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 逢 乱 世
李嘉诚(1928-),祖籍广东潮州,生逢乱世,幼时家境贫寒。
躲在小书房里,如痴如醉地看书,海阔天空地去考虑问题,是幼时李嘉诚最灿烂的回忆。
在书房的小小天地里,李嘉诚常常做着状元及第、衣锦还乡的好梦,他对那些精忠报国的有识之士敬佩不已。
然而,美丽与祥和却是暂时的。
1939年6月,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践踏这片宁静的土地。李氏一家为躲避战乱,辗转到香港,一家人寄住在舅父庄静庵家里。
祸不单行,这个时候李嘉诚的父亲染上肺病,不久便撒手归西了。
父亲死后,14岁的李嘉诚被迫离开了心爱的学校用他还很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赡养慈母、抚育弟妹的重担。李嘉诚先在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李嘉诚到这里之后,学到的第一个功夫就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他每天总是一个到达公司和最后一个离开公司。
岁月蹉跎,三年后,17岁的李嘉诚在一家五金制造厂以及塑胶带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开始了香港人称之为“行街仔”的推销生涯。
当今世界很多杰出的企业家都从事过推销工作。推销是一门十分复杂而且不容易学会的工作。最初,李嘉诚向客户推销产品之前,心情总是十分紧张。于是他就在出门前或者路上把要说的话想好,反复练习,从而成功地克服了紧张的心理。渐渐地,李嘉诚发现自己不仅推销有术,而且大有潜力。他那与生俱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十分适合于做推销员。他总是能凭着直觉看出客户是什么类型的人物,并且能马上了解客户的心理和性格,从而定好相应的推销策略。
很快,李嘉诚成了全公司的佼佼者。但李嘉诚从来不喜欢高谈阔论,他认为从事推销工作,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勤劳,二是创新。由于出色的推销成绩,李嘉诚18岁就做了部门经理,两年后又被提升为这家塑胶带制造公司的总经理。
李嘉诚认为,在从事推销工作的时候,必须充满自信,而且要熟悉所推销的产品,尽最大努力,设法让客户感到你的产品是廉价而且优秀的。走南闯北的推销生涯,不仅初步形成了李嘉诚的商业头脑,丰富了他的商业知识,而且也使李嘉诚结识了很多好朋友,教会了他各种各样的社会知识。
塑胶花大王
经过几年生活磨砺之后,李嘉诚逐渐成熟了起来。
干推销工作的这段时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便毕竟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塑胶公司的财产毕竟是董事长的,失败的最终承担者也只有董事长本人。企业的成败都与李嘉诚的关系不大,这使十分渴望向社会证明自身价值的李嘉诚下定决心要自立门户。
1950年夏天,李嘉诚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和五万元的借款,创办“长江塑胶厂”,专门生产塑胶玩具和简单日用品,由此起步,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创业之路。
创业初期,李嘉诚凭着自己的商业头脑,发了几笔小财。几次小小的成功,使得年轻且经验不足的李嘉诚忽略了商战中变幻莫测的特点,他开始过于自信了。几次成功以后,他就急切地去扩大他那资金不足、设备简陋的塑胶企业,于是资金开始周转不灵,工厂亏损愈来愈重。过快的扩张,承接订单过多,加之简陋的设备和人手不足,极大影响了塑胶产品的质量,迫在眉睫的交货期使重视质量的李嘉诚也无暇顾及愈来愈严重的次品现象。于是,仓库开始堆满了因质量问题和交货的延误而退回来的产品。
——资金链断裂,李嘉诚濒临破产。
银行催帐,原料商追款,客户索赔,工人拖家带口上门哭哭闹闹、寻死觅活要求按时发放工资……
充满自信心的李嘉诚做梦也没有想到,初尝成功的喜悦后,随之而来的却是灭顶之灾。1950年到1955年的这段沉浮岁月,直到今日,李嘉诚回想起来都有心有余悸的感觉。这是李嘉诚创业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它沉痛地记录了李嘉诚摸爬滚打于暴雨泥泞之中的艰难历程,它用惨重的失败反映李嘉诚成功之路的坎坷不平和最为心痛的一段际遇。
失败其实并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失败之后是否仍有信心,能否继续保持或者拥有清醒的头脑。身处逆境的李嘉诚经过一连串痛定思痛的磨难后,开始冷静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分析市场走向。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嘉诚在一本杂志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发现了一项有关意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胶原料设计制造的塑胶花倾销欧美市场的消息。
李嘉诚马上联想到和平时期过着平静生活的人们,在物质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之后,必定在精神生活上有更高的要求。如果种植花卉等植物,不但每天要浇水、除草,而且花期短,这与当时抓紧时间工作的人们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如果生产大量塑胶花,则可以达到既价廉物美又美观大方的目的,能很好地美化人们的生活。想到这时,李嘉诚兴奋地预测着:一个塑胶花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
1957年,咬紧牙关走出绝境的李嘉诚开始了他的一系列别具新意的“转轨”行动:生产既便宜又逼真的塑胶花。这在当时的香港还是一个“冷门”。经过李嘉诚的努力以及各方面的促销和广告活动,塑胶花开始引人注目起来,为香港市民所普遍接受。“长江塑胶厂”的名字也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重新开出一条道路的李嘉诚,在度过危机之后,便渐渐地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
1957年底,李嘉诚为了适应大规模的生产需要,将“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
李嘉诚的事业从此蒸蒸日上。
然而,香港本土市场毕竟太小,要大发展就必须得走出去。李嘉诚通过各种渠道,和英国人的第一单外贸生意试水成功。李嘉诚领导的长江工业公司由此迎来了香港塑胶花制造业最为辉煌的时期。欧美各国对塑胶花的需求量更大了,就连中、下等家庭也渐渐养成了插花的习惯。
庞大的塑胶花市场,为李嘉诚带来了数以千万港元计的利润,长江工业公司的塑胶花和李嘉诚本人也愈来愈受到塑胶界的注目。“长江”因此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制造基地,而李嘉诚则被誉为“塑胶花大王”。
地产风云
1958年初春的今晚,刚完成一票生意的李嘉诚怀着难得的好心情,独自驱车前往郊外。
这几天,李嘉诚心里颇不平静,他在寻求新的发展。经营塑胶花虽为他带来一笔可观的财富,但李嘉诚预测到塑胶花市场有限,只有几年黄金时间。该从何处着手呢?李嘉诚苦苦思索着。忽然,他眼前一亮:有了,进军房地产!他想起了连日来工厂的业主只肯签短期租约,每次续约,又得大幅度加租的情形。如果自己兴建一座大厦,不仅可以解决工厂自身的问题,而且可以做业主,将大厦空余的厂房租出。对,就向土地“赚钱”。直到今天,李嘉诚一直保留这种习惯,只要一有灵感,他就牢牢抓住,决不让它成为遗憾。
50年代末的香港,经济处于突飞猛进的时期。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影响,弹丸之地的香港成了名副其实的“东方之珠”。特殊的社会环境使香港如同三、四十年代的大上海一样,成为投资者的天堂、冒险家的乐园。地域狭小、人口众多的香港,一下子变成了寸土尺金的地方。
1958年,李嘉诚在香港北角购地兴建了一座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开始插足地产界,兼营房地产。1960年,李嘉诚在柴湾购地兴建了两座工业大厦。这两座大厦的面积共12万平方米。而在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香港的港岛和新九龙中心地段地价猛升,地产商一个个赚疯了。
几年以后,由于香港局势的动荡不安,香港的地产业一次一次不由人意地显示了它大起大落的特色。
在这个人心浮动、百业萧条的大动荡中,李嘉诚再一次显示出他独具慧眼、远见卓识的才能:他一方面加紧稳固大后方“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继续使之在塑胶工业中独占鳌头;一方面不紧不慢、胸有成竹地用现金、用最低价格收购那些急于转手的地皮和楼宇。
1971年6月,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走上集中经营房地产业务的轨道。
1972年7月31日,李嘉诚把握香港股市处于牛市巅峰的机会,将长江地产改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并于同年11月上市。在香港股市处于巅峰期时正式挂牌的长江实业,一出台就受到股民的宠爱。
1974年5月,李嘉诚领导长江实业与实力雄厚、作风稳健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由李嘉诚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加拿大怡东财务有限公司。这个联营公司的建立,不仅为发展中的长江实业引进大量现金,而且为长江实业在接下来的拓展海外、横向发展的过程中,开辟了一条潜力深远的“高速公路”。
在地产行业,李嘉诚可谓风光占尽,财富一路飙升。而令李氏财富雪球般滚大的,还在于他一系列的收购行动和资本运作。
据说寸土寸金的香港,每百米之内就可以看到李氏的房产作品。
李嘉诚有多少财富,准确的说应该是有多少钱?
有人说有两千亿,有人说不止,还有人说根本无法统计。其实,对于李嘉诚来说,金钱或许只是一个数字,硬要罗列出来,可能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
有个说法大家可能最能认可,那就是,他是华人首富。
李嘉诚(1928-),祖籍广东潮州,生逢乱世,幼时家境贫寒。
躲在小书房里,如痴如醉地看书,海阔天空地去考虑问题,是幼时李嘉诚最灿烂的回忆。
在书房的小小天地里,李嘉诚常常做着状元及第、衣锦还乡的好梦,他对那些精忠报国的有识之士敬佩不已。
然而,美丽与祥和却是暂时的。
1939年6月,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践踏这片宁静的土地。李氏一家为躲避战乱,辗转到香港,一家人寄住在舅父庄静庵家里。
祸不单行,这个时候李嘉诚的父亲染上肺病,不久便撒手归西了。
父亲死后,14岁的李嘉诚被迫离开了心爱的学校用他还很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赡养慈母、抚育弟妹的重担。李嘉诚先在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李嘉诚到这里之后,学到的第一个功夫就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他每天总是一个到达公司和最后一个离开公司。
岁月蹉跎,三年后,17岁的李嘉诚在一家五金制造厂以及塑胶带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开始了香港人称之为“行街仔”的推销生涯。
当今世界很多杰出的企业家都从事过推销工作。推销是一门十分复杂而且不容易学会的工作。最初,李嘉诚向客户推销产品之前,心情总是十分紧张。于是他就在出门前或者路上把要说的话想好,反复练习,从而成功地克服了紧张的心理。渐渐地,李嘉诚发现自己不仅推销有术,而且大有潜力。他那与生俱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十分适合于做推销员。他总是能凭着直觉看出客户是什么类型的人物,并且能马上了解客户的心理和性格,从而定好相应的推销策略。
很快,李嘉诚成了全公司的佼佼者。但李嘉诚从来不喜欢高谈阔论,他认为从事推销工作,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勤劳,二是创新。由于出色的推销成绩,李嘉诚18岁就做了部门经理,两年后又被提升为这家塑胶带制造公司的总经理。
李嘉诚认为,在从事推销工作的时候,必须充满自信,而且要熟悉所推销的产品,尽最大努力,设法让客户感到你的产品是廉价而且优秀的。走南闯北的推销生涯,不仅初步形成了李嘉诚的商业头脑,丰富了他的商业知识,而且也使李嘉诚结识了很多好朋友,教会了他各种各样的社会知识。
塑胶花大王
经过几年生活磨砺之后,李嘉诚逐渐成熟了起来。
干推销工作的这段时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便毕竟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塑胶公司的财产毕竟是董事长的,失败的最终承担者也只有董事长本人。企业的成败都与李嘉诚的关系不大,这使十分渴望向社会证明自身价值的李嘉诚下定决心要自立门户。
1950年夏天,李嘉诚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和五万元的借款,创办“长江塑胶厂”,专门生产塑胶玩具和简单日用品,由此起步,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创业之路。
创业初期,李嘉诚凭着自己的商业头脑,发了几笔小财。几次小小的成功,使得年轻且经验不足的李嘉诚忽略了商战中变幻莫测的特点,他开始过于自信了。几次成功以后,他就急切地去扩大他那资金不足、设备简陋的塑胶企业,于是资金开始周转不灵,工厂亏损愈来愈重。过快的扩张,承接订单过多,加之简陋的设备和人手不足,极大影响了塑胶产品的质量,迫在眉睫的交货期使重视质量的李嘉诚也无暇顾及愈来愈严重的次品现象。于是,仓库开始堆满了因质量问题和交货的延误而退回来的产品。
——资金链断裂,李嘉诚濒临破产。
银行催帐,原料商追款,客户索赔,工人拖家带口上门哭哭闹闹、寻死觅活要求按时发放工资……
充满自信心的李嘉诚做梦也没有想到,初尝成功的喜悦后,随之而来的却是灭顶之灾。1950年到1955年的这段沉浮岁月,直到今日,李嘉诚回想起来都有心有余悸的感觉。这是李嘉诚创业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它沉痛地记录了李嘉诚摸爬滚打于暴雨泥泞之中的艰难历程,它用惨重的失败反映李嘉诚成功之路的坎坷不平和最为心痛的一段际遇。
失败其实并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失败之后是否仍有信心,能否继续保持或者拥有清醒的头脑。身处逆境的李嘉诚经过一连串痛定思痛的磨难后,开始冷静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分析市场走向。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嘉诚在一本杂志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发现了一项有关意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胶原料设计制造的塑胶花倾销欧美市场的消息。
李嘉诚马上联想到和平时期过着平静生活的人们,在物质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之后,必定在精神生活上有更高的要求。如果种植花卉等植物,不但每天要浇水、除草,而且花期短,这与当时抓紧时间工作的人们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如果生产大量塑胶花,则可以达到既价廉物美又美观大方的目的,能很好地美化人们的生活。想到这时,李嘉诚兴奋地预测着:一个塑胶花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
1957年,咬紧牙关走出绝境的李嘉诚开始了他的一系列别具新意的“转轨”行动:生产既便宜又逼真的塑胶花。这在当时的香港还是一个“冷门”。经过李嘉诚的努力以及各方面的促销和广告活动,塑胶花开始引人注目起来,为香港市民所普遍接受。“长江塑胶厂”的名字也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重新开出一条道路的李嘉诚,在度过危机之后,便渐渐地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
1957年底,李嘉诚为了适应大规模的生产需要,将“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
李嘉诚的事业从此蒸蒸日上。
然而,香港本土市场毕竟太小,要大发展就必须得走出去。李嘉诚通过各种渠道,和英国人的第一单外贸生意试水成功。李嘉诚领导的长江工业公司由此迎来了香港塑胶花制造业最为辉煌的时期。欧美各国对塑胶花的需求量更大了,就连中、下等家庭也渐渐养成了插花的习惯。
庞大的塑胶花市场,为李嘉诚带来了数以千万港元计的利润,长江工业公司的塑胶花和李嘉诚本人也愈来愈受到塑胶界的注目。“长江”因此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制造基地,而李嘉诚则被誉为“塑胶花大王”。
地产风云
1958年初春的今晚,刚完成一票生意的李嘉诚怀着难得的好心情,独自驱车前往郊外。
这几天,李嘉诚心里颇不平静,他在寻求新的发展。经营塑胶花虽为他带来一笔可观的财富,但李嘉诚预测到塑胶花市场有限,只有几年黄金时间。该从何处着手呢?李嘉诚苦苦思索着。忽然,他眼前一亮:有了,进军房地产!他想起了连日来工厂的业主只肯签短期租约,每次续约,又得大幅度加租的情形。如果自己兴建一座大厦,不仅可以解决工厂自身的问题,而且可以做业主,将大厦空余的厂房租出。对,就向土地“赚钱”。直到今天,李嘉诚一直保留这种习惯,只要一有灵感,他就牢牢抓住,决不让它成为遗憾。
50年代末的香港,经济处于突飞猛进的时期。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影响,弹丸之地的香港成了名副其实的“东方之珠”。特殊的社会环境使香港如同三、四十年代的大上海一样,成为投资者的天堂、冒险家的乐园。地域狭小、人口众多的香港,一下子变成了寸土尺金的地方。
1958年,李嘉诚在香港北角购地兴建了一座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开始插足地产界,兼营房地产。1960年,李嘉诚在柴湾购地兴建了两座工业大厦。这两座大厦的面积共12万平方米。而在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香港的港岛和新九龙中心地段地价猛升,地产商一个个赚疯了。
几年以后,由于香港局势的动荡不安,香港的地产业一次一次不由人意地显示了它大起大落的特色。
在这个人心浮动、百业萧条的大动荡中,李嘉诚再一次显示出他独具慧眼、远见卓识的才能:他一方面加紧稳固大后方“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继续使之在塑胶工业中独占鳌头;一方面不紧不慢、胸有成竹地用现金、用最低价格收购那些急于转手的地皮和楼宇。
1971年6月,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走上集中经营房地产业务的轨道。
1972年7月31日,李嘉诚把握香港股市处于牛市巅峰的机会,将长江地产改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并于同年11月上市。在香港股市处于巅峰期时正式挂牌的长江实业,一出台就受到股民的宠爱。
1974年5月,李嘉诚领导长江实业与实力雄厚、作风稳健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由李嘉诚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加拿大怡东财务有限公司。这个联营公司的建立,不仅为发展中的长江实业引进大量现金,而且为长江实业在接下来的拓展海外、横向发展的过程中,开辟了一条潜力深远的“高速公路”。
在地产行业,李嘉诚可谓风光占尽,财富一路飙升。而令李氏财富雪球般滚大的,还在于他一系列的收购行动和资本运作。
据说寸土寸金的香港,每百米之内就可以看到李氏的房产作品。
李嘉诚有多少财富,准确的说应该是有多少钱?
有人说有两千亿,有人说不止,还有人说根本无法统计。其实,对于李嘉诚来说,金钱或许只是一个数字,硬要罗列出来,可能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
有个说法大家可能最能认可,那就是,他是华人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