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发酵对发酵牛肉香肠品质及多肽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来源 :肉类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2245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接种复配发酵剂作为实验组,以自然发酵作为对照组,通过测定pH值、色差、质构、亚硝酸盐含量等理化指标探究接种发酵对牛肉发酵香肠品质的影响;通过提取香肠多肽并测定多肽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阳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探究接种发酵对香肠中多肽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牛肉发酵香肠在发酵成熟过程中,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其pH值、亮度显著下降(P<0.05),亚硝酸盐残留量显著减少到国标允许范围内(P<0.05),实验组的pH值在发酵21 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硬度、弹性、咀嚼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肽含量测定结果与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接种复配发酵剂使得香肠多肽含量增加,ABTS阳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显著提高(P<0.05).因此,接种复配发酵剂发酵对牛肉发酵香肠的品质有很大改善,也提高了多肽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
其他文献
构建基于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的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BP-ANN)预测模型,对熏肠中4种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苯并(a)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含量进行预测.以烟熏温度、烟熏时间、肥瘦比和熏肠色泽(红绿值和黄蓝值)作为BP-ANN模型的输入层参数,熏肠的4种PAHs含量作为输出层参数
评估海藻酸钠覆膜革胡子鲶鱼肉冷藏过程中微生物及理化品质的变化,并讨论各指标间的相关性.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鱼肉4℃冷藏期间微生物群落结构,测定持水力、pH值、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含量、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TBARs)值、生物胺含量以及感官品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革胡子鲶鱼肉冷藏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初始优势菌为嗜冷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和链球菌属,冷藏后期优
建立改良的磺胺类药物与荧光胺反应的衍生化方法,并应用于猪肉中11种磺胺类药物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选用0.1 mol/L KH2PO4溶液(pH 3.0)0.8 mL、0.3 mg/mL荧光胺溶液0.2 mL与磺胺类药物发生衍生化反应,4℃避光反应40 min,得到磺胺-荧光胺衍生产物.该衍生化方法稳定、可靠,衍生化产物在4℃条件下12 h内维持良好的稳定性.猪肉样品经0.1 mol/L KH2PO4溶液提取,HLB固相萃取柱净化,经该方法衍生化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结果表明:11种磺胺类药物在1
围绕城市污水处理过程数据存在连续噪声和缺失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动态融合局部异常因子(dynamic fusion local outlier factor,DFLOF)的污水处理过程数据清洗方法.首先,设计一种基于滑动窗口的数据动态分段方法,通过计算每个子段数据的均值、最大值和峰值区间信息获得数据异常属性值;其次,建立一种基于DFLOF的数据可信度评价模型,利用基于动态融合局部异常因子算法评估数据的可信度,保证异常数据检测和剔除的准确率;最后,提出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畜牧疾病防治的化学合成抗菌药,若过量使用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建立高效的检测方法对监管动物源性食品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述氟喹诺酮类兽药的种类及毒性危害,针对动物源性食品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检验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动物源性食品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监控提供参考.
以革胡子鲶鱼鱼头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超声波辅助革胡子鲶鱼鱼头汤熬煮工艺进行优化,以水溶性蛋白含量为筛选条件,研究超声温度、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对汤中水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确定最佳超声处理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响应面优化超声波辅助熬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温度35℃、超声时间31 min、超声功率490 W,该条件下,鱼头汤中水溶性蛋白含量为(0.78±0.01)g/100 mL.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接近,该模型可用于实际生产.
加热是常见的肉及肉制品加工方式,适当的加热可改善色泽和风味、杀灭有害的微生物与寄生虫、延长贮藏期、提高消化吸收性,但是,过度加热会导致肉品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并促进有害脂质氧化产物的形成,从而降低肉品的营养价值并影响其食品安全.本文综述近年来脂质氧化对肉品风味影响的研究成果,介绍主要的脂质氧化机理,总结加热温度、时间、方式及添加剂等对肉品脂质氧化的影响及其控制,以期为肉品加工中的脂质氧化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营养物质的动态迁移与呈味分子的逸出是汤体形成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外对汤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营养特性及风味成分方面.本文从肉汤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成分入手,重点阐述肉源汤体形成过程中蛋白质、总糖、脂肪酸、核酸等物质的迁移规律,并在关键成分溶出规律的基础上对汤体形成过程中的风味调节进行概述,最终从组学研究的角度叙述其对肉汤风味研究的贡献,为进一步研究肉汤的营养性质及风味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发酵肉制品因具有营养、美味等优点而深受消费者追捧,但发酵肉中常会存在生物胺,引发人们对其安全性的关注.生物胺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低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适量剂量范围的生物胺有助于人体生长、增强代谢,过量则可能导致产生过敏、腹泻、致畸甚至死亡等不良反应.本文综述葡萄球菌降低发酵肉中生物胺含量的3种机制:生物胺氧化酶氧化、菌株产生葡萄球菌素以及与其他菌株协同作用来控制发酵肉制品中生物胺含量.通过利用葡萄球菌降胺作用,为食品中生物胺的防控与消除提供思路.
研究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tearoyl-coenzyme A desaturase 1,SCD1)基因表达对草原安格斯牛血液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采集38头平均体质量(698±34)?kg、48月龄草原安格斯牛血液样品,测定其脂肪酸组成与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SCD1基因表达量,一代测序技术检测SCD1基因在C878T位点的突变对实验牛血液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分析SCD1基因表达与脂肪酸组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血液样品中共测得36种主要脂肪酸,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