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成长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正确的个人价值观、组织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基础课程,为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展,《组织行为学》试图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中,结合课程的教情,以个体、群体和组织为宏观构架,在教学内容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革创新传统教学模式,有效实现思政元素在课程内容中的紧密衔接。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3.065
0 引言
德育是教育之本。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指出“立德树人”的重要性。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指出:要实现立德树人,高校里的每一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真正落实“课程思政”战略,形成专业课铸魂育人的协同效应。“十四五”規划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强调我国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因此,在宏观政策的引领下,高校必须积极探索和构建思政育人的专业课程模式,使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前行,从不同角度共同肩负起培养具有国家认同、民族使命、文化传承,并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组织行为学》作为高校工商管理类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程,理应肩负起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和业务素质过硬的综合型应用人才的重任。
《组织行为学》系统地研究组织中人的思考、感受、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的学科,全面认识和了解组织中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对个体、群体、组织的管理实践均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如何让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主要领域基本理论的同时不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挖掘课程思政教育素材,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高校教师值得考虑的首要任务。
1 《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的紧迫性
《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等若干管理实践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决定着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空间。《组织行为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相关,教师在课堂传授专业知识,解答学生疑惑的同时,可以把教学授课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相衔接,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进而将课程“三全育人”的功能实现最大化。现阶段本科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有利于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合理制定大学四年学习生活计划、明确个人未来目标及个人职业生涯具有重要意义。
2 《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现状
张莎(2020)从教学体系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要求创新、教学相长四个方面进行改革,以学生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刘莉芳(2020)以课程内容为研究对象,将教学过程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素材,探索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途径,实现思政引领、专业课程教育和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陈奕奕(2020)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构建渗透路径,形成在知识教育的同时传递家国情怀的育人格局。学者针对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为《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3 《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的价值蕴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专业课程教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导大学生掌握相关专业及行业领域的相关政策,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重点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专业职业素养。《组织行为学》课程体系以个体、群体和组织为宏观构架,从而研究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三大内容,每一块教学内容都蕴含着思政教育价值。
3.1 绪论部分
绪论是《组织行为学》的基础内容,在教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讲述组织与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沿革以及组织行为学的常用研究方法等内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管理智慧。在授课过程中,以管理哲学背后的故事为主导,培养学生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史为辅助,拓宽学生认识事物的眼界;以马政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贯穿授课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理论自信。
3.2 个体心理与行为
此部分主要以认知与决策、价值观与态度、人格、情绪与压力以及动机与激励为对象,在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结合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组织讨论在网络经济时代如何进行精神激励,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在课堂中通过播放小视频厚植个人价值观、个人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能够更好地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向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破除物质至上的不良人生观和价值观,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章节的所有教学环节。
3.3 群体心理与行为
课程中此部分知识点较多,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发掘的思政资源也较为丰富。在讲群体行为特征时,通过案例研究法,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意识、奉献精神。讲团队时,通过小组作业,使学生掌握使用各种办公软件的处理技术以及多种资料信息的采集方法,最后形成完整的PPT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讲领导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经典领导理论、新型领导理论以及中国情境下的领导实践,用热点问题组织讨论数字化中国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家领导力的变化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文化自信。 3.4 组织的心理与行为
通过讲授中国组织文化建设的实践,运用海尔、海信、联想、华为、阿里、腾讯国内知名公司的组织文化建设案例研究,让学生认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爱国情怀,学习优秀企业的优秀文化,教育学生奋发图强,不断创新,增强国家的技术发展水平,帮助学生树立团队与协作意识,提高道德品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奠定思想基础。讲授组织学习与创新,围绕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用新时代的话语体系结合教学内容,因时、因事、因势讲中国的组织创新,厚植爱国爱疆情怀,带着责任和使命提升专业能力,吸引学生带着民族情怀和责任使命去提升专业素养和技能,激发学习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在讲到组织变革与发展内容时,学生可以通过对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系统模型、变革的阻力及其客服、组织发展趋势和新型组织的学习,结合我国历史、党史和现代企业组织、班级组织等,让学生树立危机意识,认识责任与担当,提高管理实践能力。
4 《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改革路径
4.1 课程目标新定位
4.1.1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个体、群体、组织的心理与行为,为毕业后较快的融入社会打下夯实的基础,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对人管理的基本技巧和艺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和增强组织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悟和职业道德水平,同时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他们具有善于沟通,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
(3)素质目标:加强学生对自我心理与行为特征的认识,掌握改善与提高的方法,提升自身素质,具备自我成长的能力。
4.1.2 思政育人目标
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立德树人为中心,完善、健全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
4.2 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政水平与德育能力
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教师自身政治理论和政治素养,教师自身应多了解时事政治、新闻热点,授课过程中将价值引领、知识和技能传授,综合能力培养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积极参加相关研讨会、讲座进行充电,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最后,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在比赛中学习交流,汲取先进教学经验及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4.3 利用各种信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收集各种与课程思政相关的视频资料,同时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籍,竭力挖掘可利用的网络教学资源。为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借助学生偏爱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积极推荐与课程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和网站,丰富教学信息进而提升教学效果,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内容时要结合课程,以更有思政教育意义的资料为优选对象。
4.4 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平台
思政教育作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体系,学校和教师应对该领域进行充分挖掘,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更为便利的获取平台以获取思政教育资源。例如,学校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创建课程思政资源平台,通过平台分享蕴含课程思政元素的案例、时事新闻、人物故事、国家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内容,实现学生获得和接受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的最大化。
大学生渴望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但他们缺乏生活经验,辨别事物对错的能力较弱,因此更应该增强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细致化的引导。基于课程思政大背景下,对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依然是如何把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中。在课程教学中,有效挖掘思政素材、把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效衔接、研究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其爱党、爱国、爱民情怀,使其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管理人才,更好地培养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组织行为学》编写组.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于輝,李维刚,纪莉莉,等.融思政教育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审思——以佳木斯大学管理学课程为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03):198200+206.
[4]刘莉芳.《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J].中外企业家,2020,(21):172+174.
[5]陈奕奕.家国情怀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渗透路径研究——以《组织行为学》课程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8):131132.
[6]贾金泽.高校管理学课程思政价值理性实现路径探析[J].河南工学院学报,2020,28(04):7477.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3.065
0 引言
德育是教育之本。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指出“立德树人”的重要性。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指出:要实现立德树人,高校里的每一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真正落实“课程思政”战略,形成专业课铸魂育人的协同效应。“十四五”規划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强调我国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因此,在宏观政策的引领下,高校必须积极探索和构建思政育人的专业课程模式,使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前行,从不同角度共同肩负起培养具有国家认同、民族使命、文化传承,并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组织行为学》作为高校工商管理类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程,理应肩负起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和业务素质过硬的综合型应用人才的重任。
《组织行为学》系统地研究组织中人的思考、感受、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的学科,全面认识和了解组织中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对个体、群体、组织的管理实践均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如何让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主要领域基本理论的同时不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挖掘课程思政教育素材,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高校教师值得考虑的首要任务。
1 《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的紧迫性
《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等若干管理实践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决定着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空间。《组织行为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相关,教师在课堂传授专业知识,解答学生疑惑的同时,可以把教学授课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相衔接,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进而将课程“三全育人”的功能实现最大化。现阶段本科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有利于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合理制定大学四年学习生活计划、明确个人未来目标及个人职业生涯具有重要意义。
2 《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现状
张莎(2020)从教学体系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要求创新、教学相长四个方面进行改革,以学生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刘莉芳(2020)以课程内容为研究对象,将教学过程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素材,探索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途径,实现思政引领、专业课程教育和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陈奕奕(2020)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构建渗透路径,形成在知识教育的同时传递家国情怀的育人格局。学者针对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为《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3 《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的价值蕴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专业课程教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导大学生掌握相关专业及行业领域的相关政策,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重点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专业职业素养。《组织行为学》课程体系以个体、群体和组织为宏观构架,从而研究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三大内容,每一块教学内容都蕴含着思政教育价值。
3.1 绪论部分
绪论是《组织行为学》的基础内容,在教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讲述组织与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沿革以及组织行为学的常用研究方法等内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管理智慧。在授课过程中,以管理哲学背后的故事为主导,培养学生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史为辅助,拓宽学生认识事物的眼界;以马政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贯穿授课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理论自信。
3.2 个体心理与行为
此部分主要以认知与决策、价值观与态度、人格、情绪与压力以及动机与激励为对象,在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结合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组织讨论在网络经济时代如何进行精神激励,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在课堂中通过播放小视频厚植个人价值观、个人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能够更好地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向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破除物质至上的不良人生观和价值观,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章节的所有教学环节。
3.3 群体心理与行为
课程中此部分知识点较多,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发掘的思政资源也较为丰富。在讲群体行为特征时,通过案例研究法,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意识、奉献精神。讲团队时,通过小组作业,使学生掌握使用各种办公软件的处理技术以及多种资料信息的采集方法,最后形成完整的PPT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讲领导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经典领导理论、新型领导理论以及中国情境下的领导实践,用热点问题组织讨论数字化中国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家领导力的变化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文化自信。 3.4 组织的心理与行为
通过讲授中国组织文化建设的实践,运用海尔、海信、联想、华为、阿里、腾讯国内知名公司的组织文化建设案例研究,让学生认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爱国情怀,学习优秀企业的优秀文化,教育学生奋发图强,不断创新,增强国家的技术发展水平,帮助学生树立团队与协作意识,提高道德品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奠定思想基础。讲授组织学习与创新,围绕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用新时代的话语体系结合教学内容,因时、因事、因势讲中国的组织创新,厚植爱国爱疆情怀,带着责任和使命提升专业能力,吸引学生带着民族情怀和责任使命去提升专业素养和技能,激发学习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在讲到组织变革与发展内容时,学生可以通过对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系统模型、变革的阻力及其客服、组织发展趋势和新型组织的学习,结合我国历史、党史和现代企业组织、班级组织等,让学生树立危机意识,认识责任与担当,提高管理实践能力。
4 《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改革路径
4.1 课程目标新定位
4.1.1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个体、群体、组织的心理与行为,为毕业后较快的融入社会打下夯实的基础,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对人管理的基本技巧和艺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和增强组织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悟和职业道德水平,同时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他们具有善于沟通,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
(3)素质目标:加强学生对自我心理与行为特征的认识,掌握改善与提高的方法,提升自身素质,具备自我成长的能力。
4.1.2 思政育人目标
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立德树人为中心,完善、健全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
4.2 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政水平与德育能力
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教师自身政治理论和政治素养,教师自身应多了解时事政治、新闻热点,授课过程中将价值引领、知识和技能传授,综合能力培养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积极参加相关研讨会、讲座进行充电,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最后,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在比赛中学习交流,汲取先进教学经验及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4.3 利用各种信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收集各种与课程思政相关的视频资料,同时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籍,竭力挖掘可利用的网络教学资源。为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借助学生偏爱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积极推荐与课程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和网站,丰富教学信息进而提升教学效果,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内容时要结合课程,以更有思政教育意义的资料为优选对象。
4.4 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平台
思政教育作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体系,学校和教师应对该领域进行充分挖掘,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更为便利的获取平台以获取思政教育资源。例如,学校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创建课程思政资源平台,通过平台分享蕴含课程思政元素的案例、时事新闻、人物故事、国家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内容,实现学生获得和接受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的最大化。
大学生渴望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但他们缺乏生活经验,辨别事物对错的能力较弱,因此更应该增强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细致化的引导。基于课程思政大背景下,对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依然是如何把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中。在课程教学中,有效挖掘思政素材、把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效衔接、研究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其爱党、爱国、爱民情怀,使其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管理人才,更好地培养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组织行为学》编写组.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于輝,李维刚,纪莉莉,等.融思政教育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审思——以佳木斯大学管理学课程为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03):198200+206.
[4]刘莉芳.《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J].中外企业家,2020,(21):172+174.
[5]陈奕奕.家国情怀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渗透路径研究——以《组织行为学》课程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8):131132.
[6]贾金泽.高校管理学课程思政价值理性实现路径探析[J].河南工学院学报,2020,28(04):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