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法,又要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善于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对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就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作综合探究,这既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境教学 多媒体辅助 巧设问题 作文批改
一、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情境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充分挖掘语文课堂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文本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互统一的审美境界,既使学生获得了美的感受,又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思维水平获得了不断提高。
情境教学方法主要是为了突出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强调了教学中要以美去感染人,以美激发爱,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生動活泼地全面发展,优化了语文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增添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1 借助媒体,激发想象能力
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为课文中纯粹文字的表述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上贴近,性质与形态上逼真,对比强烈直观形象的事实材料,以及创设与学生所学内容相互交融的学习情境,既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又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诱发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
2.2 运用媒体,在情境中学习
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想感情,课堂氛围也更加轻松活跃。《智取生辰纲》是施耐庵的成名之作,课文节选了其中一个片段,《智取生辰纲》情节紧张,扣人心弦,光看课文节选部分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情感变化。在讲课文之前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欣赏,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看得非常仔细投入,看完后兴奋地互相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重新学习课文,谈感想、谈体会。学生积极参与、热烈讨论,甚至有的学生对人物分析意见不一还激烈地争论起来,无形之中课堂的学习内容就在这轻松的氛围中被同学们自主地掌握了。在上完课后许多同学还意犹未尽,他们自己还在课外组织了辩论会,通过相互辩论更深刻透彻地巩固了所学内容。所以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还能让学生在不由自主中理解课文,把握主题。加深印象。
三、巧妙设问,引领学生步入“探究—体验”式学习模式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那种纯粹以应试为目的学习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对象的发展需要,因而建立起新型课堂学习模式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了。探究—体验”式学习中的问题巧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问题的层递性
深入浅出的指导学生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教学《背影》时,我就大胆设计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结合生活现实,谈谈文中的父爱给你有何感想。课文观点:望着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我”流泪了,想想自己当时的自作聪明,“我”感到愧疚。父亲深沉的爱让“我”感动了,让“我”不能忘怀。一位同学说,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到了深切的父爱,我们应该珍惜人间这最真最纯最深的爱,用我们的爱回报他们。另一同学却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背影》中的父爱是细腻的,父亲对已20岁的儿子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但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又为这种父爱感到担忧:永远罩在父母呵护之下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长大?什么时候才能自理、自立,才能在这竞争的激烈社会中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这主张一提出,马上引起了争议,我适时指导学生认真读议: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文,结合自己不同的家庭生活实际以及自身的感受,再对照文中父爱谈谈自己感受,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到父爱母爱是伟大的,但过多的“爱”会成为孩子独立发展的“碍”,我们珍惜父母的真爱,也渴望父母放手让我们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3.2 问题的开放性
就阅读而言,文本的意义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封闭的,而是有赖于学生在体验的参与下的主体建构,文本的内容只有在与学生的心灵相遇、相互沟通,它的意义才得以凸显出来,而且这种意义的生成是开放的、多层次的,不是单性的,而是立体的。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以及知识背景,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是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巧设问题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和层次性,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并且能说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四、让作文批改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
初中生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有时会出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困境。也就是说,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各种文体的模式套路都已基本成型了,有时一些具体的写法却把握不住,明知这样写作不妥,却又不知该如何修剪,此时教师就应给与适当的点拨,逐步引导他们步入“豁然开朗”的写作境界。
有一次,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与创作的思维,我有意布置了一片老式的作文题——春天来了。其中有一个同学在作文自批中写道:“本文围绕春天写了许多春天特有的景象,如春天的晴朗与暖和,春天的绿意与繁花,但作者却在文中大量书写了春风中柳絮的颜色、形状以及柳絮给自己带来的烦恼与情思等,情感显得低沉、落魄。这些似与要求不符,但这确实是我真实的观感。”而在互批中也写到:“本文抓住春天特点写了不少景象,语言较优美,让人读来很有理性与美感。但本次作文要求写春天的,展现的是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但这篇文章读来叫人有点伤感。”从学生的批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类作文的写作方法认识有误差,认为写春天时颜色必是绿、呈现的都应是生机盎然的景象,而不能写其它事物。于是在批语中我写道:其实,写春时写其它事物也未尝不可,关键是要写出春天的新意,要有独到之处,要标新立异,要有亮点。所以写景作文重点是把握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求新、求异,能把看似平淡无奇的景物写出一个与众不同来就是最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李广林.初中语文“探究—体验”式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时代报告
[2]荣佑军.开发课本资源,积累写作素材.课程教育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境教学 多媒体辅助 巧设问题 作文批改
一、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情境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充分挖掘语文课堂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文本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互统一的审美境界,既使学生获得了美的感受,又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思维水平获得了不断提高。
情境教学方法主要是为了突出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强调了教学中要以美去感染人,以美激发爱,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生動活泼地全面发展,优化了语文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增添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1 借助媒体,激发想象能力
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为课文中纯粹文字的表述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上贴近,性质与形态上逼真,对比强烈直观形象的事实材料,以及创设与学生所学内容相互交融的学习情境,既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又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诱发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
2.2 运用媒体,在情境中学习
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想感情,课堂氛围也更加轻松活跃。《智取生辰纲》是施耐庵的成名之作,课文节选了其中一个片段,《智取生辰纲》情节紧张,扣人心弦,光看课文节选部分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情感变化。在讲课文之前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欣赏,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看得非常仔细投入,看完后兴奋地互相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重新学习课文,谈感想、谈体会。学生积极参与、热烈讨论,甚至有的学生对人物分析意见不一还激烈地争论起来,无形之中课堂的学习内容就在这轻松的氛围中被同学们自主地掌握了。在上完课后许多同学还意犹未尽,他们自己还在课外组织了辩论会,通过相互辩论更深刻透彻地巩固了所学内容。所以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还能让学生在不由自主中理解课文,把握主题。加深印象。
三、巧妙设问,引领学生步入“探究—体验”式学习模式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那种纯粹以应试为目的学习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对象的发展需要,因而建立起新型课堂学习模式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了。探究—体验”式学习中的问题巧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问题的层递性
深入浅出的指导学生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教学《背影》时,我就大胆设计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结合生活现实,谈谈文中的父爱给你有何感想。课文观点:望着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我”流泪了,想想自己当时的自作聪明,“我”感到愧疚。父亲深沉的爱让“我”感动了,让“我”不能忘怀。一位同学说,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到了深切的父爱,我们应该珍惜人间这最真最纯最深的爱,用我们的爱回报他们。另一同学却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背影》中的父爱是细腻的,父亲对已20岁的儿子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但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又为这种父爱感到担忧:永远罩在父母呵护之下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长大?什么时候才能自理、自立,才能在这竞争的激烈社会中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这主张一提出,马上引起了争议,我适时指导学生认真读议: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文,结合自己不同的家庭生活实际以及自身的感受,再对照文中父爱谈谈自己感受,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到父爱母爱是伟大的,但过多的“爱”会成为孩子独立发展的“碍”,我们珍惜父母的真爱,也渴望父母放手让我们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3.2 问题的开放性
就阅读而言,文本的意义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封闭的,而是有赖于学生在体验的参与下的主体建构,文本的内容只有在与学生的心灵相遇、相互沟通,它的意义才得以凸显出来,而且这种意义的生成是开放的、多层次的,不是单性的,而是立体的。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以及知识背景,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是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巧设问题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和层次性,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并且能说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四、让作文批改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
初中生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有时会出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困境。也就是说,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各种文体的模式套路都已基本成型了,有时一些具体的写法却把握不住,明知这样写作不妥,却又不知该如何修剪,此时教师就应给与适当的点拨,逐步引导他们步入“豁然开朗”的写作境界。
有一次,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与创作的思维,我有意布置了一片老式的作文题——春天来了。其中有一个同学在作文自批中写道:“本文围绕春天写了许多春天特有的景象,如春天的晴朗与暖和,春天的绿意与繁花,但作者却在文中大量书写了春风中柳絮的颜色、形状以及柳絮给自己带来的烦恼与情思等,情感显得低沉、落魄。这些似与要求不符,但这确实是我真实的观感。”而在互批中也写到:“本文抓住春天特点写了不少景象,语言较优美,让人读来很有理性与美感。但本次作文要求写春天的,展现的是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但这篇文章读来叫人有点伤感。”从学生的批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类作文的写作方法认识有误差,认为写春天时颜色必是绿、呈现的都应是生机盎然的景象,而不能写其它事物。于是在批语中我写道:其实,写春时写其它事物也未尝不可,关键是要写出春天的新意,要有独到之处,要标新立异,要有亮点。所以写景作文重点是把握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求新、求异,能把看似平淡无奇的景物写出一个与众不同来就是最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李广林.初中语文“探究—体验”式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时代报告
[2]荣佑军.开发课本资源,积累写作素材.课程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