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田道路工程是实现机械化、产业化耕作的前提,是联系整个農田网络的枢纽,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喀斯特山区是土地整治中的重点和难点,喀斯特山区的农田道路工程对提高农机化水平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综述法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简述了21世纪以来贵州省农田道路工程发展的3个历程,分析现有道路网络、道路设计、道路景观三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贵州省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议,为今后道路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喀斯特山区;农田道路;农业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S28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1.012
Abstract: Road engineering w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oad engineering was the prerequisite for realizing mech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ed farming in the renovation project. It is the pivot to link the whole project. At present, the karst mountain areas were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in the land improvement. The road engineering w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karst mountain area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three development processes of Guizhou Province since the 21st century. Analyzing the research status of road network, road design and road landscape of the road projects.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Providing a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road projects.
Key words: karst mountain; farm road;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土地整治就是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以达到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的目的。其中道路工程主要包括道路路线设计、路基设计、路面设计和小型桥涵设计,它肩负着整个土地整治项目的连接枢纽。党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发展现代种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田道路就是实现农产品耕作、运输过程的桥梁,是达到机械化耕作的基础条件,对农业现代化环境起着重大作用[1]。因此,加强农田道路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贵州省有95%的县市区分布有喀斯特地貌,裸露的喀斯特地表超过10万km2,地形起伏大,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山区。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小型农业机械和运载机械的普及为提高山区的耕作、运输效率提供了便利,然而道路却阻碍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大部分坡耕地还是只能靠人力进行耕作、运输,生产潜力难以充分发挥,农民难以脱贫[2]。因此,道路的不发达限制了山区农业的发展,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多元化的主要瓶颈之一。本文整合了贵州土地整治道路工程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动态,以期为以后农田道路的建设提供参考。
1 21世纪以来贵州道路工程发展历程
1.1 起始阶段
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滞后,生产效率低,粮食安全问题一直都是我国发展重点,特别是1999年开始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后,5年间耕地就减少了23.42万hm2,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给粮食安全问题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2003年以前的土地整治主要立足于耕地资源数量上的保护。然而在履行耕地占补平衡法的义务的同时,忽略耕地质量水平和耕作效率的提高,导致许多土地整治后土地肥力下降,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低于原有的水平,造成农民的不满。
为改善当时情形,贵州省实行了试点改革,把土地整治内容调整为综合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农田道路工程建设进入了初始阶段。然而据2005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贵州省人均耕地0.115 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全省有73.14%的农村人口,人均粮食产量却只有293.06 kg,远远低于全国370.16 kg的水平,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同时土地整治项目投入资金有限,区域内交通建设用地比重还不到1%,道路通达度低,很难改善农民整体的生产生活现状,农田道路工程建设任重道远。
1.2 初始发展阶段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为农村综合改革吹响了号角。李盛霖同志2007年年初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现代农业,实现农村公路又好又快发展”的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村公路作为先导性基础设施,对建设现代农业至关重要。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不仅要连接乡镇和行政村,为农民出行服务,也要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200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报告中提到,要大力加强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建设,在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中强调了机耕道路、农田林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2006—2010年期间土地整治共计投资19.52亿元,每年同比上年增加2倍,总规模达5.87万hm2,划分为黔中中部溶丘盆地谷地园田化建设整理区、黔中西部中山高原坡耕地整理整治区、黔中南部山原斜坡中低山防洪整理区、黔中东部中低丘陵生态建设整理区和黔中北部溶盆地中低山地平整归并整理区5个工程,涉及7个地(市、州)、24县(市、区),区域面积621.72万hm2,最终新增耕地面积3 337.02 hm2,新增耕地率5.68%。其中道路工程投资14 896.16万元,占总工程投入的7.63%,在项目区原有的4.99万hm2交通用地基础上,增加了田间道1 387.58 km,生产道3 380.93 km,特别是黔中中部、黔中南部和黔中北部效果明显。但由于贵州地形复杂,农田整治工程量相对较大,单位面积投资达33 244元·hm-2,远高于西部的云南、广州等省份,资金有限导致部分地区土地整治政策实施不到位、设计不合理、施工不当等,农机化水平没有得到更根本的提升,田间道路建设通达度仍然不高,没有达到预期的高标准农田的整治效果。
1.3 持续发展阶段
由国务院直接批复给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贵州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提出后,在规划中,明确了我国当前的土地整治形势,闡述了今后土地整治的总体战略方针,制定了“十二五”期间要建成39.2万hm2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通过农用地整治、宜耕后备土地开发和损毁土地复垦补充耕地3.2万hm2。接着2013年召开贵州省百万亩土地整治工程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推进现场会,提出了2013年要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10.67万hm2,从6月开始全面展开耕地耕作层剥离工作。2014年提出了《GBT30600-2014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中也提出土地整治的道路通达度平原地区要达到100%,丘陵地区应不低于80%的规定。这标志着贵州省土地整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党中央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而农村道路网建设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现阶段的农业也更注重产业化和多元化,鼓励乡村特色旅游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生态农业转型。由此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农田道路建设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今后将会更快更持续地发展。
2 道路工程研究现状
2.1 道路网络
农田道路与村道、乡镇道路直接相连,隶属于农村道路,但农田道路与乡镇道路不同,其主要是便于进行耕作,但只有与乡镇路网等相衔接才能更有利于道路的便捷,实现更大的通达度[3]。建设中在保证通行顺利的同时要尽可能少地占用耕地,按照“等高不等宽、大弯随弯、小弯取直”的原则进行道路网格铺设,确保原有规整的田块,改变原有田间道路布局复杂混乱的现象,对破碎田块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归并[4]。现有的道路网络研究,主要是从道路的整体规划、布局、评价和建设等多方进行的[5]。在分析道路分布时,GIS能更直接地进行分析,通过对地形地貌的要素进行详细的梯度分异效应分析,可以有效地反映出不同程度地貌特征的农村道路等级和空间格局[6]。同时GIS也可以理性地分析出整治区的生产道、田间道等在整治前后的长度、密度、连通度和环通度在区域的通达情况的变化,更有利于进行道路网格的设计,避免“盲区”[7]。
喀斯特山区地形起伏波折,农民依山而居,居民点分布不规律[8],为不造成资源的浪费,设计之前必须要进行需求分析,在调研中对每个路段需要铺设什么级别道路与农作物的种类、种植结构、耕作习惯、机械设备的使用、电路的布置等都是息息相关的,综合考虑风向、作物光照等来布置田间道路的走向,与田、水、路、林相统一。因此,分布模式会有不同的形态,但整体来说道路的设计多数还是缺少合理的规划,分布随意、弃建随意,道路的等级分布也不明显[9]。
2.2 道路设计
农村道路常见的路面形式主要有砂石路面、水泥路面、沥青路面等。随着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土地整治的开展,生态的概念也深入到了农村的道路建设中,无论是路基、路肩、路面材料等的选择都要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因地制宜[10]。
在进行路面设计时,学者们从技术、环保和经济层面综合考虑根据区域特色建立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确定评价权重,分析不同路面形式的优劣顺序[11]。特别是针对这种小流量的路面设计,可以通过分析不同路表弯沉值、路基顶面压应变和基层底部拉应力,合理选择路面,避免盲目路面形式的追求[12]。
路基在后期的长期使用中会出现累积沉降和变形,许多学者在研究中运用双曲线模型、Logistic模型、累积变形模型等来进行计算,并运用离心模型、有限元分析等进行路面监测,更有利于后期的监督维护,及时进行拓宽路基处理。但喀斯特地区地形地貌复杂,路边的不稳定边坡较多,学者针对这方面也运用了定性分析、滑移线法、数值分析法等进行稳定性的勘测,但由于地形的多变性,现今还没有通用简洁的分析方法能有效地在施工中进行运用[13]。同时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在设计中往往不得不适当减小安全储备系数,放弃坡度较小的边坡,采用支护措施,减少了对耕地占用[14]。
贵州喀斯特地貌明显,土层浅薄、植被防护能力弱,又属亚热带,水热条件良好,施工挖填方量大,裸露面广,雨季进行开挖极易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表土层流失会降低耕地的肥力[15]。针对这一现状,采取了《贵州省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但施工中资金需求量大、表土层堆放等问题制约这一方案的实施。因此,现有土地整治在进行道路建设中只能尽可能在施工中改良开挖方案,避开雨季,减少滑坡等带来危害[16]。
2.3 道路景观
土地整治的道路景观主要是指道路及沿线的地貌、农田、植被等景观,其景观的美不光指风光的优美,更重要的是指道路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尽可能小地破坏农田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廊道的数量、构成、宽度、长度、分布等都直接影响着耕地物质和能量的流动速率,离道路的距离越近,影响程度越高。作为跨越景观的廊道,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有重要的影响,有效的规划设计能够进一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17],还能在行车的过程中缓解视觉疲劳,减少地形造成的不利影响[18]。 在国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同时,土地整治也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建设中希望在增加土地质量等级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地形成独特田园风光,带动当地旅游业[19]。3S可以直接对景观格局进行时空分析,运用高程、坡度、土层厚度等指标进行景观格局评价[20]。然而现有对于道路景观的研究多集中在城市,对于乡村的道路景观也是基于整个村庄的布局或是旅游景点的分布来进行的,对于农田道路的研究基本没有。
3 贵州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贵州省整体道路交通发展迅速,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但是农村的道路整体质量不高,特别是田间道路,路面质量差,基本上都是“土路”,也没有任何加固措施,路面、路基经常塌陷,雨季经常会出现滑坡、泥石流等阻碍道路通行,道路数量、布局不合理,连通性差,难以满足耕作和运输的需求。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发展,2013年我国的机耕水平达到76%,机播水平为48.78%,机收水平48.15%,2015年我国农作物综合机械水平超过60%。而贵州的机耕水平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只有在平坝地区能够进行机械化耕作的推广,山区由于地形等方面的因素,很难实现机械化。大量的青年离开故土在外打工,造成许多良田荒耕[21]。
近年来贵州也加强了整治项目的投入和建设,但收效甚微,实施效果较好的区域也只是勉强达标,如湄潭等,大多数项目刚验收没多久就路面开裂。造成这些整治项目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地理信息数据的信息化,让工程设计变得更为“科学化”,但也致使许多项目的设计工作者忽视了前期的实地调研,使得整个道路设计存在许多的不合理;二是由于前期民众会议落实不到位,后期施工中受到制约,许多道路临时改线,造成道路网络分布不合理;三是项目资金不足或资金挪作他用,许多项目施工不达标,存在许多“豆腐渣”工程;四是后期工程验收很多只是由当地的相关部门人员来进行,既不通知村里面,也没有上级相关监管部门参与,无形中放纵土地整治项目的许多“不合理”;五是后期道路养护并没有计算在整治项目内,养护没有资金来源,政府难以实施监管,造成原先投入的大量资金付诸东流。
针对贵州道路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一是强化专业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保证设计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制订客观、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二是发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让农户参与到整个项目的建设、维护、运行、监测及管理中,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的原则;三是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建立量化指标体系进行科学性的验收,减少人为差异带来的影响,综合评估项目的效果,以及农业规模经营促进程度、人口集中居住和产业聚集发展情况等综合效应;四是把后期维护纳入土地整治中,从养护主体的落实和养护资金的筹措等方面进行加强,保证项目工程能够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22]。但现有的措施还未能够有效地落到实处,如何能更有效地做到整个项目的可持续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4 结 语
现有的土地整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田水利方面,而农田道路方面研究也多集中在全国或者是城市,对乡村地区的研究较少。贵州省对于农村公路研究起步较晚,由于地形、资金等因素的限制,整体发展水平落后。随着农业现代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农田道路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是农村道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农业观光园等旅游业发展的农村山区道路的通达度、景观、生态等将是以后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李丽,吴群琪,张跃智.农村道路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22-26.
[2]颜茵.喀斯特山区脱贫道路的选择——以贵州为例[J].调研世界,2011(2):37-40.
[3]李星星,李同昇.乡村地区路网通达性研究——以陕西省丹凤县为例[J].人文地理,2012(3):78-85.
[4]高红江.国家商品粮种植乡道路规劃设计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5]杨馨越,魏朝富,陈华.农村道路布局设计及其景观生态效应研究[J].农业工程,2011,1(4):62-66, 102.
[6]张仕超,李治猛,魏朝富,等.基于GIS的农村道路体系空间格局及地形梯度分异效应分析——以重庆市忠县拔山镇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1):158-164.
[7]杨馨越,魏朝富,邵景安,等.基于GIS的重庆丘陵山区农村道路网络特征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27(11):25-32.
[8]周慷慨,罗海波,赵晨晨,等.生态农业发展背景下喀斯特山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以贵州省遵义县尚嵇镇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9):216-221.
[9]常月明,雷俊义,张永春,等.低山丘陵区农村道路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内蒙古四子王旗农耕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6):55-59.
[10]郭琪.基于生态视角下的农村道路设计[D].苏州:苏州大学,2014.
[11]李新鑫.陕南地区农村道路路面形式的适用性分析与优选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12]严国全.小交通量道路路面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2004.
[13]《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中国道路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3[J].中国公路学报,2013,26(3):1-36.
[14]王增福,叶刚.浅析山区乡村道路设计中的几个问题[J].居业,2015(24):53, 56.
[15]邓培雁.贵州喀斯特山区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选择与对策[J].安顺师专学报,2000,2(2):87-90.
[16]周国富.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环境特点及对道路工程水土保持的影响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4):15-18.
[17]张仕超,尚慧,修维宁,等.农村田间道路工程对局地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11):89-97.
[18]王云,崔鹏,江玉林,等.道路景观美学研究初探[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206-208, 233.
[19]陈妍儒.乡村交通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2.
[20]张雅梅.3S支持下的喀斯特景观生态格局研究——以贵阳市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4.
[21]杨洪.贵州土地整理如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6):219-222.
[22]李博,何腾兵,刘忠斌,等.贵州土地整治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浙江农业科学,2014,4(4):562-565, 568.
关键词:喀斯特山区;农田道路;农业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S28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1.012
Abstract: Road engineering w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oad engineering was the prerequisite for realizing mech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ed farming in the renovation project. It is the pivot to link the whole project. At present, the karst mountain areas were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in the land improvement. The road engineering w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karst mountain area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three development processes of Guizhou Province since the 21st century. Analyzing the research status of road network, road design and road landscape of the road projects.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Providing a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road projects.
Key words: karst mountain; farm road;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土地整治就是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以达到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的目的。其中道路工程主要包括道路路线设计、路基设计、路面设计和小型桥涵设计,它肩负着整个土地整治项目的连接枢纽。党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发展现代种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田道路就是实现农产品耕作、运输过程的桥梁,是达到机械化耕作的基础条件,对农业现代化环境起着重大作用[1]。因此,加强农田道路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贵州省有95%的县市区分布有喀斯特地貌,裸露的喀斯特地表超过10万km2,地形起伏大,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山区。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小型农业机械和运载机械的普及为提高山区的耕作、运输效率提供了便利,然而道路却阻碍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大部分坡耕地还是只能靠人力进行耕作、运输,生产潜力难以充分发挥,农民难以脱贫[2]。因此,道路的不发达限制了山区农业的发展,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多元化的主要瓶颈之一。本文整合了贵州土地整治道路工程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动态,以期为以后农田道路的建设提供参考。
1 21世纪以来贵州道路工程发展历程
1.1 起始阶段
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滞后,生产效率低,粮食安全问题一直都是我国发展重点,特别是1999年开始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后,5年间耕地就减少了23.42万hm2,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给粮食安全问题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2003年以前的土地整治主要立足于耕地资源数量上的保护。然而在履行耕地占补平衡法的义务的同时,忽略耕地质量水平和耕作效率的提高,导致许多土地整治后土地肥力下降,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低于原有的水平,造成农民的不满。
为改善当时情形,贵州省实行了试点改革,把土地整治内容调整为综合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农田道路工程建设进入了初始阶段。然而据2005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贵州省人均耕地0.115 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全省有73.14%的农村人口,人均粮食产量却只有293.06 kg,远远低于全国370.16 kg的水平,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同时土地整治项目投入资金有限,区域内交通建设用地比重还不到1%,道路通达度低,很难改善农民整体的生产生活现状,农田道路工程建设任重道远。
1.2 初始发展阶段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为农村综合改革吹响了号角。李盛霖同志2007年年初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现代农业,实现农村公路又好又快发展”的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村公路作为先导性基础设施,对建设现代农业至关重要。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不仅要连接乡镇和行政村,为农民出行服务,也要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200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报告中提到,要大力加强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建设,在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中强调了机耕道路、农田林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2006—2010年期间土地整治共计投资19.52亿元,每年同比上年增加2倍,总规模达5.87万hm2,划分为黔中中部溶丘盆地谷地园田化建设整理区、黔中西部中山高原坡耕地整理整治区、黔中南部山原斜坡中低山防洪整理区、黔中东部中低丘陵生态建设整理区和黔中北部溶盆地中低山地平整归并整理区5个工程,涉及7个地(市、州)、24县(市、区),区域面积621.72万hm2,最终新增耕地面积3 337.02 hm2,新增耕地率5.68%。其中道路工程投资14 896.16万元,占总工程投入的7.63%,在项目区原有的4.99万hm2交通用地基础上,增加了田间道1 387.58 km,生产道3 380.93 km,特别是黔中中部、黔中南部和黔中北部效果明显。但由于贵州地形复杂,农田整治工程量相对较大,单位面积投资达33 244元·hm-2,远高于西部的云南、广州等省份,资金有限导致部分地区土地整治政策实施不到位、设计不合理、施工不当等,农机化水平没有得到更根本的提升,田间道路建设通达度仍然不高,没有达到预期的高标准农田的整治效果。
1.3 持续发展阶段
由国务院直接批复给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贵州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提出后,在规划中,明确了我国当前的土地整治形势,闡述了今后土地整治的总体战略方针,制定了“十二五”期间要建成39.2万hm2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通过农用地整治、宜耕后备土地开发和损毁土地复垦补充耕地3.2万hm2。接着2013年召开贵州省百万亩土地整治工程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推进现场会,提出了2013年要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10.67万hm2,从6月开始全面展开耕地耕作层剥离工作。2014年提出了《GBT30600-2014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中也提出土地整治的道路通达度平原地区要达到100%,丘陵地区应不低于80%的规定。这标志着贵州省土地整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党中央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而农村道路网建设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现阶段的农业也更注重产业化和多元化,鼓励乡村特色旅游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生态农业转型。由此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农田道路建设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今后将会更快更持续地发展。
2 道路工程研究现状
2.1 道路网络
农田道路与村道、乡镇道路直接相连,隶属于农村道路,但农田道路与乡镇道路不同,其主要是便于进行耕作,但只有与乡镇路网等相衔接才能更有利于道路的便捷,实现更大的通达度[3]。建设中在保证通行顺利的同时要尽可能少地占用耕地,按照“等高不等宽、大弯随弯、小弯取直”的原则进行道路网格铺设,确保原有规整的田块,改变原有田间道路布局复杂混乱的现象,对破碎田块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归并[4]。现有的道路网络研究,主要是从道路的整体规划、布局、评价和建设等多方进行的[5]。在分析道路分布时,GIS能更直接地进行分析,通过对地形地貌的要素进行详细的梯度分异效应分析,可以有效地反映出不同程度地貌特征的农村道路等级和空间格局[6]。同时GIS也可以理性地分析出整治区的生产道、田间道等在整治前后的长度、密度、连通度和环通度在区域的通达情况的变化,更有利于进行道路网格的设计,避免“盲区”[7]。
喀斯特山区地形起伏波折,农民依山而居,居民点分布不规律[8],为不造成资源的浪费,设计之前必须要进行需求分析,在调研中对每个路段需要铺设什么级别道路与农作物的种类、种植结构、耕作习惯、机械设备的使用、电路的布置等都是息息相关的,综合考虑风向、作物光照等来布置田间道路的走向,与田、水、路、林相统一。因此,分布模式会有不同的形态,但整体来说道路的设计多数还是缺少合理的规划,分布随意、弃建随意,道路的等级分布也不明显[9]。
2.2 道路设计
农村道路常见的路面形式主要有砂石路面、水泥路面、沥青路面等。随着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土地整治的开展,生态的概念也深入到了农村的道路建设中,无论是路基、路肩、路面材料等的选择都要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因地制宜[10]。
在进行路面设计时,学者们从技术、环保和经济层面综合考虑根据区域特色建立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确定评价权重,分析不同路面形式的优劣顺序[11]。特别是针对这种小流量的路面设计,可以通过分析不同路表弯沉值、路基顶面压应变和基层底部拉应力,合理选择路面,避免盲目路面形式的追求[12]。
路基在后期的长期使用中会出现累积沉降和变形,许多学者在研究中运用双曲线模型、Logistic模型、累积变形模型等来进行计算,并运用离心模型、有限元分析等进行路面监测,更有利于后期的监督维护,及时进行拓宽路基处理。但喀斯特地区地形地貌复杂,路边的不稳定边坡较多,学者针对这方面也运用了定性分析、滑移线法、数值分析法等进行稳定性的勘测,但由于地形的多变性,现今还没有通用简洁的分析方法能有效地在施工中进行运用[13]。同时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在设计中往往不得不适当减小安全储备系数,放弃坡度较小的边坡,采用支护措施,减少了对耕地占用[14]。
贵州喀斯特地貌明显,土层浅薄、植被防护能力弱,又属亚热带,水热条件良好,施工挖填方量大,裸露面广,雨季进行开挖极易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表土层流失会降低耕地的肥力[15]。针对这一现状,采取了《贵州省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但施工中资金需求量大、表土层堆放等问题制约这一方案的实施。因此,现有土地整治在进行道路建设中只能尽可能在施工中改良开挖方案,避开雨季,减少滑坡等带来危害[16]。
2.3 道路景观
土地整治的道路景观主要是指道路及沿线的地貌、农田、植被等景观,其景观的美不光指风光的优美,更重要的是指道路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尽可能小地破坏农田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廊道的数量、构成、宽度、长度、分布等都直接影响着耕地物质和能量的流动速率,离道路的距离越近,影响程度越高。作为跨越景观的廊道,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有重要的影响,有效的规划设计能够进一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17],还能在行车的过程中缓解视觉疲劳,减少地形造成的不利影响[18]。 在国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同时,土地整治也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建设中希望在增加土地质量等级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地形成独特田园风光,带动当地旅游业[19]。3S可以直接对景观格局进行时空分析,运用高程、坡度、土层厚度等指标进行景观格局评价[20]。然而现有对于道路景观的研究多集中在城市,对于乡村的道路景观也是基于整个村庄的布局或是旅游景点的分布来进行的,对于农田道路的研究基本没有。
3 贵州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贵州省整体道路交通发展迅速,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但是农村的道路整体质量不高,特别是田间道路,路面质量差,基本上都是“土路”,也没有任何加固措施,路面、路基经常塌陷,雨季经常会出现滑坡、泥石流等阻碍道路通行,道路数量、布局不合理,连通性差,难以满足耕作和运输的需求。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发展,2013年我国的机耕水平达到76%,机播水平为48.78%,机收水平48.15%,2015年我国农作物综合机械水平超过60%。而贵州的机耕水平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只有在平坝地区能够进行机械化耕作的推广,山区由于地形等方面的因素,很难实现机械化。大量的青年离开故土在外打工,造成许多良田荒耕[21]。
近年来贵州也加强了整治项目的投入和建设,但收效甚微,实施效果较好的区域也只是勉强达标,如湄潭等,大多数项目刚验收没多久就路面开裂。造成这些整治项目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地理信息数据的信息化,让工程设计变得更为“科学化”,但也致使许多项目的设计工作者忽视了前期的实地调研,使得整个道路设计存在许多的不合理;二是由于前期民众会议落实不到位,后期施工中受到制约,许多道路临时改线,造成道路网络分布不合理;三是项目资金不足或资金挪作他用,许多项目施工不达标,存在许多“豆腐渣”工程;四是后期工程验收很多只是由当地的相关部门人员来进行,既不通知村里面,也没有上级相关监管部门参与,无形中放纵土地整治项目的许多“不合理”;五是后期道路养护并没有计算在整治项目内,养护没有资金来源,政府难以实施监管,造成原先投入的大量资金付诸东流。
针对贵州道路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一是强化专业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保证设计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制订客观、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二是发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让农户参与到整个项目的建设、维护、运行、监测及管理中,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的原则;三是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建立量化指标体系进行科学性的验收,减少人为差异带来的影响,综合评估项目的效果,以及农业规模经营促进程度、人口集中居住和产业聚集发展情况等综合效应;四是把后期维护纳入土地整治中,从养护主体的落实和养护资金的筹措等方面进行加强,保证项目工程能够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22]。但现有的措施还未能够有效地落到实处,如何能更有效地做到整个项目的可持续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4 结 语
现有的土地整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田水利方面,而农田道路方面研究也多集中在全国或者是城市,对乡村地区的研究较少。贵州省对于农村公路研究起步较晚,由于地形、资金等因素的限制,整体发展水平落后。随着农业现代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农田道路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是农村道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农业观光园等旅游业发展的农村山区道路的通达度、景观、生态等将是以后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李丽,吴群琪,张跃智.农村道路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22-26.
[2]颜茵.喀斯特山区脱贫道路的选择——以贵州为例[J].调研世界,2011(2):37-40.
[3]李星星,李同昇.乡村地区路网通达性研究——以陕西省丹凤县为例[J].人文地理,2012(3):78-85.
[4]高红江.国家商品粮种植乡道路规劃设计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5]杨馨越,魏朝富,陈华.农村道路布局设计及其景观生态效应研究[J].农业工程,2011,1(4):62-66, 102.
[6]张仕超,李治猛,魏朝富,等.基于GIS的农村道路体系空间格局及地形梯度分异效应分析——以重庆市忠县拔山镇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1):158-164.
[7]杨馨越,魏朝富,邵景安,等.基于GIS的重庆丘陵山区农村道路网络特征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27(11):25-32.
[8]周慷慨,罗海波,赵晨晨,等.生态农业发展背景下喀斯特山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以贵州省遵义县尚嵇镇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9):216-221.
[9]常月明,雷俊义,张永春,等.低山丘陵区农村道路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内蒙古四子王旗农耕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6):55-59.
[10]郭琪.基于生态视角下的农村道路设计[D].苏州:苏州大学,2014.
[11]李新鑫.陕南地区农村道路路面形式的适用性分析与优选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12]严国全.小交通量道路路面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2004.
[13]《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中国道路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3[J].中国公路学报,2013,26(3):1-36.
[14]王增福,叶刚.浅析山区乡村道路设计中的几个问题[J].居业,2015(24):53, 56.
[15]邓培雁.贵州喀斯特山区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选择与对策[J].安顺师专学报,2000,2(2):87-90.
[16]周国富.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环境特点及对道路工程水土保持的影响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4):15-18.
[17]张仕超,尚慧,修维宁,等.农村田间道路工程对局地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11):89-97.
[18]王云,崔鹏,江玉林,等.道路景观美学研究初探[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206-208, 233.
[19]陈妍儒.乡村交通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2.
[20]张雅梅.3S支持下的喀斯特景观生态格局研究——以贵阳市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4.
[21]杨洪.贵州土地整理如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6):219-222.
[22]李博,何腾兵,刘忠斌,等.贵州土地整治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浙江农业科学,2014,4(4):562-565, 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