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着深厚的歌唱功底,虽80岁有余,但说起话来比年轻人更中气十足,语速快、语气长、密密匝匝如连珠炮一般;热情开朗、好强率真,做起事来风风火火,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这样的生活状态让人难以相信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80多岁的老者,她就是被称作声乐界“掌门师太”的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郭淑珍。
但学院的晚辈们私下里都叫她“郭老太太”,这其中有景仰之情,更有喜爱之意。“郭老太太”的直率、厉害是出了名的,而“郭老太太”的可敬、可亲也是人人皆知的。
其实在中央音乐学院年愈八旬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的老教授并不鲜见,但如郭淑珍教授一般精力旺盛,为自己所钟爱的声乐教育事业不停奔忙的则是少数。
喝“洋墨水”的民族歌唱家
音乐表演艺术具有较强的技艺性和实践性,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技艺和舞台实践经验,自己首先就应该是一位出色的表演艺术家。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教授曾以一首《黄河怨》享誉全国。那曲悲愤凄美、如泣如诉的歌,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
1947年,郭淑珍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随美籍教师汉斯夫人学习声乐。1949年10月,她同艺专音乐系一起并入新成立的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沈湘教授。1952年她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翌年,作为国家选派的第一批留苏的调干学生,赴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歌剧与音乐会演唱,师从原苏联人民艺术家卡杜尔斯卡亚。留学期间,她成功主演了世界著名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和《绣花女》,受到当地权威专家和媒体的好评。同时,她还在第五届(1955年)、第六届(1957年)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古典歌曲比赛中,分获三等奖和一等奖(金质奖章)。1958年,她以优等生的成绩毕业并荣获“歌剧和音乐会优秀歌唱家”称号。她的名字被刻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金榜上,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音乐家。
1959年,郭淑珍载誉归国回校执教并成为中央歌剧舞剧院的歌唱演员。除了教学,她长期活跃在音乐舞台,在国内多个城市举办独唱音乐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她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中国青年音乐家演出团等赴欧洲、美洲、亚洲多个国家和我国港澳地区演出,好评如潮。她为电台、唱片社录制了许多音乐节目和唱片,担任了多个国内外重大声乐比赛的评委和评委会主席。
郭淑珍虽然学的是美声唱法,喝的是“洋墨水”,但一直非常重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她认为,声乐表演和教学不应该有狭隘的民族概念,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虽然有所不同,但艺术是相通的。她早年曾演唱过许多中外艺术歌曲、歌剧及民歌,特别是《黄河怨》《玫瑰三愿》等中国歌曲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郭淑珍借鉴中国传统声乐技法,根据中国语言的声韵特点,创造性地解决了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时普遍存在的发声、吐字和行腔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她的演唱吐字清晰,融情于声,声情并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她曾在中南海为毛主席演唱歌剧《小二黑结婚》中的著名唱段,也曾以一首怀念周总理的歌曲《敬爱的周总理》令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泪流满面。小泽征尔后来在接受香港《大公报》采访时激动地说:“这位女高音的独唱,与其说是追悼一位政府高级官员,毋宁说是比丧失了自己的父亲还要悲恸……郭淑珍的表现力在中国音乐家中达到了最高的水平。”这一段话记录在《小泽征尔谈中国乐坛》中。
郭淑珍的前半生,可以用歌声飘四海来形容,而她的后半生则是桃李满天下。有了一定的舞台积累和艺术实践经验,郭淑珍把工作的重心逐渐转向声乐教学。而无论是歌唱还是教学,郭淑珍对待艺术的态度一如既往,始终真诚、严谨与执着。
郭淑珍在教学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中西贯通、科学从教。她在教学中重视基础训练,注重对学生性格、气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方法并养成健康的歌唱心理。她讲究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力,重视教学的針对性和有效性。她常常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以自己对艺术的全心投入感染学生,启发学生用“脑”学习,用“心”歌唱,用“情”动人。学生对此不无感慨:“郭老师是在用心血浇灌我们。”
郭淑珍在三尺讲台一站就是半个多世纪。在她培养的数百名中外学生中,有许多人曾在国内、国际重大声乐比赛中获奖。方初善、邓韵、温燕清、张立萍、王秀芬、韩芝萍、潘淑珍、郑莉、王静、幺红、郑绪岚、李国玲、柯绿娃、吴碧霞、孙砾等人已成为享誉国内乃至世界乐坛的优秀歌唱家,而她早期的学生孟玲,则又培养出了张宏伟、刘和刚等多名CCTV全国青年电视大奖赛获奖选手。
妙手回春的声乐“神医”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郭淑珍凭借自己丰富的舞台实践和教学经验曾做出了许多在声乐界引起轰动的事情,这其中就包括她为两位已在声乐界小有名气的学生改变声部和唱法的传奇故事。
吴碧霞原本是中国音乐学院的一名民族声乐专业学生,年纪轻轻即已蜚声歌坛。她在攻读硕士学位时,导师金铁霖教授希望她能够接受一些美声训练,让她求教于郭淑珍。郭淑珍听了她的演唱,对其嗓音条件进行考查、分析,凭借自己多年的执教经验,认为她由民族声乐唱法改为美声唱法效果会更好。在郭淑珍的精心调教下,吴碧霞学习美声唱法不到两年,2000年11月在第一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中就夺冠并获得“最佳中国作品演奏奖”,之后又连续在第八届西班牙比尔巴厄国际声乐比赛(2000年,第一名)、第四届波兰玛纽什卡国际声乐比赛(2001年,第二名)和“第十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2002年6月,声乐组别银奖)等一系列国际声乐比赛中取得骄人成绩。如今她已成为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的一名专业教师。
郭淑珍的另一个传奇故事是她把著名歌唱家邓韵的花腔女高音改为了女中音。上世纪70年代初,广州军区歌舞团的独唱演员邓韵以一曲花腔女高音《毛主席关心咱山里人》而崭露头角。但是,赞美之声并不能掩盖她心中难言的痛苦。她唱了多年的女高音,越唱越吃力,原来患了严重的职业病——双侧声带小结,每次演出完她都要休息两天才能再唱。为此,邓韵曾一度失去歌唱的信心,多次打报告请求改行。后来她托人找到郭淑珍,希望能成为她的学生。郭老师起先并没有答应,因为她觉得邓韵已是一名较为成熟的歌唱演员,而重新调整演唱方法,不知最后的效果会怎样。面对郭淑珍的顾虑和犹豫,邓韵软磨硬泡坚持了很长时间,直到郭老师把她收入门下。经过对邓韵的观察,郭淑珍坦率地指出:“你的声音条件不错,但不会唱,发声有问题。”郭老师首先纠正邓韵的演唱方法,对她施以科学的发声训练。半年后,邓韵的喉门打开了,共鸣位置找到了,呼吸通顺了,声音宽厚了,歌唱起来不再痛苦了,更显露出自己的声音本质。根据听觉经验,郭老师判断她应是女中音,于是便带她去做嗓音检查,检查结果表明,邓韵的声带结构确实属于女中音。因此,郭老师建议她改声部。这一举措在当时的声乐界引起一片哗然。郭淑珍在恩师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的支持下,顶住舆论的压力,继续对邓韵进行艰苦的训练。邓韵与郭老师密切合作,逐步克服了生理和心理的障碍。经过技术上的重新改造,当邓韵以女中音的身份重新登台演唱时,面貌焕然一新。她惊喜地感到自己的歌唱自如了,音色有了光泽,音域也明显增宽,众人惊叹不已。邓韵逢人便说:“是郭老师给了我第二次艺术生命。”后来她成功地成为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的签约演员。
声乐教学科学化的探路者
声部确定是声乐教学中最基础的内容,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学生声部定位有误呢?郭淑珍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声乐教学缺乏科学的态度。由于音乐传承的特殊性,音乐表演教学比较偏重感性和经验,也就是所谓的“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特别是对于声乐专业来讲,歌唱者的乐器就是他们的身体,这个“人体乐器”涉及身体的多个器官和部位,而且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往往更偏重于感觉和经验,教师习惯以自己的听觉判断学生的演唱,而学生则凭着自己的感觉和爱好歌唱,这就很容易引起误判。郭淑珍认为,声乐表演也是一门科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声乐界有一个误区,就是唱得越高越好。许多年轻人都想一“高”成名,“而往高里唱毁了很多人”。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只是凭自己的感觉和爱好在演唱,有的甚至接受了不正确的训练,盲目的或不正确的演唱方法,往往使歌唱者自身原有的自然条件遭到掩盖。而如果教师只凭经验来听,所获得的该学生的音域、音色和换声区的听觉印象,有可能并非学生的真实情况,而是一种假象,容易引起声部的错判。这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甚至会葬送演唱者的艺术生命。
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也为了让其他教师避免重蹈覆辙,郭淑珍将自己在“声部判断及其训练”方面的教学经验加以梳理总结。她认为声部确定有4个步骤:第一是纠正演唱方法,使演唱者显现出自己的声音本质。第二是听觉判断。当学生的演唱方法正确以后,教师要反复听辨学生的音域、音色、换气点,初步判断出学生的声部属性以及正确的音域范围。第三是临床检查。通过嗓音医学手段检查了解演唱者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第四是综合分析。根据听觉经验的判断和临床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将听觉审美经验和医学科学数据有机结合,最终确定其声部属性。而一旦确定学生的声部需要调整,就要严格监督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观念和听觉审美上的障碍。
“声部判断及其训练”是郭淑珍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改以往声乐教学片面强调听觉经验的弊端,迈出了声乐教学与艺术嗓音医学相结合的重要一步,使声部确定这一关系教学成败和演唱者艺术生命的关键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这一教学成果在1997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郭淑珍不仅专心于自己的声乐教学,作为声歌系声乐教研室主任,她还在学科建设上投入了大量心血。年轻教师的培养,歌剧的排演和青年合唱团的创建……这些关乎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她都了然于心,亲历亲为。她一直对歌剧情有独钟,因为它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艺术实力。但排演歌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连正规的国家歌剧院也不敢轻易排演。但郭淑珍不畏困难,带领学生排演了《莱托的仁慈》《茶花女》《魔笛》《蝴蝶夫人》和《奥涅金》等多部歌剧。剧组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多个城市演出,受到业内人士和广大观众的好评。特别是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联合打造的《奥涅金》,继去年年底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第九届音乐节压轴大戏在北京天桥剧场连演4场之后,又于今年元月远赴莫斯科演出多场。这是中国人首次用俄文演唱俄国歌剧。俄文的发音非常难,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俄文的发音,郭淑珍从字母开始教他们。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艰苦训练,学生的演出得到了俄罗斯专家和观众的赞誉。当地音乐权威夸赞中国学生吐字清楚,声乐训练水平高。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称赞学生:“给祖国争了光。”
80岁,有人老态龙钟,有人老当益壮。事实上年龄只是一个数字,真正的区别是心态。翻开郭淑珍的荣誉簿,一个个光荣的称号和奖项令人赞叹:1989年获全国首届金唱片奖,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及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获宝钢教育基金全国优秀教师特等奖;1997年获教育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5年被評为全国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获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9年获得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此外,她还曾获得国际传记中心颁发的“20世纪成就奖”及“国际人士奖”。
从乐从教60余载,荣誉满身、桃李满天下,但郭淑珍没有歇下来、退下来。在回国任教之日她曾告诫自己:“要对得起事业,对得起自己,把自己的东西贡献出来,这是最大的幸福。”正因为如此,工作带给她幸福和快乐,歌唱让她永远年轻!
(作者单位:中央音乐学院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常 晶]
但学院的晚辈们私下里都叫她“郭老太太”,这其中有景仰之情,更有喜爱之意。“郭老太太”的直率、厉害是出了名的,而“郭老太太”的可敬、可亲也是人人皆知的。
其实在中央音乐学院年愈八旬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的老教授并不鲜见,但如郭淑珍教授一般精力旺盛,为自己所钟爱的声乐教育事业不停奔忙的则是少数。
喝“洋墨水”的民族歌唱家
音乐表演艺术具有较强的技艺性和实践性,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技艺和舞台实践经验,自己首先就应该是一位出色的表演艺术家。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教授曾以一首《黄河怨》享誉全国。那曲悲愤凄美、如泣如诉的歌,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
1947年,郭淑珍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随美籍教师汉斯夫人学习声乐。1949年10月,她同艺专音乐系一起并入新成立的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沈湘教授。1952年她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翌年,作为国家选派的第一批留苏的调干学生,赴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歌剧与音乐会演唱,师从原苏联人民艺术家卡杜尔斯卡亚。留学期间,她成功主演了世界著名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和《绣花女》,受到当地权威专家和媒体的好评。同时,她还在第五届(1955年)、第六届(1957年)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古典歌曲比赛中,分获三等奖和一等奖(金质奖章)。1958年,她以优等生的成绩毕业并荣获“歌剧和音乐会优秀歌唱家”称号。她的名字被刻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金榜上,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音乐家。
1959年,郭淑珍载誉归国回校执教并成为中央歌剧舞剧院的歌唱演员。除了教学,她长期活跃在音乐舞台,在国内多个城市举办独唱音乐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她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中国青年音乐家演出团等赴欧洲、美洲、亚洲多个国家和我国港澳地区演出,好评如潮。她为电台、唱片社录制了许多音乐节目和唱片,担任了多个国内外重大声乐比赛的评委和评委会主席。
郭淑珍虽然学的是美声唱法,喝的是“洋墨水”,但一直非常重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她认为,声乐表演和教学不应该有狭隘的民族概念,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虽然有所不同,但艺术是相通的。她早年曾演唱过许多中外艺术歌曲、歌剧及民歌,特别是《黄河怨》《玫瑰三愿》等中国歌曲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郭淑珍借鉴中国传统声乐技法,根据中国语言的声韵特点,创造性地解决了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时普遍存在的发声、吐字和行腔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她的演唱吐字清晰,融情于声,声情并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她曾在中南海为毛主席演唱歌剧《小二黑结婚》中的著名唱段,也曾以一首怀念周总理的歌曲《敬爱的周总理》令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泪流满面。小泽征尔后来在接受香港《大公报》采访时激动地说:“这位女高音的独唱,与其说是追悼一位政府高级官员,毋宁说是比丧失了自己的父亲还要悲恸……郭淑珍的表现力在中国音乐家中达到了最高的水平。”这一段话记录在《小泽征尔谈中国乐坛》中。
郭淑珍的前半生,可以用歌声飘四海来形容,而她的后半生则是桃李满天下。有了一定的舞台积累和艺术实践经验,郭淑珍把工作的重心逐渐转向声乐教学。而无论是歌唱还是教学,郭淑珍对待艺术的态度一如既往,始终真诚、严谨与执着。
郭淑珍在教学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中西贯通、科学从教。她在教学中重视基础训练,注重对学生性格、气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方法并养成健康的歌唱心理。她讲究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力,重视教学的針对性和有效性。她常常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以自己对艺术的全心投入感染学生,启发学生用“脑”学习,用“心”歌唱,用“情”动人。学生对此不无感慨:“郭老师是在用心血浇灌我们。”
郭淑珍在三尺讲台一站就是半个多世纪。在她培养的数百名中外学生中,有许多人曾在国内、国际重大声乐比赛中获奖。方初善、邓韵、温燕清、张立萍、王秀芬、韩芝萍、潘淑珍、郑莉、王静、幺红、郑绪岚、李国玲、柯绿娃、吴碧霞、孙砾等人已成为享誉国内乃至世界乐坛的优秀歌唱家,而她早期的学生孟玲,则又培养出了张宏伟、刘和刚等多名CCTV全国青年电视大奖赛获奖选手。
妙手回春的声乐“神医”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郭淑珍凭借自己丰富的舞台实践和教学经验曾做出了许多在声乐界引起轰动的事情,这其中就包括她为两位已在声乐界小有名气的学生改变声部和唱法的传奇故事。
吴碧霞原本是中国音乐学院的一名民族声乐专业学生,年纪轻轻即已蜚声歌坛。她在攻读硕士学位时,导师金铁霖教授希望她能够接受一些美声训练,让她求教于郭淑珍。郭淑珍听了她的演唱,对其嗓音条件进行考查、分析,凭借自己多年的执教经验,认为她由民族声乐唱法改为美声唱法效果会更好。在郭淑珍的精心调教下,吴碧霞学习美声唱法不到两年,2000年11月在第一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中就夺冠并获得“最佳中国作品演奏奖”,之后又连续在第八届西班牙比尔巴厄国际声乐比赛(2000年,第一名)、第四届波兰玛纽什卡国际声乐比赛(2001年,第二名)和“第十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2002年6月,声乐组别银奖)等一系列国际声乐比赛中取得骄人成绩。如今她已成为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的一名专业教师。
郭淑珍的另一个传奇故事是她把著名歌唱家邓韵的花腔女高音改为了女中音。上世纪70年代初,广州军区歌舞团的独唱演员邓韵以一曲花腔女高音《毛主席关心咱山里人》而崭露头角。但是,赞美之声并不能掩盖她心中难言的痛苦。她唱了多年的女高音,越唱越吃力,原来患了严重的职业病——双侧声带小结,每次演出完她都要休息两天才能再唱。为此,邓韵曾一度失去歌唱的信心,多次打报告请求改行。后来她托人找到郭淑珍,希望能成为她的学生。郭老师起先并没有答应,因为她觉得邓韵已是一名较为成熟的歌唱演员,而重新调整演唱方法,不知最后的效果会怎样。面对郭淑珍的顾虑和犹豫,邓韵软磨硬泡坚持了很长时间,直到郭老师把她收入门下。经过对邓韵的观察,郭淑珍坦率地指出:“你的声音条件不错,但不会唱,发声有问题。”郭老师首先纠正邓韵的演唱方法,对她施以科学的发声训练。半年后,邓韵的喉门打开了,共鸣位置找到了,呼吸通顺了,声音宽厚了,歌唱起来不再痛苦了,更显露出自己的声音本质。根据听觉经验,郭老师判断她应是女中音,于是便带她去做嗓音检查,检查结果表明,邓韵的声带结构确实属于女中音。因此,郭老师建议她改声部。这一举措在当时的声乐界引起一片哗然。郭淑珍在恩师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的支持下,顶住舆论的压力,继续对邓韵进行艰苦的训练。邓韵与郭老师密切合作,逐步克服了生理和心理的障碍。经过技术上的重新改造,当邓韵以女中音的身份重新登台演唱时,面貌焕然一新。她惊喜地感到自己的歌唱自如了,音色有了光泽,音域也明显增宽,众人惊叹不已。邓韵逢人便说:“是郭老师给了我第二次艺术生命。”后来她成功地成为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的签约演员。
声乐教学科学化的探路者
声部确定是声乐教学中最基础的内容,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学生声部定位有误呢?郭淑珍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声乐教学缺乏科学的态度。由于音乐传承的特殊性,音乐表演教学比较偏重感性和经验,也就是所谓的“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特别是对于声乐专业来讲,歌唱者的乐器就是他们的身体,这个“人体乐器”涉及身体的多个器官和部位,而且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往往更偏重于感觉和经验,教师习惯以自己的听觉判断学生的演唱,而学生则凭着自己的感觉和爱好歌唱,这就很容易引起误判。郭淑珍认为,声乐表演也是一门科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声乐界有一个误区,就是唱得越高越好。许多年轻人都想一“高”成名,“而往高里唱毁了很多人”。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只是凭自己的感觉和爱好在演唱,有的甚至接受了不正确的训练,盲目的或不正确的演唱方法,往往使歌唱者自身原有的自然条件遭到掩盖。而如果教师只凭经验来听,所获得的该学生的音域、音色和换声区的听觉印象,有可能并非学生的真实情况,而是一种假象,容易引起声部的错判。这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甚至会葬送演唱者的艺术生命。
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也为了让其他教师避免重蹈覆辙,郭淑珍将自己在“声部判断及其训练”方面的教学经验加以梳理总结。她认为声部确定有4个步骤:第一是纠正演唱方法,使演唱者显现出自己的声音本质。第二是听觉判断。当学生的演唱方法正确以后,教师要反复听辨学生的音域、音色、换气点,初步判断出学生的声部属性以及正确的音域范围。第三是临床检查。通过嗓音医学手段检查了解演唱者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第四是综合分析。根据听觉经验的判断和临床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将听觉审美经验和医学科学数据有机结合,最终确定其声部属性。而一旦确定学生的声部需要调整,就要严格监督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观念和听觉审美上的障碍。
“声部判断及其训练”是郭淑珍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改以往声乐教学片面强调听觉经验的弊端,迈出了声乐教学与艺术嗓音医学相结合的重要一步,使声部确定这一关系教学成败和演唱者艺术生命的关键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这一教学成果在1997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郭淑珍不仅专心于自己的声乐教学,作为声歌系声乐教研室主任,她还在学科建设上投入了大量心血。年轻教师的培养,歌剧的排演和青年合唱团的创建……这些关乎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她都了然于心,亲历亲为。她一直对歌剧情有独钟,因为它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艺术实力。但排演歌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连正规的国家歌剧院也不敢轻易排演。但郭淑珍不畏困难,带领学生排演了《莱托的仁慈》《茶花女》《魔笛》《蝴蝶夫人》和《奥涅金》等多部歌剧。剧组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多个城市演出,受到业内人士和广大观众的好评。特别是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联合打造的《奥涅金》,继去年年底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第九届音乐节压轴大戏在北京天桥剧场连演4场之后,又于今年元月远赴莫斯科演出多场。这是中国人首次用俄文演唱俄国歌剧。俄文的发音非常难,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俄文的发音,郭淑珍从字母开始教他们。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艰苦训练,学生的演出得到了俄罗斯专家和观众的赞誉。当地音乐权威夸赞中国学生吐字清楚,声乐训练水平高。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称赞学生:“给祖国争了光。”
80岁,有人老态龙钟,有人老当益壮。事实上年龄只是一个数字,真正的区别是心态。翻开郭淑珍的荣誉簿,一个个光荣的称号和奖项令人赞叹:1989年获全国首届金唱片奖,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及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获宝钢教育基金全国优秀教师特等奖;1997年获教育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5年被評为全国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获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9年获得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此外,她还曾获得国际传记中心颁发的“20世纪成就奖”及“国际人士奖”。
从乐从教60余载,荣誉满身、桃李满天下,但郭淑珍没有歇下来、退下来。在回国任教之日她曾告诫自己:“要对得起事业,对得起自己,把自己的东西贡献出来,这是最大的幸福。”正因为如此,工作带给她幸福和快乐,歌唱让她永远年轻!
(作者单位:中央音乐学院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常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