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是随着事业单位自主权的扩大、规模的变化而管理相应不足而产生的。同时在信息化下,以网络和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建设的角度对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信息时代;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1.信息时代下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特点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随着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等都在发生变化。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建设当中,根据事业单位的运作特点,制定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财务核算方法和账务处理程序,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实时反映单位的业务和资金使用状况,避免财务信息滞后于业务信息的现象,从而实现对业务活动的有效监管。同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项决策活动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实现由感性向科学化决策的转变;财务控制是指在决策执行过程中,通过比较、判断和分析,监督执行过程,并及时做出修正的过程。控制职能将在信息化环境下得到进一步强化,表现在控制范围扩展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各个层面;控制手段借助于信息化平台进行;控制实现从事后向事前、事中的转移。
2.事业单位传统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
2.1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事业单位并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利益相关者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机制,没有对其参与财务风险管理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做出明确界定,仅仅从主观上选定关键利益相关者,且非关键利益相关者参与财务决策的动力与能力不足,从而导致了参与制定财务决策、执行财务决策的利益相关者范畴不明确,财务决策的整个过程都极易出现效率低下的情况。
2.2会计制度与会计核算滞后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严密,内控制度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监督制度不到位;(2)授权制度不明,权力使用失控,少数“不自觉”的人趁机钻“空子”,揩国家的油水,违规从事金融业务,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贪污、受贿等经济案件时有发生,给事业单位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3)资产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产生账外资产的现象,造成事业单位财产流失。
2.3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利益相关者财务风险管理监督机制主要采用内部监督约束为主,即主要依靠事业单位章程、合同等硬性规定的强制性作用,而较少考虑道德、文化、法律以及市场的约束作用。这主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关,我国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对于领导者的法律约束不够强。
3.信息时代下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
针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与构建。
3.1优化财务管理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国家财政性事业经费来源之外,事业单位还拥有其他多种经费来源,包括经营收入、企业投资、社会捐赠等。为此,必须建立新的事业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事业单位的各类收入和支出管理,避免出现大量的预算外事业资金,并防止有人利用事业单位逃避税收或转移资产。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加强事业单位往来款项管理,理顺事业单位资金关系,对于银行多头开户问题,财政部门应联合有关执法单位,从账户、收据、收费等方面入手,对执行收支两条线的事业单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该撤并的银行账户坚决撤并,从源头上规范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收取的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都是国家财政性资金,按照预算法等财政法规的要求,应足额上缴国库或预算外资金专户,而不应存入任何其它银行账户。《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国家财产安全稳定”。不能用一般财经法规替代内控制度。要找准失控环节,明确自控重点,重视伦理道德规范建设,建立良好的单位文化氛围。对于预算管理、资金拨付与费用支出管理、报销审批程序以及对错误核算与错误支出的纠正等等经济活动等方面,确定单位自控的重点和目标,设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关系,为每个组织划分责任权限,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且责权对等,以增加组织的控制意识。
3.2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
这种控制方法要求单位明确规定设计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此外,对于重要的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有效防范货币资金被贪污、侵占、挪用。加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对有关凭证的稽核和审查,要引起高度注意。对货币资金业务审核,应注意原始凭证稽核。对外来原始凭证应审核是否符合国家票证管理要求,有无税务监制章、财政监制章和单位财务专用章或发票专用章;数量、单价、金额是否正确,凡金额有误的,要退回到出票单位重新开具;接受单位名称是否正确;大小写是否相符;经办人、验收人、批准人手续是否齐全,有无涂改、伪造和虚报冒领等现象;审查现金开支是否符合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凡违法开支,要拒绝办理。
3.3加强财务监督机制
为了建立完善的财务监督机制,事业单位必须重视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发挥出上级监督、管理层监督、监管部门监督、市场监督的综合效用,将各种监督有效统一的加以运用。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监督机制应是监督模式的交叉运用,共同完善,只有内、外部财务监督机制共同作用时,监督机制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功效。各事业单位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风险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通过一系列指标的横向和纵向数据比较,对财务运作中潜在风险预警预报,提出控制措施,将可能萌发的财务风险予以化解。
3.4健全财务危机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首先应该认真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究竟是内部熵增还是引入正熵流的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找到预防措施,以防同样的错误出现两次,同时采取财务相机管理,调动出利益相关者参与财务风险管理的积极性,维护好利益相关者的既得利益。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改进,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要素需要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流程有待进一步优化,财务风险管理机制需要经受外部市场环境發生重大变化时的考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成败关键在于公务员素质的高低程度,其素质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工作人员具有爱岗敬业的品质和勤奋、有效的工作能力,从而保证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它对财会人员的素质有更高要求,不仅要求专业技术性、政策性、法制性强,并且还需要有一定的职业道德水准。
总之,信息时代下,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结构,开展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活动,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财务决策效率,加速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红蕾.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J].价值工程,2011,(01).
[2]费开胜,朱小军.我国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点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04).
[3]瞿凤仙.浅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0,(23).
【关键词】信息时代;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1.信息时代下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特点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随着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等都在发生变化。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建设当中,根据事业单位的运作特点,制定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财务核算方法和账务处理程序,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实时反映单位的业务和资金使用状况,避免财务信息滞后于业务信息的现象,从而实现对业务活动的有效监管。同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项决策活动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实现由感性向科学化决策的转变;财务控制是指在决策执行过程中,通过比较、判断和分析,监督执行过程,并及时做出修正的过程。控制职能将在信息化环境下得到进一步强化,表现在控制范围扩展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各个层面;控制手段借助于信息化平台进行;控制实现从事后向事前、事中的转移。
2.事业单位传统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
2.1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事业单位并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利益相关者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机制,没有对其参与财务风险管理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做出明确界定,仅仅从主观上选定关键利益相关者,且非关键利益相关者参与财务决策的动力与能力不足,从而导致了参与制定财务决策、执行财务决策的利益相关者范畴不明确,财务决策的整个过程都极易出现效率低下的情况。
2.2会计制度与会计核算滞后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严密,内控制度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监督制度不到位;(2)授权制度不明,权力使用失控,少数“不自觉”的人趁机钻“空子”,揩国家的油水,违规从事金融业务,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贪污、受贿等经济案件时有发生,给事业单位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3)资产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产生账外资产的现象,造成事业单位财产流失。
2.3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利益相关者财务风险管理监督机制主要采用内部监督约束为主,即主要依靠事业单位章程、合同等硬性规定的强制性作用,而较少考虑道德、文化、法律以及市场的约束作用。这主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关,我国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对于领导者的法律约束不够强。
3.信息时代下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
针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与构建。
3.1优化财务管理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国家财政性事业经费来源之外,事业单位还拥有其他多种经费来源,包括经营收入、企业投资、社会捐赠等。为此,必须建立新的事业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事业单位的各类收入和支出管理,避免出现大量的预算外事业资金,并防止有人利用事业单位逃避税收或转移资产。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加强事业单位往来款项管理,理顺事业单位资金关系,对于银行多头开户问题,财政部门应联合有关执法单位,从账户、收据、收费等方面入手,对执行收支两条线的事业单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该撤并的银行账户坚决撤并,从源头上规范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收取的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都是国家财政性资金,按照预算法等财政法规的要求,应足额上缴国库或预算外资金专户,而不应存入任何其它银行账户。《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国家财产安全稳定”。不能用一般财经法规替代内控制度。要找准失控环节,明确自控重点,重视伦理道德规范建设,建立良好的单位文化氛围。对于预算管理、资金拨付与费用支出管理、报销审批程序以及对错误核算与错误支出的纠正等等经济活动等方面,确定单位自控的重点和目标,设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关系,为每个组织划分责任权限,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且责权对等,以增加组织的控制意识。
3.2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
这种控制方法要求单位明确规定设计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此外,对于重要的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有效防范货币资金被贪污、侵占、挪用。加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对有关凭证的稽核和审查,要引起高度注意。对货币资金业务审核,应注意原始凭证稽核。对外来原始凭证应审核是否符合国家票证管理要求,有无税务监制章、财政监制章和单位财务专用章或发票专用章;数量、单价、金额是否正确,凡金额有误的,要退回到出票单位重新开具;接受单位名称是否正确;大小写是否相符;经办人、验收人、批准人手续是否齐全,有无涂改、伪造和虚报冒领等现象;审查现金开支是否符合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凡违法开支,要拒绝办理。
3.3加强财务监督机制
为了建立完善的财务监督机制,事业单位必须重视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发挥出上级监督、管理层监督、监管部门监督、市场监督的综合效用,将各种监督有效统一的加以运用。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监督机制应是监督模式的交叉运用,共同完善,只有内、外部财务监督机制共同作用时,监督机制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功效。各事业单位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风险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通过一系列指标的横向和纵向数据比较,对财务运作中潜在风险预警预报,提出控制措施,将可能萌发的财务风险予以化解。
3.4健全财务危机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首先应该认真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究竟是内部熵增还是引入正熵流的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找到预防措施,以防同样的错误出现两次,同时采取财务相机管理,调动出利益相关者参与财务风险管理的积极性,维护好利益相关者的既得利益。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改进,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要素需要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流程有待进一步优化,财务风险管理机制需要经受外部市场环境發生重大变化时的考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成败关键在于公务员素质的高低程度,其素质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工作人员具有爱岗敬业的品质和勤奋、有效的工作能力,从而保证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它对财会人员的素质有更高要求,不仅要求专业技术性、政策性、法制性强,并且还需要有一定的职业道德水准。
总之,信息时代下,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结构,开展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活动,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财务决策效率,加速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红蕾.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J].价值工程,2011,(01).
[2]费开胜,朱小军.我国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点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04).
[3]瞿凤仙.浅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