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电视而言,如何提高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综合素质,值得媒体和记者深思。首先,电视新闻出镜记者要找准角色定位。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出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缺乏对新闻现场的判断能力;缺乏对自身情感的把握能力;无法摆正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在镜头前装腔作势;提问能力不足;没有傾听意识。电视新闻出镜记者提高综合素质的途径:要有得体的外在形象;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有出色的现场表达能力;要有灵活的现场应变能力;要选择合适的新闻题材和报道内容出镜;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场所出镜。
关键词:电视新闻出镜记者;新闻报道;角色定位综合素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关注,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出镜记者的角色形象以及对角色的认识则直接影响着新闻节目播出效果。[1]当然,对于推动新闻工作者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立场,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视新闻出镜记者要找准角色定位
记者出镜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形式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现场感比较强,使新闻传播更加真实可靠。[2]“出镜记者”不是报幕员,也不是场外主持人,其角色定位十分重要。首先,他要有较强的现场感。记者在现场描述,要求观察仔细、采访具体,注重情景交融,给人形象鲜明的感觉;其次是令人信服的真实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的每一种新闻要素都必须真实。采写、编稿不能漫不经心,不能凭空想象,更不能虚构杜撰;三是让观众难忘的亲切感。现场报道往往采用第一人称,较一般报道用第三人称更能缩短观众与记者的距离。记者的普通话也许不如播音员标准,但是由于记者在现场受到感染,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往往语速较快,讲话抑扬顿挫、感情色彩比较真切,更符合人们日常的讲话习惯,给人感觉比较亲切自然。
出镜记者在角色定位方面还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要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出镜记者是新闻发生的参与者,是报道过程层层递进的引导者,是观众派往新闻现场的代表。因此,必须驾驭好三个角色:一是证人。出镜记者首先应该与采访对象和环境相融合,全面了解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和采访对象的真切处境。对于站在新闻现场的记者来说,他既是现场报道记者或叫“前方记者”,也隐含着证人的角色,他代替观众的眼睛,充当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证人;二是公仆。在民生新闻栏目,记者在接到观众投诉后,往往带着投诉人来往于各个职能部门间,帮助其解决一些难题,无论是代言还是代劳都是在为公众服务,记者角色又变成公仆;三是导游。主题性新闻的出镜记者是“导游”,这个角色的使命在于:一方面是引导受众在所述事物间建立起内在联系,降低受众接受难度,另一方面是适时提供新闻背景信息,为受众释疑解惑。
二、目前电视新闻记者出镜存在的问题
尽管电视新闻记者出镜的作用和优势十分突出,效果明显,许多电视台领导也十分重视电视记者出镜的作用。但是,有的电视新闻记者出镜(特别是地级和地级以下电视台)还存在着不符合电视传播规律和令观众不满意的地方,不仅削弱了新闻的可视性,降低了电视新闻节目的整体质量,也影响了电视新闻媒体的形象和宣传效果。电视新闻记者出镜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新闻现场的判断能力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有的主持人由于种种特殊的原因走进了出镜记者的行列,他们中有的根本没有从事过新闻采访,缺乏实际的新闻锻炼和采访阅历,虽然有着清新的形象、伶俐的口齿,但一遇到复杂的新闻现场或者事件突发变故,他们就会变的语言迟钝,神态窘迫,甚至完全丧失对新闻的判断力。
2.缺乏对自身情感的把握能力
这一能力的欠缺往往使我们的出镜记者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沉迷于现场气氛,忘记了自己是新闻现场和受众之间的中介,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另一个极端是:置身事外,情感冷漠,不管现场氛围如何,无论是什么题材和事件的新闻,记者总是千篇一律的“保持”同一风格、同一表情或根本无表情,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记者出镜和新闻现场“两张皮”。
3.无法摆正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
在有的新闻节目中(特别是基层送来的新闻),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记者采访提问时,神态居高临下,提问往往以领导的口吻,使采访变成了质询。新闻题材的广泛性决定了记者面对的被采访对象几乎可以是所有人,虽然这些人的思想差异很大,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所有这些被采访者都希望在一个平等的氛围下进行交流,没有人愿意处在被支配的地位,更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的形象在电视上被矮化。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无论被采访对象是谁,其行为视角都不能“仰俯”,而应该是“平视”,即要充分尊重被采访对象。因为记者采访时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媒体和观众。同时,记者采访时的神态、语气、声调、提问的方式和措辞都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采访的态度如何,将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4.在镜头前装腔作势,关注自己多于关注新闻
这种出镜记者多是新手,或故作深沉或自我欣赏。出镜记者一般应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镜头前自身的形象,一个是进行现场采访。一个成熟的出镜记者会很自然地分清两者的主次关系,但对一个新手来说,由于自信心不足就自然产生心理障碍,表现为过多地在乎自身的形象。个别新手为了自身形象还会披金戴银,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出现在镜头前时,不但破坏了新闻现场,还损毁了自己的形象。
5.提问能力不足,随意性强
当今媒体间的竞争已经不单纯是新闻本身价值含量的竞争,更体现于媒体综合实力的较量。我们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充斥着大量的模式化提问,如“请问,你有什么感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你能给我介绍一下吗?”等等。应该说,开放式提问是采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采访方法,不可或缺,但它也是一种很懒的提问方法,过多地使用这种方法会使采访流于表面,无法深入,这就涉及到了出镜记者的提问能力。记者的任务就是采访,出镜记者在采访当中的角色就是一个问询者、探询者,问什么、怎么问,确实需要我们记者动一番脑筋。 6.没有倾听意识,只顾自己表现而忘了记者的本分
我们在采访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想要被采访对象说出来的内容,往往是人家不愿意说的;而被采访对象想讲的,又往往不是你所要的。此时,“倾听”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你获得边缘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是你进一步发问的起点。另外,记者的倾听还是一种技巧。当记者遇到采访阻力时,真诚的倾听就变成了与被采访对象沟通的点化剂。记者的倾听会逐渐为对方培养起美妙的成就感,他会认为你是一个愿意倾听他的故事、愿意接受他的思想的人。一旦采访双方能达到这种心灵互动,那么,距离你想要得到的答案也就不远了。同时,“倾听”也会让你真正地投入到采访当中去,了解更为全面的信息,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
三、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如何提高综合素质
我们经常讲,电视新闻记者出镜能起到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增强新闻现场感,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新闻事件、理解报道内容等作用。但在什么情况下出镜,怎么出镜,可大有学问。切忌为出镜而出镜,要适时、适当、适宜;切忌语言大而空,要用口语、说老百姓的语言;切忌表达冗长,要言简意赅。记者出现场的串词最好不要超过20秒,一般控制在15秒以内;切忌充当话筒架子,要善于交流,营造气氛;切忌思维不变,要灵活多样,不断创新。要做到“三要三不要”。“三要”,即:画面背后的故事要说;现场感受到的东西要说;观众急于想知道而画面无法表现的要说。“三不要”即:画面里有的内容不要说;导语式的内容不要说;无关紧要的内容不要说。通常我们检验“三要三不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记者出镜被删除后,整条新闻是否会受到影响。
1.要有得体的外在形象
可以这么说,出镜记者的衣着既能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也能产生与采访对象之间的隔阂;既能突出新闻的主题,也能使主题淡化。要知道,记者的出镜不是模特的服装秀,不需要标新立异、刻意修飾。作为传媒与大众之间的沟通者,朴素平实的服饰更能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出镜记者在采访时必须着装得体,化妆、发型必须端庄大方,不得有怪异、猎奇的发型及装扮,画面构图必须标准。要以大众化的服装为宜,花色不要太乱,不应佩带其他饰物。报道形象必须与节目相匹配,不要游离于现场之外,给人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错觉。
2.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有人说,记者的眼睛是“最锐利的武器”。用眼睛发现新闻是一种重要的采访手段,也是一种应有的采访作风。出镜记者不是个摆设,他是现场新闻素材的发现者。要在现场做出镜采访报道,那就更是一刻也离不开用眼睛去获得确实的材料。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记者在复杂的事件现场准确地捕捉到细节,而新闻中最精彩的正是那些生动的细节。只有观察得深,观察得细,才能讲得精彩,问得到位。所以,敏锐的观察力对电视记者来说显得格外重要。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要善于捕捉细节、把握细节、感知细节、展现细节,要学会用眼睛观察生活,观察采访对象的一举一动,观察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
3.要有出色的现场表达能力
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经常要向被采访人进行提问,以"用事实说话"的方式,获取被采访人的心声,从而达到反映真实的目的。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的报道,必须现场口述,它没有时间让你反复推敲字句,新闻事实可能稍纵即逝,这就要求记者能够出口成章,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应该做到口齿清晰、表达流畅。要把握好对现场的观察、分析、判断,快速组织语言、准确表达现场。同时要学会说标准的普通话,让观众一听就明白。在现场表达时要做到:目光与镜头和谐交流,表情与现场气氛相适应,体态活动自如,手势不宜太多太碎,声音明亮清晰、先声夺人,转向行走与现场和镜头相互配合,情感融入与现场事实吻合,出镜语言要抓住主题和现场,通俗易懂、简练平实。这就要求电视出镜记者不仅要有思想、有胆识,还要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储备和训练有素的电视思维方法。
4.要有灵活的现场应变能力
电视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时,必须随着具体情况迅速做出反应,这是由记者的职业特点决定的。[3]
因为记者是独立的脑力劳动者,遇到问题需要独立思考、判断、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而由于新闻时效性的制约,在采访中又不能拉开架势、慢条斯理地去反复权衡、斟酌,特别是遇到紧急情况,如不能正确应变,待到时过境迁,则悔之晚矣。记者在采访中,应当根据时间、地点、场合等因素的变化,在最短的“反应时”里做出最准确的应变,有时还要在直播过程中作现场调查和即兴点评。
5.要选择合适的新闻题材和报道内容出镜
记者出镜应该选择在最有张力、表现力、说服力的新闻现场,而不是为了出镜而出镜,是对现场的描述、提炼,甚至是评论。如果没有典型的可识别的现场为背景,出镜的语言不是对现场的描述和提炼,记者穿的不是大方得体、与环境相符的着装,这样的出镜就是不合格的“三无产品”。一般来说,动态性新闻或事件新闻更适合出镜,如我们常说的突发事件,现场新闻等,这些新闻内容相对单一、时空相对集中,事态在不断发展,现场需要突出展现,这种报道如果有出镜记者能清晰架构,更有利于对观众构成吸引力;而非事件新闻,如信息提示、人物故事、成就报道等题材,并不适宜出镜记者的出现。
6.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场所出镜
许多新闻事件,一般都是“正在进行时”,稍不留意就错过机会,所以记者来到现场,一定要身处环境中,把握好时机出镜,使所表现的内容能与事态的发生或发展同步进行。在出镜采访时,还需要记者看准时机进行提问。记者现场出镜报道的场所选择也很有讲究,一般应考虑到:能否有新闻性和吸引力;背景画面是否生动典型;能否与报道内容相辅相成、是否还在动态地发展;有没有细节供记者点评等等。
参考文献:
[1]李鑫,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角色意识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12).
[2]朱赋,出镜记者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J].新闻传播,2014,(12).
[3]王正建,电视记者的提问艺术[J].青年记者,2012(23).
作者简介:
郭爱荣(1965—),山东巨野人,钦州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电视新闻出镜记者;新闻报道;角色定位综合素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关注,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出镜记者的角色形象以及对角色的认识则直接影响着新闻节目播出效果。[1]当然,对于推动新闻工作者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立场,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视新闻出镜记者要找准角色定位
记者出镜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形式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现场感比较强,使新闻传播更加真实可靠。[2]“出镜记者”不是报幕员,也不是场外主持人,其角色定位十分重要。首先,他要有较强的现场感。记者在现场描述,要求观察仔细、采访具体,注重情景交融,给人形象鲜明的感觉;其次是令人信服的真实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的每一种新闻要素都必须真实。采写、编稿不能漫不经心,不能凭空想象,更不能虚构杜撰;三是让观众难忘的亲切感。现场报道往往采用第一人称,较一般报道用第三人称更能缩短观众与记者的距离。记者的普通话也许不如播音员标准,但是由于记者在现场受到感染,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往往语速较快,讲话抑扬顿挫、感情色彩比较真切,更符合人们日常的讲话习惯,给人感觉比较亲切自然。
出镜记者在角色定位方面还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要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出镜记者是新闻发生的参与者,是报道过程层层递进的引导者,是观众派往新闻现场的代表。因此,必须驾驭好三个角色:一是证人。出镜记者首先应该与采访对象和环境相融合,全面了解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和采访对象的真切处境。对于站在新闻现场的记者来说,他既是现场报道记者或叫“前方记者”,也隐含着证人的角色,他代替观众的眼睛,充当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证人;二是公仆。在民生新闻栏目,记者在接到观众投诉后,往往带着投诉人来往于各个职能部门间,帮助其解决一些难题,无论是代言还是代劳都是在为公众服务,记者角色又变成公仆;三是导游。主题性新闻的出镜记者是“导游”,这个角色的使命在于:一方面是引导受众在所述事物间建立起内在联系,降低受众接受难度,另一方面是适时提供新闻背景信息,为受众释疑解惑。
二、目前电视新闻记者出镜存在的问题
尽管电视新闻记者出镜的作用和优势十分突出,效果明显,许多电视台领导也十分重视电视记者出镜的作用。但是,有的电视新闻记者出镜(特别是地级和地级以下电视台)还存在着不符合电视传播规律和令观众不满意的地方,不仅削弱了新闻的可视性,降低了电视新闻节目的整体质量,也影响了电视新闻媒体的形象和宣传效果。电视新闻记者出镜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新闻现场的判断能力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有的主持人由于种种特殊的原因走进了出镜记者的行列,他们中有的根本没有从事过新闻采访,缺乏实际的新闻锻炼和采访阅历,虽然有着清新的形象、伶俐的口齿,但一遇到复杂的新闻现场或者事件突发变故,他们就会变的语言迟钝,神态窘迫,甚至完全丧失对新闻的判断力。
2.缺乏对自身情感的把握能力
这一能力的欠缺往往使我们的出镜记者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沉迷于现场气氛,忘记了自己是新闻现场和受众之间的中介,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另一个极端是:置身事外,情感冷漠,不管现场氛围如何,无论是什么题材和事件的新闻,记者总是千篇一律的“保持”同一风格、同一表情或根本无表情,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记者出镜和新闻现场“两张皮”。
3.无法摆正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
在有的新闻节目中(特别是基层送来的新闻),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记者采访提问时,神态居高临下,提问往往以领导的口吻,使采访变成了质询。新闻题材的广泛性决定了记者面对的被采访对象几乎可以是所有人,虽然这些人的思想差异很大,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所有这些被采访者都希望在一个平等的氛围下进行交流,没有人愿意处在被支配的地位,更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的形象在电视上被矮化。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无论被采访对象是谁,其行为视角都不能“仰俯”,而应该是“平视”,即要充分尊重被采访对象。因为记者采访时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媒体和观众。同时,记者采访时的神态、语气、声调、提问的方式和措辞都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采访的态度如何,将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4.在镜头前装腔作势,关注自己多于关注新闻
这种出镜记者多是新手,或故作深沉或自我欣赏。出镜记者一般应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镜头前自身的形象,一个是进行现场采访。一个成熟的出镜记者会很自然地分清两者的主次关系,但对一个新手来说,由于自信心不足就自然产生心理障碍,表现为过多地在乎自身的形象。个别新手为了自身形象还会披金戴银,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出现在镜头前时,不但破坏了新闻现场,还损毁了自己的形象。
5.提问能力不足,随意性强
当今媒体间的竞争已经不单纯是新闻本身价值含量的竞争,更体现于媒体综合实力的较量。我们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充斥着大量的模式化提问,如“请问,你有什么感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你能给我介绍一下吗?”等等。应该说,开放式提问是采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采访方法,不可或缺,但它也是一种很懒的提问方法,过多地使用这种方法会使采访流于表面,无法深入,这就涉及到了出镜记者的提问能力。记者的任务就是采访,出镜记者在采访当中的角色就是一个问询者、探询者,问什么、怎么问,确实需要我们记者动一番脑筋。 6.没有倾听意识,只顾自己表现而忘了记者的本分
我们在采访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想要被采访对象说出来的内容,往往是人家不愿意说的;而被采访对象想讲的,又往往不是你所要的。此时,“倾听”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你获得边缘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是你进一步发问的起点。另外,记者的倾听还是一种技巧。当记者遇到采访阻力时,真诚的倾听就变成了与被采访对象沟通的点化剂。记者的倾听会逐渐为对方培养起美妙的成就感,他会认为你是一个愿意倾听他的故事、愿意接受他的思想的人。一旦采访双方能达到这种心灵互动,那么,距离你想要得到的答案也就不远了。同时,“倾听”也会让你真正地投入到采访当中去,了解更为全面的信息,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
三、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如何提高综合素质
我们经常讲,电视新闻记者出镜能起到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增强新闻现场感,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新闻事件、理解报道内容等作用。但在什么情况下出镜,怎么出镜,可大有学问。切忌为出镜而出镜,要适时、适当、适宜;切忌语言大而空,要用口语、说老百姓的语言;切忌表达冗长,要言简意赅。记者出现场的串词最好不要超过20秒,一般控制在15秒以内;切忌充当话筒架子,要善于交流,营造气氛;切忌思维不变,要灵活多样,不断创新。要做到“三要三不要”。“三要”,即:画面背后的故事要说;现场感受到的东西要说;观众急于想知道而画面无法表现的要说。“三不要”即:画面里有的内容不要说;导语式的内容不要说;无关紧要的内容不要说。通常我们检验“三要三不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记者出镜被删除后,整条新闻是否会受到影响。
1.要有得体的外在形象
可以这么说,出镜记者的衣着既能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也能产生与采访对象之间的隔阂;既能突出新闻的主题,也能使主题淡化。要知道,记者的出镜不是模特的服装秀,不需要标新立异、刻意修飾。作为传媒与大众之间的沟通者,朴素平实的服饰更能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出镜记者在采访时必须着装得体,化妆、发型必须端庄大方,不得有怪异、猎奇的发型及装扮,画面构图必须标准。要以大众化的服装为宜,花色不要太乱,不应佩带其他饰物。报道形象必须与节目相匹配,不要游离于现场之外,给人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错觉。
2.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有人说,记者的眼睛是“最锐利的武器”。用眼睛发现新闻是一种重要的采访手段,也是一种应有的采访作风。出镜记者不是个摆设,他是现场新闻素材的发现者。要在现场做出镜采访报道,那就更是一刻也离不开用眼睛去获得确实的材料。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记者在复杂的事件现场准确地捕捉到细节,而新闻中最精彩的正是那些生动的细节。只有观察得深,观察得细,才能讲得精彩,问得到位。所以,敏锐的观察力对电视记者来说显得格外重要。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要善于捕捉细节、把握细节、感知细节、展现细节,要学会用眼睛观察生活,观察采访对象的一举一动,观察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
3.要有出色的现场表达能力
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经常要向被采访人进行提问,以"用事实说话"的方式,获取被采访人的心声,从而达到反映真实的目的。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的报道,必须现场口述,它没有时间让你反复推敲字句,新闻事实可能稍纵即逝,这就要求记者能够出口成章,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应该做到口齿清晰、表达流畅。要把握好对现场的观察、分析、判断,快速组织语言、准确表达现场。同时要学会说标准的普通话,让观众一听就明白。在现场表达时要做到:目光与镜头和谐交流,表情与现场气氛相适应,体态活动自如,手势不宜太多太碎,声音明亮清晰、先声夺人,转向行走与现场和镜头相互配合,情感融入与现场事实吻合,出镜语言要抓住主题和现场,通俗易懂、简练平实。这就要求电视出镜记者不仅要有思想、有胆识,还要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储备和训练有素的电视思维方法。
4.要有灵活的现场应变能力
电视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时,必须随着具体情况迅速做出反应,这是由记者的职业特点决定的。[3]
因为记者是独立的脑力劳动者,遇到问题需要独立思考、判断、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而由于新闻时效性的制约,在采访中又不能拉开架势、慢条斯理地去反复权衡、斟酌,特别是遇到紧急情况,如不能正确应变,待到时过境迁,则悔之晚矣。记者在采访中,应当根据时间、地点、场合等因素的变化,在最短的“反应时”里做出最准确的应变,有时还要在直播过程中作现场调查和即兴点评。
5.要选择合适的新闻题材和报道内容出镜
记者出镜应该选择在最有张力、表现力、说服力的新闻现场,而不是为了出镜而出镜,是对现场的描述、提炼,甚至是评论。如果没有典型的可识别的现场为背景,出镜的语言不是对现场的描述和提炼,记者穿的不是大方得体、与环境相符的着装,这样的出镜就是不合格的“三无产品”。一般来说,动态性新闻或事件新闻更适合出镜,如我们常说的突发事件,现场新闻等,这些新闻内容相对单一、时空相对集中,事态在不断发展,现场需要突出展现,这种报道如果有出镜记者能清晰架构,更有利于对观众构成吸引力;而非事件新闻,如信息提示、人物故事、成就报道等题材,并不适宜出镜记者的出现。
6.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场所出镜
许多新闻事件,一般都是“正在进行时”,稍不留意就错过机会,所以记者来到现场,一定要身处环境中,把握好时机出镜,使所表现的内容能与事态的发生或发展同步进行。在出镜采访时,还需要记者看准时机进行提问。记者现场出镜报道的场所选择也很有讲究,一般应考虑到:能否有新闻性和吸引力;背景画面是否生动典型;能否与报道内容相辅相成、是否还在动态地发展;有没有细节供记者点评等等。
参考文献:
[1]李鑫,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角色意识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12).
[2]朱赋,出镜记者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J].新闻传播,2014,(12).
[3]王正建,电视记者的提问艺术[J].青年记者,2012(23).
作者简介:
郭爱荣(1965—),山东巨野人,钦州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