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制造”倒逼职业教育
随着“中国制造”逐渐深入人心,职业教育从未像现在这样,受到全国上下的广泛关注。
今年5月,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重要”描述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第一个“重要”是,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重要”是,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第三个“重要”是,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和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长久以来,职业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歧视链的底层,也一直带有某种下里巴人的气质。相应的,蓝领在阶层结构中,虽然在国家政治话语中是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但传统文化对工人阶级一直抱有某种歧视——劳力者治于人,中国产业结构的低端也使得这个阶层缺少一种超越产品本身的美学观与成就感。
重估职业教育与蓝领价值,实际上是对中国制造价值内涵的一次重构,是对人与器物之间朴素关系的重新审视。
在当下中国,日益壮大的中产群体与价值多元的现代社群,正和危机四伏的公共环境、食品安全进行着旷日持久的对峙。对手工产品的认同,和对工匠、职人精神的追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过。
从传统农业,到新兴制造业;从手机生产线到各种“小而美”的电商自品牌,“拜手工教”和工匠精神成为迷茫了太久的中国实业家、创业者们众里寻他之后抓住的教义与口号。
工匠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成为热词的今天,“创客”和“工匠精神”等概念同样引人关注。“工匠精神”为何值得关注、如此重要?美国畅销书作家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一书中给出了答案: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变着世界。
今年五一期间,纪录片《大国工匠》在央视热播,引发了人们对工匠精神的追问和求索。在图书市场上,一批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书籍,正在引领新的阅读热潮,尤其受到制造业企业家和创新创业群体的欢迎。
什么是工匠?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解中说:百工皆称工,称匠。又说,以木工之称,引申为凡工之称也。
《庄子》中塑造了一批能工巧匠的形象:游刃有余的庖丁、粘蝉若拾的承蜩者、削木为鐻的梓庆,其精湛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在回答文惠君的疑问时,如此解释“神技”的炼成之道。对工作的高度忠实和追求极致,可以说是工匠精神的两个重要特征。
工匠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美国,47岁的哲学博士马修·克劳福德放弃华盛顿一家智库薪水可观的工作,选择成为一名摩托车修理工。2010年,克劳福德的《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让工匠精神回归》一经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他在书的第一章标题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寻回失落的工匠精神。
寻找以一己之心力践行工匠精神的行动者
哈雷戴维森工厂的装配工自豪地对儿子说:“街上那些漂亮的摩托车里就有我的签名。”
——荣誉感,构成了工匠精神的一个侧面。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培养了最优秀的工匠,瑞士的顶级名表都是工匠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打磨而成的。
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还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环境下,人们不仅仅要关注互联网及互联网精神,也要细心呵护热爱发明、崇尚技术、献身工程的“工匠精神”。在今天,“互联网精神”加上“工匠精神”,才是一个国家更合理的创新创业驱动力。
我们试图寻找失落已久的工匠精神,旨在重拾造物者和工匠的尊严,重新发现器物的尊严和“光韵”,重塑使用者和消费者的尊严,重建人与器物之间朴素珍重的关系,以此有限的自由选择来抵抗来自四面八方的限制、控制和异化。
我们试图寻找当下中国社会里,以一己之心力践行工匠精神的行动者:他们将技术塑造成一门艺术,穷其一生打造手中的技艺;他们适应时代的变革,既有坚持又有创新;他们代表一个领域的最高水准,是专业精神的代表。
我们称他们为“中国新工匠”,以此为工匠精神正名,重拾失落已久的工匠精神。
随着“中国制造”逐渐深入人心,职业教育从未像现在这样,受到全国上下的广泛关注。
今年5月,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重要”描述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第一个“重要”是,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重要”是,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第三个“重要”是,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和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长久以来,职业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歧视链的底层,也一直带有某种下里巴人的气质。相应的,蓝领在阶层结构中,虽然在国家政治话语中是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但传统文化对工人阶级一直抱有某种歧视——劳力者治于人,中国产业结构的低端也使得这个阶层缺少一种超越产品本身的美学观与成就感。
重估职业教育与蓝领价值,实际上是对中国制造价值内涵的一次重构,是对人与器物之间朴素关系的重新审视。
在当下中国,日益壮大的中产群体与价值多元的现代社群,正和危机四伏的公共环境、食品安全进行着旷日持久的对峙。对手工产品的认同,和对工匠、职人精神的追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过。
从传统农业,到新兴制造业;从手机生产线到各种“小而美”的电商自品牌,“拜手工教”和工匠精神成为迷茫了太久的中国实业家、创业者们众里寻他之后抓住的教义与口号。
工匠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成为热词的今天,“创客”和“工匠精神”等概念同样引人关注。“工匠精神”为何值得关注、如此重要?美国畅销书作家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一书中给出了答案: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变着世界。
今年五一期间,纪录片《大国工匠》在央视热播,引发了人们对工匠精神的追问和求索。在图书市场上,一批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书籍,正在引领新的阅读热潮,尤其受到制造业企业家和创新创业群体的欢迎。
什么是工匠?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解中说:百工皆称工,称匠。又说,以木工之称,引申为凡工之称也。
《庄子》中塑造了一批能工巧匠的形象:游刃有余的庖丁、粘蝉若拾的承蜩者、削木为鐻的梓庆,其精湛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在回答文惠君的疑问时,如此解释“神技”的炼成之道。对工作的高度忠实和追求极致,可以说是工匠精神的两个重要特征。
工匠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美国,47岁的哲学博士马修·克劳福德放弃华盛顿一家智库薪水可观的工作,选择成为一名摩托车修理工。2010年,克劳福德的《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让工匠精神回归》一经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他在书的第一章标题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寻回失落的工匠精神。
寻找以一己之心力践行工匠精神的行动者
哈雷戴维森工厂的装配工自豪地对儿子说:“街上那些漂亮的摩托车里就有我的签名。”
——荣誉感,构成了工匠精神的一个侧面。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培养了最优秀的工匠,瑞士的顶级名表都是工匠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打磨而成的。
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还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环境下,人们不仅仅要关注互联网及互联网精神,也要细心呵护热爱发明、崇尚技术、献身工程的“工匠精神”。在今天,“互联网精神”加上“工匠精神”,才是一个国家更合理的创新创业驱动力。
我们试图寻找失落已久的工匠精神,旨在重拾造物者和工匠的尊严,重新发现器物的尊严和“光韵”,重塑使用者和消费者的尊严,重建人与器物之间朴素珍重的关系,以此有限的自由选择来抵抗来自四面八方的限制、控制和异化。
我们试图寻找当下中国社会里,以一己之心力践行工匠精神的行动者:他们将技术塑造成一门艺术,穷其一生打造手中的技艺;他们适应时代的变革,既有坚持又有创新;他们代表一个领域的最高水准,是专业精神的代表。
我们称他们为“中国新工匠”,以此为工匠精神正名,重拾失落已久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