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舞蹈中的“点”和“线”,对一部舞蹈作品有着极其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并与音乐和舞蹈作品的表演者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舞蹈是形体的艺术,被称之为流动的绘画和雕塑,作为流动的艺术,舞蹈是由无数的“线”和“点”组合而成。“线”是无数个“点”联接在一起,形成了不同美的流动的运动轨迹。那么什么是舞蹈的“线”和“点”?二者之间与舞蹈作品有着什么联系?
【关键词】舞蹈“点”“线” 作品音乐 表演分析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a)-0179-01
1“点”是舞蹈作品的个性,是对舞蹈形象的补充
创作者为表现作品形象的思想感情,强化作品中形象的个性,用夸张的手段,加大或减弱了舞蹈动作的幅度、力度。配合音乐节奏、舞美灯光的变换,来加强作品中形象的鲜明个性和思想感情。同时,“点”也是“线”(动作)里的个性,是舞蹈动作的“韵”,既舞蹈形象的“神韵”。所谓“画龙点睛”就是这个道理。笔者认为“点”是舞蹈作品中的“灵魂”。
2 舞蹈作为流动的绘画、雕塑,是由无数的“线”条组成,并贯穿着舞蹈的始末
不同的画面构图、造型、动作的流动,需舞者的身体来展现,即离不开表演者的线条(舞姿)。如没有线条,就不能称其为舞蹈,线条是构成舞蹈的重要元素,也是舞蹈的共性。所以,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线”乃“线条”也,是构成舞蹈特征的特性之一,是贯穿于舞蹈存在的特殊性。
3“点”和“线”在舞蹈作品中密切相联、相互依存和转换
舞蹈脱离了线条,就不是舞蹈;割裂了 “点”,那就淡化了舞蹈作品表现形象的力度、深度和思想感情。舞蹈作品中常出现的“点”和“线”两者间动作的转换,是创作者为强化形象的个性,激烈的思想感情所应用的表现手段。
3.1 舞蹈作品的“点”和“线”,对作品的成功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常有这样的现象反应,比如对同一体材的表现,其表现手法、结果也都不一样。曾出现过这样一种现象,表现飞禽的作品在舞蹈界风行一时。无论人们审美观怎样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大浪淘沙后,也留下了许多堪称精典之作的精品,如:总政歌舞团的《海燕》、青年舞蹈家杨丽萍创作并表演的《雀之灵》等等。为什么对同一或相同的体材的表现,有的是精品,而有的竟是失败。笔者认为:不论是创作者你用什么表现手段,也不管是表现飞禽;海欧、山鹰、仙鹤或者是走兽等等,或者是在后面要谈的表演者二度创作的问题,二者反应的现象都存在于创造过程中驾驭舞蹈形象“神韵“的把握问题,既前面所谈的“点”和“线”对舞蹈作品特殊的重要性。
3.2 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是编导对“点”、“线”的最好应用
创作者在一种思想感情,既创作欲望的驱动下,首先须找到舞蹈的特征(共性)—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舞蹈语汇,既舞蹈的感情线;然后是挖掘舞蹈形象的“神”和“韵”(个性)——“点”,就是我们所说的作品中的“亮点”、“闪光点”;经过精心的结构布局,通过音乐节奏、舞美的变化,来强化和提高舞蹈中的形象力度,以及作品思想感情的深度。例如:《雀之灵》、《版纳三色》等等。这些优秀作品,就是“点”、“线”动作应用最好的精典代表。充分体现了创作者深厚的生活积累和艺术动力。
一部成功的舞蹈音乐,它的“点”和“线”应用,对舞蹈成功起到扩张的作用。例《黄河魂》、《八女投江》等等。如马文静老师编导的景颇族舞蹈作品《出征》,开头和下段部分,就是音乐的“点”具体表现,贯穿着“战争”主题的发展。从开头号角吹响;号角声、鼓声激烈的交替着,把战争来临的紧迫感气氛、迫在眉睫,使观众进入身临其境的感觉。下段战争撕杀的场面,音乐里战鼓的擂声,景颇族武士杀敌的喊杀声,把战争的刀光剑影、白热化烘托到高潮。中段的慢板“盟誓”、“祭土”,音乐中对“盟誓”的处理是“点”;而“祭土”则是“线”,是作品主题思想的感情“线”的延伸。这段慢板加深了舞蹈作品主题思想的厚重、深沉,是舞蹈创作者表现舞蹈主题思想的重要段落。它对后面舞蹈剧情的发展,包括演员的表演,起到一种很有份量的铺垫,也就是音乐对舞蹈张力、驰力作用。
舞蹈不能没有音乐,节奏使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音乐和舞蹈的“点”和“线”结合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就是形与神的统一。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是听得见的舞蹈。使观赏者在欣赏中、情感中的“点”和“线”与音乐、舞蹈的“点”和“线”完美的溶合在一起,这就是舞蹈经典作品。观众才是在观赏中得到美的享受,从中获得精神财富,得到美的升华。不论它们之间谁是谁的灵魂、谁从属谁的地位,在舞蹈作品里,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4舞蹈作品中音乐的“点”、“线”和舞蹈表演者关系
4.1 音乐的形成主要要素:节奏的强弱和旋律
节奏的强弱就是“点”;旋律的发展就是“线”,如歌唱演员在演唱中,中段的高潮点,以及展现歌曲感情的“感情线”;也就是旋律的发展,节奏的快慢和强弱。舞蹈表演者同样要在舞蹈中,找到舞蹈音乐的“点”和“线”,既舞蹈形象个性的爆发点和舞蹈发展的感情线。如:一个舞蹈演员在表演舞蹈作品的过程,如果没有理解舞蹈作品和舞蹈发展的“点”和“线”,即使他或她的自然条件再好,完成的动作再须、再流畅,观众也会认为舞蹈者的表演是平淡苍白的,是在完成动作的组合而没有进行再创作。这就是音乐的“点”、“线”和表演者的关系。
4.2 舞蹈是流动的雕塑、流动的绘画
舞蹈作为一门形象艺术,必须通过可见的动作姿态和表情表达思想感情;同时,舞蹈形象又是动态(流动)的,必须通过变换的舞姿来创造鲜明的形象,它作为视觉艺术,展现在观者面前的直接是形象,这需要舞蹈者的身体运动,是用规范化了的组织、有节奏的人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由流动中的不同或相同的动作组成不同的画面、不同的形象。
舞蹈作品的排练,演出过程,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同是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两个各方面素质条件基本相同的演员,同时排演这部作品,所得到的收效却不一样,笔者在剧团多年的演出、教学实践中,也颇有感受。一些外型条件较好的演员,在学习舞蹈动作、排演节目时,由于演员对剧目的理解,和生活体验经历不同,其二度创作与编导、教员的要求总有一定距离。因为动作中,他没有把音乐的节拍,也就是音乐的“点”和动作形象中的“点”,加上身体和甩头,同时在一拍里完成,没有区分“点”和“线”动作的不同应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味”、“形”。
4.3 “点”和“线”无时不存在于舞蹈作品、音乐和演员的二度创作之间
编导的创作过程中,需要演员的再创造,如果演员对伤口作品的形象不理解,那将冲淡了作品感染力。一部好作品,需要有好的演员去发挥,才能完美,而一部平庸的作品,如遇到好的演员,将会使其提升一个台阶。这就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优秀的舞蹈演员,除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具备高超的技术技巧、软开度、旋转的能力、弹跳的爆发力、身体的控制力外,还须具备对舞蹈作品、音乐表现有较强的理解力,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以及其它门类艺术的知识,来丰富自己,这样才能理解和完成编导在舞蹈作品中所表现的舞蹈形象和思想感情。
【关键词】舞蹈“点”“线” 作品音乐 表演分析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a)-0179-01
1“点”是舞蹈作品的个性,是对舞蹈形象的补充
创作者为表现作品形象的思想感情,强化作品中形象的个性,用夸张的手段,加大或减弱了舞蹈动作的幅度、力度。配合音乐节奏、舞美灯光的变换,来加强作品中形象的鲜明个性和思想感情。同时,“点”也是“线”(动作)里的个性,是舞蹈动作的“韵”,既舞蹈形象的“神韵”。所谓“画龙点睛”就是这个道理。笔者认为“点”是舞蹈作品中的“灵魂”。
2 舞蹈作为流动的绘画、雕塑,是由无数的“线”条组成,并贯穿着舞蹈的始末
不同的画面构图、造型、动作的流动,需舞者的身体来展现,即离不开表演者的线条(舞姿)。如没有线条,就不能称其为舞蹈,线条是构成舞蹈的重要元素,也是舞蹈的共性。所以,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线”乃“线条”也,是构成舞蹈特征的特性之一,是贯穿于舞蹈存在的特殊性。
3“点”和“线”在舞蹈作品中密切相联、相互依存和转换
舞蹈脱离了线条,就不是舞蹈;割裂了 “点”,那就淡化了舞蹈作品表现形象的力度、深度和思想感情。舞蹈作品中常出现的“点”和“线”两者间动作的转换,是创作者为强化形象的个性,激烈的思想感情所应用的表现手段。
3.1 舞蹈作品的“点”和“线”,对作品的成功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常有这样的现象反应,比如对同一体材的表现,其表现手法、结果也都不一样。曾出现过这样一种现象,表现飞禽的作品在舞蹈界风行一时。无论人们审美观怎样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大浪淘沙后,也留下了许多堪称精典之作的精品,如:总政歌舞团的《海燕》、青年舞蹈家杨丽萍创作并表演的《雀之灵》等等。为什么对同一或相同的体材的表现,有的是精品,而有的竟是失败。笔者认为:不论是创作者你用什么表现手段,也不管是表现飞禽;海欧、山鹰、仙鹤或者是走兽等等,或者是在后面要谈的表演者二度创作的问题,二者反应的现象都存在于创造过程中驾驭舞蹈形象“神韵“的把握问题,既前面所谈的“点”和“线”对舞蹈作品特殊的重要性。
3.2 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是编导对“点”、“线”的最好应用
创作者在一种思想感情,既创作欲望的驱动下,首先须找到舞蹈的特征(共性)—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舞蹈语汇,既舞蹈的感情线;然后是挖掘舞蹈形象的“神”和“韵”(个性)——“点”,就是我们所说的作品中的“亮点”、“闪光点”;经过精心的结构布局,通过音乐节奏、舞美的变化,来强化和提高舞蹈中的形象力度,以及作品思想感情的深度。例如:《雀之灵》、《版纳三色》等等。这些优秀作品,就是“点”、“线”动作应用最好的精典代表。充分体现了创作者深厚的生活积累和艺术动力。
一部成功的舞蹈音乐,它的“点”和“线”应用,对舞蹈成功起到扩张的作用。例《黄河魂》、《八女投江》等等。如马文静老师编导的景颇族舞蹈作品《出征》,开头和下段部分,就是音乐的“点”具体表现,贯穿着“战争”主题的发展。从开头号角吹响;号角声、鼓声激烈的交替着,把战争来临的紧迫感气氛、迫在眉睫,使观众进入身临其境的感觉。下段战争撕杀的场面,音乐里战鼓的擂声,景颇族武士杀敌的喊杀声,把战争的刀光剑影、白热化烘托到高潮。中段的慢板“盟誓”、“祭土”,音乐中对“盟誓”的处理是“点”;而“祭土”则是“线”,是作品主题思想的感情“线”的延伸。这段慢板加深了舞蹈作品主题思想的厚重、深沉,是舞蹈创作者表现舞蹈主题思想的重要段落。它对后面舞蹈剧情的发展,包括演员的表演,起到一种很有份量的铺垫,也就是音乐对舞蹈张力、驰力作用。
舞蹈不能没有音乐,节奏使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音乐和舞蹈的“点”和“线”结合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就是形与神的统一。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是听得见的舞蹈。使观赏者在欣赏中、情感中的“点”和“线”与音乐、舞蹈的“点”和“线”完美的溶合在一起,这就是舞蹈经典作品。观众才是在观赏中得到美的享受,从中获得精神财富,得到美的升华。不论它们之间谁是谁的灵魂、谁从属谁的地位,在舞蹈作品里,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4舞蹈作品中音乐的“点”、“线”和舞蹈表演者关系
4.1 音乐的形成主要要素:节奏的强弱和旋律
节奏的强弱就是“点”;旋律的发展就是“线”,如歌唱演员在演唱中,中段的高潮点,以及展现歌曲感情的“感情线”;也就是旋律的发展,节奏的快慢和强弱。舞蹈表演者同样要在舞蹈中,找到舞蹈音乐的“点”和“线”,既舞蹈形象个性的爆发点和舞蹈发展的感情线。如:一个舞蹈演员在表演舞蹈作品的过程,如果没有理解舞蹈作品和舞蹈发展的“点”和“线”,即使他或她的自然条件再好,完成的动作再须、再流畅,观众也会认为舞蹈者的表演是平淡苍白的,是在完成动作的组合而没有进行再创作。这就是音乐的“点”、“线”和表演者的关系。
4.2 舞蹈是流动的雕塑、流动的绘画
舞蹈作为一门形象艺术,必须通过可见的动作姿态和表情表达思想感情;同时,舞蹈形象又是动态(流动)的,必须通过变换的舞姿来创造鲜明的形象,它作为视觉艺术,展现在观者面前的直接是形象,这需要舞蹈者的身体运动,是用规范化了的组织、有节奏的人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由流动中的不同或相同的动作组成不同的画面、不同的形象。
舞蹈作品的排练,演出过程,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同是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两个各方面素质条件基本相同的演员,同时排演这部作品,所得到的收效却不一样,笔者在剧团多年的演出、教学实践中,也颇有感受。一些外型条件较好的演员,在学习舞蹈动作、排演节目时,由于演员对剧目的理解,和生活体验经历不同,其二度创作与编导、教员的要求总有一定距离。因为动作中,他没有把音乐的节拍,也就是音乐的“点”和动作形象中的“点”,加上身体和甩头,同时在一拍里完成,没有区分“点”和“线”动作的不同应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味”、“形”。
4.3 “点”和“线”无时不存在于舞蹈作品、音乐和演员的二度创作之间
编导的创作过程中,需要演员的再创造,如果演员对伤口作品的形象不理解,那将冲淡了作品感染力。一部好作品,需要有好的演员去发挥,才能完美,而一部平庸的作品,如遇到好的演员,将会使其提升一个台阶。这就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优秀的舞蹈演员,除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具备高超的技术技巧、软开度、旋转的能力、弹跳的爆发力、身体的控制力外,还须具备对舞蹈作品、音乐表现有较强的理解力,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以及其它门类艺术的知识,来丰富自己,这样才能理解和完成编导在舞蹈作品中所表现的舞蹈形象和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