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是全国最早提出并探索教育现代化的省份,先后经历了试点探索、区域推进、全面提升三个阶段。1993年至2005年为试点探索(条件改善)阶段,建设重点主要在乡镇和学校;2005年至2010年为区域推进(质量提升)阶段,建设重点从学校、乡镇扩展到县域层面;2010年以来为全面提升(更加关注人的发展)阶段,建设重点由县域拓展到区市及全省。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形成了在人口众多、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省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江苏样本”。
坚持政府主导
加强省级统筹。在省级层面,江苏着重抓好研究部署、政策设计和统筹协调,多次召开重要会议,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举措,突出各级党委政府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体责任,强化省有关部门、市县和学校责任,各方密切配合,联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2005年,新世纪以来江苏第一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2010年,第二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出台了《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3年,召开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会,出台《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2016年,第三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意见》。
突出指标引领。2007年,江苏省政府印发《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水平为参照,以县(市、区)为单位,对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进行衡量。2013年,江苏省政府出台《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2016年将其修订为《江苏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以发达国家教育主要发展指标为参照,对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进行衡量。该指标体系包括教育普及度、教育公平度、教育质量度、教育开放度、教育保障度、教育统筹度、教育贡献度、教育满意度8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49个监测点。此外,还制定了学校建设、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经费保障、技术装备、教学质量、学校管理等一系列教育标准,依据标准实施规范化管理和督导评估。
实行工程带动。针对制约教育现代化推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江苏在政府层面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教育重点建设工程,以工程带动教育事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三新一亮”工程、“六有”工程、农村学校“四配套”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工程等;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实施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职业教育“1122”工程、“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等;在提升内涵质量方面,实施了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协同创新计划、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和特聘教授计划等。
加强科学规划
一是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规划。2005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实现“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首先要求教育率先发展,要努力推进教育强省建设,争取到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江苏教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领先于其他省市发展规模和质量,领先于省内其他各项事业发展进度。2013年,“现代教育发展水平”被列入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2018年,将教育优质发展水平列入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二是结合全省区域发展差异进行规划。在立足整体、统一标准的同时,江苏对苏南、苏中、苏北实施差异化策略。比如,试点阶段,苏南及沿江地区率先探索教育现代化,苏北则启动教育促小康工程。区域推进阶段,对苏中、苏北基础薄弱地区,推行分指标、分时段、分步骤实施。全面提升阶段,对苏南、苏中、苏北提出了不同的规划进度要求。三是结合教育改革发展阶段进行规划。试点阶段以教育条件装备的现代化为突破口,区域推进阶段重点抓普及发展、公平均衡和制度保障;进入全面提升阶段,则聚焦体系、质量、公平、改革等重点,并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规划全省教育现代化整体达成度2015年达60%、2018年达80%、2020年达到90%左右,总体实现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国内先进水平。
坚持分类指导
一方面,推动条件较好的地区先行先试、为其他地区提供示范。1993年,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试点工作。进入新世纪,选择部分条件好的县(市、区)试点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2011年,选取8个县(市、区)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提升工程试点工作。2013年,确立22个示范区和5所高校示范点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为全省面向教育现代化建设探索路子、提供借鉴。另一方面,指导基础薄弱的地区积极探索、稳步推进。根据江苏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统筹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政策设计、项目安排、经费支持等方面,向苏中特别是苏北地区倾斜。
坚持以评促建
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原则,深入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评估监测。在区域层面,2007年至2012年,围绕16条主要建设指标,江苏出台了《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实施办法》,建立县(市、区)自评、设区市推荐、材料评审、现场考察、评后整改等系列流程,并由第三方机构开展社会满意度调查,开展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全省共106个县(市、区)通过评估并由省政府认定表彰,占当时总数的94.6%,直接拉动每个地区约6亿元的经费投入。在省级层面,自2014年起,建立省、市、县三级监测体系,开展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工作,并于每年第二季度发布上一年度监测报告,反映教育现代化进展状况,引导和促进各地、各校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成效。注重倾听社会呼声和意见,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面向社会随机抽样5万多人进行问卷调查,不断提升监测评估工作的效度和信度。监测结果显示,2017年全省教育相对2020年教育现代化目标的达成度为83.7%。
注重社会参与
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形成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一方面,鼓励支持民间资本投向教育。江苏出台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创新方法解决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事业法人问题,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举措,设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资金,推动民间资金以多种形式捐资投资兴办民办教育。同时,积极吸引以唐仲英、朱恩馀、郑兆财等为代表的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另一方面,推动社会各方参与教育治理。江苏积极支持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规范开展教育评估,委托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麦可思公司等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教育社会满意度调查,推动建设政府评价与群众评议、专业判断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制;推进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和校务委员会建设,引导社区和有关人员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发挥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发展的作用,不断深化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推动高校普遍建立理事会、董事会、基金会、校友会等组织机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和指导高校办学。
2019年5月16日,江蘇召开全省教育大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让江苏成为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各方面优秀人才的聚集区、人人向往就学创业的理想地,在全国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35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江苏,又开始了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
坚持政府主导
加强省级统筹。在省级层面,江苏着重抓好研究部署、政策设计和统筹协调,多次召开重要会议,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举措,突出各级党委政府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体责任,强化省有关部门、市县和学校责任,各方密切配合,联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2005年,新世纪以来江苏第一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2010年,第二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出台了《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3年,召开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会,出台《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2016年,第三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意见》。
突出指标引领。2007年,江苏省政府印发《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水平为参照,以县(市、区)为单位,对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进行衡量。2013年,江苏省政府出台《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2016年将其修订为《江苏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以发达国家教育主要发展指标为参照,对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进行衡量。该指标体系包括教育普及度、教育公平度、教育质量度、教育开放度、教育保障度、教育统筹度、教育贡献度、教育满意度8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49个监测点。此外,还制定了学校建设、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经费保障、技术装备、教学质量、学校管理等一系列教育标准,依据标准实施规范化管理和督导评估。
实行工程带动。针对制约教育现代化推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江苏在政府层面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教育重点建设工程,以工程带动教育事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三新一亮”工程、“六有”工程、农村学校“四配套”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工程等;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实施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职业教育“1122”工程、“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等;在提升内涵质量方面,实施了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协同创新计划、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和特聘教授计划等。
加强科学规划
一是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规划。2005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实现“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首先要求教育率先发展,要努力推进教育强省建设,争取到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江苏教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领先于其他省市发展规模和质量,领先于省内其他各项事业发展进度。2013年,“现代教育发展水平”被列入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2018年,将教育优质发展水平列入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二是结合全省区域发展差异进行规划。在立足整体、统一标准的同时,江苏对苏南、苏中、苏北实施差异化策略。比如,试点阶段,苏南及沿江地区率先探索教育现代化,苏北则启动教育促小康工程。区域推进阶段,对苏中、苏北基础薄弱地区,推行分指标、分时段、分步骤实施。全面提升阶段,对苏南、苏中、苏北提出了不同的规划进度要求。三是结合教育改革发展阶段进行规划。试点阶段以教育条件装备的现代化为突破口,区域推进阶段重点抓普及发展、公平均衡和制度保障;进入全面提升阶段,则聚焦体系、质量、公平、改革等重点,并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规划全省教育现代化整体达成度2015年达60%、2018年达80%、2020年达到90%左右,总体实现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国内先进水平。
坚持分类指导
一方面,推动条件较好的地区先行先试、为其他地区提供示范。1993年,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试点工作。进入新世纪,选择部分条件好的县(市、区)试点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2011年,选取8个县(市、区)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提升工程试点工作。2013年,确立22个示范区和5所高校示范点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为全省面向教育现代化建设探索路子、提供借鉴。另一方面,指导基础薄弱的地区积极探索、稳步推进。根据江苏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统筹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政策设计、项目安排、经费支持等方面,向苏中特别是苏北地区倾斜。
坚持以评促建
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原则,深入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评估监测。在区域层面,2007年至2012年,围绕16条主要建设指标,江苏出台了《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实施办法》,建立县(市、区)自评、设区市推荐、材料评审、现场考察、评后整改等系列流程,并由第三方机构开展社会满意度调查,开展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全省共106个县(市、区)通过评估并由省政府认定表彰,占当时总数的94.6%,直接拉动每个地区约6亿元的经费投入。在省级层面,自2014年起,建立省、市、县三级监测体系,开展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工作,并于每年第二季度发布上一年度监测报告,反映教育现代化进展状况,引导和促进各地、各校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成效。注重倾听社会呼声和意见,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面向社会随机抽样5万多人进行问卷调查,不断提升监测评估工作的效度和信度。监测结果显示,2017年全省教育相对2020年教育现代化目标的达成度为83.7%。
注重社会参与
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形成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一方面,鼓励支持民间资本投向教育。江苏出台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创新方法解决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事业法人问题,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举措,设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资金,推动民间资金以多种形式捐资投资兴办民办教育。同时,积极吸引以唐仲英、朱恩馀、郑兆财等为代表的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另一方面,推动社会各方参与教育治理。江苏积极支持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规范开展教育评估,委托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麦可思公司等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教育社会满意度调查,推动建设政府评价与群众评议、专业判断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制;推进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和校务委员会建设,引导社区和有关人员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发挥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发展的作用,不断深化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推动高校普遍建立理事会、董事会、基金会、校友会等组织机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和指导高校办学。
2019年5月16日,江蘇召开全省教育大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让江苏成为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各方面优秀人才的聚集区、人人向往就学创业的理想地,在全国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35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江苏,又开始了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