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十岁后吴秀波开始常态性地思考,怎样去生活才算生活。
从轻狂张扬甚至不识好歹的年纪走过,唱过歌、做过生意、跑过江湖、演过话剧……经历过沉寂和大红大紫的两个极端状态之后,吴秀波想通了,决定为自己而活。
如今吴秀波主业就是演戏,这也是他生活中最大的快感——但绝不滥演戏,他深知快感过多会伤身害心,所以回归到自我需求的根本,认认真真地演戏,坦坦荡荡地过生活,在一秒又一秒的连接里,寻找自己。
对他本人来说,并不意外于《北京遇见西雅图》的走红,对《赵氏孤儿》的一致好评也心有准备。
“现在的我,不再做没把握的事情,当然也无需证明自己。”
无需证明自己不难,难的是已经有最好的证据。不过吴秀波做到了,他已经逐渐演化成品质的标签,票房的保证甚至演技的标准。
“是时候,为自己而活了。”吴秀波说得愉悦而狡黠。
无力又兴奋的,都是孩子
42岁那年,吴秀波凭借《黎明之前》获得大大小小无数奖项,算是真正开始走红。吴秀波没有很多早红的年轻人那样迫切地想要“成熟”,却已到另一番境界,他总是强调:“孩子是我的榜样,向孩子们致敬!我觉得人生中最快乐最向往的是做一个孩子。”
吴秀波说孩子的出生是他成熟的开始。“开始懂得责任了,责任从一个词变成一把剑,实实在在地挂在了我的身上。如果你自己都不能去正确地领悟生活,你拿什么作为跟儿子的谈资?如果你自己都没有稳定的事业,你怎么来养活家人?如果你自己都不能保证不犯法,你怎么去报效你的父母?作为一个男人来讲,要对自己负责。”
陪着孩子成长的吴秀波,从他们身上逐渐找到他丢失的那些东西,比如信任。“人最大的本事就是不信,人最大的风险就是相信。”吴秀波曾经因为相信吃过亏,在一次次的相信而被辜负之后,变得“不信”。孩子的不设防让他触动,他会反思那些因为“不信”而错失的美好。“令我无力的是,我曾经扔掉的东西,他们也慢慢开始扔掉。我学过的不好,他们也开始有。嫉妒,任性,甚至是欺骗,这些他们终究都会有。我看着他们一点点的长大,无能为力。终究一天,他们与我将不再这么亲密,对此我也无能为力。”
这些景象,都是吴秀波的倒影。他也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渐行渐远,等到珍惜时,父母已经不给他那么多时间。“而这一切,我只能看着,却不能表述,我说不出口,说了,他们也不会懂。”
不光是想陪着自己的孩子长大,吴秀波还喜欢在戏里与孩子搭档。“我其实特喜欢跟孩子演戏。跟孩子演戏是一台特别好的表演课,每个孩子都是万里挑一的好演员。为什么?孩子简单通透,能够信以为真,能够真实地相信戏剧环境。”
吴秀波再红再风光,都竭力保护家人的信息不被公开,从未想过把老婆孩子作为娱乐话题被媒体曝光,也没有大秀恩爱,平淡低调才是吴秀波维护幸福的秘诀。所以每次看完采访提纲,他都会与媒体沟通说:“我非常真诚地表示,感情、家人、绯闻问题真的与工作无关,但我可以接受跟工作有关的采访。”所以,吴秀波只会对外界强调:“你问我爱我儿子和妻子吗,我的回答是爱。你问我如何处理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关系,我说在工作中想着家里,在家里想着工作。”
用减法搭档汤唯
在《北京遇上西雅图》里,吴秀波演活了一个落魄但有情的Frank。无论是媒体还是影迷,都认可他与汤唯的搭配,觉得十分自然,毫不突兀。
“在这个戏里,我用一种减法演戏。”吴秀波说,之前他的角色都是主观的,无论是怎么样的表演,都是一个“自我”的认定,“我从自我出发,我觉得可以,那观众就肯定觉得没问题。”但是《北京遇上西雅图》不一样,Frank是一个女人眼里的男人,他是“客观”的。“我在演这个角色的时候,不光跟自己交流,还要跟对手交流。首先我先想文佳佳眼里的Frank是什么样,然后我再想我怎么演,于是这种表演就很纯粹,抛离了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这无非是一种减法的表演。”
而汤唯则是夸张的,她区别于以前的内敛,用力地演一个角色。“汤唯的好在于,她是一个懂得跟对手交流的演员,演员除了跟自己交流跟角色交流,能不能与对手交流,是我们能不能信服他的一个关键点。”
吴秀波笃信能量守恒,所以用“减法”表演的他,遇见“加法”表演的汤唯,“非常好,很默契,不突兀。”而汤唯总是强调:我觉得他是超优质大叔型,他应该是结合了女人希望男人身上拥有的所有特质。”
吴秀波并不是一个特别有耐心的人。“我唱过歌,做过生意,再来演戏。并不是说那时候我多幼稚,是现在成熟了,是我太容易感到枯燥。”就算是他视为生命一部分的演戏,也曾经令他焦虑。“我觉得没有生活,只是在一个剧组与另外一个剧组里活着。我觉得焦虑,甚至是烦躁。”吴秀波有不少电视剧作品,这是一个漫长而又高强度的工作成品,动辄几十集的电视剧,需要他在一个组里密集地拍摄几个月。“而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对我来说,特轻松。那种戏份对电视剧来说太少了,但是拍摄周期却有三个月。那段日子,我是真开心。”
吴秀波的真开心其实并不“奢侈”,无非是有戏演,更有时间生活。
在国外,他反思自己,“我问我自己,我想要什么?成功?怎么算成功?你上一秒成功,下一秒不成功,是不是就没法生活?”吴秀波的自问让他自省,用一把尖锐的刀,打开一个坚硬的壳,“找到一个还算本质的自我。”
吴秀波关于时间的思考比生活或生命更多。“一秒钟很短,一秒钟也很长。我们可以在一瞬间想到自己的以往,这是不是就是延长了一秒钟的价值。所以我尽力让每一秒都尽兴,这种尽兴又不是那种普通意义上的激烈。而是演戏的时候好好演,睡觉的时候好好睡,吃饭的时候好好吃。仅此而已。” 仅此而已,可谈何容易。“是很难,但是我会努力。”
别跟笼中的猴子谈成功
吴秀波红了,这种红在某些人眼里是种胜利,在某些人眼里是成功。对此,吴秀波都不认同。
“胜利是个特别好的词儿,但是红比起它差远了。而成功呢?成功不能跟笼子里的猴子谈。”在这个名人红人皆傲慢的时代,吴秀波却把自己比喻成猴子,这是他的聪明还是偏激?
“说我红,是从演员这个职业来说,所以成功也是基于此吧?可我有的时候,我一度特别执着地认为演员就是笼子里的猴子,你只需要真实地活在人家给你安排的那个地点就完了。于是,你看见有的猴子手里有三根香蕉,有的有一根,有的没有,你觉得哪个猴子成功了?香蕉不是他们成功与否的标准,因为他们都没有逃离出禁锢它们的笼子。”
吴秀波一直是个演员,不曾变,变的是看客们的心态。“但是作为演员来讲,我觉得自己得有一个准确的认知。我以为把明星完全留在外界认知就可以了,别人认为你是不是明星,那是别人的事。但你一定要永远记住你是个演员,演员是凭本事吃饭的人,演员要能在喊‘开始’之前,像我刚才说的,调整波谱表,完全放下自己的生活,投入角色。要能在喊完‘卡’之后,从那里边跳出来,去接另外一个剧本。如果我没这个本事了,别人还觉得我是明星,那我也就可以不用再做这行了。 ”
他说自己向来“胆小”,不曾有过什么野心。做好演员的本分已是万幸,至于跨界出唱片,越权当导演什么的,都不在当下的计划里。他凭着经验与天赋对角色的掌控越来越好,“其实生活的每一段经历给你留下来的感悟,一定对你塑造各式各样的角色有所支撑。但是它毕竟不是全部,这个可能属于演员本身的一种表达范畴里的东西。但是到最后会发现,我们有一半以上的部分,是靠感受得来的。这种感受要从剧本,从和你交流的角色,从新的戏剧环境中得到,然后再做总结,再做表达。” 同样年纪渐大,适合他的戏也相对固定。“但是这么一点,我就知道我身边的笼子还在。”吴秀波说得戏谑,但不轻薄。即使他是近来最炙手可热的男明星,大小荧屏双丰收,人气急升,万千宠爱,也不带丝毫骄傲自满,依然大方得体。
吴秀波说自己还不够,真正牛逼的是李安和周星驰。他们都用电影营造出一个梦幻的世界,“那是我不曾看过不曾想过的世界,是他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有机会去领教这些非凡的幻想。我真的感谢李安和周星驰。”说得激动而真诚。“李安从宗教去反思内心,而周星驰则把女人的手链变成男人的头箍,这是一个寓言,你觉得呢?”
从手链到头箍的观点,只有吴秀波这么细腻的男人能发现。和所饰角色类似,吴秀波戏外绅士儒雅,言谈间常常口吐金句。如果别人把他和他的角色封为好男人,那是因为“可能现今社会,男人只要不占女人的便宜就叫好了。”如果别人把他看成一个明星,他会告诉自己,“你一定要永远记住,你是个演员,演员是凭本事吃饭的人。”如果别人认为演电视剧和演电影是一回事,他会以亲身经历告诉你,“拍电视剧有点像长跑,方向清晰,耐力持久。拍电影更像一次跳鞍马,在很短的过程里,展现出最好的状态。”
问答吴秀波
你现在选择角色的标准是什么呢?
我希望他的人性是真实表达的,而不是为了所谓的戏剧功能,肆意装扮的,这是我选择角色的(标准)。作为演员来讲,我很难选到一个又有表达方向,又有好的人文态度,又有好的故事框架,角色特有格式的剧本。在现今的行业状态里,这种可能性不是说没有,只是微乎其微。所以退而求其次,选择角色至少我能在真实生活中有借鉴性。
也有人说你很多戏里都是本色出演。
比如说我演一个“舍死救孤”的程婴,如果所有人都说是本色的话,他是我的本色吗?如果我演一个穷凶恶极的杀人犯,他是我的本色吗?如果我演了一个风花雪月的外科大夫,他是不是我的本色?如果我演了一个老实木讷的Frank,他是不是我的本色?
其实我认为,人类所有的欲望和天性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只不过排列的波谱表的程度不一样。作为演员来讲,就是放大它,再放大它。如果你自己在自己的生存环境里,某些东西放大了,与你的角色不符,把它压小。演员就是一个能在喊完“开始”做调整的人,这是演员的工作。但是所看到的都是人性,我不以为在每一个上刑场的人心里就没有善,我也不以为佛陀的心里就没有恶。
你现在看自己演过的戏是什么感觉?
如果别人看戏,或者看别人的戏,我就这么看(开心)。我看自己的戏的时候就这样,不爽。感受最深的,我曾经做过好长一段(时间)的剪接,不得以剪自己片子的时候,我在底下天天骂这个人。
有句话说“出名要趁早”,现在有很多年轻演员都特别着急想出名,你怎么看这件事?
有一个人17岁出名,但23岁死了。有一个人50岁出名,但他活到了99岁。所以我觉得先别想着出名与否,也先别想着早和晚。就是活好每一天,活在当下。如果工作,在工作中找到快乐,演戏也演在当下。
接下来还有什么新戏计划吗?
可能在今年年底我会尝试着去完成一部戏的制作。其实在干演员之前,我是一个制片人。慢慢成了演员以后,就开始只去做针对角色的创作。然后慢慢地,我也不敢表现出会对这个行业,比如说剧本,或者是其它一些我的态度。因为你要表达态度,首先就要对所有的这些方面负责任。现在也许我可以为这些事负责任了,我才可以自己表达在各个层面上的态度。
从轻狂张扬甚至不识好歹的年纪走过,唱过歌、做过生意、跑过江湖、演过话剧……经历过沉寂和大红大紫的两个极端状态之后,吴秀波想通了,决定为自己而活。
如今吴秀波主业就是演戏,这也是他生活中最大的快感——但绝不滥演戏,他深知快感过多会伤身害心,所以回归到自我需求的根本,认认真真地演戏,坦坦荡荡地过生活,在一秒又一秒的连接里,寻找自己。
对他本人来说,并不意外于《北京遇见西雅图》的走红,对《赵氏孤儿》的一致好评也心有准备。
“现在的我,不再做没把握的事情,当然也无需证明自己。”
无需证明自己不难,难的是已经有最好的证据。不过吴秀波做到了,他已经逐渐演化成品质的标签,票房的保证甚至演技的标准。
“是时候,为自己而活了。”吴秀波说得愉悦而狡黠。
无力又兴奋的,都是孩子
42岁那年,吴秀波凭借《黎明之前》获得大大小小无数奖项,算是真正开始走红。吴秀波没有很多早红的年轻人那样迫切地想要“成熟”,却已到另一番境界,他总是强调:“孩子是我的榜样,向孩子们致敬!我觉得人生中最快乐最向往的是做一个孩子。”
吴秀波说孩子的出生是他成熟的开始。“开始懂得责任了,责任从一个词变成一把剑,实实在在地挂在了我的身上。如果你自己都不能去正确地领悟生活,你拿什么作为跟儿子的谈资?如果你自己都没有稳定的事业,你怎么来养活家人?如果你自己都不能保证不犯法,你怎么去报效你的父母?作为一个男人来讲,要对自己负责。”
陪着孩子成长的吴秀波,从他们身上逐渐找到他丢失的那些东西,比如信任。“人最大的本事就是不信,人最大的风险就是相信。”吴秀波曾经因为相信吃过亏,在一次次的相信而被辜负之后,变得“不信”。孩子的不设防让他触动,他会反思那些因为“不信”而错失的美好。“令我无力的是,我曾经扔掉的东西,他们也慢慢开始扔掉。我学过的不好,他们也开始有。嫉妒,任性,甚至是欺骗,这些他们终究都会有。我看着他们一点点的长大,无能为力。终究一天,他们与我将不再这么亲密,对此我也无能为力。”
这些景象,都是吴秀波的倒影。他也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渐行渐远,等到珍惜时,父母已经不给他那么多时间。“而这一切,我只能看着,却不能表述,我说不出口,说了,他们也不会懂。”
不光是想陪着自己的孩子长大,吴秀波还喜欢在戏里与孩子搭档。“我其实特喜欢跟孩子演戏。跟孩子演戏是一台特别好的表演课,每个孩子都是万里挑一的好演员。为什么?孩子简单通透,能够信以为真,能够真实地相信戏剧环境。”
吴秀波再红再风光,都竭力保护家人的信息不被公开,从未想过把老婆孩子作为娱乐话题被媒体曝光,也没有大秀恩爱,平淡低调才是吴秀波维护幸福的秘诀。所以每次看完采访提纲,他都会与媒体沟通说:“我非常真诚地表示,感情、家人、绯闻问题真的与工作无关,但我可以接受跟工作有关的采访。”所以,吴秀波只会对外界强调:“你问我爱我儿子和妻子吗,我的回答是爱。你问我如何处理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关系,我说在工作中想着家里,在家里想着工作。”
用减法搭档汤唯
在《北京遇上西雅图》里,吴秀波演活了一个落魄但有情的Frank。无论是媒体还是影迷,都认可他与汤唯的搭配,觉得十分自然,毫不突兀。
“在这个戏里,我用一种减法演戏。”吴秀波说,之前他的角色都是主观的,无论是怎么样的表演,都是一个“自我”的认定,“我从自我出发,我觉得可以,那观众就肯定觉得没问题。”但是《北京遇上西雅图》不一样,Frank是一个女人眼里的男人,他是“客观”的。“我在演这个角色的时候,不光跟自己交流,还要跟对手交流。首先我先想文佳佳眼里的Frank是什么样,然后我再想我怎么演,于是这种表演就很纯粹,抛离了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这无非是一种减法的表演。”
而汤唯则是夸张的,她区别于以前的内敛,用力地演一个角色。“汤唯的好在于,她是一个懂得跟对手交流的演员,演员除了跟自己交流跟角色交流,能不能与对手交流,是我们能不能信服他的一个关键点。”
吴秀波笃信能量守恒,所以用“减法”表演的他,遇见“加法”表演的汤唯,“非常好,很默契,不突兀。”而汤唯总是强调:我觉得他是超优质大叔型,他应该是结合了女人希望男人身上拥有的所有特质。”
吴秀波并不是一个特别有耐心的人。“我唱过歌,做过生意,再来演戏。并不是说那时候我多幼稚,是现在成熟了,是我太容易感到枯燥。”就算是他视为生命一部分的演戏,也曾经令他焦虑。“我觉得没有生活,只是在一个剧组与另外一个剧组里活着。我觉得焦虑,甚至是烦躁。”吴秀波有不少电视剧作品,这是一个漫长而又高强度的工作成品,动辄几十集的电视剧,需要他在一个组里密集地拍摄几个月。“而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对我来说,特轻松。那种戏份对电视剧来说太少了,但是拍摄周期却有三个月。那段日子,我是真开心。”
吴秀波的真开心其实并不“奢侈”,无非是有戏演,更有时间生活。
在国外,他反思自己,“我问我自己,我想要什么?成功?怎么算成功?你上一秒成功,下一秒不成功,是不是就没法生活?”吴秀波的自问让他自省,用一把尖锐的刀,打开一个坚硬的壳,“找到一个还算本质的自我。”
吴秀波关于时间的思考比生活或生命更多。“一秒钟很短,一秒钟也很长。我们可以在一瞬间想到自己的以往,这是不是就是延长了一秒钟的价值。所以我尽力让每一秒都尽兴,这种尽兴又不是那种普通意义上的激烈。而是演戏的时候好好演,睡觉的时候好好睡,吃饭的时候好好吃。仅此而已。” 仅此而已,可谈何容易。“是很难,但是我会努力。”
别跟笼中的猴子谈成功
吴秀波红了,这种红在某些人眼里是种胜利,在某些人眼里是成功。对此,吴秀波都不认同。
“胜利是个特别好的词儿,但是红比起它差远了。而成功呢?成功不能跟笼子里的猴子谈。”在这个名人红人皆傲慢的时代,吴秀波却把自己比喻成猴子,这是他的聪明还是偏激?
“说我红,是从演员这个职业来说,所以成功也是基于此吧?可我有的时候,我一度特别执着地认为演员就是笼子里的猴子,你只需要真实地活在人家给你安排的那个地点就完了。于是,你看见有的猴子手里有三根香蕉,有的有一根,有的没有,你觉得哪个猴子成功了?香蕉不是他们成功与否的标准,因为他们都没有逃离出禁锢它们的笼子。”
吴秀波一直是个演员,不曾变,变的是看客们的心态。“但是作为演员来讲,我觉得自己得有一个准确的认知。我以为把明星完全留在外界认知就可以了,别人认为你是不是明星,那是别人的事。但你一定要永远记住你是个演员,演员是凭本事吃饭的人,演员要能在喊‘开始’之前,像我刚才说的,调整波谱表,完全放下自己的生活,投入角色。要能在喊完‘卡’之后,从那里边跳出来,去接另外一个剧本。如果我没这个本事了,别人还觉得我是明星,那我也就可以不用再做这行了。 ”
他说自己向来“胆小”,不曾有过什么野心。做好演员的本分已是万幸,至于跨界出唱片,越权当导演什么的,都不在当下的计划里。他凭着经验与天赋对角色的掌控越来越好,“其实生活的每一段经历给你留下来的感悟,一定对你塑造各式各样的角色有所支撑。但是它毕竟不是全部,这个可能属于演员本身的一种表达范畴里的东西。但是到最后会发现,我们有一半以上的部分,是靠感受得来的。这种感受要从剧本,从和你交流的角色,从新的戏剧环境中得到,然后再做总结,再做表达。” 同样年纪渐大,适合他的戏也相对固定。“但是这么一点,我就知道我身边的笼子还在。”吴秀波说得戏谑,但不轻薄。即使他是近来最炙手可热的男明星,大小荧屏双丰收,人气急升,万千宠爱,也不带丝毫骄傲自满,依然大方得体。
吴秀波说自己还不够,真正牛逼的是李安和周星驰。他们都用电影营造出一个梦幻的世界,“那是我不曾看过不曾想过的世界,是他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有机会去领教这些非凡的幻想。我真的感谢李安和周星驰。”说得激动而真诚。“李安从宗教去反思内心,而周星驰则把女人的手链变成男人的头箍,这是一个寓言,你觉得呢?”
从手链到头箍的观点,只有吴秀波这么细腻的男人能发现。和所饰角色类似,吴秀波戏外绅士儒雅,言谈间常常口吐金句。如果别人把他和他的角色封为好男人,那是因为“可能现今社会,男人只要不占女人的便宜就叫好了。”如果别人把他看成一个明星,他会告诉自己,“你一定要永远记住,你是个演员,演员是凭本事吃饭的人。”如果别人认为演电视剧和演电影是一回事,他会以亲身经历告诉你,“拍电视剧有点像长跑,方向清晰,耐力持久。拍电影更像一次跳鞍马,在很短的过程里,展现出最好的状态。”
问答吴秀波
你现在选择角色的标准是什么呢?
我希望他的人性是真实表达的,而不是为了所谓的戏剧功能,肆意装扮的,这是我选择角色的(标准)。作为演员来讲,我很难选到一个又有表达方向,又有好的人文态度,又有好的故事框架,角色特有格式的剧本。在现今的行业状态里,这种可能性不是说没有,只是微乎其微。所以退而求其次,选择角色至少我能在真实生活中有借鉴性。
也有人说你很多戏里都是本色出演。
比如说我演一个“舍死救孤”的程婴,如果所有人都说是本色的话,他是我的本色吗?如果我演一个穷凶恶极的杀人犯,他是我的本色吗?如果我演了一个风花雪月的外科大夫,他是不是我的本色?如果我演了一个老实木讷的Frank,他是不是我的本色?
其实我认为,人类所有的欲望和天性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只不过排列的波谱表的程度不一样。作为演员来讲,就是放大它,再放大它。如果你自己在自己的生存环境里,某些东西放大了,与你的角色不符,把它压小。演员就是一个能在喊完“开始”做调整的人,这是演员的工作。但是所看到的都是人性,我不以为在每一个上刑场的人心里就没有善,我也不以为佛陀的心里就没有恶。
你现在看自己演过的戏是什么感觉?
如果别人看戏,或者看别人的戏,我就这么看(开心)。我看自己的戏的时候就这样,不爽。感受最深的,我曾经做过好长一段(时间)的剪接,不得以剪自己片子的时候,我在底下天天骂这个人。
有句话说“出名要趁早”,现在有很多年轻演员都特别着急想出名,你怎么看这件事?
有一个人17岁出名,但23岁死了。有一个人50岁出名,但他活到了99岁。所以我觉得先别想着出名与否,也先别想着早和晚。就是活好每一天,活在当下。如果工作,在工作中找到快乐,演戏也演在当下。
接下来还有什么新戏计划吗?
可能在今年年底我会尝试着去完成一部戏的制作。其实在干演员之前,我是一个制片人。慢慢成了演员以后,就开始只去做针对角色的创作。然后慢慢地,我也不敢表现出会对这个行业,比如说剧本,或者是其它一些我的态度。因为你要表达态度,首先就要对所有的这些方面负责任。现在也许我可以为这些事负责任了,我才可以自己表达在各个层面上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