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和帕特,压力都很大

来源 :数字商业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z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1月13日,英特尔宣布将由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担任英特尔CEO,该任命将于2021年2月15日生效。1月14日,帕特向所有英特尔员工发送了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帕特表达了对英特尔未来前景的期待:作为世界领先的半导体制造商,我们的机遇前所未有!
  帕特的信心,也许有一部分是源自一名前英特尔技术人员对英特尔技术的崇敬,另一部分则来自一个企业管理者对整个市场环境未来趋势的研判。但是,对于英特尔来说,在当前不利的市场环境下,要重回巅峰时代的荣耀,就必须要实现:一,在市场上,领先同行竞品;二,在技术上,重回开拓者的绝对领先地位。
  显而易见,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对于英特尔来说,是一件相当有挑战的事。现在,这件有挑战的事,交給了帕特来实践。
  那么,帕特能重塑今日之英特尔,并带领其重返巅峰吗?

对外,市场的急剧变化


  2009年9月,在英特尔工作30年,第一任首席技术官Pat Gelsinger离开了英特尔,加入EMC。2012年9月,帕特开始担任Vmware CEO。
  作为一名技术流管理者,帕特对Vmware最大的贡献,是帮助Vmware破除了受阻于云计算的“魔咒”,并坚定地调整了Vmware市场业务规划——简单来说,帕特并没有带领Vmware进入公有云业务市场,而是选择了开发新的软件,让企业客户能够充分利用不同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从而达到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的连接业务。“我们已证明了在不改变我们的业务模式同时,驯服它们,甚至在调整它们以适应新的现实。”帕特当时说。
  从2020年财报上来看:Vmware公司在2020整个财年(实际是2019报2020的财务收入)首次实现历史上逾100亿美元的营收收入,并保持两位数营收增势。至今VMware市值为572.07亿美元。
  实际上今日之英特尔,与当年的Vmware遇到了极其相似的问题:即如何打破大趋势下的业务问题以及整个框架的调整问题。这就意味着,与英特尔颇有渊源的帕特,不仅要带领英特尔走出制程和股价的“泥沼”,而且还要在芯片的新市场中寻找新的且适当的融合点。
  简单来说,M1芯片的突然出现,划分了计算机体系架构界限的明确分工,而除了苹果,微软和亚马逊等英特尔客户,也在开发自己内部的芯片解决方案,并将这些设计交由东亚地区制造。例如,2018年亚马逊Graviton2在即将发布的路上;微软的芯片研发则晚于亚马逊,目前还处于内部ARM处理器的开发阶段。
  不断流失的客户资源,在“掌握芯片即可控制技术走向”的芯片行业,一方面使得英特尔的业务份额在不断被加以“蚕食”;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英特尔芯片制造技术能力的逐渐落后。
  基金巨鳄Third Point首席执行官Daniel Loeb曾写信给英特尔董事长奥马尔·伊什拉克(Omar Ishrak),呼吁立即采取行动,提高该公司作为个人电脑和数据中心处理器芯片主要提供商的地位。信中提到,英特尔不仅失去了微处理器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还将其核心PC和数据中心市场的份额失去给了AMD。他认为:“无法立即改变英特尔,我们担心美国对领先半导体供应的获取将受到侵蚀,迫使美国更加依赖东亚为从PC到数据中心再到关键基础设施等的所有事物提供动力。”

  此时英特尔的市值为2278.12亿(截止于2021年1月28日,美东时间下午四点)。

对内,英特尔在技术解决方案上的抉择


  技术上来看,制造计算机芯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例如光来刻印微观图案,然后蚀刻掉周围的材料。对于每个芯片来说,这是一个费力而又严格的过程,需要分多个步骤进行,即使最微小的错误也会破坏整个产品。
  而最近几年,英特尔无法控制其最新芯片缺陷率的问题,已经影响了其在行业中技术领导者的地位——英特尔7nm制程问题,或许就是英特尔失去微处理器制造领域领先地位的标志。
  在芯片行业,新产品早期原型中存在缺陷很常见,但在量产阶段通常可以控制。但是在7nm制程,英特尔早期的原型中存在了太多缺陷,以至于,精炼制造工艺要将缺陷数量减少到可接受水平,需要的时间要比以往要更多。
  因此,英特尔一方面坚持不将芯片制造外包;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早期摩尔定律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而推出的“新一代处理器”,也只能通过保持制程不变、增强新的性能或功能的方式来实现——例如10代的Sunny Cove架构,11代的集显增强。
  这甚至使得在英特尔内部出现了两个“派系”——坚持不将芯片制造业务外包和支持将芯片制造业务外包——众所周知,芯片行业大约有60%的毛利率,外包或不外包,从最简单的商业角度考量,实际上就是用眼前的商业利于交换未来的市场竞争力。
  其中,坚持不将业务外包的一方认为:将芯片架构与制造相结合可以为公司带来更多优势;而支持外包一方认为,代工厂应该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工艺问题,带领英特尔重回芯片制程赛道。
  长期以来一直与TIRIAS Research合作的英特尔观察家Jim McGregor,是一位曾经支持英特尔拆分架构和制造业务的支持者之一。他认为,英特尔目前处于稳固的地位,因为尽管制造受到挫折,英特尔却依然能够提供强劲的财务业绩。“该公司没有做出任何激进的事情,至少现在还没有。”
  McGregor则表示,英特尔在晶体管设计和材料技术上仍领先于台积电和其他合同制造商,该公司可以利用这种进步来重新赢得竞争。但是如果确实到影响财务业绩的地步,那么将会做出一些困难的决定。

迈出寻变的第一步


  在笔者看来,帕特想要保持英特尔的领先优势,有两方面的问题需要考虑。
  一是打破英特尔传统内部的观念,将部分芯片业务进行外包,以此挽回其在芯片市场上的“名声”。这个维度更加强调帕特相应的协调能力,针对英特尔高层及意见的支持,如何协调两者的间隙,这其中甚至涉及到了俄勒冈州2100工人。
  二是随着智能驾驶、5G等新一轮更具未来代表性技术的崛起,帕特面临的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以实现技术应用的落地与服务,最终真正做到数字化变革。英特尔也确实早早地就从芯片制造商的定位,调整为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物联网和电脑创新。从这个角度来看,英特尔的大局定在了云、5G、AI、自动驾驶、3D NAND(90亿美元出售给SK海力士)、Optane(即将停产)。
  前者,反映出了英特尔如何打破内部组织架构的鸿沟以及外部市场的压力;后者,新一轮技术的应用,代表了管理层对于市场的理解。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现年59岁的帕特早在18岁时就加入了英特尔,他也是广泛使用的80486微处理器的首席架构师,并管理了14个芯片项目的开发。此后,在英特尔中,他主持了多场硬件和软件人员年度会议,甚至还从著名的英特尔前首席执行官安德鲁·格罗夫那里学到了管理技能。
  帕特曾带领Vmware走出困局,但是来到英特尔,或许整个业务运营的目的都有所改变。所以面对市场胁迫,英特尔必须做出选择。Raymond James的分析师Chris Caso在聘用帕特后给客户的一份报告中表示,英特尔没有时间考虑此事。所以如何保护市值,保护基本的投资利益或许成了帕特当下的“紧急要务”。
  2021年1月15日,帕特对员工发表讲话时坚称,将重返一家“前途无量”的公司。他将负责重建一家在多个方面失去优势的企业:
  ·竞争:英特尔的竞争对手AMD和NVIDIA利用台积电的工厂,利用台湾的技术进步,在关键领域超越英特尔。与此同时,由英特尔前总裁勒内·詹姆斯(Renée James)执掌的Ampere等初创公司正在为数据中心开发新芯片,从而开辟新的竞争前沿。
  ·客户:苹果公司去年开始放弃英特尔芯片,转而使用苹果自己设计的处理器。虽然苹果在英特尔的营收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小,但其M1芯片的表现却轻松地超过了他们更换的英特尔处理器。这意味着其他公司可能也能实现同样的目标,也可能走自己的路。
  ·文化:英特尔制造业的困境伴随着高层的剧变和受人尊敬的工程师的离开,从英特尔的老手到备受吹捧的新来者。
  ·投资者:英特尔在8月份披露其7nm芯片落后计划的当天,市值缩水420亿美元。在即将卸任的首席执行官斯万(Swan)的领导下,英特尔的股价几乎没有波动,而半导体类股的综合指数则翻了一番。
  简单来说,其中涉及到的信息有:打出市场的差异;强调技术的重要性;植入新鲜的“血液”;尽量不让投资者失望。
  帕特还强调英特尔的工厂是“力量和灵魂”。很显然他的想法与英特尔“不外包”一派的想法有重合的部分,但是帕特又希望能够将其最先进的芯片外包出去,让苦苦挣扎的工厂有时间迎头赶上,学习如何自行制造新技术。
  就在近几日,英特尔业务外包于哪家公司成了热点话题。台积电和三星各有優势,但无论是谁,英特尔已经踏出自己的圈子,开始寻求外援,这是一个好现象,即便无法短时间内在市场中取得成效,但是保护了英特尔业务的一定价值,也变相地为英特尔卸掉了部分压力,从而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业务的拓展上。

写在最后


  英特尔“卸压”有了第一步的行动。而帕特也只是指出来英特尔目前的问题所在,接下来的动作会有什么,帕特并没有明确给出方向。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英特尔7nm芯片不再跳票,那么可能会在2023年与用户见面。但是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整个市场会有怎样的变化?英特尔是否是一个打着“数据转型”名号的芯片厂商?其AI业务、智能驾驶业务又会有怎样的改变?现阶段,没人能给出准确的判断。不过,如果帕特无法带领“乱了阵脚”的英特尔走出迷惘的区域,那么接下来所出售的,可能就不仅仅是3D NAND业务。
  帕特接下来的任务真的很重。
其他文献
2019年12月31日,哔哩哔哩举办了首届跨年晚会。没有延续传统各大卫视的风格和路子,也没有邀请过多的当红明星做流量加持,依靠着引入《哈利波特》、《魔兽世界》等知名IP,收获了业界诸多好评。  2020年12月31日,B站与央视合作联合举办的“2020最美的夜”2021年bilibili跨年晚会如约而至。不過相较于去年带给用户的“惊喜”、“震撼”,今年却有些乏味,突然就没有“内个味”了。社交平台上
期刊
2016年今日资本的徐新将用户过亿的大公司称为“超级平台”,但她没想到,巨无霸们只用5年就进化成“灭霸”了。  科技互联网巨头是这个时代的流量分发人、资源供给人、渠道守门人和需求承接人,间接决定着数字经济的赢家和输家。  首先,规模支撑了影响力,去年9月脸书、亚马逊、谷歌、苹果接受反垄断调查时,四巨头的总市值高达5万亿美元,占据标普100指数价值的三分之一。  2019年全球独角兽436家,其中美
期刊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物质的不断丰盛,我国早已进入鲍德里亚所谓的“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的特点简单来讲,就是物质极大丰富,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进行大量消费。  今年是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第一年,在复杂国际环境以及疫情的影响下,“内循环”已成趋势,消费社会的理论在这样的背景下正当其时。  但“低欲望时代”的来临,又让消费社会的前景看起来不那么明朗,消费者消费的理性化、非炫耀化也渐成趋势,这种消费特点的社
期刊
或许判断时代“大变革”来临的标志之一,就是将一切旧事物冠以“新”为前缀:新基建,新零售,新制造,新经济……它们共享同一个逻辑:来自新技术的强劲风力,希望尽可能消散属于旧时代的暮气。  而时至今日,没人会怀疑,所谓“新旧”时代在商业领域的重要分野,就是企业是否具备对自身数据的管理能力。  比如你可能知道,在远离聚光灯的地方,静默闪烁的数据机房,常被称作“互联网的心脏”,而在新基建时代,这颗心脏在中国
期刊
春夏秋冬又一春,又到了打工人鸡血开打的时节。  疯涨的春节档票房和免税店消费额度,告诉我们世界正在回归正轨。这让一些事情又有了意义,比如对前方能见的轨道做一些合理的展望,好做些准备,接下去的辛丑年,是要夹紧尾巴继续卷住,还是撅起菊花奋力绽放。特斯拉中国乱象揭蛊  虽说1月特斯拉在国内交付环比跌去35%,但问题不大。据悉,今年上海工厂的产能将从25万辆每年增加至45万辆每年。这还没算进节间“传闻不属
期刊
搜索在崛起,准确地说是服务搜索。  如果说信息搜索崛起于PC时代,那么服务搜索的契机就是超级APP的商业生态化,它是新的增量市场。百度最早意识到这点,曾在2015年时宣布核心任务是由连接信息向连接服务进行O2O转型。但由于外卖O2O业务过于烧钱,当时百度也缺乏能聚拢大量用户和商家的超级App,即便做了“轻应用”也并未在服务搜索上跑通。百度外卖于2017年转卖给饿了么之后,就再也没有提及在戰略层面重
期刊
人类正从IT走向DT(DataTechnology),这是个大背景。  企业处在数据产品和AI产品的红海,想活命就必须手持一本《AI避坑逃生指南》。  个人处在竞争与内卷的浪潮,数据思维和工具是护身符。  在上海市徐汇区虹漕路77号C8,我见到了和鲸科技创始人范向伟与首席产品官殷自强。这是一家拥有近15万注册数据科学家社区的公司,同时也是在数据科学的江湖里无论如何也不会错过的公司。  我们曾经从2
期刊
在知乎上,有一个存续了很久的问题:你为什么卸载今日头条和抖音?其中点赞量高达12.7万的答案说道,“抖音在碎片时间给了我们短暂的快感,但是会让我们的目的时间更加艰难。抖音偷走了我们珍贵的碎片时间,并抢走了我们大量的目的时间。所以,我卸载了。”  短视频行业正在越过增长极限点,进入存量时代,QuestMoblie数据显示,到2020年6月,我国短视频行业月活跃用户数达到8.52亿,渗透率达到73.9
期刊
最近,新华社旗下的上海证券报发了一篇重磅评论,题为《高质量发展,岂能缺少企业家精神》,很多人将其解读为风向标,一见君深以为然。  该文发表在当天头版头条,开篇就将企业家的重要性摆在突出的位置,盛赞“一代中国企业家从过去僵硬的经济体制中破土而出”,“为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经济吹来新风。”  文章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七位企业家,分别是华为任正非、比亚迪王传福、格力董明珠、福耀玻璃曹德旺、小米雷军、正泰集团南
期刊
“第一步是建立本土研发中心,把母公司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在培养自己的研发能力的同时,将NetApp传统优势技术与本地应用场景结合,进行自主开发,为本地用户提供本地化产品并进行优化。”去年同样是年底,2019年12月18日,联想凌拓首次举办的INSIGHT CHINA 2019技术大会上,接受笔者采访的联想凌拓CEO陆大昕反复强调:联想凌拓的重点就是要把NetApp和联想的软件与硬件进行更进一步的融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