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的人文教育思想漫谈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d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大钱理群教授近年来颇受世人关注,尤其是他针砭中小学教育时弊入木三分,且大胆把脉,勇于进言。笔者近来翻阅了钱老的一些著作、访谈资料,觉得对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很有帮助。笔者不揣浅陋,试就钱老的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思想略谈个人管见,以期抛砖引玉。
  首先,钱老十分强调育人功能,张扬个性。钱理群认为,语文教育的任务,是通过“立言”来“立人”,中学语文教育要在人文精神培养上给学生打下“一种精神底子”,即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他强调在语文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汉语之美,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赋生命予亮色,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该贯穿人文精神,给予学生思想的指引、人生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染,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真诚表达的习惯。
  钱老认为:“近些年中学教育的最大失败就在于,把读书变得太功利、太累,让学生害怕读书。”“语文教育的任务,是要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终是要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健全发展,以此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他人思想的奴隶,按他人的意志去说话、写作的工具。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这真是一语中的。
  不幸的是,我们看到现在学生读书很成问题:一是该读的书不读,快餐等垃圾文化却去读;二是阅读面太窄,名著蜻蜓点水式阅读;三是阅读的功利性太强,把读书看成一种负担。一些中学语文教师把充满无限乐趣的阅读课变得枯燥乏味。现在的应试教育极大地压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深陷题海,为分数而疲于奔命,因而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阅读虽不能增加我们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我们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其实,育人功能一直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但是在时下的大环境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不适当地强调这一点,结果课堂上不是笼统地灌输思想教育,就是一味强调处处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导致语文课不伦不类,弄得语文味全无。一些语文教师,往往偏重于字、词、句、篇、章的机械训练,急功近利,为应试服务。课堂教学太重视科学化和技术化,远离了语文的艺术性,忽略了语文文学的情与美;太重视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
  对学生的个性品质,钱老认为“更要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能力,逆向思维,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对教材,作出自己的解释和评价”。中学语文教育应当提倡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如对文本的解读应该多元,摒弃僵化的思维模式。他认为还要“进一步开发他们自己的想象力。要给学生美好、光明的东西,让他们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进而感受、体验人的精神的美,追求美好的理想,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和自然、宇宙生命的和谐,在人生的起始阶段,赋予他们的生命以最基本的亮色”。鼓励真善美、摒弃假丑恶本是我们语文教学应有之义,遗憾的是,太多的功利性训练、操作稀释了这一追求,这种局面必须改变。
  此外,钱老对应试教育的批判深刻而又令人警醒。应试教育急功近利,不注重对人的终级关怀和培养。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做题机器的做法,极大地压榨文学教育的空间,使学生畸形发展,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不利。对此,钱理群就批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循规蹈矩的标准化,规范的官员,技术人员与职员,他们能够提供现代国家与公司所要求的效率,其优越性是明显的;但其人格缺陷也同样明显:一无思想,二无个人创造性,不过是能干的奴隶与机械工具”。话虽尖刻,却切中要害。语文教学的机械灌输,教法的保守僵化,八股式的应试,既牺牲学生的个性又压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这种恶劣做法应该改变。
  钱老还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殷切希望。他说:“教育改革越深入,对教师本身的素质、精神境界、人格力量的要求也越高。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说的理想的语文教育是以有大批理想的教师为前提的。”“所有老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努力做到这几点,一是思想者,二是可爱的人,三是杂家,四是语文学家。”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要主动地了解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新的学术成果,还要具备创造性地消化和吸收的能力,还要多读书、多思考,以学者型的教师为奋斗目标。
  总之,钱理群的语文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切中时弊,具有前瞻性,远非拙文所能概括全的。只要我们语文教师人人为课改献力献策,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语文教学就能再绽异彩。
  (责任编辑韦雄)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作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学生与教师交流和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课堂讨论,已经全面地走进我们的课堂,深受教师的青睐。教育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有利于学生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正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那么,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我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下面就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
一、听的解析  听在本文章的含义是指学习者通过人与人的对话交流活动,或者通过听音频设备所播放的音频,对相应的语言信息进行解构(解析、分辨、筛选、储存)和建构(理解、整合、再理解)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听者要想很好地把握听的内容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具有正常的听力;(2)音频的音质要达到一定的标准;(3)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与技巧;(4)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5)具备一定的综合智力。在此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的内容触及个人的心理、品德和行为,而且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乃至天文地理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让思想品德课教学有力地促进广大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发思想品德课程资源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讨论了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有关概念,分析了现代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