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和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事业在大数据时代下急需转型升级。本文通过分析新闻可视化的种类、作用、传播特征、表现形式、编辑原则和技巧,探讨大数据背景下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变革策略,供行业参考。
关键词:新闻可视化;传播特征;表现形式;变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2-0133-03
自互联网技术发展以来,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已逐渐无法满足用户对于信息快速、高效、直观、碎片化等需求,新闻事业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传统媒体亟须过渡到线上媒体,传播形式亟须从简单、片面转变为精准、全面。基于此,以数据为核心、信息为本体、可视化为手段的融媒体传播方式应运而生。
新闻传播与可视化相结合可以追溯到2009年英国《卫报》数字新闻部推出的视觉化新闻叙事。同一时期,我国媒体也有所尝试,如2013年我国各门户网站相继推出可视化新闻报道,2014年财新传媒制作了不少数据新闻产品等。但是,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当时的新闻可视化仅仅满足数据挖掘、辅助理解以及图表讲故事三个层面的需要,并未对新闻本身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
如今,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2020年回形针发布的《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信息视频,通过可视化图表和故事性传播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为受众剖析新冠肺炎的最新信息;RUC新闻坊推出的《1183位求助者的数据画像:不是弱者,而是你我》为迷途者精准画像[1];2019年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昆曲涅槃》,开启了可视化传播新形式——VR全景报道;中国青年报打造“融媒小厨”,制作出一批实时动态的全息可视化新闻[2]。
一、新闻可视化和可视化新闻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闻不再局限于以文字作为新闻报道的唯一叙事方式。新闻可视化,是指通过直观、可视的方式将新闻呈现给用户,让用户不仅晓其事,还知其理。
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新闻可视化是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所产生的新名词。而可视化新闻,是指一种以信息为本体、数据为核心,通过可视化分析展示新闻内容的新型传播方式[3]。
(一)新闻可视化的种类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飞跃进步,新闻从业者能够便捷、高效地获取新闻数据,数据传播的形式相较传统媒体而言,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总体来看,新闻可视化传播策略一定程度增长了信息传播的穿透力和高效性,提高了新闻媒体的传播功效。新媒体时代,新闻可视化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类型。
1.照片或图表。照片是新闻可视化最初使用的类型。新闻可视化所呈现的照片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即新闻照片和资料照片[4]。通过摄影将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或者新闻现场再现给读者,使读者能够获得亲历现场的感受。相较以往以文字为主要信息呈现形式而言,照片的表现力和代入感更为强烈。并且,“文字+照片”的报道形式会使新闻报道更有趣味性,更能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例如,人民日报在报道“希望工程”时,通过拍摄大眼睛小女孩渴望读书求知的眼神,赢得了许多显性甚至隐性受众的肯定和喜爱。
随着照片慢慢在新闻报道中体现出独特作用,各大媒体平台争先设置照片专栏。可见,照片和文字符号相同,也具有重要的信息传递功能。不仅如此,照片还可以惟妙惟肖地展示新闻人物的形象,对人物进行美化,以达到报道目的和报道要求。
2.视频。新闻可视化使用的视频指的是在照片或者图画的基础上,将所需要的每一帧或者每一张照片连续放一起进行动态播放。视频呈现形式主要运用于电视新闻报道中,通过专业的投影设备和技术,将图像映射在电视屏幕上,生动、具体地进行信息传播。相较单一的照片而言,以视频为主要形式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更加生动、真实且直观,不仅可以视听合一地还原新闻现场,而且通过同期声的再现,可以带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3.动画。动画是新闻可视化的最新呈现形式,也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动画在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媒体领域的运用较为广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画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且全面,H5、CG动画等形式使得新闻报道不再生硬、死板。一方面,可以达到传播信息、普及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增加用户关注度和黏性。
相较视频而言,动画的优势在于它弥补了电视媒体在呈现视频时由于屏幕的宽度所导致的画面有限性的缺陷。动画可以实现无限性扩展。同时,动画不需要配音、同期声、采访等,只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就能实现传播者理想的报道效果。例如,人民日报在“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的新闻报道中,通过运用动画技术模拟太空对接的场景,让观众能亲身感受这一历史性时刻。
(二)新闻可视化的作用
新闻可视化和可视化新闻,两者皆是新闻传播的新型呈现形式,都以技术为支撑、数据为载体进行传播。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新闻可视化重视新闻信息的本体地位,强调内容可视化;可视化新闻则重视传播形式上的视觉化,重视传播效果的高效性和快速性。具体来说,新闻可视化在新闻报道中主要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最主要的作用是将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知识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受众,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例如在奥运赛场上,各大媒体通过可视化的方式,连续不间断地进行现场直播,运用文字、声音、画面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受众的获知欲。
第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用户逐渐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发表观点和见闻。在这样一个互动性极强的信息传播背景下,新闻可视化报道除了要实现信息的有效流通,还要确保能够与受众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增强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以及受众黏性。例如人民日报、新京报、澎湃新闻APP等媒体在进行可视化新闻报道的同时,都开通了留言评论功能,通过推送精选留言的形式,实现与用户的交流互动。 第三,新闻可视化报道旨在运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信息传播。因此,其在进行传播活动前会从受众心理出发,根据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喜好,改变报道内容,创新报道形式。时下,短视频蓬勃发展,其短平快的传播方式深受大众喜爱。为充分迎合受众心理,以新京报为代表的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开设短视频新闻报道模块,如“动新闻”“紧急呼叫”“我们视频”等。
二、新聞可视化的传播特征
(一)内容多元化、可视化
随着网络的全方位覆盖,新闻信息凸显出多元、便捷、可视化等特征。相较传统纸媒,新闻可视化不仅让用户获取信息变得更加便捷,同时也提高了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用动态的可视化的呈现形式替代传统新闻中冗杂的语言文字,使用户感受到“不是在看新闻,而是在体验新闻,参与新闻”,从而增强新闻传播的代入感。
(二)形式多样化
以往,传统媒体多采用以文字为主,图片、音频为辅的信息传播方式。新闻可视化则通过图表、数据、视频、H5、动态图像、音频等形式,生动灵活地展示新闻文本,使新闻更加直观、清晰、有趣且契合用户需求。例如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英国《卫报》推出的专题报道就按照运动类别,分别进行了不同板块的数据追踪报道,同时对现场接收到的实时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用客观数据展现运动员的“势力值”,以及他们在奥运赛场上的精彩表现。这样的新闻可视化报道随着全网覆盖的裂变式传播,赢得了众多运动爱好者们的关注和喜爱。
(三)传播深层、精确、高效
新闻可视化不仅可以直观、简洁地向用户传递信息,而且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问题等,使用户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换句话说,新闻可视化展示的数据并非简单的数字,其背后反映了社会动态和更多的新闻真相。例如《知微事见》中的每一个“节点”数据背后,都是一个完整的新闻事件。通过点击“节点”数据,可以看到事件的完整脉络和时间走向。新闻可视化不仅可以实现对消息等短快体裁的报道,还可以进行调查性报道和深度报道。相较传统媒体,新闻可视化在深度报道上更加简洁、有趣且多面。
(四)技术支撑事实,数据统领全局
新闻可视化的呈现方式给予了新闻报道全新的视角,用更加直接的方式展示毫无关联的事实背后的因果联系和发展逻辑。可视化报道中,传播者、事实、用户三者可进行自主切换。全方位的视角带给用户参与式的切身感受,使其比以往传统媒体单向的传播方式更加立体且丰富。在新闻可视化传播下,用户变得更加主动,事实也变得更加清晰,满足了不同受教育程度受众获得同样信息的知晓权和表达权。同时,解构了传统新闻的叙事形式,颠覆了以往新闻传播过程中“你说我听”的传播局势。
三、新闻可视化的表现形式
新闻可视化几乎集百家之所长,囊括了线上传播和线下传播的诸多优势。其在报道事实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将文字可视化、图像化,从而增强文字的感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目前,新闻可视化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的应用中,体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
(一)用图表讲故事
新闻可视化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新闻传播生态和传播环境,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带给用户沉浸式、参与式的阅读体验。例如财新传媒在报道青岛黄岛区中石化管道爆炸事故时,就采用了大量现场拍摄的图片,通过动图和图表的形式为用户生动地还原事故发生全过程,使用户足不出户就可“直击”现场,提升其参与感。
(二)用视频或动画增强报道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新闻可视化不仅要求信息内容可视化,同时传播方式也要可视化。实践中,视频或动画是新闻可视化报道的另一种重要的传播形式。这一形式主要应用于突发事件或灾难等重大事件的报道。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央视运用动画的形式生动还原了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排难的过程;2011年美国总统大选,英国《卫报》采用可视化视频结合动图,向用户巧妙地展示美国总统大选的实时热度和票选情况。
(三)数据可视化
依托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事实进行整理,并绘制成数据地图、数据图表等是新闻可视化的又一表现形式。例如自2015年至今的每一个春节,央视等各大主流媒体都会推出春节特别报道,通过搜集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腾讯地图等地图软件所获得的地理位置数据,形象地绘制出春运期间全国铁路和公路旅客的实时迁徙动态地图,为群众出行提供参考[5]。
四、新闻可视化的编辑技巧和原则
(一)新闻可视化的编辑技巧
新闻可视化编辑指的是将新闻报道中的文字、数据信息等进行整理加工,再运用可视化的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具体、完整地传递给受众。增强信息内容的可视化,能够有效提高用户满意度,从而使报道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对于新闻从业人员而言,需具备两大技巧。
其一,一专多能,专业能力过硬。要想做好可视化报道,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图形编辑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可视化技术、视频剪辑技术等多方面专业技术,还要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性和洞察力,能够将受众最喜爱、最迫切想了解的内容进行可视化转化。
其二,具备创新意识,培育多元化思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意识是培育多元化思维模式的基础。做好新闻可视化报道,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创新意识,在实践中培育多元化思维,在本领域不断垂直深耕。
(二)新闻可视化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新闻可视化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将事实真实、客观地呈现给受众。既要保证内容真实,也要保证形式真实。只有遵循了真实性的原则,才能达到客观、公正的报道效果。
2.正确舆论导向原则。本质上,新闻可视化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其在传播效果上力求贴近受众的日常生活习惯,力求带给受众良好的阅读体验。但是,这并不代表要一味地迎合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新闻可视化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正能量,构建绿色、健康的信息传播环境。 3.创造性原则。时代的更迭催生技术的发展和变迁。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产物,新闻可视化在技术、内容、编辑等方面应坚持创造性原则,保持创新初心,力争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的用户需求,真正为大众提供新闻“三餐”。
五、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变革策略
就当前新闻可视化的探索实践看,暴露出运作模式离散化、数据开放性和精确性不足、形式大于内容等问题。如何应对?笔者认为,未来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开放、独立的数据库,实时检测与更新全网数据,挑选最具价值和信度的信息
互联网时代,“得数据者得天下”。新闻可视化恰恰是一个以数据为核心的内容分析形式。面对海量的数据信息,如何对其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和筛选?建立数据库是必由之路。媒体需要在搜集、检索、剖析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深入的价值分析,进而为用户挑选出最具价值和可信度的信息内容。
(二)结合多种形式进行可视化传播
新闻可视化并不是简单地把文字变成图片,而是要让用户能够轻松理解文字信息背后的深层含义。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视频、音频、动图等形式极大地契合了受众的阅读需求和习惯,结合这样的形式,可以给予用户直截了當和轻松惬意的阅读体验。
(三)改变报道思路,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对于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从业人员而言,改变报道思路至关重要。新时期,新闻从业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媒介素养,还要掌握融媒体技术的操作技能。唯有如此,才能用数据反映民意,正确引导舆论。
六、结语
融媒体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闻可视化获得生机并不断发展,逐渐衍生出较为成熟的表现形式。不过,就现阶段的探索实践看,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还需各方共同努力,攻坚克难,才能使新闻可视化的呈现方式在融媒体环境中散发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何高迪.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探析[J].视听,2020(07):194-195.
[2] 汪许莹. VR新闻:5G时代新闻形态新动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9-17(006).
[3] 彭兰.泛传播时代的传媒业及传媒生态[J].新闻论坛,2017(03):24-26.
[4] 彭涛,张才刚,姚爱华.实用新闻编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67-70.
[5] 央视携手百度看春运:大数据下的中国人口迁徙[EB/ OL].腾讯科技,https://tech.qq.com/a/20140126/008268. htm,2014-01-26.
作者简介:王先明(1972—),男,四川渠县人,本科,主任记者,研究方向:传媒管理。
侯金亮(1988—),男,山东临沂人,硕士,主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文化传播。
关键词:新闻可视化;传播特征;表现形式;变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2-0133-03
自互联网技术发展以来,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已逐渐无法满足用户对于信息快速、高效、直观、碎片化等需求,新闻事业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传统媒体亟须过渡到线上媒体,传播形式亟须从简单、片面转变为精准、全面。基于此,以数据为核心、信息为本体、可视化为手段的融媒体传播方式应运而生。
新闻传播与可视化相结合可以追溯到2009年英国《卫报》数字新闻部推出的视觉化新闻叙事。同一时期,我国媒体也有所尝试,如2013年我国各门户网站相继推出可视化新闻报道,2014年财新传媒制作了不少数据新闻产品等。但是,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当时的新闻可视化仅仅满足数据挖掘、辅助理解以及图表讲故事三个层面的需要,并未对新闻本身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
如今,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2020年回形针发布的《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信息视频,通过可视化图表和故事性传播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为受众剖析新冠肺炎的最新信息;RUC新闻坊推出的《1183位求助者的数据画像:不是弱者,而是你我》为迷途者精准画像[1];2019年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昆曲涅槃》,开启了可视化传播新形式——VR全景报道;中国青年报打造“融媒小厨”,制作出一批实时动态的全息可视化新闻[2]。
一、新闻可视化和可视化新闻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闻不再局限于以文字作为新闻报道的唯一叙事方式。新闻可视化,是指通过直观、可视的方式将新闻呈现给用户,让用户不仅晓其事,还知其理。
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新闻可视化是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所产生的新名词。而可视化新闻,是指一种以信息为本体、数据为核心,通过可视化分析展示新闻内容的新型传播方式[3]。
(一)新闻可视化的种类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飞跃进步,新闻从业者能够便捷、高效地获取新闻数据,数据传播的形式相较传统媒体而言,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总体来看,新闻可视化传播策略一定程度增长了信息传播的穿透力和高效性,提高了新闻媒体的传播功效。新媒体时代,新闻可视化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类型。
1.照片或图表。照片是新闻可视化最初使用的类型。新闻可视化所呈现的照片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即新闻照片和资料照片[4]。通过摄影将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或者新闻现场再现给读者,使读者能够获得亲历现场的感受。相较以往以文字为主要信息呈现形式而言,照片的表现力和代入感更为强烈。并且,“文字+照片”的报道形式会使新闻报道更有趣味性,更能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例如,人民日报在报道“希望工程”时,通过拍摄大眼睛小女孩渴望读书求知的眼神,赢得了许多显性甚至隐性受众的肯定和喜爱。
随着照片慢慢在新闻报道中体现出独特作用,各大媒体平台争先设置照片专栏。可见,照片和文字符号相同,也具有重要的信息传递功能。不仅如此,照片还可以惟妙惟肖地展示新闻人物的形象,对人物进行美化,以达到报道目的和报道要求。
2.视频。新闻可视化使用的视频指的是在照片或者图画的基础上,将所需要的每一帧或者每一张照片连续放一起进行动态播放。视频呈现形式主要运用于电视新闻报道中,通过专业的投影设备和技术,将图像映射在电视屏幕上,生动、具体地进行信息传播。相较单一的照片而言,以视频为主要形式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更加生动、真实且直观,不仅可以视听合一地还原新闻现场,而且通过同期声的再现,可以带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3.动画。动画是新闻可视化的最新呈现形式,也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动画在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媒体领域的运用较为广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画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且全面,H5、CG动画等形式使得新闻报道不再生硬、死板。一方面,可以达到传播信息、普及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增加用户关注度和黏性。
相较视频而言,动画的优势在于它弥补了电视媒体在呈现视频时由于屏幕的宽度所导致的画面有限性的缺陷。动画可以实现无限性扩展。同时,动画不需要配音、同期声、采访等,只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就能实现传播者理想的报道效果。例如,人民日报在“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的新闻报道中,通过运用动画技术模拟太空对接的场景,让观众能亲身感受这一历史性时刻。
(二)新闻可视化的作用
新闻可视化和可视化新闻,两者皆是新闻传播的新型呈现形式,都以技术为支撑、数据为载体进行传播。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新闻可视化重视新闻信息的本体地位,强调内容可视化;可视化新闻则重视传播形式上的视觉化,重视传播效果的高效性和快速性。具体来说,新闻可视化在新闻报道中主要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最主要的作用是将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知识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受众,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例如在奥运赛场上,各大媒体通过可视化的方式,连续不间断地进行现场直播,运用文字、声音、画面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受众的获知欲。
第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用户逐渐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发表观点和见闻。在这样一个互动性极强的信息传播背景下,新闻可视化报道除了要实现信息的有效流通,还要确保能够与受众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增强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以及受众黏性。例如人民日报、新京报、澎湃新闻APP等媒体在进行可视化新闻报道的同时,都开通了留言评论功能,通过推送精选留言的形式,实现与用户的交流互动。 第三,新闻可视化报道旨在运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信息传播。因此,其在进行传播活动前会从受众心理出发,根据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喜好,改变报道内容,创新报道形式。时下,短视频蓬勃发展,其短平快的传播方式深受大众喜爱。为充分迎合受众心理,以新京报为代表的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开设短视频新闻报道模块,如“动新闻”“紧急呼叫”“我们视频”等。
二、新聞可视化的传播特征
(一)内容多元化、可视化
随着网络的全方位覆盖,新闻信息凸显出多元、便捷、可视化等特征。相较传统纸媒,新闻可视化不仅让用户获取信息变得更加便捷,同时也提高了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用动态的可视化的呈现形式替代传统新闻中冗杂的语言文字,使用户感受到“不是在看新闻,而是在体验新闻,参与新闻”,从而增强新闻传播的代入感。
(二)形式多样化
以往,传统媒体多采用以文字为主,图片、音频为辅的信息传播方式。新闻可视化则通过图表、数据、视频、H5、动态图像、音频等形式,生动灵活地展示新闻文本,使新闻更加直观、清晰、有趣且契合用户需求。例如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英国《卫报》推出的专题报道就按照运动类别,分别进行了不同板块的数据追踪报道,同时对现场接收到的实时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用客观数据展现运动员的“势力值”,以及他们在奥运赛场上的精彩表现。这样的新闻可视化报道随着全网覆盖的裂变式传播,赢得了众多运动爱好者们的关注和喜爱。
(三)传播深层、精确、高效
新闻可视化不仅可以直观、简洁地向用户传递信息,而且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问题等,使用户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换句话说,新闻可视化展示的数据并非简单的数字,其背后反映了社会动态和更多的新闻真相。例如《知微事见》中的每一个“节点”数据背后,都是一个完整的新闻事件。通过点击“节点”数据,可以看到事件的完整脉络和时间走向。新闻可视化不仅可以实现对消息等短快体裁的报道,还可以进行调查性报道和深度报道。相较传统媒体,新闻可视化在深度报道上更加简洁、有趣且多面。
(四)技术支撑事实,数据统领全局
新闻可视化的呈现方式给予了新闻报道全新的视角,用更加直接的方式展示毫无关联的事实背后的因果联系和发展逻辑。可视化报道中,传播者、事实、用户三者可进行自主切换。全方位的视角带给用户参与式的切身感受,使其比以往传统媒体单向的传播方式更加立体且丰富。在新闻可视化传播下,用户变得更加主动,事实也变得更加清晰,满足了不同受教育程度受众获得同样信息的知晓权和表达权。同时,解构了传统新闻的叙事形式,颠覆了以往新闻传播过程中“你说我听”的传播局势。
三、新闻可视化的表现形式
新闻可视化几乎集百家之所长,囊括了线上传播和线下传播的诸多优势。其在报道事实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将文字可视化、图像化,从而增强文字的感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目前,新闻可视化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的应用中,体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
(一)用图表讲故事
新闻可视化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新闻传播生态和传播环境,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带给用户沉浸式、参与式的阅读体验。例如财新传媒在报道青岛黄岛区中石化管道爆炸事故时,就采用了大量现场拍摄的图片,通过动图和图表的形式为用户生动地还原事故发生全过程,使用户足不出户就可“直击”现场,提升其参与感。
(二)用视频或动画增强报道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新闻可视化不仅要求信息内容可视化,同时传播方式也要可视化。实践中,视频或动画是新闻可视化报道的另一种重要的传播形式。这一形式主要应用于突发事件或灾难等重大事件的报道。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央视运用动画的形式生动还原了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排难的过程;2011年美国总统大选,英国《卫报》采用可视化视频结合动图,向用户巧妙地展示美国总统大选的实时热度和票选情况。
(三)数据可视化
依托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事实进行整理,并绘制成数据地图、数据图表等是新闻可视化的又一表现形式。例如自2015年至今的每一个春节,央视等各大主流媒体都会推出春节特别报道,通过搜集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腾讯地图等地图软件所获得的地理位置数据,形象地绘制出春运期间全国铁路和公路旅客的实时迁徙动态地图,为群众出行提供参考[5]。
四、新闻可视化的编辑技巧和原则
(一)新闻可视化的编辑技巧
新闻可视化编辑指的是将新闻报道中的文字、数据信息等进行整理加工,再运用可视化的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具体、完整地传递给受众。增强信息内容的可视化,能够有效提高用户满意度,从而使报道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对于新闻从业人员而言,需具备两大技巧。
其一,一专多能,专业能力过硬。要想做好可视化报道,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图形编辑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可视化技术、视频剪辑技术等多方面专业技术,还要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性和洞察力,能够将受众最喜爱、最迫切想了解的内容进行可视化转化。
其二,具备创新意识,培育多元化思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意识是培育多元化思维模式的基础。做好新闻可视化报道,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创新意识,在实践中培育多元化思维,在本领域不断垂直深耕。
(二)新闻可视化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新闻可视化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将事实真实、客观地呈现给受众。既要保证内容真实,也要保证形式真实。只有遵循了真实性的原则,才能达到客观、公正的报道效果。
2.正确舆论导向原则。本质上,新闻可视化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其在传播效果上力求贴近受众的日常生活习惯,力求带给受众良好的阅读体验。但是,这并不代表要一味地迎合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新闻可视化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正能量,构建绿色、健康的信息传播环境。 3.创造性原则。时代的更迭催生技术的发展和变迁。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产物,新闻可视化在技术、内容、编辑等方面应坚持创造性原则,保持创新初心,力争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的用户需求,真正为大众提供新闻“三餐”。
五、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变革策略
就当前新闻可视化的探索实践看,暴露出运作模式离散化、数据开放性和精确性不足、形式大于内容等问题。如何应对?笔者认为,未来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开放、独立的数据库,实时检测与更新全网数据,挑选最具价值和信度的信息
互联网时代,“得数据者得天下”。新闻可视化恰恰是一个以数据为核心的内容分析形式。面对海量的数据信息,如何对其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和筛选?建立数据库是必由之路。媒体需要在搜集、检索、剖析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深入的价值分析,进而为用户挑选出最具价值和可信度的信息内容。
(二)结合多种形式进行可视化传播
新闻可视化并不是简单地把文字变成图片,而是要让用户能够轻松理解文字信息背后的深层含义。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视频、音频、动图等形式极大地契合了受众的阅读需求和习惯,结合这样的形式,可以给予用户直截了當和轻松惬意的阅读体验。
(三)改变报道思路,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对于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从业人员而言,改变报道思路至关重要。新时期,新闻从业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媒介素养,还要掌握融媒体技术的操作技能。唯有如此,才能用数据反映民意,正确引导舆论。
六、结语
融媒体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闻可视化获得生机并不断发展,逐渐衍生出较为成熟的表现形式。不过,就现阶段的探索实践看,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还需各方共同努力,攻坚克难,才能使新闻可视化的呈现方式在融媒体环境中散发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何高迪.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探析[J].视听,2020(07):194-195.
[2] 汪许莹. VR新闻:5G时代新闻形态新动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9-17(006).
[3] 彭兰.泛传播时代的传媒业及传媒生态[J].新闻论坛,2017(03):24-26.
[4] 彭涛,张才刚,姚爱华.实用新闻编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67-70.
[5] 央视携手百度看春运:大数据下的中国人口迁徙[EB/ OL].腾讯科技,https://tech.qq.com/a/20140126/008268. htm,2014-01-26.
作者简介:王先明(1972—),男,四川渠县人,本科,主任记者,研究方向:传媒管理。
侯金亮(1988—),男,山东临沂人,硕士,主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