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老师:
您好!
去年我寄给咱社3篇习作,皆无发表,这不重要,可以说明我仍关注咱刊的发展,并献微薄之力的信念没有动摇。今年将继续寄去2~3篇习作,永远恪守一稿一投的写作原则。
鲜明的办刊方向,是由刊物的内容表现出来的,并为特选定的读者群服务。我理解咱刊办刊方针,集中起来讲,是为广大初、中级厨师和业余烹饪爱好者服务的,加大烹饪技术传播内容,是我刊的基本支撑点。正如陈光新老师所讲的“广大的中、青年厨师,渴盼专业技术,渴盼前辈的丰富经验,渴盼这本廉价物美的杂志能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和上进的台阶”而订阅咱刊。厨师与烹饪爱好者是我们的主力读者,据我所知,他们最关注“烹学园地”、“厨技交流”、“创新菜点”、“烹饪论坛”、“家庭烹调”栏目,但以上栏目除“家庭烹调”外,所发表的作品极少,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其他栏目像杂谈一样占了上风,实际上是给闲散人群消磨时间准备的“大餐”。中青年厨师工作都很忙,只能挤出时间了解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根本与那些杂谈无缘。
我希望我们在审定技术作品时,不要怕同一课题有反复,关键问题是作品有无新观点,多角度地提出某一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我国每年有大批的新人进入餐饮业,这些人都急需了解专业知识。非常赞同温作君老师在贺刊20周年那段精彩论断,“历史的长河可以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惟有炒菜做饭、吃吃喝喝的学问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永葆青春。”人类要吃饭,咱们刊物就能永久地办下去,只要作品选得准确,咱们刊物就充满着无限的生机!《烹调知识》杂志不属于编辑部,而属于成千上万位读者,只要无数位读者认可,可以欣慰。
近年来,我认真的拜读了新到咱刊工作几位老师的大作,他们的作品气势充沛,文思泉涌,布局严谨,活泼清新,可见其写作功底之厚,令我敬佩。我希望我们各位老师们再提高烹饪知识的研究水平,尽快成为烹饪内行,这样对于取舍作品是大有益处的,是有利于咱们刊的发行量的增大的。我认为,我国对于烹饪的研究也超不过30年,是一个刚刚开发的富矿,是值得我们去勤奋开采、挖掘的。我从17岁从事烹饪工作,在第一线干了25年,烹饪教学研究15年,感到脑子空空的,从不敢自满,深知学无止境。
以上我提出的建议是否正确?只是个人看法,如有偏见,请您和其他老师宽恕。
敬礼!
石家庄学生崔祥印敬上
2007年4月23日
尊敬的祥印朋友:
您好!十分感谢您对本刊的理解、支持和关爱。
诚如您在来信中所言,“《烹调知识》杂志不属于编辑部,而属于成千上万位读者”。正因为如此,我刊始终坚持“饮食向导、厨房顾问、主妇良师、烹饪必读”的办刊宗旨,视读者为上帝,时刻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读者们所关注的“烹学园地”、“厨技交流”、“创新菜点”、“烹饪论坛”及“家庭烹调”等栏目也正是我刊极度重视的主打栏目,然而,遗憾的是,这些主打栏目的来稿却极其有限,以致形成有喧宾夺主之嫌。今后我刊将进一步加强组稿、约稿,并希望通过您以及广大读者、作者共同来培育、养护这些园地,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
关于杂谈栏目,我们却略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杂谈虽只三言两语,却处处涉及食烹常识,并非是“闲散人员消磨时间的大餐”,虽然有些对专业人士而言是老生常谈,而对一些家庭主妇来说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她们在茶余饭后,浏览片刻,也能收获一二。常之以往亦能增进烹饪常识,潜移默化地指导餐饮生活,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当然,“杂谈”所占篇幅过大,内容过多的确是值得我们今后注意的。
关于同一作品的重复问题,我们亦赞同您的观点,同一作品只要有新的角度、新的视野、新的方法,我们亦统统采纳。比如“东坡肉”的文稿,我们就编发过3次,湖北、浙江和广州就各有所不同。但话说回来,同一作品过多、过滥,毕竟不是一件好事。
谢谢您对我社几位新编辑的评价和鼓励,他们虽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但毕竟不是科班出身,对于烹饪的研究基本上还是些门外汉,他们也正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力争尽早变外行为内行,并特别希望能经常得到您们这些专业人士的帮助与指导。
作为编读之间的老朋友,咱们坦诚相见有啥说啥,希望能把这种编读交流常年坚持下去,以利本刊的发展。
好,就此打住了。今后还有何意见和建议,望能即时坦诚相告,不必客气。
此祝
春安!
《烹调知识》杂志社
社长兼总编 杜力
2007年5月
您好!
去年我寄给咱社3篇习作,皆无发表,这不重要,可以说明我仍关注咱刊的发展,并献微薄之力的信念没有动摇。今年将继续寄去2~3篇习作,永远恪守一稿一投的写作原则。
鲜明的办刊方向,是由刊物的内容表现出来的,并为特选定的读者群服务。我理解咱刊办刊方针,集中起来讲,是为广大初、中级厨师和业余烹饪爱好者服务的,加大烹饪技术传播内容,是我刊的基本支撑点。正如陈光新老师所讲的“广大的中、青年厨师,渴盼专业技术,渴盼前辈的丰富经验,渴盼这本廉价物美的杂志能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和上进的台阶”而订阅咱刊。厨师与烹饪爱好者是我们的主力读者,据我所知,他们最关注“烹学园地”、“厨技交流”、“创新菜点”、“烹饪论坛”、“家庭烹调”栏目,但以上栏目除“家庭烹调”外,所发表的作品极少,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其他栏目像杂谈一样占了上风,实际上是给闲散人群消磨时间准备的“大餐”。中青年厨师工作都很忙,只能挤出时间了解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根本与那些杂谈无缘。
我希望我们在审定技术作品时,不要怕同一课题有反复,关键问题是作品有无新观点,多角度地提出某一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我国每年有大批的新人进入餐饮业,这些人都急需了解专业知识。非常赞同温作君老师在贺刊20周年那段精彩论断,“历史的长河可以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惟有炒菜做饭、吃吃喝喝的学问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永葆青春。”人类要吃饭,咱们刊物就能永久地办下去,只要作品选得准确,咱们刊物就充满着无限的生机!《烹调知识》杂志不属于编辑部,而属于成千上万位读者,只要无数位读者认可,可以欣慰。
近年来,我认真的拜读了新到咱刊工作几位老师的大作,他们的作品气势充沛,文思泉涌,布局严谨,活泼清新,可见其写作功底之厚,令我敬佩。我希望我们各位老师们再提高烹饪知识的研究水平,尽快成为烹饪内行,这样对于取舍作品是大有益处的,是有利于咱们刊的发行量的增大的。我认为,我国对于烹饪的研究也超不过30年,是一个刚刚开发的富矿,是值得我们去勤奋开采、挖掘的。我从17岁从事烹饪工作,在第一线干了25年,烹饪教学研究15年,感到脑子空空的,从不敢自满,深知学无止境。
以上我提出的建议是否正确?只是个人看法,如有偏见,请您和其他老师宽恕。
敬礼!
石家庄学生崔祥印敬上
2007年4月23日
尊敬的祥印朋友:
您好!十分感谢您对本刊的理解、支持和关爱。
诚如您在来信中所言,“《烹调知识》杂志不属于编辑部,而属于成千上万位读者”。正因为如此,我刊始终坚持“饮食向导、厨房顾问、主妇良师、烹饪必读”的办刊宗旨,视读者为上帝,时刻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读者们所关注的“烹学园地”、“厨技交流”、“创新菜点”、“烹饪论坛”及“家庭烹调”等栏目也正是我刊极度重视的主打栏目,然而,遗憾的是,这些主打栏目的来稿却极其有限,以致形成有喧宾夺主之嫌。今后我刊将进一步加强组稿、约稿,并希望通过您以及广大读者、作者共同来培育、养护这些园地,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
关于杂谈栏目,我们却略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杂谈虽只三言两语,却处处涉及食烹常识,并非是“闲散人员消磨时间的大餐”,虽然有些对专业人士而言是老生常谈,而对一些家庭主妇来说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她们在茶余饭后,浏览片刻,也能收获一二。常之以往亦能增进烹饪常识,潜移默化地指导餐饮生活,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当然,“杂谈”所占篇幅过大,内容过多的确是值得我们今后注意的。
关于同一作品的重复问题,我们亦赞同您的观点,同一作品只要有新的角度、新的视野、新的方法,我们亦统统采纳。比如“东坡肉”的文稿,我们就编发过3次,湖北、浙江和广州就各有所不同。但话说回来,同一作品过多、过滥,毕竟不是一件好事。
谢谢您对我社几位新编辑的评价和鼓励,他们虽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但毕竟不是科班出身,对于烹饪的研究基本上还是些门外汉,他们也正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力争尽早变外行为内行,并特别希望能经常得到您们这些专业人士的帮助与指导。
作为编读之间的老朋友,咱们坦诚相见有啥说啥,希望能把这种编读交流常年坚持下去,以利本刊的发展。
好,就此打住了。今后还有何意见和建议,望能即时坦诚相告,不必客气。
此祝
春安!
《烹调知识》杂志社
社长兼总编 杜力
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