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位大学生大学期间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导师,承担着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重大责任。然而承担着如此重要使命的辅导员队伍,却有着令人尴尬的处境与无可名状的茫然。他们的身份边缘化,出路边缘化,在高校中处于一种“辅的”尴尬境地。
【关键词】辅导员困境展望
一、辅导员身份的边缘化
在一些高校中,有人认为“专业上不去的教师才来搞辅导员工作”,辅导员在高校更多地就是扮演“办事员、收费员、勤杂工、保姆”等角色。在学校,他们是一群“特殊”的人,学生称他们为“老师”;但在教师眼里,他们只是管着一群“小孩子”的“大孩子”,很多辅导员戏称自己为校园里的“夹心层”。缺乏职业认同,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辅导员们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学校通知各项事情、负责签名点到、查寝室、安排班级活动……在很多人眼里,这些都是辅导员每天的工作,就好像一位“保姆”,每天为学生生活而忙碌奔波;学生学习生活遇到问题了,常常会想到“打电话问问辅导员”,老师上课发现班上出勤率不高,也会想到“向辅导员反映”,学校各部门有事情通知学生,也会首先想到“让辅导员通知”。 作为一名辅导员经常会两面受气。课堂上学生出问题了,上课的老师会找到辅导员,抱怨班级纪律不好、学风不好。晚上班上有学生晚归,保卫处也会通知辅导员去接学生,说辅导员管理不到位。好像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辅导员都有责任。
辅导员这种“辅”的身份,使得这个群体被边缘化。
二、辅导员出路的边缘化
尽管相关政策及文件对于辅导员的职业有了比较全面、准确的表述,但具体到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由于承担了过多的事务性工作,很少有充裕的时间开展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科研工作更是有心无力,造成专业荒废。其实,绝大多数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已经将硕士研究生学历并且获得硕士学位作为基本条件,部分高校甚至对于应聘者本科及研究生阶段所就读高校的级别有明确的要求,这样可以保证辅导员队伍的高学历化与高素质化,但从事此项工作后,导致相当一部分具有一定科研潜质的优秀硕士每天陷于繁琐的行政工作而被埋没掉,与专任教师在学术方面的差距加速拉大。而且只要与学生相关的工作,都会由辅导员负责办理,造成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却又无一精通的尴尬处境。即使有时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亦有心无力。
辅导员被定位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无充裕的时间,也无足够的能力来从事此项工作;辅导员将主要精力用于处理各种行政事务,却没有明确的工作范围,责任无限扩大,既不像教师,与一般的管理人员也有差别;辅导员拥有较高学历,却不能从事教学与科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职工作也没有明显的作用,凡此种种,造成辅导员的职业定位模糊不清。
辅导员具有的双重身份并没有为其发展带来良好的境遇,相反,无论是评聘职称,还是晋升行政职务,辅导员队伍都是弱势群体。原因在于:首先,评审职称,看重的教学量和科研成果,从整体来看,该队伍的科研能力偏低,造成在课题申报及论文写作方面存在困难,到了中级职称后,向上发展便遇到瓶颈。其次,在晋升行政职务方面,也存在困难。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受体制机制等问题的影响和制约,管理岗位很有限,且在目前的情况下,人员流动高度不畅。同时,高校也为辅导员的行政级别的晋升设置了较高的要求,且受各种因素的干扰,辅导员一般晋升到副科级、正科级就很难再有进步,即使继续晋升,也仅局限在本系统内,很难交流到其他系统,干部晋升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三,部分辅导员具有转岗至专任教师的意向,但难度很大。辅导员群体主要是硕士,而如今高校专任教师基本已经博士化,且需具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因此,辅导员如想转岗至教研岗位,攻读博士学位是必须的。但是,根据相关文件和政策的规定,辅导员只能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类的博士研究生,无法承接原有专业,或者自由选择专业,即便如此,部分高校出于稳定学生工作队伍群体的需要,并不鼓励辅导员进一步深造,导致这条发展路径并不畅通;最后,部分高校观念陈旧,无法充分认识到辅导员群体对于高校发展,乃至日常运转的重要意义,重视只是停留在文件和口头,片面强调能够迅速带来成效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对以辅导员为主的学生工作群体存在偏见,甚至歧视,一味要求辅导员为专任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单向服务,忽视后者对于辅导员在提高科研和学术水平方面的反哺,并未真正将辅导员群体的可持续发展纳入学校工作的重心。
三、辅导员未来展望
辅导员的主要任务在于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不应该把重心放在事务性工作上,而如今的情况恰恰相反,辅导员承担了过多的与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性不大或者根本不相关的工作,无暇开展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现象在大部分高校普遍存在。因此,有必要理顺辅导员与各个行政部门的关系,明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严格界定工作范围,将部分工作有效分流至其他部门进行办理,必要的时候,可以调整、增设相关职能部门或者人员,将辅导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根据部分高校探索的经验,选拔部分有学生工作热情的专任教师担任行政班班主任,分担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同时有效弥补辅导员在对于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方面的不足,促进专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于将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工作中,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同时,此举措亦可有效提高学生工作的成效,因为班主任这一职位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始终存在,学生对于这种管理方式比较习惯和适应,存在天然的亲切感,相对于辅导员所面对的众多学生,班主任的工作对象一般只是一个行政班级的30余人,在学生干部选拔、举办活动、党团建设等工作中显得更为游刃有余,且担任班主任的专业课教师一般具有较为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对于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未必比辅导员更为劣势。通过此种方式,开辟了高校业务系统和学生工作系统合作育人的新途径,取长补短,不仅增加了不同系统工作人员的相互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辅导员困境展望
一、辅导员身份的边缘化
在一些高校中,有人认为“专业上不去的教师才来搞辅导员工作”,辅导员在高校更多地就是扮演“办事员、收费员、勤杂工、保姆”等角色。在学校,他们是一群“特殊”的人,学生称他们为“老师”;但在教师眼里,他们只是管着一群“小孩子”的“大孩子”,很多辅导员戏称自己为校园里的“夹心层”。缺乏职业认同,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辅导员们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学校通知各项事情、负责签名点到、查寝室、安排班级活动……在很多人眼里,这些都是辅导员每天的工作,就好像一位“保姆”,每天为学生生活而忙碌奔波;学生学习生活遇到问题了,常常会想到“打电话问问辅导员”,老师上课发现班上出勤率不高,也会想到“向辅导员反映”,学校各部门有事情通知学生,也会首先想到“让辅导员通知”。 作为一名辅导员经常会两面受气。课堂上学生出问题了,上课的老师会找到辅导员,抱怨班级纪律不好、学风不好。晚上班上有学生晚归,保卫处也会通知辅导员去接学生,说辅导员管理不到位。好像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辅导员都有责任。
辅导员这种“辅”的身份,使得这个群体被边缘化。
二、辅导员出路的边缘化
尽管相关政策及文件对于辅导员的职业有了比较全面、准确的表述,但具体到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由于承担了过多的事务性工作,很少有充裕的时间开展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科研工作更是有心无力,造成专业荒废。其实,绝大多数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已经将硕士研究生学历并且获得硕士学位作为基本条件,部分高校甚至对于应聘者本科及研究生阶段所就读高校的级别有明确的要求,这样可以保证辅导员队伍的高学历化与高素质化,但从事此项工作后,导致相当一部分具有一定科研潜质的优秀硕士每天陷于繁琐的行政工作而被埋没掉,与专任教师在学术方面的差距加速拉大。而且只要与学生相关的工作,都会由辅导员负责办理,造成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却又无一精通的尴尬处境。即使有时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亦有心无力。
辅导员被定位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无充裕的时间,也无足够的能力来从事此项工作;辅导员将主要精力用于处理各种行政事务,却没有明确的工作范围,责任无限扩大,既不像教师,与一般的管理人员也有差别;辅导员拥有较高学历,却不能从事教学与科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职工作也没有明显的作用,凡此种种,造成辅导员的职业定位模糊不清。
辅导员具有的双重身份并没有为其发展带来良好的境遇,相反,无论是评聘职称,还是晋升行政职务,辅导员队伍都是弱势群体。原因在于:首先,评审职称,看重的教学量和科研成果,从整体来看,该队伍的科研能力偏低,造成在课题申报及论文写作方面存在困难,到了中级职称后,向上发展便遇到瓶颈。其次,在晋升行政职务方面,也存在困难。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受体制机制等问题的影响和制约,管理岗位很有限,且在目前的情况下,人员流动高度不畅。同时,高校也为辅导员的行政级别的晋升设置了较高的要求,且受各种因素的干扰,辅导员一般晋升到副科级、正科级就很难再有进步,即使继续晋升,也仅局限在本系统内,很难交流到其他系统,干部晋升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三,部分辅导员具有转岗至专任教师的意向,但难度很大。辅导员群体主要是硕士,而如今高校专任教师基本已经博士化,且需具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因此,辅导员如想转岗至教研岗位,攻读博士学位是必须的。但是,根据相关文件和政策的规定,辅导员只能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类的博士研究生,无法承接原有专业,或者自由选择专业,即便如此,部分高校出于稳定学生工作队伍群体的需要,并不鼓励辅导员进一步深造,导致这条发展路径并不畅通;最后,部分高校观念陈旧,无法充分认识到辅导员群体对于高校发展,乃至日常运转的重要意义,重视只是停留在文件和口头,片面强调能够迅速带来成效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对以辅导员为主的学生工作群体存在偏见,甚至歧视,一味要求辅导员为专任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单向服务,忽视后者对于辅导员在提高科研和学术水平方面的反哺,并未真正将辅导员群体的可持续发展纳入学校工作的重心。
三、辅导员未来展望
辅导员的主要任务在于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不应该把重心放在事务性工作上,而如今的情况恰恰相反,辅导员承担了过多的与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性不大或者根本不相关的工作,无暇开展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现象在大部分高校普遍存在。因此,有必要理顺辅导员与各个行政部门的关系,明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严格界定工作范围,将部分工作有效分流至其他部门进行办理,必要的时候,可以调整、增设相关职能部门或者人员,将辅导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根据部分高校探索的经验,选拔部分有学生工作热情的专任教师担任行政班班主任,分担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同时有效弥补辅导员在对于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方面的不足,促进专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于将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工作中,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同时,此举措亦可有效提高学生工作的成效,因为班主任这一职位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始终存在,学生对于这种管理方式比较习惯和适应,存在天然的亲切感,相对于辅导员所面对的众多学生,班主任的工作对象一般只是一个行政班级的30余人,在学生干部选拔、举办活动、党团建设等工作中显得更为游刃有余,且担任班主任的专业课教师一般具有较为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对于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未必比辅导员更为劣势。通过此种方式,开辟了高校业务系统和学生工作系统合作育人的新途径,取长补短,不仅增加了不同系统工作人员的相互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