导地位,讲授知识,在讲解的过程,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加以理解和掌握。教学中缺乏与工程实际的有效结合,学生对所学内容缺少感性认识,常常问道学这个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用等等问题,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不好。
(2)采用传统教材,注重系统性,缺乏实用性。
目前机械基础课程教材多数沿袭精英化教育的教材内容,系统性强,理论讲解过多,概念不易理解,面面俱到,系数太多,与日后企业的设计生产联系不大。
例如机械精度设计课程的教材,与企业设计缺乏联系,讲解的理论太多,工程上常在设计手册中查表得到的数据,在教材上要通过计算才能得到,学生学后在后续的各种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还是不会应用。
(3)基础课教师缺少工程经验。
机械基础课课时较多,教师授课量较大,而且教师基本上不与专业课教学联系,包括研究型高校。比如机械制图教师可能一直只教这一门课,直至退休。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工程教育,导致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基本不接触工程知识。
3 采用工程化教学的探讨
20世纪末,由美国康奈尔、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8所大学联合发起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运动,引领了世界工程教育领域“回归工程”的潮流,由此,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化”改革方向成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共同选择。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工程化”是今后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视角。“工程化”教学应该从机械基础课开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渗透“工程化”思想,以接近工程实践开展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学实践有如下的一些体会。
(1)提高认识实习的教学效果
认识实习是高等院校最先进行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对从高中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工科院校学生的一次感性认识过程。我院的认识实习分两部分进行,首先利用学院的实训基地如工程训练中心、焊接实训中心和数控与模具实训中心对学生结合实物进行讲解,使他们认识各种机械加工设备、钳工、焊工设备及操作方法,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后再到工厂企业实地参观,了解大型生产企业的制造过程,将认识实习与现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完成了“工程化”教学的第一步。
(2)培养一批“双师型”的基础课教师队伍
学院的教师一部分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没有工程经历和经验,另一部分是由有丰富工程经验的设计人员组成,两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并安排青年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并参与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这样经过有计划地培养,形成了一个“双师型”的教师团队。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上我们要求基础课教师要介入专业课的教学,指导学生专业实训课,了解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使他们在讲解枯燥的理论课时,避免脱离实际,言之无物,通过教学增加学生对工程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3)为机械类基础课程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有效的、工程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基础课教学应该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进程安排合理有序,既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又使知识具有连贯性,形成渐进式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接轨。
以机械制图为例,将手工绘图与计算机绘图(CAD)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大一年级掌握好制图的基本知识,并将CAD作为一种绘图手段来接受。大二年级学习三维CAD的基本知识,不必加入专业模块内容,本年级还进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一定要求学生用手工绘图,这样二年级巩固制图的知识。到三年级接触到专业课后,再安排CAD工程实训,以企业设计的真实内容进行训练,先画零件,再画小组件,最后完成部件装配图,并且自己打印出完整的图纸。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这个实训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真正体验到了设计的乐趣,仿佛成了真正的工程师,也达到了“工程化”教育的目的。期间组织各种制图大赛,并参加省里组织的比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建设已取得成果,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课外辅导教材和助学课件等一系列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4 结语
除了在基础课中加强工程化训练,在专业课教学中更是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工程教育的意义,譬如借鉴企业生产模式,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校企之间多种形式合作,将企业文化和需求结合在教学内容中等等,并已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工程化训练不仅改善了毕业设计完成的质量,更是提高了被企事业单位录用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刘吉臻. 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思维转向:工程化的视角〔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
[2]祝海林等.“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