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学教材中的《孟子》选文看儒家精神内核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llovezk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孟子》作为古典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奠基人,其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孟子》的选文篇幅比重较大,是文言教学中的重点之一。然而,《孟子》的教学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对文言阅读能力的考验与提升,更应当在于其内在的影响国人千百年的儒家精神内核。以入选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及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9段《孟子》选文为例,其精神内核可概括为:重义轻利的侠义精神、向善嫉恶的坚贞品质、民贵君轻的民本意识、兼济天下的入世态度。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孟子 精神内核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6.064
  On the Confucian Spiritual Core from the Selected Works
  of Mencius in Middle School Textbooks
  ——Taking People's Education Edition Middle School Language as an Example
  TAO Banggui
  (Maanshan No.8 Middle School, Maanshan, Anhui 243000)
  Abstract Mencius, as an important founder of the Confucianism in the classical period, has deep-rooted influence on the influence of hi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 The weight of the selection of Mencius in the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for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s relatively large. It is one of the focuses in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However, the teaching value of "Mencius" is not only the test and promotion of the reading ability of classical Chinese, but also lies in its internal spiritual influence on the spiritual core of the Chinese peopl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aking the nine paragraphs of Mencius selected i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and PEP high school language textbooks as an example, its spiritual core can be summarized as: chivalrous spirit that favors justice and frivolity; The gentleman's lightened people-centered consciousness and the attitude of joining the world with economic success.
  Keywords middle school Chinese; Mencius; spiritual core
  建國以来中学语文课本中从来不乏《孟子》的身影,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先秦诸子选读》为例,《孟子》选文分别有《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与国也》(王好战,请以战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何必曰利》、《民为贵》、《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善养我浩然之气》、《仁义礼智,我固有之》9段,其字句的疏通、内容的解读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所轻车熟路的,然而,孟子作为儒家的“亚圣”,其哲学思想从子学时代贯穿至今,其精神内核早已深深的烙印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我们不难从他的文字中找到国人品质与思维的源头——这兴许是在纯粹字面的文本解读以外,更为深沉而紧要的国学教育的初衷所在。那么回归到上文提及到的9段《孟子》选文中,我们将其中所集中展现的儒家精神内核提炼出来的,不妨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四点:
  1 重义轻利的侠义精神
  中国人有重义轻利的传统,这似乎不必我赘言。但要论及源头,孟子是无可回避的,冯友兰先生指出孟子“纯不从功利主义立论”。[1]而这一点,在9段《孟子》选文中皆有或多或少的体现,较为鲜明的当属《王何必曰利》。面对梁惠王“亦将有利于吾国乎”[2]的疑问,孟子直言道:“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因为孟子深谙,倘若“后义而先利”,则“不夺不厌”。“夺”是儒家所深恶痛绝的,荀子道:“争夺生而辞让亡”,[3]“夺”对于一个国家无疑是巨大的灾难。因而在“仁义”面前,“利”不值得一提。不仅如此,在生命面前,“义”依然是儒家不可动摇的信念。在另一段选文《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提出 “舍生而取义者也”则颇有几分无畏的侠义精神了。这种舍生取义的侠义精神在《孟子》全文中是一以贯之的。孟子以为:但凡身怀仁义,便无所畏惧。“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正是此理。“义”给予君子无穷无尽的力量,这一点孟子亦有所说明。在选文《浩然之气》中,孟子解释道,他所擅长的,不过是“养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在孟子的口中“至大至刚”、所向披靡、“塞于天地之间”,令人不得不心驰神往。而练就一身“浩然之气”的法子,却只有一条 “集义所生”。可见“义”在孟子看来,是宇宙之间最为坚不可摧的武器,重义轻利所以坚不可摧、所以无所畏惧,这便是儒家代代相传的勇气源泉。而 “义”从何来,孟子在选文《仁义礼智》中指出:“仁义礼智,非外铄我,我固有之”。这就涉及到孟子的“四端”之说了,“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而“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义”不过是“人心之同然”,生来人人皆有,丢失的人不过是“弗思而已”。   2 向善嫉恶的坚贞品质
  中国人向善嫉恶的品质,应当说自屈原的《楚辞》就奠定了雏形,“亦余心之所向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正是士大夫千百年来所追求的人格标杆。而儒家对国人坚贞品质的建树,则体现在其“人人皆可为尧舜”的普及性与可行性。在选文《仁义礼智》中,孟子的“性善论”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与说明:“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而以上四者,又分别对应着“仁、义、礼、智”,被孟子归类为人心之“四端”。如此,“仁义礼智”自然是“我固有之”了——这与孟子毕生所坚持的“性善”理论一脉相承,正是因为“赤子之心”包涵“四端”,人性之“善”便是与生俱来的,“尧舜与我同类”,这是孟子所强调的“善”的普遍性。所有丧失“善”这一品质的人,在选文《鱼我所欲也》中,孟子称其为“失其本心”。而想要维持“本心”的纯洁与通透, 唯一的方式在于“思”。在这一层面上,以“仁义礼智”为核心的“善”的回归充满了可行性,“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而在选文《浩然之气》中,浩然之气需要“配义与道”、“直养而无害”,稍稍有所懈怠,则“馁也”。就如同浩然之气“扩而充之”则会“至大至刚”一样,“仁义礼智”一旦“扩而充之”甚至足以“保四海”,这也就是选文《天时不如地利》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提到的“道”。
  3 民贵君轻的民本意识
  儒家的人本思想缘起十分早,孔子 “伤人乎?不问马”[4]便初见端倪。但相对于“君”的“民本”思想,应当说是滥觞于孟子的。在選文《民为贵》中,孟子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较之于殷商时期所默认 “天子”生来享有“天命”[5]的理念,君民关系到了孟子,可以说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扭转。选文《天时不如地利》中指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而在于“得道”。前文提到,孟子所认为的“道”在于人心深处的“仁义礼智”,这便无关乎身份地位,更不存在 “天命”靠亲属关系传承的说法。恰恰相反,但凡能够“从大体”(心)便是“大人”,但凡能够“尽心”,便能够“事天”,这彻底解构了脱胎于巫教文化的“绝地天通”后“君”的绝对权威。只有充分发扬“仁义礼智”的君子,才是真正能够得“天命”之人,譬如尧舜——这才是孟子一贯“法先王”的根本所在。这也就有了“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观点。因而在选文《乐民之乐》中,孟子强调“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甚至当民不得其乐,“非其上”也是无所厚非的。而在选文《寡人之与国也》中,“民本”甚至已经具化到了繁琐的“民生”问题上。为了使“黎民不饥不寒”,孟子从稼穑、捕鱼、伐木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规划蓝图,并在“五十者可以食肉,七十者可以衣帛”、“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的基础上强调“庠序之教”、“孝悌之义”。孟子对民生的关注是真诚的。
  4 兼济天下的入世态度
  积极入世的态度是儒家与道家的一条分水岭。中国人胸怀天下的担当与胸怀,在孔孟的时代便奠定了根基。同样是修身、同样是养性,老庄追求的是“逍遥”的自由的“神人”的境界,[6]只求在黑暗的乱世独善其身。而儒家则以为“独善其身”是“穷”迫的、远不够的,只有“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人生的追求与理想。这一点在绝大部分《孟子》的选文中都有所体现:在《寡人之与国也》、《何必曰利》、《民为贵》、《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皆无所保留的试图传道于君王。尽管孟子的思想与提议今天看来过于理想化,终其一生他从未真正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尽管如此,孟子直到晚年依然在游走宣讲他“仁政”的号召。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告诫世人,又似乎在告诫自己:“故天将降大任与仕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儒家的修身对自己几乎是苛刻的,却又是满怀使命感的、不可回绝的。而在《寡人之与国也》中,孟子对“黎民”的“饥”与“寒”感同身受,关于改善民生的提议与希冀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关怀。在《民为贵》、《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中,孟子一再提醒君王将人民的利益视为首要,于国、于民不得不说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了。即便是一介书生,从不放弃对或明或晦的世道的改变与改善,严于修身、兼怀天下——这是儒家千百年来的担当与抱负,更是后世莘莘儒生积极入世态度的源头所在。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8.
  [2] 本文中《孟子》原文皆引自201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方勇译注的《孟子》。
  [3] 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5:104.
  [4] 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6:67.
  [5] 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41.
  [6] 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153.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校学生会是高校党委领导下、团委指导下广大同学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学生组织,是学校中引领学生先进思想,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主力军。加快推进高校学生会职能改革,对学生会组织体系和运转模式做出转型调整,是高校学生会组织进一步彰显工作效能和提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迫切需要。笔者通过对示例高校学生会改革开展一年来高校学生和学生会成员的主观反馈与客观现象进
期刊
摘 要 本论文以“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思想为核心,针对地方高校特点,围绕如何建设这一根本问题,通过江汉大学最新科研论文信息,参照一流学科要求和标准,对照横向和纵向发展,分析江汉大学材料学科目前的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阐明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江汉大学的学科建设提供理论和实际参考。  关键词 学科建设 新兴高校 数据分析 双一流 论文信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期刊
摘 要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导下,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全面分析作为典型制造业名城的东莞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发现现阶段其人力资源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制造业转型升级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提出要培育、开发、吸引、留住高技能人才,进而解决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期帮助制造业顺利转型升级,保证其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创新驱动 高技能人才 制造业 人力资源
期刊
摘 要 将危险驾驶罪定性为故意犯罪,不符合法律规定和客观真实,不能合理解释危险驾驶罪、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三罪的关系,不能合理解释打击该罪共同犯罪的理由,不能合理解释吊销犯罪人从业资格的理由。从合理性角度考量,危险驾驶罪是过失犯罪,不是故意犯罪。  关键词 危险驾驶罪 故意 过失 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D91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
期刊
摘 要 随着新升本科院校向工科转型,原有大学物理教学模式缺乏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与专业课程衔接比较差,已经难以适应工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本文主要对土木专业大学物理的内容设置以及成绩评定系统如何完善和优化等问题进行一些探索,优化后的工科物理教学模式加强专业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课堂例题增加了生活中的实例和工程技术方面的例子,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能更好地调
期刊
摘 要 本文在参考前人对生态旅游景区影响因素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调查问卷获取的不同条件下游客出游意愿数据,使用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影响生态旅游景区的天气因素。结果显示,以白鹭湾生态公园为例建立的数学模型表明该地的游客出游意愿与“晴雨天气”呈明显正相关,与“空气质量AQI值”呈明显负相关。而“温度”、“风况”因素则由于成都地理位置原因对出行意愿影响并不明显。旅游管理者可根据该模型为景区的规划建
期刊
摘 要 地方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实力单薄以及政策支持和保障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三螺旋理论,从树立绿色、开放理念;打造专兼互补的师资队伍;探索多方评价机制;融入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在创业人才培养中,地方高校、政府和企业三方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建议。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创业教育 三螺旋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
期刊
摘 要 生态翻译学是由胡庚申教授所提出的一种翻译学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和生态环境的选择和适应,提出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四字词语具有结构简单,语言简练,节奏感强等特点,在中文中得以广泛的应用。本为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依据,以《十九大报告》作参考文本,具体分析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原则在四字词语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四字词语 十九大报告 三维转换  中图
期刊
摘 要 保障学生不因贫困而丧失教育机会,关系到教育公平,关乎贫困家庭向上的社会流动,更涉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本文将在重点介绍国外高校教育资助的基础上,为我国高校教育资助工作的改革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高校 教育资助 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6.006  The International
期刊
摘 要 教师的成长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近些年却出现了教师假性成长的现象。如果不正视这种繁荣发展背后的虚假问题,必将会使我国师资队伍建设在偏离其成长的正确道路上越走越远。本文以教育行政视角为切入点,在对我国教师假性成长现象和归因分析的基础上,从树立正确的教师成长观、重视职称评定后续工作和优化行政部门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规避策略,以期扼制和杜绝教师假性成长现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