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湖州日报》审时度势,努力探寻其舆论引导力提升策略。文章从“耐读性、媒体融合”两方面着手研究,结合湖州日报集团的当下实际提出了“借鉴新媒体‘分众化阅读’创作思维”“重塑采编流程”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舆论引导力提升策略。
关键词 《湖州日报》;舆论引导力;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6-0102-02
近年来,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迅猛发展,新媒体上信息发布的快捷性与传播的广泛性,使舆论引导出现高互动,发散性极强、多级难控的新态势,这给《湖州日报》湖州地区传统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与挑战。
1 《湖州日报》舆论引导力提升个性化路径探析
1.1 着力打造绽放思想光芒的深度报道
表1显示,面对新媒体的强势冲击,《湖州日报》始终坚守着“内容为王”的主阵地,重视新闻报道的深度,新闻报道从现象问题入手,力求独辟蹊径,围绕重大事件、会议、主题活动、节日等题材,在横向上拓展,在纵向上开发,使新闻报道呈现一定的高度、深度、力度,进而形成强势的冲击力与影响力。
1.2 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寻新旧媒体融合之路
在媒介融合之路上,《湖州日报》一直走在融合时代前列,经抽样调查2017年1月1日—2017年5月31日期间日报与湖州发布“两微一端”发布新闻内容发现:围绕地方重要党政会议、主题活动、重要节日等题材,《湖州日报》大力借助湖州发布“两微一端”的新媒体的力量,巧用可视化图表、图片、视频、H5、音频、动画等新媒体传播元素来打造生动的立体新闻报道,显著提高了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对《湖州日报》舆论影响力提升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2 新媒体背景下,《湖州日报》舆论引导力提升路径的现实困境及深层原因
2.1 时政新闻耐读性有待提升
分析2017年1月1日—2017年5月31日时间段内《湖州日报》时政专版深度报道语言风格、行文结构发现:有些评述性报道往往只是将各种材料进行裁剪、罗列,千篇一律实为工作总结,诸如《大道行》系列、《逐梦湖州》系列、《向两会报告》系列等;有的深度报道则是在一个主题之下,将多个只有逻辑上相关的新闻素材进行拼凑,这种主题先行的所谓深度,虽然本质真实却难以充分体现真实,因而也达不到令人信服的“深度”。
机关报,机关化,报道虽准确规范,但机械化、程式化的空话却难免使报道大而空,故作高深,影响了时政专版深度报道该有的顶天立地的高度与深度,故而“耐读”性不强。
2.2 深度融合遭遇体制、资金、技术的瓶颈
融合发展路上体制、资金、技术等壁垒与问题,使得“深度融合”的推动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媒体融合之初,流行“做增量”。湖州日报社创建湖州发布“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也是从“做增量”开始,成立新部门、注入新人才、开发新应用、推出新产品等,“做增量”增强了日报社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信心,但只“做增量”,新舊媒体仍旧各自为政,日报依旧只将湖州发布“两微一端”作为其信息发布平台,只有在重大节点上,才会相互合作打造立体化新闻报道,这样局限的融合产生了明显的弊端——内同质化、资源内耗、重复建设等,致使融合之路越走越迷茫。
面对这种情况,新旧媒体融合急需一场改革寻求新的方向,思索怎样从简单嫁接走向融为一体,把媒体融合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
3 新媒体背景下《湖州日报》舆论引导路径的完善与创新对策
1)时政新闻耐读性与其报道的深度有直接关系,要提升时政新闻的耐读性,必须做到“顶天”跟“立地”,打造令人信服的“深度”。
“顶天”,就笔者认为一定要勤思考、勤学习,“立地”就《湖州日报》地市级党报而言,受众范围局限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想要接地气可以借鉴新媒体“分众化阅读”创作思路,按照深度报道内容的不同,调查、测绘其核心的受众人群画像:弄清它们的喜好、需求,量身打造这部分核心人群所需要的深度报道内容。如此时政版深度报道耐读性才经得住考验。
2)创新体制积极探索推进新旧媒体深度融合。
(1)结合报社实际推行采编流程的再造。但现阶段,《湖州日报》作为地方机关报,资金的压力,建“中央厨房”有了距离感。而借鉴“中央厨房”的启示“再造采编流程”成了《日报》媒体融合亟需重点改造工程。再造采编流程,具体操作如下:新闻采写之前,日报、湖州发布编辑部主编(可以选取当日主编)先根据各平台特征确定采写角度、要求、风格(如同一新闻,双方应有策划、商议的过程)——全媒体采写部负责人拿到各自编辑部采写要求后,按要求挑选、组合记者进行采写,而采写部记者主要任务是采集完整资料,简单的进行新闻编写,然后以同步或最快的速度传给日报与湖州发布的当日编辑——当日编辑拿到资料立马进行二次组稿并进行编辑排版——最后由各自编辑部主编审核发布。简易的采编流程再造同样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
(2)互助合作,提高 “技术”的研发能力。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技术研发与应用始终是核心因素,在此种情况下,加强技术创新已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出于综合考虑日报集团目前采用“人才引进”+“后备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模式最为实用。关于人才引进:鉴于二、三线城市技术人才引进难度大、费用高的问题,建议人才引进初期与有相关技术需求的企业、部门共同合作;等引进人员数适当的时候单独成立技术研发部门甚至扩大到技术研发公司,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抢夺受众市场的同时拓展技术输出相关业务。关于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是推行报校双赢合作,共建新闻学、通信技术学,共同培养技术人才。此方式不仅充分利用了高校人才优势、设备优势(主要指高校融媒体实验室、通信技术实验室),还为高校相关学科教学提供新鲜案列、经验同时也为高校科研提供相关一手数据与材料。
(3)打造微信矩阵,提高互动性。湖州发布新媒体平台一直定位于湖州地区权威政务信息发布平台,单一的政务、服务信息的发布以及实体服务功能的缺乏致使用户对其虽有信任度但却难以产生依赖度,严重影响了其影响力的扩散。为解决这一问题,尝试微信矩阵的建立,湖州发布主号除外,打造一系列风格鲜明、内容各异、不同功能定位的子微信号,来吸引不同需求的受众。同时如果子微信号上,用户社区的运营如果建立了平台与用户、用户与用户的交流气氛,那么互动性自然得到提升,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对受众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张烁.党报记者要“顶天立地”,既有高度又接地气[J].青年记者,2013(9).
[2]严宏伟.微媒体舆论引导[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3]刘东.当好媒体、建全媒体、做跨媒体[J].新闻战线,2016(11):56-58.
关键词 《湖州日报》;舆论引导力;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6-0102-02
近年来,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迅猛发展,新媒体上信息发布的快捷性与传播的广泛性,使舆论引导出现高互动,发散性极强、多级难控的新态势,这给《湖州日报》湖州地区传统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与挑战。
1 《湖州日报》舆论引导力提升个性化路径探析
1.1 着力打造绽放思想光芒的深度报道
表1显示,面对新媒体的强势冲击,《湖州日报》始终坚守着“内容为王”的主阵地,重视新闻报道的深度,新闻报道从现象问题入手,力求独辟蹊径,围绕重大事件、会议、主题活动、节日等题材,在横向上拓展,在纵向上开发,使新闻报道呈现一定的高度、深度、力度,进而形成强势的冲击力与影响力。
1.2 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寻新旧媒体融合之路
在媒介融合之路上,《湖州日报》一直走在融合时代前列,经抽样调查2017年1月1日—2017年5月31日期间日报与湖州发布“两微一端”发布新闻内容发现:围绕地方重要党政会议、主题活动、重要节日等题材,《湖州日报》大力借助湖州发布“两微一端”的新媒体的力量,巧用可视化图表、图片、视频、H5、音频、动画等新媒体传播元素来打造生动的立体新闻报道,显著提高了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对《湖州日报》舆论影响力提升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2 新媒体背景下,《湖州日报》舆论引导力提升路径的现实困境及深层原因
2.1 时政新闻耐读性有待提升
分析2017年1月1日—2017年5月31日时间段内《湖州日报》时政专版深度报道语言风格、行文结构发现:有些评述性报道往往只是将各种材料进行裁剪、罗列,千篇一律实为工作总结,诸如《大道行》系列、《逐梦湖州》系列、《向两会报告》系列等;有的深度报道则是在一个主题之下,将多个只有逻辑上相关的新闻素材进行拼凑,这种主题先行的所谓深度,虽然本质真实却难以充分体现真实,因而也达不到令人信服的“深度”。
机关报,机关化,报道虽准确规范,但机械化、程式化的空话却难免使报道大而空,故作高深,影响了时政专版深度报道该有的顶天立地的高度与深度,故而“耐读”性不强。
2.2 深度融合遭遇体制、资金、技术的瓶颈
融合发展路上体制、资金、技术等壁垒与问题,使得“深度融合”的推动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媒体融合之初,流行“做增量”。湖州日报社创建湖州发布“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也是从“做增量”开始,成立新部门、注入新人才、开发新应用、推出新产品等,“做增量”增强了日报社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信心,但只“做增量”,新舊媒体仍旧各自为政,日报依旧只将湖州发布“两微一端”作为其信息发布平台,只有在重大节点上,才会相互合作打造立体化新闻报道,这样局限的融合产生了明显的弊端——内同质化、资源内耗、重复建设等,致使融合之路越走越迷茫。
面对这种情况,新旧媒体融合急需一场改革寻求新的方向,思索怎样从简单嫁接走向融为一体,把媒体融合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
3 新媒体背景下《湖州日报》舆论引导路径的完善与创新对策
1)时政新闻耐读性与其报道的深度有直接关系,要提升时政新闻的耐读性,必须做到“顶天”跟“立地”,打造令人信服的“深度”。
“顶天”,就笔者认为一定要勤思考、勤学习,“立地”就《湖州日报》地市级党报而言,受众范围局限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想要接地气可以借鉴新媒体“分众化阅读”创作思路,按照深度报道内容的不同,调查、测绘其核心的受众人群画像:弄清它们的喜好、需求,量身打造这部分核心人群所需要的深度报道内容。如此时政版深度报道耐读性才经得住考验。
2)创新体制积极探索推进新旧媒体深度融合。
(1)结合报社实际推行采编流程的再造。但现阶段,《湖州日报》作为地方机关报,资金的压力,建“中央厨房”有了距离感。而借鉴“中央厨房”的启示“再造采编流程”成了《日报》媒体融合亟需重点改造工程。再造采编流程,具体操作如下:新闻采写之前,日报、湖州发布编辑部主编(可以选取当日主编)先根据各平台特征确定采写角度、要求、风格(如同一新闻,双方应有策划、商议的过程)——全媒体采写部负责人拿到各自编辑部采写要求后,按要求挑选、组合记者进行采写,而采写部记者主要任务是采集完整资料,简单的进行新闻编写,然后以同步或最快的速度传给日报与湖州发布的当日编辑——当日编辑拿到资料立马进行二次组稿并进行编辑排版——最后由各自编辑部主编审核发布。简易的采编流程再造同样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
(2)互助合作,提高 “技术”的研发能力。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技术研发与应用始终是核心因素,在此种情况下,加强技术创新已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出于综合考虑日报集团目前采用“人才引进”+“后备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模式最为实用。关于人才引进:鉴于二、三线城市技术人才引进难度大、费用高的问题,建议人才引进初期与有相关技术需求的企业、部门共同合作;等引进人员数适当的时候单独成立技术研发部门甚至扩大到技术研发公司,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抢夺受众市场的同时拓展技术输出相关业务。关于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是推行报校双赢合作,共建新闻学、通信技术学,共同培养技术人才。此方式不仅充分利用了高校人才优势、设备优势(主要指高校融媒体实验室、通信技术实验室),还为高校相关学科教学提供新鲜案列、经验同时也为高校科研提供相关一手数据与材料。
(3)打造微信矩阵,提高互动性。湖州发布新媒体平台一直定位于湖州地区权威政务信息发布平台,单一的政务、服务信息的发布以及实体服务功能的缺乏致使用户对其虽有信任度但却难以产生依赖度,严重影响了其影响力的扩散。为解决这一问题,尝试微信矩阵的建立,湖州发布主号除外,打造一系列风格鲜明、内容各异、不同功能定位的子微信号,来吸引不同需求的受众。同时如果子微信号上,用户社区的运营如果建立了平台与用户、用户与用户的交流气氛,那么互动性自然得到提升,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对受众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张烁.党报记者要“顶天立地”,既有高度又接地气[J].青年记者,2013(9).
[2]严宏伟.微媒体舆论引导[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3]刘东.当好媒体、建全媒体、做跨媒体[J].新闻战线,2016(1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