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物课堂的高质量的讨论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途径之一,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方法,也能让生物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本文通过课堂实例探讨了提高生物课堂高质量讨论的几个要素。
关键词:生物教学;课堂讨论;提高要素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7-064-1
南京市高中教师生物新课程暑期培训期间,一位年轻教师开了一堂公开课——《细胞的类型和结构》(第1课时)。本节课只有两部分内容:“细胞的类型”和“细胞膜和细胞壁”。授课教师用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简单地比较了课本中提供的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结构模式图,细胞的其它结构等内容还未讲解,就马上给学生出了一个讨论题:“现有以下材料:植物叶片、猪肝、哺乳动物的血液。你选择哪种材料制备细胞膜?为什么?原理是什么?如何制备呢?”学生们讨论了半天,“植物叶片”、“猪肝”、“哺乳动物的血液”三种答案都有。当老师问其原因时,学生们说是猜的,实在不知道什么原因。为了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此时老师只好自己口若悬河,一口气把整个题目的所有答案都讲了出来。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学生只是听众。讲解结束后,大多数学生还是云里雾里。从教学效果看,这节课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讨论题内容有分歧,层次跳跃太大。课上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疑问:“到底选择血液中的哪种细胞呢?”上课教师没有考虑到哺乳动物的血液中所包含的细胞的种类,更没有明确指出材料是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这说明题干表述不严谨,学生对内容理解有分歧,势必影响学生答题。
第二,讨论题出现得太早,缺少必要的知识、心理、情感铺垫。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真核细胞的结构。学生们在对“真核细胞的结构”部分的知识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讨论这个题目是一筹莫展。
第三,教师包办,没有把讨论引向深入,只是停留在表层次。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老师只好进行讲解。讲解的过程中,用到一些“细胞器”等学生根本没有听过的名词,尽管老师讲得唾沫四射,学生们还是一头雾水。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生物课堂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而讨论应是生物课堂皇冠上的耀眼明珠。那么,生物课堂的讨论如何才能有高质量,高效率,笔者认为应当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讨论题要精当。例如在遗传问题的概率计算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一对正常夫妇生下一个既白化又色盲的儿子,若他们想再生一个孩子,那么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多少?”这个讨论问题的思维难点在“只患一种病的概率”,学生不容易理解。如果改成“一对正常夫妇生下一个既白化又色盲的儿子,若他们想再生一个孩子,那么(1)患白化病的概率是多少?(2)患色盲的概率是多少?(3)同时换两种病的概率是多少?(4)至少患一种病的概率又是多少?”这样,问题内容就很清楚,层次感强,难度由浅入深,能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并且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
第二,讨论时机要精准。例如,在《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一节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性别决定的方式》后,我呈现两幅色彩鲜艳的动物照片,并且讲述了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然后展示我国男性与女性红绿色盲症的不同比例。此时,我抛出第一个问题:“讨论探究红绿色盲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并且提醒学生按照探究的常规思路展开讨论。他们很快就能大胆表述:“假设红绿色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那么,男女患红绿色盲的几率应该是一样,但男性红绿色盲发病率大于女性红绿色盲,说明该遗传病与性别有关,说明该基因不位于常染色体上,而位于性染色体上。”受到我的表扬之后,学生们神采飞扬。我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他们同样很快就讨论出了答案:“假设该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但是女性中也有红绿色盲患者,所以红绿色盲基因不可能在Y染色体上,该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对于第三个问题“如何表示出男性、女性色盲患者的基因型?”他们的信心就更足了。
第三,教师角色定位要精确。例如,本文开头的那个问题我在教完本节全部内容时,才在课堂上展示了这个题目,学生们大多数首选“哺乳动物的血液”。当我问其原因时,学生马上回答:“哺乳动物血液中有成熟的红细胞,它们没有细胞核及细胞器,而肝细胞和叶肉细胞则有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在他们初步尝到成功的感觉的时候,我马上追问:“如果叶肉细胞也没有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你是否选择叶肉细胞?”他们马上大声回答:“是”。我没有立刻否定,而是让他们分组讨论制备细胞膜的原理和方法。其中一组的材料是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另一组的材料则是假设的“无细胞核及细胞器的叶肉细胞”。这时,另一组的同学那边开始出现了骚动,有的同学向我投来求救的目光。我假装没看见,让他们继续讨论。很快他们之中有不少人举起手来,大声喊到:“老师,即使叶肉细胞没有细胞核及细胞器,还是不能用它来制备细胞膜。”“为什么?”“因为植物细胞的最外面还有细胞壁,它阻碍了细胞膜的膨胀,所以细胞膜不易破裂。”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们,并且问一句:“如果去掉它的细胞壁,还能用它来制备细胞膜吗?”他们马上回答:“能”。我又追问一句:“怎样去除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呢?”这下他们真的回答不出来了。我并没有告诉他们,只是说:“这个问题你们很快就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答,你们可以先在这里打个问号。”这样,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会留心这些方面的知识。长期这样下去,他们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就可能犹如海绵吸水般的主动。我描述这个教学片断,是想说明两点:一是平等地与学生积极讨论问题,二是耐心等待学生的答案,延迟了我的判断,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关键词:生物教学;课堂讨论;提高要素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7-064-1
南京市高中教师生物新课程暑期培训期间,一位年轻教师开了一堂公开课——《细胞的类型和结构》(第1课时)。本节课只有两部分内容:“细胞的类型”和“细胞膜和细胞壁”。授课教师用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简单地比较了课本中提供的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结构模式图,细胞的其它结构等内容还未讲解,就马上给学生出了一个讨论题:“现有以下材料:植物叶片、猪肝、哺乳动物的血液。你选择哪种材料制备细胞膜?为什么?原理是什么?如何制备呢?”学生们讨论了半天,“植物叶片”、“猪肝”、“哺乳动物的血液”三种答案都有。当老师问其原因时,学生们说是猜的,实在不知道什么原因。为了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此时老师只好自己口若悬河,一口气把整个题目的所有答案都讲了出来。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学生只是听众。讲解结束后,大多数学生还是云里雾里。从教学效果看,这节课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讨论题内容有分歧,层次跳跃太大。课上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疑问:“到底选择血液中的哪种细胞呢?”上课教师没有考虑到哺乳动物的血液中所包含的细胞的种类,更没有明确指出材料是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这说明题干表述不严谨,学生对内容理解有分歧,势必影响学生答题。
第二,讨论题出现得太早,缺少必要的知识、心理、情感铺垫。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真核细胞的结构。学生们在对“真核细胞的结构”部分的知识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讨论这个题目是一筹莫展。
第三,教师包办,没有把讨论引向深入,只是停留在表层次。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老师只好进行讲解。讲解的过程中,用到一些“细胞器”等学生根本没有听过的名词,尽管老师讲得唾沫四射,学生们还是一头雾水。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生物课堂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而讨论应是生物课堂皇冠上的耀眼明珠。那么,生物课堂的讨论如何才能有高质量,高效率,笔者认为应当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讨论题要精当。例如在遗传问题的概率计算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一对正常夫妇生下一个既白化又色盲的儿子,若他们想再生一个孩子,那么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多少?”这个讨论问题的思维难点在“只患一种病的概率”,学生不容易理解。如果改成“一对正常夫妇生下一个既白化又色盲的儿子,若他们想再生一个孩子,那么(1)患白化病的概率是多少?(2)患色盲的概率是多少?(3)同时换两种病的概率是多少?(4)至少患一种病的概率又是多少?”这样,问题内容就很清楚,层次感强,难度由浅入深,能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并且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
第二,讨论时机要精准。例如,在《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一节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性别决定的方式》后,我呈现两幅色彩鲜艳的动物照片,并且讲述了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然后展示我国男性与女性红绿色盲症的不同比例。此时,我抛出第一个问题:“讨论探究红绿色盲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并且提醒学生按照探究的常规思路展开讨论。他们很快就能大胆表述:“假设红绿色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那么,男女患红绿色盲的几率应该是一样,但男性红绿色盲发病率大于女性红绿色盲,说明该遗传病与性别有关,说明该基因不位于常染色体上,而位于性染色体上。”受到我的表扬之后,学生们神采飞扬。我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他们同样很快就讨论出了答案:“假设该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但是女性中也有红绿色盲患者,所以红绿色盲基因不可能在Y染色体上,该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对于第三个问题“如何表示出男性、女性色盲患者的基因型?”他们的信心就更足了。
第三,教师角色定位要精确。例如,本文开头的那个问题我在教完本节全部内容时,才在课堂上展示了这个题目,学生们大多数首选“哺乳动物的血液”。当我问其原因时,学生马上回答:“哺乳动物血液中有成熟的红细胞,它们没有细胞核及细胞器,而肝细胞和叶肉细胞则有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在他们初步尝到成功的感觉的时候,我马上追问:“如果叶肉细胞也没有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你是否选择叶肉细胞?”他们马上大声回答:“是”。我没有立刻否定,而是让他们分组讨论制备细胞膜的原理和方法。其中一组的材料是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另一组的材料则是假设的“无细胞核及细胞器的叶肉细胞”。这时,另一组的同学那边开始出现了骚动,有的同学向我投来求救的目光。我假装没看见,让他们继续讨论。很快他们之中有不少人举起手来,大声喊到:“老师,即使叶肉细胞没有细胞核及细胞器,还是不能用它来制备细胞膜。”“为什么?”“因为植物细胞的最外面还有细胞壁,它阻碍了细胞膜的膨胀,所以细胞膜不易破裂。”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们,并且问一句:“如果去掉它的细胞壁,还能用它来制备细胞膜吗?”他们马上回答:“能”。我又追问一句:“怎样去除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呢?”这下他们真的回答不出来了。我并没有告诉他们,只是说:“这个问题你们很快就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答,你们可以先在这里打个问号。”这样,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会留心这些方面的知识。长期这样下去,他们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就可能犹如海绵吸水般的主动。我描述这个教学片断,是想说明两点:一是平等地与学生积极讨论问题,二是耐心等待学生的答案,延迟了我的判断,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