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预习本身就是为习作辅路奠定基础以达到提高写作水平,因此让学生有目的,有条理的摘录,积攒好词、好句、好的段落、好的文章。应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有条理的装订成册,以便习作中灵活运用、掌握知识。教师也应在每次习作练笔中给学生一些好词、好句、好的开头、段落等。并鼓励学生通过运用掌握写作方法,运用词汇。
关键词 承上启下 精心设计 奠定基础 掌握知识
语文教学的预习是十分必要的。它能提高学生对感知东西的第一印象,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掌握新的知识。这一点已被大多数教师认可,并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但在语文教学中作文的预习还不被更多人重视。我觉得作文不但是有指导讲评,也应有作前的预习,因为作文的预习同样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多年来我在作文教学方面是这样做的。
一、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随意注意力
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出现内容空洞、语言干巴、抄袭的现象。即使让他们写一些熟悉的事物任一反映到纸上,他们却感到十分陌生,无话可说,不知从何谈起。其一是:他们的观察能力差,没有一双敏锐、善于观察的眼睛:其二是: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不感兴趣、没有责任感,没有引起他们的随意注意力。因此我觉得应该让学生有目的、有任务的及早地去选择自己的感知对象,培养学生随时随地的观察和随意注意的能力。这就需教师提前下预习作业。
我一般是这样做的:开学初本学期的习作内容全部出示。来个“安民告示”。让学生对本学期将要习作的文章有个总的印象,知道将要习作的篇目,然后根据每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学进度再次逐篇出示单元习作题及小练笔,并加有思考题。这种思考题应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对学生审题、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有指导作用。例如:十册单元的一篇习作是这样写的:《我的家乡》或其它你认为值得写的地方做题目写一篇作文。围绕这题找出了这样几个思考题。1、这篇文章的中心字眼是什么?(值得写);2、“地方”指什么?(场所、处所);3、你打算写哪个地方?为什么?(这几个思考题主要想让学生及早地选择对象?确定中心)。然后围绕着怎样观察我出了这样的思考题。1、这个地方坐落在青山区哪个地方位?周围有哪些景物?2、这个地方环境怎样?有哪些特点?观察方法:⑴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到近。⑵按季节、时间的变化观察,也就是通过预习告诉学生对一些事物之间的联系,人物的动作,举止等进行观察引起注意。并要求学生对事物写出观察日记,只有这样学生在习作课上才能把自己要写的事物一股脑说出来、写出来,避免了一部分学生习作课上对所写的事物似是而非,想一点、写一点,撕了写、写了撕,当堂交不了作文第二天交,第二天交不了第三天交的坏毛病。
我摘录了两篇同等水平、同一时间、同一题目的课堂小练笔。其中一篇是这样写的:
夕阳西下,西方的天边燃起一片火红的晚霞。……天边的色彩真是美妙极了。近处一片红色,远处一片橙黄,再远处一片桔黄……这炫丽的色彩把天空照的格外艳丽。
晚霞,红红的晚霞,映红了半边天,一片连一片,象骏马、象骆驼、象少年、象火红的旗帜,远处的云朵,薄薄的一片,淡淡的一缕,也被晚霞镀上了一层亮光。晚霞愈来愈红、愈烧愈旺。啊!真美丽、真壮观!这令人陶醉的晚霞。
天边一轮眼的晚霞……
另外一篇是这样写的。
天空中出现一些晚霞,晚霞染红了半边天,一片一片的非常好看。每天饭后我都眺望西边的天边,希望看到晚霞。
太阳落山了,晚霞也随之消灭在夜幕里。
从这篇作文不难看出,一个学生带着任务预习时注意了景色的变化,从近到远的观察晚霞。一个学生虽然看过晚霞,但没引起足够的注意,因此写出来只凭印象,东一句、西一句没真情实感。可见培养学生随意注意是多么重要。
二、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积累材料、运用知识
我觉得预习不仅要在审题、观察上下功夫,同时应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积累知识的习惯。我们知道有的学生通过观察笔下源源不断、洋洋洒洒,但有的学生则不然。正如冰心所说‘眼里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笔下却形容不出来,只好以“好玩极了”“有意思极了”等,简单模糊的字句轻轻带过就算了。’这不仅证实了学生语文功底不好,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知识面窄、肚里没货。因此要求学生看书,收集有关方面的资料、数据。如:写人就应了解这个人的性格、特点、爱好、典型事例。写植物就应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品种、科目、果实。写动物就应了解动物的特点、生活习性、活动规律等。但是如果这些知识都要学生去观察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资料这个媒介。实践证明如果学生掌握的资料多,那么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具体、形象,用不着东拼西凑一些词句、数据了。如一位学生写山丹花:
我喜爱山丹花,它的花不但好看还可以食用。如果你想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看它一束有几朵花就行了,资料表明一朵花表示它生长了一年,两朵花表示它生长了两年,依此类推。山丹花的根叫百合即可以入药也可以食用。餐桌上的“西芹百合”就是山丹花根。这些资料真实可信,学生不仅通过山丹花的价值而且点出自己对山丹花的爱,同时学到了知识。
我们知道预习题本身就是为习作辅路奠定基础以达到提高写作水平,因此让学生有目的,有条理的摘录,积攒好词、好句、好的段落、好的文章。应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有条理的装订成册,以便习作中灵活运用、掌握知识。教师也应在每次习作练笔中给学生一些好词、好句、好的开头、段落等。并鼓励学生通过运用掌握写作方法,运用词汇。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我亲身经历的或看到、听到的一些事”时给了学生五个开门见山的开头,让学生习作中选择、参考。
1.“铃”的一声放学了,我拿着刚发下的数学试卷慢慢地走出教室。
2.这件小事虽然过去一年多了,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3.今年暑假的一天,我和妈妈搭上了去白云矿区的长途公共汽车。
4.这件事发生在上个星期天的上午。
5.上个星期天我刚吃过饭,小明就来找我了。
又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我爱家乡的人工湖》一文时,在同学们收集资料,预习的基础上出示了五个结尾,让同学们参考选用。结果有三分之二的同学恰当的运用了,效果比较好。有的同学按季节的变化写作了人工湖的美丽,当写到大雪纷飞的冬天人工湖别有一番情趣时选择了这样的结尾“谁说这里是冰天雪地,这里分明是春意盎然”;还有的顺其自然的结了尾“人工湖就是这样以它独有的风姿吸引着四方客人”;还有的描绘了湖四周的景物给人工湖平添了许多乐趣后,写了“这真是舟行碧上,人在画中游”及“人工湖我爱你,你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欢乐”“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人工湖”。
总之预习中让学生积攒好词好句,有关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充实文章的内容,同时可以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写作水平,因此提倡习作前的预习。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
[2]《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3]《小学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 承上启下 精心设计 奠定基础 掌握知识
语文教学的预习是十分必要的。它能提高学生对感知东西的第一印象,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掌握新的知识。这一点已被大多数教师认可,并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但在语文教学中作文的预习还不被更多人重视。我觉得作文不但是有指导讲评,也应有作前的预习,因为作文的预习同样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多年来我在作文教学方面是这样做的。
一、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随意注意力
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出现内容空洞、语言干巴、抄袭的现象。即使让他们写一些熟悉的事物任一反映到纸上,他们却感到十分陌生,无话可说,不知从何谈起。其一是:他们的观察能力差,没有一双敏锐、善于观察的眼睛:其二是: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不感兴趣、没有责任感,没有引起他们的随意注意力。因此我觉得应该让学生有目的、有任务的及早地去选择自己的感知对象,培养学生随时随地的观察和随意注意的能力。这就需教师提前下预习作业。
我一般是这样做的:开学初本学期的习作内容全部出示。来个“安民告示”。让学生对本学期将要习作的文章有个总的印象,知道将要习作的篇目,然后根据每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学进度再次逐篇出示单元习作题及小练笔,并加有思考题。这种思考题应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对学生审题、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有指导作用。例如:十册单元的一篇习作是这样写的:《我的家乡》或其它你认为值得写的地方做题目写一篇作文。围绕这题找出了这样几个思考题。1、这篇文章的中心字眼是什么?(值得写);2、“地方”指什么?(场所、处所);3、你打算写哪个地方?为什么?(这几个思考题主要想让学生及早地选择对象?确定中心)。然后围绕着怎样观察我出了这样的思考题。1、这个地方坐落在青山区哪个地方位?周围有哪些景物?2、这个地方环境怎样?有哪些特点?观察方法:⑴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到近。⑵按季节、时间的变化观察,也就是通过预习告诉学生对一些事物之间的联系,人物的动作,举止等进行观察引起注意。并要求学生对事物写出观察日记,只有这样学生在习作课上才能把自己要写的事物一股脑说出来、写出来,避免了一部分学生习作课上对所写的事物似是而非,想一点、写一点,撕了写、写了撕,当堂交不了作文第二天交,第二天交不了第三天交的坏毛病。
我摘录了两篇同等水平、同一时间、同一题目的课堂小练笔。其中一篇是这样写的:
夕阳西下,西方的天边燃起一片火红的晚霞。……天边的色彩真是美妙极了。近处一片红色,远处一片橙黄,再远处一片桔黄……这炫丽的色彩把天空照的格外艳丽。
晚霞,红红的晚霞,映红了半边天,一片连一片,象骏马、象骆驼、象少年、象火红的旗帜,远处的云朵,薄薄的一片,淡淡的一缕,也被晚霞镀上了一层亮光。晚霞愈来愈红、愈烧愈旺。啊!真美丽、真壮观!这令人陶醉的晚霞。
天边一轮眼的晚霞……
另外一篇是这样写的。
天空中出现一些晚霞,晚霞染红了半边天,一片一片的非常好看。每天饭后我都眺望西边的天边,希望看到晚霞。
太阳落山了,晚霞也随之消灭在夜幕里。
从这篇作文不难看出,一个学生带着任务预习时注意了景色的变化,从近到远的观察晚霞。一个学生虽然看过晚霞,但没引起足够的注意,因此写出来只凭印象,东一句、西一句没真情实感。可见培养学生随意注意是多么重要。
二、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积累材料、运用知识
我觉得预习不仅要在审题、观察上下功夫,同时应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积累知识的习惯。我们知道有的学生通过观察笔下源源不断、洋洋洒洒,但有的学生则不然。正如冰心所说‘眼里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笔下却形容不出来,只好以“好玩极了”“有意思极了”等,简单模糊的字句轻轻带过就算了。’这不仅证实了学生语文功底不好,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知识面窄、肚里没货。因此要求学生看书,收集有关方面的资料、数据。如:写人就应了解这个人的性格、特点、爱好、典型事例。写植物就应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品种、科目、果实。写动物就应了解动物的特点、生活习性、活动规律等。但是如果这些知识都要学生去观察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资料这个媒介。实践证明如果学生掌握的资料多,那么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具体、形象,用不着东拼西凑一些词句、数据了。如一位学生写山丹花:
我喜爱山丹花,它的花不但好看还可以食用。如果你想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看它一束有几朵花就行了,资料表明一朵花表示它生长了一年,两朵花表示它生长了两年,依此类推。山丹花的根叫百合即可以入药也可以食用。餐桌上的“西芹百合”就是山丹花根。这些资料真实可信,学生不仅通过山丹花的价值而且点出自己对山丹花的爱,同时学到了知识。
我们知道预习题本身就是为习作辅路奠定基础以达到提高写作水平,因此让学生有目的,有条理的摘录,积攒好词、好句、好的段落、好的文章。应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有条理的装订成册,以便习作中灵活运用、掌握知识。教师也应在每次习作练笔中给学生一些好词、好句、好的开头、段落等。并鼓励学生通过运用掌握写作方法,运用词汇。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我亲身经历的或看到、听到的一些事”时给了学生五个开门见山的开头,让学生习作中选择、参考。
1.“铃”的一声放学了,我拿着刚发下的数学试卷慢慢地走出教室。
2.这件小事虽然过去一年多了,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3.今年暑假的一天,我和妈妈搭上了去白云矿区的长途公共汽车。
4.这件事发生在上个星期天的上午。
5.上个星期天我刚吃过饭,小明就来找我了。
又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我爱家乡的人工湖》一文时,在同学们收集资料,预习的基础上出示了五个结尾,让同学们参考选用。结果有三分之二的同学恰当的运用了,效果比较好。有的同学按季节的变化写作了人工湖的美丽,当写到大雪纷飞的冬天人工湖别有一番情趣时选择了这样的结尾“谁说这里是冰天雪地,这里分明是春意盎然”;还有的顺其自然的结了尾“人工湖就是这样以它独有的风姿吸引着四方客人”;还有的描绘了湖四周的景物给人工湖平添了许多乐趣后,写了“这真是舟行碧上,人在画中游”及“人工湖我爱你,你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欢乐”“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人工湖”。
总之预习中让学生积攒好词好句,有关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充实文章的内容,同时可以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写作水平,因此提倡习作前的预习。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
[2]《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3]《小学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