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否能够有效地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决定了一个人在学习、工作等等活动中的效率高低。而注意力的发展,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作为父母,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听一听心理学专家的说法与建议。
当你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中寻找自己需要的商品时,你的注意力在指导你的搜寻过程;
当你在课堂上无视窗外的噪音,仔细聆听老师的讲解时,你的注意力在指导你的抑制过程;
当你需要通过多个QQ窗口,同时和几个人聊天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在指导你的分配过程。
如果把我们每个人的头脑比作一个纷纷攘攘的大舞台,那么,注意力就是那盏紧紧跟随主角的探照灯,帮助我们确认那些最关键、最需要优先处理的信息。每一个人,每一天都要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声音、光线、热量等等刺激都会通过感官进入到我们的大脑之中。在如此纷繁的信息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最重要的,最需要我们的头脑进行处理。专注,能帮助我们挑选出最为重要的信息,然后加以格外地关注。
0~2岁小宝宝的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
妈妈的困惑
宝宝刚刚5个月,虎头虎脑的。他醒着的时候,黑溜溜的大眼睛总是好奇地东瞧瞧西看看,看到我们冲他笑,自己也会甜甜地还以笑容;看到新奇的玩具,更是会目不转睛地紧盯着,甚至伸出小手去摸一摸、抓一抓。我每天在宝宝醒着的时间都跟他说话,告诉他每一件东西的名字。他爸却有些怀疑:孩子这么小,跟他说话,有什么用吗?(铭杰妈妈,儿子5个月)
给父母的建议
研究表明,在这一阶段,以下几种活动对宝宝的注意力发展有重大影响:
指引(Pointing) 用手指或其他姿势来引导宝宝将注意力聚焦到某一个物体上,或者是朝向某一个方向。这种指引还可以用于引导宝宝把注意力从一个物体或方向转移到另一个。
展示(Showing) 拿着一个物体,在宝宝眼前来回移动,通过移动物体来吸引宝宝的注意。
演示(Demonstrating) 有目的地演示如何使用某物体,比如,在宝宝面前演示如何用梳子给一个娃娃梳头。
运动(Acting) 在带着宝宝做某种动作的同时,讲出这个动作的名字,比如每次举起宝宝的时候就说:“起來。”
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宝宝进入到专注的状态,而且这些活动不仅仅强调了需要关注的物体,还凸显了人与物体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宝宝发展更高层次的注意。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关注宝宝的表情,从而判断自己是否获得了他的关注。如果发现宝宝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失去了兴趣,可以通过变化活动的类型来重新获得宝宝的关注。
2~4岁关注父母关注的事情
妈妈的困惑
姬玉是爸爸的跟屁虫,爸爸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还不停地抓着爸爸的手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就算是姬玉正在自己玩的时候,一旦听到我们说话,就会乐颠颠地跑过来,问东问西。小孩子这样会不会有点太“八卦”了?(姬玉妈妈,女儿2岁半)
心理学家如何说
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他们更多地通过“共同注意”机制来进行学习。在孩子们获得语言能力之前,他们就已经能够读懂父母的动作。孩子们会根据父母的目光、姿势来判断父母的“意下如何”。有研究表明,共同注意机制对孩子们的语言学习有重要意义,比如母亲注意到一本书,孩子通过共同注意随之关注同一个目标,这时如果母亲说出“书”这个词,孩子就能够把语音和物体联系起来,学会“书”这个词语。
给父母的建议
“共同注意”机制的核心在于孩子与父母的互动,所以,这一阶段需要你增加和孩子的有效互动。
1.与孩子共同游戏的时候,蹲下身来,让自己和孩子尽量处于同一高度,方便他了解家长的注视点。
2.和孩子一起玩玩具的时候,父母可以评论一下玩具,也可以在玩的时候,给动作加上配音,或者玩一些会随着动作发声的玩具,比如小钢琴等音乐玩具。这些声音线索可以帮助孩子注意到父母的行动,促进共同注意的建立。
3.让孩子多动手,多参与互动的活动,比如一起玩玩具,一起翻书阅读,一起运动等等。
相关链接:什么是“共同注意”
“共同注意”是指孩子们在与成人的互动中,参照他人提供的信息(包括言语以及非言语的目光、姿态、动作等),确定对方的注视点并调整自己的注意焦点,以便与对方同时关注其他物体或事件的能力。换句话说,孩子们学会了关注家长所关注的物体或事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4~6岁分心是正常的
妈妈的困惑
我的孩子在幼儿园上中班,幼儿园老师说他有些调皮,常常在课堂活动的时候乱跑,不听老师的指导。他是不是有多动症?(彭英妈妈,儿子5岁)
心理学家如何说
4~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已经发展出比较完备的注意能力,但他们还不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高度注意。所以这个年龄的孩子会表现出好动的天性,无论干什么都很容易分心。这种现象其实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会随着孩子们进一步的成长而逐渐改善。
给父母的建议
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注意力维持的时间长短是由生活、学习习惯决定的。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方法,逐步地增强孩子们的专注水平。
保持生活的规律性
习惯的养成本身就依赖于其他习惯,如果家长和孩子的生活本来就一团乱麻,很难想象孩子能够从中学会一些好的习惯。稳定的生活习惯,定时起床、睡觉、吃饭能够给孩子们带来秩序感,从而为养成其他良好习惯打下基础。
足够的玩耍空间和时间,让孩子尽情释放自己的精力
但不应该在某一个空间或时间段提供过多的玩具。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肯定会因为过多的玩具而分心。
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疲劳会降低孩子们控制自己注意与行为的能力,加剧孩子们的分心和冲动行为。
安静的环境
有意识地避免自己的孩子经常去那些过分喧闹、信息过剩的环境,比如拥挤的商场或嘈杂的餐厅等。
立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这个年龄的孩子好动的天性使得他们不可能接受太多条规矩,但家长应该保证持续一致地坚持有限的几条规矩。这样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遵守规范的基本信念。
放弃过高的期待
没必要期待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安静的乖孩子。培养注意力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如果一个好动的孩子突然间变得安静的话,那恐怕不是个好信号。
(摘自《父母必读》)
当你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中寻找自己需要的商品时,你的注意力在指导你的搜寻过程;
当你在课堂上无视窗外的噪音,仔细聆听老师的讲解时,你的注意力在指导你的抑制过程;
当你需要通过多个QQ窗口,同时和几个人聊天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在指导你的分配过程。
如果把我们每个人的头脑比作一个纷纷攘攘的大舞台,那么,注意力就是那盏紧紧跟随主角的探照灯,帮助我们确认那些最关键、最需要优先处理的信息。每一个人,每一天都要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声音、光线、热量等等刺激都会通过感官进入到我们的大脑之中。在如此纷繁的信息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最重要的,最需要我们的头脑进行处理。专注,能帮助我们挑选出最为重要的信息,然后加以格外地关注。
0~2岁小宝宝的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
妈妈的困惑
宝宝刚刚5个月,虎头虎脑的。他醒着的时候,黑溜溜的大眼睛总是好奇地东瞧瞧西看看,看到我们冲他笑,自己也会甜甜地还以笑容;看到新奇的玩具,更是会目不转睛地紧盯着,甚至伸出小手去摸一摸、抓一抓。我每天在宝宝醒着的时间都跟他说话,告诉他每一件东西的名字。他爸却有些怀疑:孩子这么小,跟他说话,有什么用吗?(铭杰妈妈,儿子5个月)
给父母的建议
研究表明,在这一阶段,以下几种活动对宝宝的注意力发展有重大影响:
指引(Pointing) 用手指或其他姿势来引导宝宝将注意力聚焦到某一个物体上,或者是朝向某一个方向。这种指引还可以用于引导宝宝把注意力从一个物体或方向转移到另一个。
展示(Showing) 拿着一个物体,在宝宝眼前来回移动,通过移动物体来吸引宝宝的注意。
演示(Demonstrating) 有目的地演示如何使用某物体,比如,在宝宝面前演示如何用梳子给一个娃娃梳头。
运动(Acting) 在带着宝宝做某种动作的同时,讲出这个动作的名字,比如每次举起宝宝的时候就说:“起來。”
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宝宝进入到专注的状态,而且这些活动不仅仅强调了需要关注的物体,还凸显了人与物体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宝宝发展更高层次的注意。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关注宝宝的表情,从而判断自己是否获得了他的关注。如果发现宝宝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失去了兴趣,可以通过变化活动的类型来重新获得宝宝的关注。
2~4岁关注父母关注的事情
妈妈的困惑
姬玉是爸爸的跟屁虫,爸爸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还不停地抓着爸爸的手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就算是姬玉正在自己玩的时候,一旦听到我们说话,就会乐颠颠地跑过来,问东问西。小孩子这样会不会有点太“八卦”了?(姬玉妈妈,女儿2岁半)
心理学家如何说
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他们更多地通过“共同注意”机制来进行学习。在孩子们获得语言能力之前,他们就已经能够读懂父母的动作。孩子们会根据父母的目光、姿势来判断父母的“意下如何”。有研究表明,共同注意机制对孩子们的语言学习有重要意义,比如母亲注意到一本书,孩子通过共同注意随之关注同一个目标,这时如果母亲说出“书”这个词,孩子就能够把语音和物体联系起来,学会“书”这个词语。
给父母的建议
“共同注意”机制的核心在于孩子与父母的互动,所以,这一阶段需要你增加和孩子的有效互动。
1.与孩子共同游戏的时候,蹲下身来,让自己和孩子尽量处于同一高度,方便他了解家长的注视点。
2.和孩子一起玩玩具的时候,父母可以评论一下玩具,也可以在玩的时候,给动作加上配音,或者玩一些会随着动作发声的玩具,比如小钢琴等音乐玩具。这些声音线索可以帮助孩子注意到父母的行动,促进共同注意的建立。
3.让孩子多动手,多参与互动的活动,比如一起玩玩具,一起翻书阅读,一起运动等等。
相关链接:什么是“共同注意”
“共同注意”是指孩子们在与成人的互动中,参照他人提供的信息(包括言语以及非言语的目光、姿态、动作等),确定对方的注视点并调整自己的注意焦点,以便与对方同时关注其他物体或事件的能力。换句话说,孩子们学会了关注家长所关注的物体或事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4~6岁分心是正常的
妈妈的困惑
我的孩子在幼儿园上中班,幼儿园老师说他有些调皮,常常在课堂活动的时候乱跑,不听老师的指导。他是不是有多动症?(彭英妈妈,儿子5岁)
心理学家如何说
4~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已经发展出比较完备的注意能力,但他们还不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高度注意。所以这个年龄的孩子会表现出好动的天性,无论干什么都很容易分心。这种现象其实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会随着孩子们进一步的成长而逐渐改善。
给父母的建议
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注意力维持的时间长短是由生活、学习习惯决定的。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方法,逐步地增强孩子们的专注水平。
保持生活的规律性
习惯的养成本身就依赖于其他习惯,如果家长和孩子的生活本来就一团乱麻,很难想象孩子能够从中学会一些好的习惯。稳定的生活习惯,定时起床、睡觉、吃饭能够给孩子们带来秩序感,从而为养成其他良好习惯打下基础。
足够的玩耍空间和时间,让孩子尽情释放自己的精力
但不应该在某一个空间或时间段提供过多的玩具。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肯定会因为过多的玩具而分心。
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疲劳会降低孩子们控制自己注意与行为的能力,加剧孩子们的分心和冲动行为。
安静的环境
有意识地避免自己的孩子经常去那些过分喧闹、信息过剩的环境,比如拥挤的商场或嘈杂的餐厅等。
立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这个年龄的孩子好动的天性使得他们不可能接受太多条规矩,但家长应该保证持续一致地坚持有限的几条规矩。这样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遵守规范的基本信念。
放弃过高的期待
没必要期待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安静的乖孩子。培养注意力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如果一个好动的孩子突然间变得安静的话,那恐怕不是个好信号。
(摘自《父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