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来完成的。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只能是在与老师、同学的交往和对话中才能得以体现和展示的。尽管学生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新课标》也特别强调提倡培养学生个性阅读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时候需要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个性化阅读的平台,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进而迸发个性阅读的火花。
一、个性化阅读也需要共性理解
甘肃省特级教师杨好学在一次专题讲座上说:阅读教学,如果脱离了文本,那就谈不上阅读。阅读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言文字之中,感悟语言文字真实想带给我们的东西,感受文本的真正内涵,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换句话说,也就是要使阅读者把握文本本身的意义,把握作者的思想,通过阅读、理解、体会,使作者的思想在阅读者头脑中得以复现,要让读者替作者说话,潜入文本中的人物角色,结合读者亲身经历,真切感受文本中的内涵,教师就一定要首先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螳螂捕蝉》一课时,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一下就能找到这篇寓言故事所要揭示的道理,这样是不是就解决了教学的目的了呢?文章中蝉、螳螂、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隐伏的祸患有是什么呢?这位老师让学生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地读,让学生分别扮演蝉、螳螂、黄雀,通过学生的表演,把蝉、螳螂、黄雀内心的话说出来。扮演蝉的同学说:“哈哈,今天的天气真好啊,树上有这么多新鲜的露珠,今天能让我喝个够了。”扮演螳螂的同学说:“瞧这只蝉多悠闲啊,一边喝露水还一边唱歌呢!可是可怜的蝉啊,你却不知道你快要成为我嘴下的美餐了。”扮演黄雀的同学说:“愚蠢的螳螂啊,你还想吃蝉呢,却不知道你也要没命喽!”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明白了寓言它想揭示的道理,而且也知道了吴王为什么能听从少年的建议,取消攻打楚国的想法。
个性化阅读,强调的不仅仅是个性,共性的理解是绝对不能丢弃的,只有阅读者尊重文本,尊重作者,才能真正“我心知他心”,才算是真正理解了文本。
二、个性化阅读更强调个性化的读
阅读教学中的活动,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朗读。朗读是理解文本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是表现学生对文本理解和内心感受的有效形式。学生摇头晃脑地读,抑扬顿挫地读,咬文嚼字地读,甚至是带有表演和夸张地读,无一不是展示学生个性独特体验的亮点。
如:一位老师执教《青蛙看海》
师:课文中苍鹰和青蛙的对话可有意思了,现在,同桌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这只苍鹰说话时的心情。(学生自读自悟)
生1:苍鹰对青蛙说:“是啊,这山是太高了。不过你不登上山顶,怎么能看到大海呢?”(学生朗读调高而且语快速)
师:能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吗?
生1:因为苍鹰很替青蛙着急,他非常希望青蛙能登上山顶,看到美丽的大海。
生2:我觉得可以读得低一点,慢一点。(学生朗读)这样读可以看出苍鹰十分同情小青蛙,为小青蛙爬不上山顶看不到大海感到惋惜。
生3:我感到苍鹰说的话还有一种意思,他想鼓励小青蛙想办法爬上山顶,所以说话时应带有相信小青蛙一定能登上山顶的语气。(学生用沉稳、有力的朗读展示自己的理解。)
课文中一个句子能引起学生不同的感悟,有时甚至是课文中的一个词,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更让人感受个性阅读的魅力。如我在执教《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再定睛一瞧,啊!上面还有人哩。”一句时,我提出,怎么来读这句话。有同学就针对其中的“啊”,读出了3种不同的读法:
啊(ā)!那上面还有人哩。
啊(á)!那上面还有人哩。
啊(ǎ)!那上面还有人哩。
通过学生的朗读,不仅能表达“我”的惊讶,联系了上下文更感受到当时“我”的担心。这样的个性化阅读,学生不但读出了个性,也深刻感悟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奥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展现出来。不仅要读出个性,也要让其他人感受到你的独特理解。我想,这大概才是《新课标》提出个性化阅读的主旨所在。
三、个性化阅读需要教师搭建平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其实是一个和谐共进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阅读起引导作用,为学生搭建一个适度的教学平台,学生才能在阅读中领悟文本的奥妙。因为学生对于统一的文本,统一的问题的体悟是不同的,学法也是各异的,表达也是有差别的,教师就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主动地谋求自身发展。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赠汪伦》时,有学生提问:“我觉得汪伦送别的方式很特别,李白很爱喝酒,那汪伦为什么不以酒相送而要送歌呢?”教师让学生先思考讨论,然后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渭城曲》等送别诗,通过讨论发现,虽然李白、高适、王维等送别方式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是以情相送。这样一来,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也拓展了知识视野,更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教师只有为学生搭建好平台,学生才能达到共享、共鸣、共识、共进,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个性阅读,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四、个性化阅读不能迷失本性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化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独到的见解。
提倡个性化阅读,不仅仅是尊重的学生的独特体验,更重要的是注意价值观的取向。新课标已经明确的指出了这一点。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开展个性化理解时,不能不注意到学生价值观的取向,不能因为个性化阅读而迷失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性。
如有一位教师执教《滥竽充数》一课的过程中,他让学生谈谈对南郭先生的看法,有一位同学就说:“我觉得南郭先生他这个人很聪明,他善于利用别人的喜好,来获取自己的利益。我如果是他的话,也会赚很多钱的。”再如学《陈增巧破巫术》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李恒这个人可真了不起,他能懂得在当时那么深奥的化学道理,他可比那些老百姓聪明多了。
类似于这样的回答,你能说不是学生的个性阅读产生的个性理解吗?但这样理解是与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是格格不入的,在此时,我们就不能一味的任由学生这样来理解课文,应当予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理解文本的真正意图,而不是听之任之,这样就不利于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个性化阅读也需要共性理解
甘肃省特级教师杨好学在一次专题讲座上说:阅读教学,如果脱离了文本,那就谈不上阅读。阅读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言文字之中,感悟语言文字真实想带给我们的东西,感受文本的真正内涵,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换句话说,也就是要使阅读者把握文本本身的意义,把握作者的思想,通过阅读、理解、体会,使作者的思想在阅读者头脑中得以复现,要让读者替作者说话,潜入文本中的人物角色,结合读者亲身经历,真切感受文本中的内涵,教师就一定要首先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螳螂捕蝉》一课时,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一下就能找到这篇寓言故事所要揭示的道理,这样是不是就解决了教学的目的了呢?文章中蝉、螳螂、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隐伏的祸患有是什么呢?这位老师让学生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地读,让学生分别扮演蝉、螳螂、黄雀,通过学生的表演,把蝉、螳螂、黄雀内心的话说出来。扮演蝉的同学说:“哈哈,今天的天气真好啊,树上有这么多新鲜的露珠,今天能让我喝个够了。”扮演螳螂的同学说:“瞧这只蝉多悠闲啊,一边喝露水还一边唱歌呢!可是可怜的蝉啊,你却不知道你快要成为我嘴下的美餐了。”扮演黄雀的同学说:“愚蠢的螳螂啊,你还想吃蝉呢,却不知道你也要没命喽!”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明白了寓言它想揭示的道理,而且也知道了吴王为什么能听从少年的建议,取消攻打楚国的想法。
个性化阅读,强调的不仅仅是个性,共性的理解是绝对不能丢弃的,只有阅读者尊重文本,尊重作者,才能真正“我心知他心”,才算是真正理解了文本。
二、个性化阅读更强调个性化的读
阅读教学中的活动,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朗读。朗读是理解文本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是表现学生对文本理解和内心感受的有效形式。学生摇头晃脑地读,抑扬顿挫地读,咬文嚼字地读,甚至是带有表演和夸张地读,无一不是展示学生个性独特体验的亮点。
如:一位老师执教《青蛙看海》
师:课文中苍鹰和青蛙的对话可有意思了,现在,同桌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这只苍鹰说话时的心情。(学生自读自悟)
生1:苍鹰对青蛙说:“是啊,这山是太高了。不过你不登上山顶,怎么能看到大海呢?”(学生朗读调高而且语快速)
师:能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吗?
生1:因为苍鹰很替青蛙着急,他非常希望青蛙能登上山顶,看到美丽的大海。
生2:我觉得可以读得低一点,慢一点。(学生朗读)这样读可以看出苍鹰十分同情小青蛙,为小青蛙爬不上山顶看不到大海感到惋惜。
生3:我感到苍鹰说的话还有一种意思,他想鼓励小青蛙想办法爬上山顶,所以说话时应带有相信小青蛙一定能登上山顶的语气。(学生用沉稳、有力的朗读展示自己的理解。)
课文中一个句子能引起学生不同的感悟,有时甚至是课文中的一个词,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更让人感受个性阅读的魅力。如我在执教《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再定睛一瞧,啊!上面还有人哩。”一句时,我提出,怎么来读这句话。有同学就针对其中的“啊”,读出了3种不同的读法:
啊(ā)!那上面还有人哩。
啊(á)!那上面还有人哩。
啊(ǎ)!那上面还有人哩。
通过学生的朗读,不仅能表达“我”的惊讶,联系了上下文更感受到当时“我”的担心。这样的个性化阅读,学生不但读出了个性,也深刻感悟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奥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展现出来。不仅要读出个性,也要让其他人感受到你的独特理解。我想,这大概才是《新课标》提出个性化阅读的主旨所在。
三、个性化阅读需要教师搭建平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其实是一个和谐共进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阅读起引导作用,为学生搭建一个适度的教学平台,学生才能在阅读中领悟文本的奥妙。因为学生对于统一的文本,统一的问题的体悟是不同的,学法也是各异的,表达也是有差别的,教师就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主动地谋求自身发展。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赠汪伦》时,有学生提问:“我觉得汪伦送别的方式很特别,李白很爱喝酒,那汪伦为什么不以酒相送而要送歌呢?”教师让学生先思考讨论,然后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渭城曲》等送别诗,通过讨论发现,虽然李白、高适、王维等送别方式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是以情相送。这样一来,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也拓展了知识视野,更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教师只有为学生搭建好平台,学生才能达到共享、共鸣、共识、共进,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个性阅读,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四、个性化阅读不能迷失本性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化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独到的见解。
提倡个性化阅读,不仅仅是尊重的学生的独特体验,更重要的是注意价值观的取向。新课标已经明确的指出了这一点。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开展个性化理解时,不能不注意到学生价值观的取向,不能因为个性化阅读而迷失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性。
如有一位教师执教《滥竽充数》一课的过程中,他让学生谈谈对南郭先生的看法,有一位同学就说:“我觉得南郭先生他这个人很聪明,他善于利用别人的喜好,来获取自己的利益。我如果是他的话,也会赚很多钱的。”再如学《陈增巧破巫术》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李恒这个人可真了不起,他能懂得在当时那么深奥的化学道理,他可比那些老百姓聪明多了。
类似于这样的回答,你能说不是学生的个性阅读产生的个性理解吗?但这样理解是与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是格格不入的,在此时,我们就不能一味的任由学生这样来理解课文,应当予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理解文本的真正意图,而不是听之任之,这样就不利于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