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叶以寻根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saru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艺术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急需找到自我定位,树立自己的审美体系。而中国传统文化恰恰能给当代艺术提供以源源不断的养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汇聚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当代艺术创作本土化的根基,有助于建立中國当代艺术美学意义,同时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得以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艺术;意义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当代艺术发端以来,在艺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因其不能树立属于自己的审美价值体系,一度停留在模仿西方而出现迷茫与飘摇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多半是源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规避与反叛,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缺失。而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恰恰能够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竭的灵感,是当代艺术本土化的立足点和根基,是树立属于中国当代艺术审美的源泉,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本文以此展开论证,振业以寻根,试探寻传统文化对当代艺术创作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创作的联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意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化”本义为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引申为改造、教化、培育等。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应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纵观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含诸子百家学说、传统文学、宗教哲学、神话传说、琴棋书画、民间艺术、戏剧、建筑甚至包括山水风物、饮食厨艺等在内。
  (二)当代艺术内涵
  “当代艺术”在较大范围内包括任何当下这个时代的艺术家的作品。而具体的在文艺语境中则是指那些由西方现代艺术影响而产生的,与中国古代传统绘画艺术和20世纪初的现实主义艺术相对立的、在艺术形态与表现手法上均与传统艺术截然不同的、蕴含观念指向与问题意识的各种艺术表现形态。
  中国当代艺术发端于 1979年,在文化艺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艺术家开始学习和模仿西方,彼时他们迫切希望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尽快融入国际化潮流中,并渴望得到西方主流文化的认同。许多艺术品表现出从内容到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叛和颠覆。这些艺术品既不是艺术家内心的真实写照,也不是中国的真实状况,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品中的失语和断代。
  (三)联系:继承和革新
  面对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在文化艺术全球化发展中的困境,要想找到出路,必须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同时正视西方文化元素的影响,才能打造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中国当代艺术。
  首先,当代艺术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能量。中國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文化、历史故事、民间艺术等资源积淀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凝固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情感,它们通过朴素、自由的形式呈现出来。艺术家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将其转化为生动灵活的艺术语言,才能使其焕发出应有的光辉。
  其次,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与高科技融合过程中革新。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生活理念、思想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这就要求在继承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不断的进行革新,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审美。同时,现代高科技的发展,许多国家的艺术作品创作受到了信息时代高科技的影响,用更新更先进的方法把传统文化艺术化的表达。这千丝万缕的联系都给当代艺术提供立足与发展的契机。
  二、传统文化对于当代艺术创作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资源是当代艺术创作本土化的根基
  中华文化上下几千年的积淀,是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能量的源泉。是在文化艺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家及艺术作品找到立足点的基石,更是中国当代艺术重塑自我的立足点。在当代众多艺术家中,善于汲取传统文化,努力把传统文化应用于创作中的艺术家也不乏少数。比如蔡国强、顾黎明等。
  成语“草船借箭”出自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讲述三国时期,诸葛亮借二十只船及草人,趁夜黑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军以为敌军来袭向草船射箭,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完成周瑜的难题:三天之内造箭十万支。后来这个成语故事寓指运用智谋,凭借他人人力或才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蔡国强的“草船借箭”作品中,“将一艘旧渔船作为作品的骨干,捆上草绳,在船头插上一面小的五星红旗,船体的缝隙里密密麻麻插满羽毛的竹箭。毫无疑问,旧船象征着中国,插满船身的利剑则象征着在中国对外交往中过去和未来所面对的困难和阻碍。它高高地悬挂在狭小的、布满砖墙的展厅,沉默无语,甚至显得有些老土,但是却非常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沧桑久远的古代文明和经久不衰口口相传的传统文化故事。”①
  另有一例,中国的门神是民俗民间的司门之神,既去邪祟又祈福吉祥。传统的门神形象往往是浓墨重彩、威风凛凛。艺术家顾黎明,将西方当代绘画技艺娴熟的植入到中国传统绘画形象中,“在他的《年画门神系列》中,通过线与面的变化,使‘门神’变得轻盈,不再是毫无新意的浓妆艳抹,人物表情较之传统也更加轻松多变,油彩里的意趣活现出来,各种现代绘画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顾黎明特有写意门神。他通过对门神形象结构的修饰改变,来强调随意性,用传统艺术语言符号重新组织绘画语言,从色彩审美与意象造型集艺术精神上寻找既有传统形式又具当代思想观念的‘中国油画风格’。”②
  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思想、典故,神话传说,文化艺术形式如绘画、戏曲、服饰、建筑,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年画、皮影、木偶等都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而这些材料被应用在当代艺术创作是当代艺术家自觉的思考在都市化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在都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显示自己的文化背景,反应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证实自己具有中国本土的价值特征,这才是本土化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立足于文化艺术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当代艺术。   (二)建立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美学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文明凝结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它拥有独特的“美”及想象力,它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自然统一,自古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就是力求以最简洁的语言、图像表达最深厚的人生、哲学、甚至宇宙意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艺术创作灵感,创作在国际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存在方式,形成属于自己的当代艺术价值体系。
  2015年7月《大圣归来》在全国各大影院热映,不俗的口碑使得此部动画电影一举拿下了十亿票房,创造了中国动漫艺术作品的新高度。可以说九十分钟的影片既浓缩了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又自觉的融合了新时代的精神与高科技。
  关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故事及形象是中华民族耳熟能详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积淀了观影受众。影片首先保留了原故事中大闹天宫的情节,其次在人物设计上保留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元素,比如孙悟空的形象“既保留了传统抽象的戏剧脸谱造型,同时又加以现代抽象化的变形,最后以‘马脸’的造型替代了传统的‘桃形脸’。”③
  这部作品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合了东西方的美学与技术。首先是借鉴了好莱坞电影的语言。《大圣归来》讲述了小和尚江流儿和落魄了的大圣在打山妖的过程中互相关心,彼此扶持并逐渐懂得了爱与责任的人生哲理,“昔日的英雄在遭受磨难之后丧失信心,在某个关键人物的帮助之下重新找到自我,这是经典的好莱坞叙事模式。”④这里的“昔日英雄”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是经过改造的、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英雄人物,它在几次与山妖的打斗中几近放弃,然而在江流儿的鼓励下重拾勇气,江流儿点燃了它身上的英雄气概,这是中国传统中英雄人物的浩然正气,同时也是可以和西方钢铁侠、蜘蛛侠相媲美的英雄人物。
  “关键人物”就是小和尚江流儿。而江流儿又是唐僧的改造,他有着唐僧的善良,但又比他多了一份坚强和勇敢,以一个小和尚的形象出现充满童真,萌态十足,更加人性化。
  这部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较好结合的范例,它以更容易被当代受众接受的形式展现,结合了西方元素与高科技,同时是艺术全球化背景下建立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美学意义的较好例证。当代艺术可以通过看到该部作品的成功而思考自己的出路,我们也可以在这部作品的成功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艺术作品的独特美学价值、艺术价值。
  (三)中国当代艺术得以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使原本在艺术全球化背景下处于虚幻、飘摇状態的中国当代艺术找到自己的定位,同时使中西方文化在当代艺术形式的碰撞和融合中创新前进,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更是对当代艺术生命力的重建与续写,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中得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以《花木兰》为例。由美国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画片《花木兰》大量的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年取得了“全美电影票房排列榜”第一名的好成绩。不仅让世界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也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作品结合提供了一个范例。
  动画影片《花木兰》取材于中国文学作品《木兰辞》及中国民间世代相传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同时为了使影片更符合时代特点,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故事结构在原本框架下作了改编。不仅增加了适量人物,相亲情节,更是增加了许多矛盾冲突或喜剧效果,着力展现木兰在战场的英勇气概。使故事更具生动效果。在文化上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忠孝两全”和美国当时的“自由主义”。在技术上,影片采用美国先进技术制作。这种创作方式让当代动画电影耳目一新。《花木兰》这部动画电影的藝术表现形式也使民族资源变成世界的财富。凡此种种都给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示范和引领。
  三、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是凝结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瑰宝,当代艺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同时吸取东西方文化的精华,融合现代与传统的养分,以及现代高级技术,在交融与碰撞中取长补短。这不仅给当代艺术提供以源源不断的资源,巩固其在全球化竞争中的根基,更是延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使全世界的受众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还树立了中国当代艺术自己的审美体系,从而给予当代艺术以长足的发展的保证。
  注释:
  ①李碧红.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中的创新表达[J].美术与设计,2015,03:175.
  ②李碧红.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中的创新表达[J].美术与设计,2015,03:176.
  ③李珊. 大圣归来:传统美学与现代性的融合[J]. 动漫研究,2016,657:122.
  ④李珊. 大圣归来:传统美学与现代性的融合[J]. 动漫研究,2016,657:123.
  参考文献:
  [1]李碧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中的创新表达[J].美术与设计,2015,03:171-177.
  [2]李珊.大圣归来:传统美学与现代性的融合[J].动漫研究,2016,657:121-123.
  [3]金晖.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价值与利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5-100.
其他文献
教你如何快乐
期刊
我这个人做事一向糊里糊涂,发生在我身上的糗事数都数不完,不说天天都在上演,也八九不离十了……    深情贺卡    我初中有个男同学暗恋一低年级女生,每天骑车远远地跟在后面送人家回家,却始终不敢表白。终于有一天在我们的极力怂恿下,他给女生寄了一张贺卡表白自己的心声,卡片寄出后久久不见女生有何反应。质问男同学贺卡上写的是不是不够情真意切,他红着脸说,写得很深刻,但没好意思署名。    3个老婆   
期刊
偶遇和搭讪    我和男友经常玩那种装着不认识,然后来个偶遇或者搭讪什么的……  最好玩的就是,一次,他骑摩托车到地铁出口来接我,我故意问:师傅,到××小区多少钱啊?(我们这边有好多摩托车师傅靠载人赚钱)  他说:不要钱,只要你亲我一下就好了。于是,我就真的亲了他一下,上了他的车。旁边那些摩的师傅一个个都傻了眼……真的就相信了。  有一位好心的,还提醒我说:小姑娘,不要上当啊!    抢劫和色狼 
期刊
1,孩子是你的,你要负责!  2,哥!你好坏啊!  3,您订购的充气娃娃已发货,请查收!  4,昨晚草地上的5次钱,付了吧!  5,100太贵了,200行不?  6,该用户正在浏览黄色网站……  7,BB会叫爸爸了,你什么时候来看他。BB哭着要去找爸爸。  8,该用户逛窑子未归!  9,主持,上次您说的那个生发液,很管用。  10,某人的好友印象被人写道:“安心工作吧,孩子我已经打掉了。”女友与之
期刊
摘要:路遥在中篇小说《人生》中通过构建叙事空间,深刻地传达出作品内含城乡二元对立的文化冲突,并在人物塑造中发挥重要作用,展现时代特点。以主人公高加林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村青年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人生追求和选择同前辈截然不同;而作者站在乡土传统的立场,以城乡“交叉地带”创作题材表现这一现实背后的转变。剖析作品中的叙事空间能够更好地发掘 “城乡交叉地带”题材的文学作品,揭示传统与现代文明冲突下的乡土现状。 
期刊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人和生命的命题首先就是关于自由的命题。神是自由存在的保证,自由是神存在的理由。别尔嘉耶夫通过自己的论证,试图证明人的自由首先是精神自由。同时,自由先于存在,自由不是神创造出来的,而是和神同样产生于虚无之中。别尔嘉耶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的论述,不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评论,是对其“精神”的揭示,对其深层的世界感知的发现,对其世界观的直觉再现。  关键词:自由;陀思妥耶
期刊
摘要:民间故事类型在不同的信仰文化圈及民族地域中呈现出不同的局面,本文透过对苗族天鹅处女故事类型的分析,来观察苗族民间故事类型所呈现出的地域文化。  关键词:苗族;天鹅处女型;分析;地域文化  同其他民族一样,苗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奇特的民间故事,它们的类型多种多样,天鹅处女型故事就是其中一类,它同其他类型故事一样深刻反映着苗族人民的多层面的生活,折射出浓郁的地域性特征。  一、中国 “天鹅处
期刊
摘要:比读英国拜伦的《当初我们两分别》和中国陆游的《钗头凤》可以发现,虽然这两首诗歌的作者生活年代不同,国度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诗词格律不同,但两首诗歌在主题、意境和写作风格等方面却颇具相似之处。本文试从以上各方面对这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当初我们两分别》;《钗头凤》;拜伦;陆游;比读  诗歌是人们用韵律语言富有想象地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断言“所有的好
期刊
摘要: 一直以来,学者们分别从作家、社会、历史、文本各个角度对《铁皮鼓》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探究文学作品的魅力与长寿的原因。接受美学为这一命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本文将从沃尔夫冈·伊瑟尔的“空白”理论为基础,探寻《铁皮鼓》小说本文中“空白”因子对读者的召唤,浅谈君特·格拉斯小说的魅力来源之一。  关键词:接受美学;伊瑟尔;铁皮鼓;“空白”  一、沃尔夫冈·伊瑟尔接受美学理论  德国接受
期刊
摘要:《诗经》之灵韵源于“比兴”。木本香草,虫鱼鸟兽,都是先民钟情的歌咏对象。马作为中国古代的主要劳力,更是《诗经》的宠儿。分析马的生理特性和社会用途,文本中高频出现的“马”形象,其实隐喻了当时的阶级上层——君子;而以马为中心的日常则与先秦的伦理秩序相契合。  关键词:马;《诗经》;君子;等级秩序  《诗经》是我国先秦时期自然风貌的“活化石”。千余年来,有关植物和动物的刻画无出其右者。它不是简单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