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偶像炼金术的时尚吊诡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dongfa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粉丝电影”,作为一个特殊的类型标签,被镀金般招贴在近年来诸多主打粉丝群体、制作成本较为低廉的影片身上。从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开始,到王力宏的《恋爱通告》,从杨幂的《孤岛惊魂》到韩庚等人的《大武生》,从Angela Baby的《夏日乐悠悠》到五月天的《五月天追梦3DNA》,从郭敬明携手杨幂的《小时代》再到周杰伦“梅开二度”的《天台爱情》,“粉丝电影”已然成为了打破国产电影秩序、分化观影群体审美趣味、僭越电影制作成规、拓展华语电影类型的“粉丝社群狂欢”。音乐巨子、亚洲天团的振臂一呼让“非理性”的摇旗呐喊振聋发聩,影视红星的惊鸿一瞥令追捧者宗教仪式般崇拜入迷,青春写手的高蹈幻梦使歇斯底里的群氓病态神往,票房一路虚高的背后充斥着文化偶像“炼金术”中语焉不详的自说自话与杂乱无章的心理投机。自我复制的拼盘化叙事、逻辑混乱的价值取向、痴心妄想的精神慰藉,在高举叛逆大旗的同时,不仅没能拯救转型社会青年一代迷惘的信仰危机,反而在消费主义的价值逻辑中加剧了粉丝群体对于自我认同的焦虑,“粉丝电影”在复杂多面的时尚吊诡中让“精神乌托邦”变成了一场虚妄的感伤。
  一、自我复制的“拼盘烩”
  明星的制造是一场资本与文化合谋的时尚包装。周杰伦与王力宏的“被发现”开启了华语乐坛“后四大天王时代”流行文化的一股革命旋风。周杰伦在台湾综艺大佬吴宗宪的力挺下,青涩外表中那淡淡的忧伤加上不规则的吐字方式、绕口复古的歌词、意境悠远的曲风以及嘻哈式的痞子扮相,让他一夜成为了极具颠覆性的后现代文化“英雄”。Rap、Hip Hop、R&B等欧美流行音乐元素在他的演绎下与中国风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而王力宏,则是在索尼唱片全力包装下拥有俊朗阳光外表和出众专业教育的优质偶像。他是异域文化熏陶下华语新曲风——中式嘻哈的代表,更是万千女性粉丝心中“永远的日月”。明星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在聚光灯下成为“陌生人社会”的“欲望交汇点”。然而,明星制造永远是一个特质明晰且“无限延期的叙事”,需要靠不断更新的“文本”维系并拉近与粉丝群落的距离,并在“媒介无所不在的环境中主动出击寻找内容”。正是如此,周杰伦、王力宏被无限放大的潜能创造成了“奇才”。集导演、主演、原创故事、音乐于一身的《不能说的秘密》《天台爱情》以及《恋爱通告》,与其说是一出“电影类型”的新鲜创制,不如说是假借歌舞片的模式完成的一次琢磨不透究竟是什么味的自我复制“拼盘烩”,不咸不淡。
  《恋爱通告》用一个极为老套甚至虚妄的故事完成了单曲《你不知道的事》的“创作手记”。惯常的MV拍摄被刻意拉长,构成了王力宏对过往经验不加修饰的重复与堆砌。广告代言产品的闪回,突兀地割裂着原本起承转合就略显模糊的影片叙事轨迹。大秀音乐天赋的同时,影片俨然成为了优质偶像的新专辑发布会,并一一对“绯闻女友”与“性取向”等粉丝最为关注的隐私问题予以澄清,故事中原本知音难觅的主题陡然变身为王力宏私生活大展。如此挖空心思、和盘托出多年演艺经验的一次自我复制,不仅没能通过臆想的世界拨开影片烦乱拼贴的重重迷雾,反而让偶像言说内心孤独与无奈的“拼盘烩”变得乏善可陈、矫揉造作。
  而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全然一副台湾偶像剧、音乐MV与穿越剧的大杂烩,语焉不详地讲述了一个漏洞百出、新意全无、无法直视与深究的“人鬼情未了”故事。黑白键的快速转换,眼花缭乱的指尖运动,大肆渲染的“斗琴”无非是对偶像明星的另一场“天赋消费”,“周杰伦制造”的烙印无处不在。然而,凭着铁杆粉丝对“偶像文本”的一次次重读,网络世界中庞大的阐释社群,对影片中无法自圆其说的“字条”事件、毕业照中叶湘伦的显影等质疑给予了牵强附会的“过度阐释”,文化偶像玩票式的“炼金术”让国产电影市场第一次在大片之外,发现了另一座“富矿”。
  2013年,携新片《天台爱情》再度来袭的周杰伦,以打造一出“前所未有的电影类型”的雄心,实则又上演了一道“偶像与粉丝互相消费”的乱炖。擅长的MV拍摄手法如法炮制在电影制作中,移步换景的跳切、随时入画的歌舞混搭、虚实相生的景搭模式,让《天台爱情》如同一场不断换装、更换旋律的音乐剧,混杂无章、凌乱破碎。甚至周董刻意追求的动作元素,也在应和音乐的律动中,变成了踩在鼓点上的“动作秀”。主打的两大类型相继失灵之后,如此一锅拼盘烩,在爱情喜剧、黑帮类型上又出现了毫无禁忌的自我复制,原本一出好戏,摇身一变成了《不能说的秘密》《逆战》《青蜂侠》《刺陵》《头文字D》的再度翻版。浪子膏与心艾“屌丝逆袭高富帅”的生死之恋与叶湘伦、路小雨那段“不能说的秘密”一样令人唏嘘不已。而浪子膏在误打误撞中闯入《黄昏大盗》片场甘心充当威少的替身,在大海的悬崖峭壁上与其他演员大打出手的一幕,恰似《青蜂侠》中一袭黑衣、一副墨镜的日本助手加藤形象。而片尾那场与“红毛”的飞车大战,彻底再现了《头文字D》中不顾生死时速的梦幻漂移以及《逆战》中从林超贤那里偷师学来的港产枪战戏。周杰伦在《天台爱情》中一次次地再现了自己从影以来在大银幕中的诸多经典形象,然则“画皮容易,画魂难”,躺在功劳簿上的大众文化偶像,用炒冷饭的方法再次烹调出的绝不是美味佳肴,即便再是载歌载舞也充其量不过是场华而不实的“表演秀”。
  二、逻辑混乱的价值取向
  粉丝文化的特质,来自于粉丝群体对偶像非理性的、狂热的、宗教般的、仪式化的崇拜与迷恋。如此盛大狂欢背后,是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一代精神饥渴与信仰危机的征兆,他们这样是想通过仰慕或迷恋某一对象而在他们身上获得一种自我认同或归属感”①。“粉丝电影”的出现,作为一种新兴“文本”,在分享视觉盛宴的同时,总是被痴迷的粉丝当作真实强行地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划等号,在不断重读甚至一厢情愿的改写中完成自我价值取向的全新建构。作为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价值取向”关乎主体自身价值观的建立、变动最终趋向稳定。尤其是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以及复杂关系时所持有的合法性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的价值倾向对社会“正能量”的聚积与发挥最大效能,促进社会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粉丝电影”作为目标定位明确的特殊受众“文化消费品”,在“面孔模糊的,被动接受媒介内容的乌合之众”②中本应有所建树,然则其一味商业消费的理路,充斥着大量世俗化、感官化、欲望化的负面价值取向,严重影响了粉丝群正确价值观的建构。   2011年,相继上映的三部“粉丝电影”《孤岛惊魂》《大武生》《五月天追梦3DNA》,借助杨幂、韩庚、五月天等的巨大号召力,加上社交网站、SNS社区以及微博的“病毒营销”,票房一路飘红,一跃成为国产电影不可忽视的新类型。《孤岛惊魂》更是以9000万的票房成绩刷新了国产青春惊悚片的纪录,让人大跌眼镜。然而,拥蹙们的狂热追棒并不能掩盖“粉丝电影”自身混乱逻辑引发的价值取向偏误。
  “以暴制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孤岛惊魂》与《大武生》共同的价值取向中。青春逼人的八人组奔着百万巨奖陷入了无人岛上的“死光”。一心为母报仇的彭丹,用金塔破裂的诅咒开始了自己“以暴制暴”的杀戮,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他分裂人格下那挥之不去的“恋母情结”。当杨幂饰演的依琳如同梦回大清的晴川,带着万分惊恐出现在无人荒岛的时候,“幂蜂们”的心如同被揉碎了一样,始终处于疼惜与紧张中。当弱女子与嗜血魔经过生死较量最终伤痕累累的从密道爬出,站在空无一人的萧瑟中留下定格在永恒的回眸时,《孤岛惊魂》完成了杨幂从“晴川”到“沈依琳”的再造,而这中间全然不顾一切的受难让“以暴制暴”的逻辑被杨幂惊恐的目光与被缚的躯体引发的怜惜所放大,反而淡化了对于复杂人格多面体背后社会、人性善恶的思虑。电影《大武生》则在复仇与报恩的双线叙事中强行插入“虐心之恋”,让僭越爱情禁忌与束缚的情感叙事突兀混乱、逻辑牵强。而叙事主体围绕“夺匾”“撅枪”“复仇”引发的岳江天、席木兰、岳家班与余胜英、关一龙、孟二奎、余家班之间“恃强斗狠”的“武生泰斗”之争着实“没完没了”,梨园武行程式美学意义上的技艺较量变成了“真刀真枪”“你死我活”的“无休止争斗”。韩庚、吴尊饰演的师兄弟二人最终在僭越师傅忠告的同时,在上海十里洋场的花花世界与魔都的欲利诱惑下落得一瘸一哑的下场,这完全是“以暴制暴”价值取向下谱就的一出梨园悲剧。
  “追梦”,尤其是向着明星所建构的文化品位生活,成为了当下年轻人迷恋偶像最重要的原因,“粉丝电影”理应发挥“催化剂”作用给予追梦人以力量。然而,《五月天追梦3DNA》却在“消费偶像”的逻辑下刻画了一出“被消费的追梦”幻影,意欲“超载的意义”被文化偶像“二次圈钱”的“伪理想”彻底打垮。全程电影中那“蓝色的海洋”与嘶哑的大合唱让亚洲音乐天团五月天的爆棚人气不言而喻。连续四段恰好是全片总时长一半的“DNA五月天创造”世界巡回演唱会精华实录在串起五月天漫漫星路的同时也让“追梦人”为之落泪、为之狂喜。为了让“演唱会全纪录”更符合电影逻辑,全片贯穿了三段与“演唱会门票”相关的断片以表现“追梦人”对天团的忠诚与痴迷。 “粉丝电影”的一厢情愿最终成了一场消费幻梦,全然无力承担信仰危机时代的价值重构与重思。
  三、痴心妄想的精神慰藉
  “粉丝电影”的神话仍在继续。有关知名影评人与90后“郭粉儿”群体因《小时代》引发的网络口水混战成为了这个夏天不同代群关于“中产梦”的一次直面撞击。对待“中产梦”,影评人略显“老气横秋”,忧心忡忡地指责《小时代》病态炫富与华丽堆砌的同时直抵该片价值观的混乱,这无形中剥夺了“未来一代”关于“中产梦”的想象合法性。然而,正值青春焦虑期的“郭粉儿”们也大可不必沉湎于这易碎的理想牢笼中,“流星花园”般的《小时代》充其量不过是一场中产梦的时尚吊诡,其中布满细密的裂隙。郭敬明般的自言自语最终被其自身混乱的价值逻辑所打垮,痴心妄想的精神慰藉最终演化成了一场普罗大众胜利的滑稽闹剧。
  作为电影界的“暴发户”,郭敬明讲述的以消费主义为逻辑的“中产梦”在“工业化进行时”复杂且流动的中国既有魔力又经不起现实的撞击,甚至他所讲述的中国故事还停留在青春期般孩子孤独的童话世界里,这里充斥着对“美好生活”的刻意包装与伪饰。站在炫富的自动门前,顾里迈着女王范儿的“中产脚步”急速穿梭于令人咂舌的私人生活空间中,琳琅满目的奢侈品在她眼中不过是“走马观花”的寻常风景,郭敬明心中美好的中产生活图景在消费极端分化的现实境遇中形成了一道无法轻易弥合的理想裂隙。围绕在女王顾里周围的,是常年运动装加身,内着“超人内裤”、食量惊人的唐宛如;是踩着运动鞋出入于摩天CBD应聘《ME》助理、踩上时尚高跟鞋就囧事百出的上海“邻家女孩”林萧;是家庭并不富裕却在美术学院这个烧钱的地方苦心求学、自裁衣服、坐在路边街头画像的“小家女”南湘。从中学到大学,她们四人之间始终玩着一个无聊又充满悖谬的游戏。三双手的接力,一顶王冠加身,好似顾里的文化与生活方式是最成熟、最先进也最诱人的真理,实则心悦诚服的认同背后是现实中自顾自的逻辑,甚至《小时代》执意营造、消费前卫的“中产梦”在影像叙事的镜头切换中被无情地置换成了普罗大众的生活构形。肥胖是中产人群中不能忍受的美学冒犯,却是唐宛如自得其乐、乐在其中的生活主题。当唐宛如在更衣室遭遇尴尬一幕大呼小叫令顾里倍感颜面扫地的时候,她适时地递上了一片切片面包,这无形中认同了“吃能解忧”“吃能忘忧”的屌丝生活逻辑。如T台走秀般踩着变形的高跟鞋穿梭于豪华写字楼是都市白领实现“中产梦”的“入门技”一样,林萧却用一次属于普罗大众的“摔倒”赢得宫洺注意的同时也让这颗永远孤独、高傲的心第一次清澈见底。他看到了林萧身上所有高跟鞋女生所没有的品质,既珍贵又美好。为了挽留林萧,一双耐克运动鞋无疑是最好的方式,这是一次价值认同的错位与倒逆。而影片最终那场夺目耀眼的时装秀,成为了南湘这个独特“品牌”的文化大展。上海,这个“文化”与“资本”集结的东方时尚魔都,却在这一刻将所有注目投射在这样一个执着于艺术却出身寒微的女孩身上。当高架桥上四个女孩一个接一个脱去华丽的高跟鞋一路狂奔的时候,电影“暴发户”郭敬明所兜售的中产价值观与文化观彻底在自身的悖谬中土崩瓦解,被置换与被征服的,不是普罗大众,而是华而不实、拜金堆砌的中产幻梦。与今日中国大量“蚁族”“蜗居者”的“中产之殇”相对照,《小时代》中如同“海市蜃楼”一般的“中产梦”,不是让人眼前一亮,而是映照了“前方的路更加迷茫”。一场“空中楼阁”般易碎又虚妄的时代假想让郭敬明的精神慰藉成了充满时尚吊诡的痴心妄想。
  作为国产电影类型拓展的一种尝试,“粉丝电影”无疑让周杰伦、王力宏、杨幂、韩庚、五月天、郭敬明等文化偶像利用各自秉赋的同时开掘出了自身更大的潜质,但在消费至上的文化逻辑悖谬中,如此野心,不仅过度消费着自己,也被一簇粉丝消费。不断复制自我的“拼盘烩”,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实则加剧了中国电影市场的隐忧。逻辑混乱的价值取向、痴心妄想的精神慰藉,让文化偶像的电影创制充满“意义吊诡”。“唯票房论”的“粉丝电影”如何能在“资本为王”的时代怪圈中摆脱精神贫血的成规,恪守文化自律,坚守“创意为王”的标尺,方才能为“后协议时代”国产电影的继续突围提供难能可贵的“正能量”,才能为处在信仰危机的国产电影观众群提供“在地的”精神寄托,以期实现国产电影市场秩序的良性发展。
  注释:
  ① 陶东风主编:《大众文化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7页。
  ② 张嫱:《粉丝力量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 马新亚
其他文献
草 白  草白,1981年生于浙江三门。主写小说和散文。2008年开始发表作品,在《散文》《天涯》《山花》《江南》《西湖》《百花洲》《文学界》《草原》《鹿鸣》等刊发表小说、散文作品约五十余万字。有作品入选《散文选刊》《中华文学选刊》《新华文摘》等。曾获第25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首奖。出版散文集《嘘,别出声》。现居嘉兴。  1  一大早,丈夫便给林清发短信,叫她晚上一起去婆婆家吃饭。  刚刚
期刊
惊 蛰  惊蛰这一天,天上滚着雷,雷一个接一个。  三桂决定出去要回那笔钱。他跟女人商量:要回那笔钱,不能再等了。  女人明白那笔钱。那笔钱指的是施工队应该赔给三桂的青苗补偿,也就是施工队长答应赔给他的钱。  去年,施工隊在施工过程中踩死了三桂的20株棉树。大热天,三桂跑到田边,发现长势很好的棉树被施工队员踩倒了,他仔细数过,有20株。他声音很大地说,不给钱,就停工。很快,施工中的机器停了下来。 
期刊
从我国当代文学史来看,军旅文学曾经有过不俗的成绩,有过辉煌的时刻。文革前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王愿坚的《党费》、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等。文革后八十年代有莫应丰的《将军吟》、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徐怀中的《西线轶事》、魏巍的《东方》等,九十年代有张卫明的《双兔傍地走》、朱秀海的《穿越死亡》、柳建伟的《突出重围》等。这些作品给当代文学人
期刊
陈茂智的长篇处女作《归隐者》出版以后,引起了文坛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官场小说”,讲述的是“扶贫贪官”程似锦这个人物的命运。而我则觉得,《归隐者》的主题和小说的故事一样,虽然很淡,但隐藏得很深,它既表现了对瑶族理想家园的寄寓和守望,又写出了现代都市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思潮对瑶山宁静家园的冲突与碰撞;同时,《归隐者》所表达出的像程似锦在瑶山所感觉到的这种宁静与慰藉也正是越来越多的
期刊
但丁在《神曲》的开篇中写道:“当人生的中途,我迷失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之中。”穿过森林,在山丘开始陡起之处,他遇到了三只猛兽:一只是象征逸乐的豹子,一只是象征野心的狮子,一只是象征贪欲的母狼。这一年,但丁正好35岁。35岁是人生的一道重要的关卡。在生理上,精力和体力会由盛转衰;在心理上,会逐渐甘于现状,趋于保守。这是一个普遍现象。逸乐、野心、贪欲如同虎视眈眈的猛兽,随时都会将步入中年的芸芸众生吞噬。 
期刊
李蒲星(以下简称“李”):在你的印象中,画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吴荣光(以下简称“吴”):5岁或6岁,最初是跟着我姐姐涂鸦,9岁算是正式学画了。那时我母亲在湘西花垣县一个叫麻栗场的公社里当银行出纳,这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只有6、7个职员。单位里有个会计是解放前的初中毕业生,这在当时的湘西算是很有文化的了,他能写会画,小镇的工作很闲,他经常画画自娱自乐。我小时性格内向、安静,他画画的时候我就在边上
期刊
一  田汉,素有“田老大”“梨园领袖”的尊称。在他身上,有一股神奇的魅力,将戏剧界的名流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田汉是湖南人,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西单的曲园酒楼成为他活动的“据点”。在我的记忆中,他总是以东道主的身份,诚邀戏剧界的朋友在这里相聚,开怀畅谈。“曲园”有田汉的专门帐户,每次聚会后由酒楼记帐,他的秘书定期来结帐。田汉从不动用公款,都是自己掏腰包。他的工资,很大部分都用在这里。这件事,
期刊
对待过去,有很多种方式——回忆,诉说,表达或者珍藏。对成长的翻检既是对过往的检阅,也是一次生命的回望,更多的还是反思,静想,这个能力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徐则臣的《水边书》也是一帧关于成长的故事,有阵痛,有爱欲,有悸动,有梦想,有疯狂,有豪情,有不着边际的漫游,有尘封已久的往事,有人为擅自篡改的美好,有情有义,有爱有恨,有悲有喜,有哭有闹。  过去的故事,成长的故事,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
期刊
2010年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将终身成就奖颁给香港导演吴宇森,使其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华人导演。近年来,吴宇森导演回归华语影坛,导演了《赤壁》,监制了《剑雨》等数部电影。从1973年拍摄电影以来,吴宇森不仅在电影类型上涉猎喜剧片、武侠片、戏曲片、英雄片等,而且在地域上横跨香港、台湾、美国、大陆多地;他所拍摄的电影不仅票房可观、广受全球观众的喜爱,并且在电影中建构了独特风格的主题内容与影像图景,使得
期刊
民居是最古老的建筑形态,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民居受本土人文、气候、地理、经济、物产等影响,建筑风格多元且色彩各异。位于湖南岳阳县的张谷英村是现在保存最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落,邓孝變先生称其为湘楚明清民居的“活化石”,素净明雅堪称湘北民居的代表。而福建闽南蔡氏红砖厝的“红砖文化”既有中原文化的典丽大雅,又吸收了南洋、欧洲与阿拉伯文化。这两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民居建筑在色彩风格上一素雅一浓艳,在比较研究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