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现代汉语语法学习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好语法知识,这使得学习古汉语时也无法正确地进行句子分析,出现了错误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所以,我们要明确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尤其是句子成分分析法,用理论帮助我们解题。
汉语的句子成分有以下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虽然这六种成分组成句子的类型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六种成分在组成句子时的基本位置是固定的(特殊句式除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有一首口诀可以方便学生记忆六种成分的位置: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后为补。
具体来说,单句的基本结构:(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 <补语> +(定語)→宾语。在这里箭头的指向表示成分之间的修饰关系。单句就是有一套主谓宾结构的句子。
在千变万化的句子语言表达中,这六种句子成分并不是全部都存在于一个句子中,根据表达会有一定的省略。定语可以是多重定语,状语可以是多重状语。所以,我们在分析句子成分时不要过于教条化、程式化。
主语和宾语大多由名词、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来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来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或介词短语来充当,定语大多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来充当。所以,在分析句子成分的时候我们还要时刻注意词性。
补语在语法分析中比较少见,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省略不计。只记住一个典型的例句就可以了:绳子从桌子上垂下来。“垂”是动词作谓语,“下来”是补语,补充说明谓语“垂”的状态。
在学习中,我们可以把句子成分归纳为五种。上面提到的单句的基本结构是最常见的结构,不包括一些特殊句式。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只要能熟练地掌握这五种成分的用法就足够应付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了。
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在高考题中的应用,除了语病题之外,就是古文阅读中的倒装句式。古文中的倒装句式比比皆是,考点涉及到翻译、虚词等。如果弄不清倒装,翻译不合理,不但会出错,还容易闹出笑话。
古文倒装句式有以下四种:主谓倒装,宾语前置(谓宾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下面我们根据具体的例句进行句子成分分析。
一、主谓倒装
句子的基本结构是:谓语 + 主语 + 宾语。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往往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句子中才会出现倒装现象,这类句子一般是感叹句或疑问句。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少年中国说》)主谓倒装句主要是看谓语动词的位置。在高考真题中涉及到的主谓倒装句非常少,所以这两个例句必须让学生背下来。
二、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宾语处于谓语之后,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在古汉语中,有些句子在强调宾语的时候,会把宾语提到谓语之前。
1.动词的宾语前置
句子的基本结构是:主语 + 宾语 + 谓语。
⑴否定句宾语前置。常见的否定副词有:不、弗、未、非、否、毋;否定动词为:无;否定代词为:莫。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石钟山记》)
⑵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这些词做宾语时提前。例如: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鸿门宴》)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鸿门宴》)
2.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这种句式的目的是加重语气。例如: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师说》)②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惟听命)(《左传·宣公二十五年》)
3.介词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它们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相结合,组成介词结构。其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做介词的宾语。
(1)疑问代词做宾语,放在介词之前。例如: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到介词前。例如:一言以蔽之。(蔽之以一言)(《论语·为政》)
(3)介词的宾语是方位词,提到宾语之前。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项王、项伯坐东向;亚父坐南向)(《鸿门宴》)
不管是动词的宾语前置,还是介词的宾语前置,在具体的判断时,我们都要抓住动词。只要有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放动词前,就可以断定句子是宾语前置句。当然,在译句中我们还需要检验。
三、状语后置
句子的基本结构是:主语 + 谓语←状语 + 宾语。现代汉语中状语在谓语之前,若在谓语之后就是补语。但在古汉语中,处于补语位置的成分往往在翻译中要以状语的成分来理解。由于句子中介词结构“以……”和“于……”的句式经常做状语放在谓语后,因此,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例如: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赤壁之战》)②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将军于河北战,臣于河南战)(《鸿门宴》)③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兽之形饰)(《后汉书·张衡传》)状语后置句要以谓语动词为参照,并且大多时候有介词结构做状语,所以我们更要看句子中的介词结构。
四、定语后置
句子的基本结构是:中心语(主语或宾语)+ 定语。定语在句子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古文中经常会把定语后置到中心词之后。(把定语修饰的词语统称中心词,且不管它在句子中做主语还是宾语。)
1.宾语的定语后置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劝学》)在这个句子中,“之”是结构助词,一般不译。“利”和“强”做“爪牙”和“筋骨”的定语,“爪牙”和“筋骨”做句子的宾语。
2.主语的定语后置
例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不能易其志缙绅)(《五人墓碑记》)在这个句子中,“能不易其志”做“缙绅”的定语,“缙绅”做句子的主语。
我们运用句子成分分析法来分析定语后置句的时候,不管定语修饰主语还是宾语,都要遵循一条准则:在翻译中还原句子的本来语序。定语一定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短语,典型标志词为“之”。定语后置句式的判定先要确定主语或宾语的位置,然后看充当定语的形容词。
总之,构建知识网络的最大好处就是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有理论基础可以依据,有一个辨别是非对错的标准,能清晰地解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指导学生掌握汉语句子成分分析的基本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句子成分分析方法,才能在解题的过程中有明确的指导,才不会出现理解错误的现象,从而能取得好的成绩。
作者介绍:
赵德生,2002年毕业于聊城大学中文系,现任教于山东省临清市实验高级中学,曾连续三年送毕业班,2008年获得了“聊城市教学改革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责编 张翼翔)
汉语的句子成分有以下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虽然这六种成分组成句子的类型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六种成分在组成句子时的基本位置是固定的(特殊句式除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有一首口诀可以方便学生记忆六种成分的位置: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后为补。
具体来说,单句的基本结构:(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 <补语> +(定語)→宾语。在这里箭头的指向表示成分之间的修饰关系。单句就是有一套主谓宾结构的句子。
在千变万化的句子语言表达中,这六种句子成分并不是全部都存在于一个句子中,根据表达会有一定的省略。定语可以是多重定语,状语可以是多重状语。所以,我们在分析句子成分时不要过于教条化、程式化。
主语和宾语大多由名词、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来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来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或介词短语来充当,定语大多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来充当。所以,在分析句子成分的时候我们还要时刻注意词性。
补语在语法分析中比较少见,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省略不计。只记住一个典型的例句就可以了:绳子从桌子上垂下来。“垂”是动词作谓语,“下来”是补语,补充说明谓语“垂”的状态。
在学习中,我们可以把句子成分归纳为五种。上面提到的单句的基本结构是最常见的结构,不包括一些特殊句式。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只要能熟练地掌握这五种成分的用法就足够应付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了。
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在高考题中的应用,除了语病题之外,就是古文阅读中的倒装句式。古文中的倒装句式比比皆是,考点涉及到翻译、虚词等。如果弄不清倒装,翻译不合理,不但会出错,还容易闹出笑话。
古文倒装句式有以下四种:主谓倒装,宾语前置(谓宾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下面我们根据具体的例句进行句子成分分析。
一、主谓倒装
句子的基本结构是:谓语 + 主语 + 宾语。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往往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句子中才会出现倒装现象,这类句子一般是感叹句或疑问句。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少年中国说》)主谓倒装句主要是看谓语动词的位置。在高考真题中涉及到的主谓倒装句非常少,所以这两个例句必须让学生背下来。
二、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宾语处于谓语之后,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在古汉语中,有些句子在强调宾语的时候,会把宾语提到谓语之前。
1.动词的宾语前置
句子的基本结构是:主语 + 宾语 + 谓语。
⑴否定句宾语前置。常见的否定副词有:不、弗、未、非、否、毋;否定动词为:无;否定代词为:莫。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石钟山记》)
⑵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这些词做宾语时提前。例如: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鸿门宴》)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鸿门宴》)
2.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这种句式的目的是加重语气。例如: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师说》)②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惟听命)(《左传·宣公二十五年》)
3.介词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它们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相结合,组成介词结构。其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做介词的宾语。
(1)疑问代词做宾语,放在介词之前。例如: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到介词前。例如:一言以蔽之。(蔽之以一言)(《论语·为政》)
(3)介词的宾语是方位词,提到宾语之前。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项王、项伯坐东向;亚父坐南向)(《鸿门宴》)
不管是动词的宾语前置,还是介词的宾语前置,在具体的判断时,我们都要抓住动词。只要有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放动词前,就可以断定句子是宾语前置句。当然,在译句中我们还需要检验。
三、状语后置
句子的基本结构是:主语 + 谓语←状语 + 宾语。现代汉语中状语在谓语之前,若在谓语之后就是补语。但在古汉语中,处于补语位置的成分往往在翻译中要以状语的成分来理解。由于句子中介词结构“以……”和“于……”的句式经常做状语放在谓语后,因此,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例如: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赤壁之战》)②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将军于河北战,臣于河南战)(《鸿门宴》)③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兽之形饰)(《后汉书·张衡传》)状语后置句要以谓语动词为参照,并且大多时候有介词结构做状语,所以我们更要看句子中的介词结构。
四、定语后置
句子的基本结构是:中心语(主语或宾语)+ 定语。定语在句子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古文中经常会把定语后置到中心词之后。(把定语修饰的词语统称中心词,且不管它在句子中做主语还是宾语。)
1.宾语的定语后置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劝学》)在这个句子中,“之”是结构助词,一般不译。“利”和“强”做“爪牙”和“筋骨”的定语,“爪牙”和“筋骨”做句子的宾语。
2.主语的定语后置
例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不能易其志缙绅)(《五人墓碑记》)在这个句子中,“能不易其志”做“缙绅”的定语,“缙绅”做句子的主语。
我们运用句子成分分析法来分析定语后置句的时候,不管定语修饰主语还是宾语,都要遵循一条准则:在翻译中还原句子的本来语序。定语一定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短语,典型标志词为“之”。定语后置句式的判定先要确定主语或宾语的位置,然后看充当定语的形容词。
总之,构建知识网络的最大好处就是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有理论基础可以依据,有一个辨别是非对错的标准,能清晰地解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指导学生掌握汉语句子成分分析的基本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句子成分分析方法,才能在解题的过程中有明确的指导,才不会出现理解错误的现象,从而能取得好的成绩。
作者介绍:
赵德生,2002年毕业于聊城大学中文系,现任教于山东省临清市实验高级中学,曾连续三年送毕业班,2008年获得了“聊城市教学改革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