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经济,仅有确保经济增长的存量战略还不够,还需要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增量战略。应对金融危机中国需要长短结合的双驱动战略,除了目前出台的振兴十大产业战略外,还需要推出促进十大新兴产业战略规划。这十大新兴产业是旅游业、新能源、节能环保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中医药业、康体保健业、民间手工业、生物有机农业、 职业培训业,它们属于引领中国经济未来的高成长性产业,是支撑中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产业。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双驱动战略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0)03-0087-06
一、后危机时代需要双驱产业发展战略:存量短周期战略与增量长周期战略
根据国务院部署,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制定了振兴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以及物流业等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从产业类型上看这十大产业有三大特点:一是属于税源产业。由于税源产业大都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所以这类产业属于强富国弱富民、就业率低的产业。十大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上缴税金约占中国税收的40%。二是属于支撑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其中九個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GDP的比重达到1/3。三是属于市场化程度、国际市场关联度较高的产业,它们是目前金融危机受到冲击最大的产业。十大产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产业振兴规划战略的三个特点:一是在战略目标定位上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战略。二是在战略功能上属于存量战略,这十大产业决定着现有经济存量的稳定与发展问题。三是在战略类型上属于短周期战略。因为除了电子信息外,都属于传统产业。毫无疑问,这十大产业对于应对危机,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处在重大转型期的中国经济,仅有确保稳定增长的存量战略还不够,还需要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增量战略。中国需要长短结合的双驱动战略,除了目前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战略外,还需要推出促进十大新兴产业战略规划,包括旅游业、新能源、文化产业、中医药业、康体保健业、民间手工业、生物有机农业和职业培训业等。
十大新兴产业属于引领中国经济未来的高成长性产业,是支撑中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产业。从增长速度、市场潜力、发展前景看,这十大新兴产业表现出传统产业所没有的高成长性,在未来的3-5年之内,这些产业会陆续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产业与支柱产业。
旅游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年增长率一直高于GDP水平5个百分点左右。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1]。2015年旅游业收入将占到GDP的8%,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新能源产业。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光伏发电、太阳能、风电等在近10年的年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中国可再生能源市场潜力巨大。风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到2006 年底,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为2亿吨标准煤(不包括传统方式利用的生物质能),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2015年可达到15%[2]。
环保节能业。在可持续发展要求下,我国环保节能产业将在未来五年内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环保资金投入约为13750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64%,环保产业可望保持年均15%~17%的增长速度,2010年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将达8800~10000亿元左右,其中资源综合利用产值6600亿元,环保装备产值1200亿元,环境服务产值1000亿元[3](p.30)。环保产业有望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现代服务业。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1980年的966.4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388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3年间增长了9.5倍,年均增长103%。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GDP的70%以上。人均GDP在3000美元到1万美元之间,现代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正处在这样一个时期,但目前我国服务业比重仅为40.2%,所以中国将进入一个服务业快速发展时期。
文化创意产业。据专家估计,2010年中国文化消费市场将达1万亿。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资源,市场潜力巨大。文化产业到2015年占GDP的比重将超过5%以上[4](p.120),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中医中药业。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全球对天然营养药品的需求也正以每年70%的增长率递增。近20年来,我国中药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我国中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天然药物仅占世界天然药物市场的3%~5%,中药出口额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这与具有几千年传统的中药大国极不相称。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
生物有机农业。预计在今后10年,我国的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1%~3%,中国将成为第三大有机食品生产国和第四大有机食品消费国[5]。
康体保健业。目前康体保健与美容保健业成为继住房、汽车、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消费热点。近年来,中国的保健市场一直保持着17%以上的年增长率。以中医按摩为特色的中国洗浴保健业、美容保健业是一个市场潜力巨大的产业。康体保健业将会成为未来城市服务业中的主体产业。
民间手工业。随着社会消费从物质消费向文化消费、绿色消费转型,有着五千年中国乡村文化积淀的中国民间手工业,将会有一个巨大的国际与国内市场前景。
职业教育。全国每年因就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培训人数需求数量约3000万人次,职业教育市场潜力巨大,但因教育体制障碍,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市场的发展。只要消除职业教育的市场化、产业化制度障碍,职业教育将会成为一个市场潜力巨大的、融经济收益与社会收益于一体的新兴产业。
2008年我国人均GDP首度突破3000美元,这标志着中国消费方式面临着从温饱型向追求质量的休闲型转变,也标志着中国经济将会进入一个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时期。而上述十大新兴产业,正是适应以休闲保健、文化娱乐、绿色环保为新理念的新兴消费而发展的产业。除了职业教育、民间手工业缺乏数据外,其他六大产业的增长率普遍高于GDP增长5个百分点以上。据初步估算,目前这十大产业产值约有2.5万亿,占GDP的10%。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后,消费力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与新优势,而十大新兴产业正是把这种消费力变成生产力和新竞争力的引擎产业。
二、促进十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义与作用
(一)体现中国竞争优势,彰显中国文化竞争力与软实力产业。十大新兴产业同传统制造业不同,需要投入的要素资源主要来自技术、文化与人力资源。如新能源、文化创意、中医中药、有机农业等四大产业对现代最前沿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技术有强大需求。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民间手工业、中国式的康体保健都建立在对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上。在十大新兴产业中,除了新能源、中医中药外,都属于劳动密集性产业,这里所需要的不是一般的劳动力,而是有文化含量、历史含量、技术含量的多样化的人力资源。由技术、文化、人力资源支撑的中国未来的十大新兴产业是提升中国竞争力与软实力的产业。
(二)促进中国从高位参与国际竞争,推进生态文明,实现和平崛起。此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是一次世界经济格局重新洗牌,重现开局的危机。从目前美国经济援助计划看,不仅包含对经济创伤的修复,还包含如何重现开局,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如何占据发展先机的产业振兴计划。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看,这次危机之后蕴藏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高地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以再生能源为核心的能源革命,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的农业革命,以新医学和高科技为手段的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在美国奥巴马的经济援助计划中包含了其中两个方面的革命:新能源与新生活方式。中国要想抓住未来的发展契机,就必须从现在开始,而具有中国优势与特色的十大新兴产业,包含了中国在未来从高位参与世界竞争的机会。同时,在十大新兴产业中,不仅包含了引领未来世界发展的新价值与新走向,而且也包含了中国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目标,如果中国能够通过新能源产业解决未来的能源问题,也就践行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承诺。
(三)从供给上培育内需、解决民生、惠及农民、振兴西部。这十大新兴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功能:
1.从供给上培育新需求、增加就业。中国目前内需不足的深层原因之一,来自2002年以来兴起资本密集型的能源重化工,导致在初次分配中资本与劳动力分配的失衡。重化工產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低就业率产业,有利于资本积累,但不利于消费产业。在轻工业发展阶段,GDP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可安置300万人就业,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则下降为70万人。由此决定了中国经济初次分配是资本要素的份额越来越大,劳动要素所占份额越来越小。而十大新兴产业则属于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也是适用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同重化工产业相比属于资本与劳动分配均衡的产业。所以十大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培育新需求,扩大就业。如中国的旅游业创造了7200多万个工作岗位,旅游行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机会,社会就能增加五到七个就业机会。“十一五”时期中国旅游业每年新增直接就业7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350万人。到2015年,预计中国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总量将达1亿人左右。美容保健、康体保健、民间手工业也都是就业空间很大的产业。
2.旅游业中的农家乐,生态旅游,有机农业,与中医中药关联的种植业,民间手工业,职业培训中农民工培训等都与农村、农民有关。十大产业中不仅包含了振兴城市服务业主导产业,而且也是惠及中国农村、农民的新兴产业。
3.包含了振兴西部的新产业与新思路。特别是旅游业、新能源、民间手工业、文化产业都是最能发挥西部资源优势的产业。西部是中国旅游资源、太阳能、风能资源、民间手工业、文化产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以旅游产业为例,中国西部旅游资源是世界上密度最高、面积最广、资源最丰富地区。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6]统计,西部六大类旅游资源俱全,74种资源中拥有73种,占全国资源的99%以上。西部有10处名胜古迹先后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西部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8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234个。中国西部12个省区市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已达8.6%,旅游业已经成为西部地区具有后发优势的特色优势产业。目前半数以上西部省区市的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超过或接近10%,贵州省达到17.1%,云南达到12.5%,陕西达到9.6%,西部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对策
(一)在新财富观与新资源观的指导下,重新认识中国西部的价值,让新兴产业成为振兴西部的主导产业。在农业经济时代,中国的西部缺乏良好的土地资源与发展农业环境优势,西部成为边缘化的西部;在工业经济时代,中国的西部缺乏像东部那样发展工业的地缘优势,西部成为贫困的西部。但是在目前中国经济从传统制造业经济向生态经济、文化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的西部将会成为富饶的西部、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西部。
西部价值的发现之一:西部是中国多种能源宝库。西部拥有的矿产资源占中国的60%以上,45种矿产已探明其工业储量潜在价值占全国的49.31%,天然气储量占全国的78.75%,石油远景储量仅新疆就占全国的40%,煤炭储量占全国的40%左右。陕西榆林市被称为“中国的科威特”、“中国发展的加油站”,那里的土地有一半以上都埋有煤炭,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5%,相当于50个大同矿区、100个抚顺矿区。中国54.15%后备林地分布在西部地区,66.53%后备草地在西部。
西部价值的发现之二: 西部是中国环境安全保护区。西部安全中国就安全,西部的风险就是中国的风险,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0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约占80%。全国荒漠化面积260万平方公里,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2400多万平方米,90%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全国70%以上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在西部地区。甘肃省境内有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水系,年均径流量1亿立方米以上的有90条,三大水系中水力蕴藏量大于1万千瓦的有79条,总水力蕴藏量约1424万千瓦。中国西部的水能资源集中在横断山区的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在能源紧缺的背景下,投资商纷纷进入该地区,瓜分水能开发势力范围。 2004年,中科院等研究部门的地质地理、环境、生态、文化等领域的32名专家联名向社会呼吁:西部生态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西部价值的发现之三:人类休闲的后花园。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而中国最优质旅游资源在西部。西部拥有类型多样、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风景地貌景观,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从海平面以下155米处的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底,到海拨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绝对高差达9003米。中国不仅有纬向地带性的多样气候带变化,还有鲜明的立体气候效应,尤其在横断山脉地区,即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多样的风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气候资源,为生物界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栖息环境,使自然景观更加多姿多彩。
西部价值的发现之四:西部是中国文化生命之源,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与中国活文化的基因基地。中国西部生活着40 个少数民族,他们操持着不同的生计方式,使用着不同的语言文字,有着彼此有别的宗教信仰,绵延着各具风情的民俗习惯,在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形成了特定的经济文化形态。这些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形成并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承载着纷繁绚烂的文化因子,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怒江流域有16个少数民族聚居,集中了非常丰富的文化习俗、语言和传统,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在新资源观的指导下,需要重新定位西部在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地位:当代中国的西部不是一个需要在大开发中解决贫困的西部,而是中国经济安全、环境安全、国家安全、文化安全保护区,西部是中国民族养生的后花园、憩息地、东部代表中国的今天,西部则孕育着中国的未来,东部是中国财富之流,西部是中国财富之源,流要畅通,源要涵养,作为财富之源的西部,不能走东部的财富创造之路。
中国西部的新功能定位,要求西部不能重复东部的经济发展模式。西部的新资源禀赋需要从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向生态化发展模式转型,从制造业主导的发展模式向服务业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型。能源、边贸、旅游、特色农业正在成为推动西部发展的主导产业,但能够引导西部走向生态化增长、充分发挥西部综合优势、体现西部长远利益的龙头产业是旅游、文化、生态环保、中医中药等新兴产业。
(二)在新财富观与新资源观的指导下,重新认识中国乡村文明与传统手工业的价值。在目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浪潮中,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乡村正在受到强大的冲击,中国乡村命运正在经历着历史的考验与挑战。如果按照传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模式,中国的乡村则面临着解构与消失的命运。但是从发展生态经济、振兴新兴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中国乡村的时代价值。本文提出的振兴十大新兴产业中,其中有三类产业恰恰与中国乡村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乡村手工业、旅游产业的乡村领域、生态农业、中医中药业中的中草药种植业等四类新兴产业,都是发挥中国农村文化资源、土地资源与地缘优势的产业。要振兴这四类产业发展,就要在新经济观、财富观的指导下,重新认识中国乡村价值保护中国村寨文明的问题。
不能简单的以工业化价值来看待中国的乡村,需要一种新的乡村文明观。中国是具有五千年乡村文明史的国家,中国的乡村、村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系、文明之载体。在生态文明观指导下使乡村、村寨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特殊的载体,在与现代文明融合中获得共同发展,这是中国特有的乡村文明观。中国乡村文化作为现代文明的一元与城市文明具有同等的地位。
面对工业化与城市化浪潮对中国乡村的冲击,建议中央启动中国乡村、村寨文明规划,进行分类保护与发展。特别是要在“十二五”期间,要把新农村建设上升到乡村文明建设的高度持续进行。根据中国乡村自然与文化禀赋,进行分类保护与规划,特别是对那些承载着重要文化价值的乡村、村寨要进行重点保护。如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寨文化,有悠久历史价值的古村落,要作为国家文化財富给与重点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模式一定要在保护村寨文化基础上进行,要停止目前对少数民族强制移民式的城镇化,这样做后遗症很大。
在保护乡村文明的前提下,要把民间手工业纳入国家新兴产业振兴计划,作为重要战略性产业来对待。建议有关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振兴中国民间手工业发展规划。民间手工业是一个能以小拨大的战略性产业,是一个富民、利民的民生产业,是一个可以带动县域经济与村镇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国家要出台鼓励民间手工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将其纳入国家产业规划与管理,把发展民间手工业作为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及新农村建设新兴产业来对待,把发展民间手工业上升到保护与振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战略地位来对待。从中央到地方的文化管理部门,应研究出台保护与振兴发展中国民间文化与民间艺术规划,把保护与振兴中国民间文化与艺术作为“十二五”期间繁荣中国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
(三)正确处理富民产业与富国产业的关系,实施富民主导的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推进民生产业的发展。重化工产业属于富政府、不富民的产业。重化工产业是各级政府的税源产业,由此刺激了地方政府发展重化工产业、房地产业的积极性。这种产业结构不利于财富在民间积累增长,更不利于扩大民间消费。解决内需不足,不能简单通过刺激需求来解决问题,而是要从调整初次分配结构上找出路,要通过培育适于中小企业、高就业率的富民产业发展,解决需求不足、财富分配不公的问题。通过兼顾富民与强国的双重目标,实现结构调整与强国富民的双赢发展。
提升中国经济富民、养民、利民的福利功能核心在于发展富民产业。一是把高就业、低税源的富民产业纳入国家产业规划,通过富民产业带动群众致富,促进社会稳定。二是鼓励适宜中小企业与民间资本进入边缘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三是扶持适合于中国农村发展的乡村产业。如有机农业、新能源农业、民间手工业、乡村旅游、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四是完善财税政策,为推动富民产业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营造有利于富民产业发展的综合环境。
(四)大力推进聚焦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战略。围绕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的跟进战略。现有的科技创新体系与目标,远不适应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从满足制造业发展的科技创新目标定位向满足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民生产业、服务业为目标定位的科技创新转型。二是从学习型“跟从战略”向自主型“原创战略”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科技创新中走的是一条在引进、导入前提下的以学习、消化为主的“跟从战略”,但目前需要发展的新兴产业,需要以自主创新的技术为支持,需要从“跟从战略”向“原创战略”转型。三是从单一技术创新向基于技术创新、文化创意、文明再造的多元集成创新转型。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科技创新必须从单一的技术创新向技术创造、文化创意、管理创新多元集成创新转型。 四是推进服务新兴产业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教育体系改革。现有科技与教育体系,是围绕服务传统的工业经济、跟从西方模式(知识体系)而形成的。新兴产业既需要原有的传统技术与知识,更需要新技术、新的知识体系来支撑,为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现有的科研体制与知识教育体系,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变革。
(五)把促进十大新兴产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长周期战略纳入中央政府决策的视野,纳入“十二五”规划之中。我们一定要像对待振兴十大传统产业那样,来发展十大新兴产业。振兴十大传统产业决定着中国的今天,是创伤修复,而振兴十大新兴产业则决定着中国的未来,是增长动力再造。在应对危机中,这两类产业发展都重要,处在转型期的中国需要双驱动战略。
(六)推进市场化改革,为十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环境。目前十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其市场化程度要低得多。十大新兴产业走向市场化与产业化需要消除两个方面的制度障碍:一是要正确区分能够产业化的文化资源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着意识形态泛化的趋向,导致了文化产业化受阻,而在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下,面临把能够进行产业化的文化资源,从意识形态管理的框架中剥离,转向有调控的市场化管理转型。二是要正确区分公共产品投资与供给关系。在十大新兴产业中,有一些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需要政府投资,但完全可以利用市场模式实现供给。目前不断膨胀的事业单位,其根源就在于政府角色的错位,使许多本来可以交给市场进行产业化发展的产业,成为由政府垄断的事业单位的模式来管理。十大新兴产业形态比传统产业要复杂得多,不是一放了之所能解决,这些产业涉及社会文化、道德方面的问题,需要创新的管理模式,实现产业收益与社会收益的统一,要解决这些问题,既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涉及创新市场的监管模式。
(七)推动知识产权的改革,在产业化、市场化中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国文化。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民间手工业、中医中药、基于中国中医理论的康体保健、基于生物技术的有机农业等,所需要的资源都是知识与文化。这些产业使我们找到了一条使中国文化在产业化、市场化中进行开发、保护的新途径。五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属于中国人的,但是在现代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前提下,对中国文化的保护仅仅通过文化遗产申报的途径还不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必须开辟,这就是知识产权保护的路径。在这方面我们已经面临危机与挑战。如,熊猫是中国的文化资源,但却被美国动漫所注册使用,然后进入中国市场赚中国钱。《西游记》、《水浒传》、《三国志》等中国古典名著已被日本游戏公司抢注为游戏商标,目前国内游戏企业关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志》衍生的网络游戏面临被诉侵权的危险。日本的光荣公司于2002年抢注了《三国志战记》后,又于2004年相继抢注了《三国志-驰骋沙场》、《三国志战记》、《三国志网络》、《三国志无双》等8个系列商标,此外还抢注了《孔明传》等商标。巨摩公司于2004年抢注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志麻将》、《巨摩三国志麻将》等商标。而科乐美公司于2003年抢注了《幻想水浒传》等商标。其实这只是个开始,如果我们的财富概念、资源概念不转变,仍然停留在物质经济管理的水平,可能会顾此失彼,使中国的文化资源大量流失。这是真正文化资源流失危机,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八)转变政府职能,更新产业管理思路,把十大新兴产业纳入政府战略管理的视野。具有成长性与幼稚性的十大新兴产业,是最需要政府扶持的产业。但十大新兴产业所处的现状,恰恰是有的被遗忘、有的尚未发现、有的被边缘化、有的受到政府管理多种约束之中。要促进十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政府审批制度、产业管理制度、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
参考文献:
[1]邵琪伟.中国到2015年将成世界第一大旅游市场[EB/OL].中国发展门户网www.chinagate.com.cn.2007-11-02.
[2]石定寰我国可再生资源利用一马当先[N].农民日报,2007-11-09.
[3]中投顾问.2009-2012年中国环保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R].2009.
[4]祈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张新民,陈永福,刘春龙.全球有机农产品消费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业展望,2009,(2).
[6]国际旅游资源开发分司.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Z].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王 篆]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双驱动战略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0)03-0087-06
一、后危机时代需要双驱产业发展战略:存量短周期战略与增量长周期战略
根据国务院部署,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制定了振兴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以及物流业等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从产业类型上看这十大产业有三大特点:一是属于税源产业。由于税源产业大都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所以这类产业属于强富国弱富民、就业率低的产业。十大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上缴税金约占中国税收的40%。二是属于支撑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其中九個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GDP的比重达到1/3。三是属于市场化程度、国际市场关联度较高的产业,它们是目前金融危机受到冲击最大的产业。十大产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产业振兴规划战略的三个特点:一是在战略目标定位上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战略。二是在战略功能上属于存量战略,这十大产业决定着现有经济存量的稳定与发展问题。三是在战略类型上属于短周期战略。因为除了电子信息外,都属于传统产业。毫无疑问,这十大产业对于应对危机,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处在重大转型期的中国经济,仅有确保稳定增长的存量战略还不够,还需要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增量战略。中国需要长短结合的双驱动战略,除了目前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战略外,还需要推出促进十大新兴产业战略规划,包括旅游业、新能源、文化产业、中医药业、康体保健业、民间手工业、生物有机农业和职业培训业等。
十大新兴产业属于引领中国经济未来的高成长性产业,是支撑中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产业。从增长速度、市场潜力、发展前景看,这十大新兴产业表现出传统产业所没有的高成长性,在未来的3-5年之内,这些产业会陆续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产业与支柱产业。
旅游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年增长率一直高于GDP水平5个百分点左右。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1]。2015年旅游业收入将占到GDP的8%,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新能源产业。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光伏发电、太阳能、风电等在近10年的年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中国可再生能源市场潜力巨大。风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到2006 年底,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为2亿吨标准煤(不包括传统方式利用的生物质能),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2015年可达到15%[2]。
环保节能业。在可持续发展要求下,我国环保节能产业将在未来五年内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环保资金投入约为13750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64%,环保产业可望保持年均15%~17%的增长速度,2010年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将达8800~10000亿元左右,其中资源综合利用产值6600亿元,环保装备产值1200亿元,环境服务产值1000亿元[3](p.30)。环保产业有望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现代服务业。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1980年的966.4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388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3年间增长了9.5倍,年均增长103%。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GDP的70%以上。人均GDP在3000美元到1万美元之间,现代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正处在这样一个时期,但目前我国服务业比重仅为40.2%,所以中国将进入一个服务业快速发展时期。
文化创意产业。据专家估计,2010年中国文化消费市场将达1万亿。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资源,市场潜力巨大。文化产业到2015年占GDP的比重将超过5%以上[4](p.120),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中医中药业。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全球对天然营养药品的需求也正以每年70%的增长率递增。近20年来,我国中药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我国中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天然药物仅占世界天然药物市场的3%~5%,中药出口额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这与具有几千年传统的中药大国极不相称。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
生物有机农业。预计在今后10年,我国的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1%~3%,中国将成为第三大有机食品生产国和第四大有机食品消费国[5]。
康体保健业。目前康体保健与美容保健业成为继住房、汽车、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消费热点。近年来,中国的保健市场一直保持着17%以上的年增长率。以中医按摩为特色的中国洗浴保健业、美容保健业是一个市场潜力巨大的产业。康体保健业将会成为未来城市服务业中的主体产业。
民间手工业。随着社会消费从物质消费向文化消费、绿色消费转型,有着五千年中国乡村文化积淀的中国民间手工业,将会有一个巨大的国际与国内市场前景。
职业教育。全国每年因就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培训人数需求数量约3000万人次,职业教育市场潜力巨大,但因教育体制障碍,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市场的发展。只要消除职业教育的市场化、产业化制度障碍,职业教育将会成为一个市场潜力巨大的、融经济收益与社会收益于一体的新兴产业。
2008年我国人均GDP首度突破3000美元,这标志着中国消费方式面临着从温饱型向追求质量的休闲型转变,也标志着中国经济将会进入一个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时期。而上述十大新兴产业,正是适应以休闲保健、文化娱乐、绿色环保为新理念的新兴消费而发展的产业。除了职业教育、民间手工业缺乏数据外,其他六大产业的增长率普遍高于GDP增长5个百分点以上。据初步估算,目前这十大产业产值约有2.5万亿,占GDP的10%。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后,消费力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与新优势,而十大新兴产业正是把这种消费力变成生产力和新竞争力的引擎产业。
二、促进十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义与作用
(一)体现中国竞争优势,彰显中国文化竞争力与软实力产业。十大新兴产业同传统制造业不同,需要投入的要素资源主要来自技术、文化与人力资源。如新能源、文化创意、中医中药、有机农业等四大产业对现代最前沿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技术有强大需求。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民间手工业、中国式的康体保健都建立在对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上。在十大新兴产业中,除了新能源、中医中药外,都属于劳动密集性产业,这里所需要的不是一般的劳动力,而是有文化含量、历史含量、技术含量的多样化的人力资源。由技术、文化、人力资源支撑的中国未来的十大新兴产业是提升中国竞争力与软实力的产业。
(二)促进中国从高位参与国际竞争,推进生态文明,实现和平崛起。此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是一次世界经济格局重新洗牌,重现开局的危机。从目前美国经济援助计划看,不仅包含对经济创伤的修复,还包含如何重现开局,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如何占据发展先机的产业振兴计划。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看,这次危机之后蕴藏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高地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以再生能源为核心的能源革命,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的农业革命,以新医学和高科技为手段的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在美国奥巴马的经济援助计划中包含了其中两个方面的革命:新能源与新生活方式。中国要想抓住未来的发展契机,就必须从现在开始,而具有中国优势与特色的十大新兴产业,包含了中国在未来从高位参与世界竞争的机会。同时,在十大新兴产业中,不仅包含了引领未来世界发展的新价值与新走向,而且也包含了中国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目标,如果中国能够通过新能源产业解决未来的能源问题,也就践行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承诺。
(三)从供给上培育内需、解决民生、惠及农民、振兴西部。这十大新兴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功能:
1.从供给上培育新需求、增加就业。中国目前内需不足的深层原因之一,来自2002年以来兴起资本密集型的能源重化工,导致在初次分配中资本与劳动力分配的失衡。重化工產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低就业率产业,有利于资本积累,但不利于消费产业。在轻工业发展阶段,GDP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可安置300万人就业,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则下降为70万人。由此决定了中国经济初次分配是资本要素的份额越来越大,劳动要素所占份额越来越小。而十大新兴产业则属于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也是适用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同重化工产业相比属于资本与劳动分配均衡的产业。所以十大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培育新需求,扩大就业。如中国的旅游业创造了7200多万个工作岗位,旅游行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机会,社会就能增加五到七个就业机会。“十一五”时期中国旅游业每年新增直接就业7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350万人。到2015年,预计中国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总量将达1亿人左右。美容保健、康体保健、民间手工业也都是就业空间很大的产业。
2.旅游业中的农家乐,生态旅游,有机农业,与中医中药关联的种植业,民间手工业,职业培训中农民工培训等都与农村、农民有关。十大产业中不仅包含了振兴城市服务业主导产业,而且也是惠及中国农村、农民的新兴产业。
3.包含了振兴西部的新产业与新思路。特别是旅游业、新能源、民间手工业、文化产业都是最能发挥西部资源优势的产业。西部是中国旅游资源、太阳能、风能资源、民间手工业、文化产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以旅游产业为例,中国西部旅游资源是世界上密度最高、面积最广、资源最丰富地区。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6]统计,西部六大类旅游资源俱全,74种资源中拥有73种,占全国资源的99%以上。西部有10处名胜古迹先后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西部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8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234个。中国西部12个省区市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已达8.6%,旅游业已经成为西部地区具有后发优势的特色优势产业。目前半数以上西部省区市的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超过或接近10%,贵州省达到17.1%,云南达到12.5%,陕西达到9.6%,西部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对策
(一)在新财富观与新资源观的指导下,重新认识中国西部的价值,让新兴产业成为振兴西部的主导产业。在农业经济时代,中国的西部缺乏良好的土地资源与发展农业环境优势,西部成为边缘化的西部;在工业经济时代,中国的西部缺乏像东部那样发展工业的地缘优势,西部成为贫困的西部。但是在目前中国经济从传统制造业经济向生态经济、文化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的西部将会成为富饶的西部、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西部。
西部价值的发现之一:西部是中国多种能源宝库。西部拥有的矿产资源占中国的60%以上,45种矿产已探明其工业储量潜在价值占全国的49.31%,天然气储量占全国的78.75%,石油远景储量仅新疆就占全国的40%,煤炭储量占全国的40%左右。陕西榆林市被称为“中国的科威特”、“中国发展的加油站”,那里的土地有一半以上都埋有煤炭,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5%,相当于50个大同矿区、100个抚顺矿区。中国54.15%后备林地分布在西部地区,66.53%后备草地在西部。
西部价值的发现之二: 西部是中国环境安全保护区。西部安全中国就安全,西部的风险就是中国的风险,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0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约占80%。全国荒漠化面积260万平方公里,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2400多万平方米,90%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全国70%以上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在西部地区。甘肃省境内有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水系,年均径流量1亿立方米以上的有90条,三大水系中水力蕴藏量大于1万千瓦的有79条,总水力蕴藏量约1424万千瓦。中国西部的水能资源集中在横断山区的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在能源紧缺的背景下,投资商纷纷进入该地区,瓜分水能开发势力范围。 2004年,中科院等研究部门的地质地理、环境、生态、文化等领域的32名专家联名向社会呼吁:西部生态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西部价值的发现之三:人类休闲的后花园。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而中国最优质旅游资源在西部。西部拥有类型多样、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风景地貌景观,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从海平面以下155米处的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底,到海拨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绝对高差达9003米。中国不仅有纬向地带性的多样气候带变化,还有鲜明的立体气候效应,尤其在横断山脉地区,即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多样的风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气候资源,为生物界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栖息环境,使自然景观更加多姿多彩。
西部价值的发现之四:西部是中国文化生命之源,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与中国活文化的基因基地。中国西部生活着40 个少数民族,他们操持着不同的生计方式,使用着不同的语言文字,有着彼此有别的宗教信仰,绵延着各具风情的民俗习惯,在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形成了特定的经济文化形态。这些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形成并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承载着纷繁绚烂的文化因子,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怒江流域有16个少数民族聚居,集中了非常丰富的文化习俗、语言和传统,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在新资源观的指导下,需要重新定位西部在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地位:当代中国的西部不是一个需要在大开发中解决贫困的西部,而是中国经济安全、环境安全、国家安全、文化安全保护区,西部是中国民族养生的后花园、憩息地、东部代表中国的今天,西部则孕育着中国的未来,东部是中国财富之流,西部是中国财富之源,流要畅通,源要涵养,作为财富之源的西部,不能走东部的财富创造之路。
中国西部的新功能定位,要求西部不能重复东部的经济发展模式。西部的新资源禀赋需要从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向生态化发展模式转型,从制造业主导的发展模式向服务业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型。能源、边贸、旅游、特色农业正在成为推动西部发展的主导产业,但能够引导西部走向生态化增长、充分发挥西部综合优势、体现西部长远利益的龙头产业是旅游、文化、生态环保、中医中药等新兴产业。
(二)在新财富观与新资源观的指导下,重新认识中国乡村文明与传统手工业的价值。在目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浪潮中,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乡村正在受到强大的冲击,中国乡村命运正在经历着历史的考验与挑战。如果按照传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模式,中国的乡村则面临着解构与消失的命运。但是从发展生态经济、振兴新兴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中国乡村的时代价值。本文提出的振兴十大新兴产业中,其中有三类产业恰恰与中国乡村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乡村手工业、旅游产业的乡村领域、生态农业、中医中药业中的中草药种植业等四类新兴产业,都是发挥中国农村文化资源、土地资源与地缘优势的产业。要振兴这四类产业发展,就要在新经济观、财富观的指导下,重新认识中国乡村价值保护中国村寨文明的问题。
不能简单的以工业化价值来看待中国的乡村,需要一种新的乡村文明观。中国是具有五千年乡村文明史的国家,中国的乡村、村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系、文明之载体。在生态文明观指导下使乡村、村寨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特殊的载体,在与现代文明融合中获得共同发展,这是中国特有的乡村文明观。中国乡村文化作为现代文明的一元与城市文明具有同等的地位。
面对工业化与城市化浪潮对中国乡村的冲击,建议中央启动中国乡村、村寨文明规划,进行分类保护与发展。特别是要在“十二五”期间,要把新农村建设上升到乡村文明建设的高度持续进行。根据中国乡村自然与文化禀赋,进行分类保护与规划,特别是对那些承载着重要文化价值的乡村、村寨要进行重点保护。如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寨文化,有悠久历史价值的古村落,要作为国家文化財富给与重点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模式一定要在保护村寨文化基础上进行,要停止目前对少数民族强制移民式的城镇化,这样做后遗症很大。
在保护乡村文明的前提下,要把民间手工业纳入国家新兴产业振兴计划,作为重要战略性产业来对待。建议有关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振兴中国民间手工业发展规划。民间手工业是一个能以小拨大的战略性产业,是一个富民、利民的民生产业,是一个可以带动县域经济与村镇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国家要出台鼓励民间手工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将其纳入国家产业规划与管理,把发展民间手工业作为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及新农村建设新兴产业来对待,把发展民间手工业上升到保护与振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战略地位来对待。从中央到地方的文化管理部门,应研究出台保护与振兴发展中国民间文化与民间艺术规划,把保护与振兴中国民间文化与艺术作为“十二五”期间繁荣中国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
(三)正确处理富民产业与富国产业的关系,实施富民主导的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推进民生产业的发展。重化工产业属于富政府、不富民的产业。重化工产业是各级政府的税源产业,由此刺激了地方政府发展重化工产业、房地产业的积极性。这种产业结构不利于财富在民间积累增长,更不利于扩大民间消费。解决内需不足,不能简单通过刺激需求来解决问题,而是要从调整初次分配结构上找出路,要通过培育适于中小企业、高就业率的富民产业发展,解决需求不足、财富分配不公的问题。通过兼顾富民与强国的双重目标,实现结构调整与强国富民的双赢发展。
提升中国经济富民、养民、利民的福利功能核心在于发展富民产业。一是把高就业、低税源的富民产业纳入国家产业规划,通过富民产业带动群众致富,促进社会稳定。二是鼓励适宜中小企业与民间资本进入边缘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三是扶持适合于中国农村发展的乡村产业。如有机农业、新能源农业、民间手工业、乡村旅游、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四是完善财税政策,为推动富民产业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营造有利于富民产业发展的综合环境。
(四)大力推进聚焦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战略。围绕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的跟进战略。现有的科技创新体系与目标,远不适应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从满足制造业发展的科技创新目标定位向满足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民生产业、服务业为目标定位的科技创新转型。二是从学习型“跟从战略”向自主型“原创战略”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科技创新中走的是一条在引进、导入前提下的以学习、消化为主的“跟从战略”,但目前需要发展的新兴产业,需要以自主创新的技术为支持,需要从“跟从战略”向“原创战略”转型。三是从单一技术创新向基于技术创新、文化创意、文明再造的多元集成创新转型。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科技创新必须从单一的技术创新向技术创造、文化创意、管理创新多元集成创新转型。 四是推进服务新兴产业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教育体系改革。现有科技与教育体系,是围绕服务传统的工业经济、跟从西方模式(知识体系)而形成的。新兴产业既需要原有的传统技术与知识,更需要新技术、新的知识体系来支撑,为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现有的科研体制与知识教育体系,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变革。
(五)把促进十大新兴产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长周期战略纳入中央政府决策的视野,纳入“十二五”规划之中。我们一定要像对待振兴十大传统产业那样,来发展十大新兴产业。振兴十大传统产业决定着中国的今天,是创伤修复,而振兴十大新兴产业则决定着中国的未来,是增长动力再造。在应对危机中,这两类产业发展都重要,处在转型期的中国需要双驱动战略。
(六)推进市场化改革,为十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环境。目前十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其市场化程度要低得多。十大新兴产业走向市场化与产业化需要消除两个方面的制度障碍:一是要正确区分能够产业化的文化资源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着意识形态泛化的趋向,导致了文化产业化受阻,而在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下,面临把能够进行产业化的文化资源,从意识形态管理的框架中剥离,转向有调控的市场化管理转型。二是要正确区分公共产品投资与供给关系。在十大新兴产业中,有一些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需要政府投资,但完全可以利用市场模式实现供给。目前不断膨胀的事业单位,其根源就在于政府角色的错位,使许多本来可以交给市场进行产业化发展的产业,成为由政府垄断的事业单位的模式来管理。十大新兴产业形态比传统产业要复杂得多,不是一放了之所能解决,这些产业涉及社会文化、道德方面的问题,需要创新的管理模式,实现产业收益与社会收益的统一,要解决这些问题,既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涉及创新市场的监管模式。
(七)推动知识产权的改革,在产业化、市场化中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国文化。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民间手工业、中医中药、基于中国中医理论的康体保健、基于生物技术的有机农业等,所需要的资源都是知识与文化。这些产业使我们找到了一条使中国文化在产业化、市场化中进行开发、保护的新途径。五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属于中国人的,但是在现代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前提下,对中国文化的保护仅仅通过文化遗产申报的途径还不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必须开辟,这就是知识产权保护的路径。在这方面我们已经面临危机与挑战。如,熊猫是中国的文化资源,但却被美国动漫所注册使用,然后进入中国市场赚中国钱。《西游记》、《水浒传》、《三国志》等中国古典名著已被日本游戏公司抢注为游戏商标,目前国内游戏企业关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志》衍生的网络游戏面临被诉侵权的危险。日本的光荣公司于2002年抢注了《三国志战记》后,又于2004年相继抢注了《三国志-驰骋沙场》、《三国志战记》、《三国志网络》、《三国志无双》等8个系列商标,此外还抢注了《孔明传》等商标。巨摩公司于2004年抢注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志麻将》、《巨摩三国志麻将》等商标。而科乐美公司于2003年抢注了《幻想水浒传》等商标。其实这只是个开始,如果我们的财富概念、资源概念不转变,仍然停留在物质经济管理的水平,可能会顾此失彼,使中国的文化资源大量流失。这是真正文化资源流失危机,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八)转变政府职能,更新产业管理思路,把十大新兴产业纳入政府战略管理的视野。具有成长性与幼稚性的十大新兴产业,是最需要政府扶持的产业。但十大新兴产业所处的现状,恰恰是有的被遗忘、有的尚未发现、有的被边缘化、有的受到政府管理多种约束之中。要促进十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政府审批制度、产业管理制度、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
参考文献:
[1]邵琪伟.中国到2015年将成世界第一大旅游市场[EB/OL].中国发展门户网www.chinagate.com.cn.2007-11-02.
[2]石定寰我国可再生资源利用一马当先[N].农民日报,2007-11-09.
[3]中投顾问.2009-2012年中国环保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R].2009.
[4]祈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张新民,陈永福,刘春龙.全球有机农产品消费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业展望,2009,(2).
[6]国际旅游资源开发分司.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Z].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王 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