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美术教育属于普通艺术范畴,是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幼儿来说,它体现了情感教育、创造教育和操作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和对保护幼儿个性的呼吁,无论是幼儿教师的美术教学素养,还是教学实践,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小班幼儿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入手,提出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结合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浅议如何将游戏与小班幼儿美术教学相融合,进而提高小班美术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小班幼儿;美术教学;游戏化;合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2-095-1
一、小班幼儿美术教学的必要性
美术教学,在教师眼中,是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和激发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在孩子眼中,只是表现内心世界无声的语言。可以说,绘画是孩子与外界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借助绘画,幼儿把自己心理上的需要、情绪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对小班幼儿进行早期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画家,而是希望通过美术教学,开发他们的潜在智力,提高其艺术修养,培养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根据资料显示,幼儿的绘画能力发展和其智力发展一样,是有规律性地、按次序地进行的。根据我国儿童实际情况和观察结果显示,幼儿绘画发展过程可分为涂鸦期(约1~3岁)、象征期(即表象符号期,3~5岁)、主观感觉表现期(5~9岁)以及视觉写实期(9岁以后)。小班幼儿基本在3~4岁,处于涂鸦期向象征期过渡的阶段,4岁左右又是形象知觉的敏感期,因此,必要的、优质的美术教育可以使小班幼儿在这方面的才能得到迅速发展。
二、小班幼儿美术教学的误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使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美术教学的过程来看,注重传授知识技能的美术教学模式仍然存在,过分强调自主学习的放羊式美术教学开始出现,教材内容脱离小班幼儿发展实际的情况也普遍存在,教师过度干预的情况仍未得到改观。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缺乏指导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幼儿美术作品的点评也很少能做到因材施教,无法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感受到游戏的快乐,难以激起小班幼儿的兴趣并使其保持学习热情;
三、如何有效开展小班幼儿美术教学
传统美术教学以灌输、临摹、教师示范为主,素质教育被普遍提及后,取而代之的是自主性美术教学,即幼儿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看似有利于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际上是幼儿空有思想和个性,却画不出来,这就是因为他们缺少指导,缺乏一定的美术技能技巧。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师灌输”和“自主学习”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克服走向两个极端。要达到这种平衡,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营造宽松的游戏氛围,激发创作兴趣。教师要唤起小班幼儿的创作欲望,调动小班幼儿的创作积极性,要给他们营造宽松、愉悦的游戏氛围,提供一个有利于创作的环境。环境不仅包括客观环境,还包括小班幼儿的心理环境。教师通过不断出新幼儿园和教室的整体布局,使其对活动环境产生亲切感、认同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建立一种“我能行”的自信,有利于小班幼儿进行纯真烂漫的构想,创作有趣的造型,大胆地进行配色,充分体现童趣和童真。
二是适当进行技能教学,突出教学的游戏性。小班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仅局限于他们经常接触的事物,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一定限制,需要教师加以启发和引导,这就需要教师在遵循小班幼儿美术教学科学性前提下,突出教学活动的游戏性,激起幼儿的兴趣,进而进行适当的技能教学。教师首先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引导幼儿欣赏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其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其次要通过游戏的方式,运用富有童趣的语言,培养幼儿观察生活、了解事物的能力,提高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逻辑能力;最后要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大胆地表现在生活中感受过的人、事、物。通过将游戏和学习相结合,层层深入地引导,帮助幼儿学会欣赏、懂得观察、敢于表达,在美术学习中同样获得游戏的快乐。
三是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评价中引入游戏元素。教师注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由创作,并不意味着教师不用教,而是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有的放矢地针对不同个体进行因材施教,帮助幼兒完成这一学习活动。首先,幼儿刚从家庭进入学校进行群体学习,之前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等各不相同,幼儿个体发展也就具有不平衡及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幼儿的个体差异具有敏感性,照顾到各个类型的幼儿,培养每个幼儿的兴趣和自信。其次,教师对幼儿作品应尽量持赞赏态度,不能以成人或专业的眼光看待,也不应当直接做出好与差的评价,而是应该一方面让幼儿之间进行交流和学习,另一方面引入游戏元素,既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又可以保持小班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四是家园合作,将游戏化美术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借鉴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观点,家园合作能把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环境作为实施小班幼儿美术教学的场所。一方面,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好的专业素质和较高的审美能力,以及不断接受新观念、更新知识储备的能力,还必须具备能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转变家长观念的能力;另一方面,家长不应一味地让小班幼儿临摹,并以相似度作为评价标准,应掌握幼儿美术能力的一定知识,遵循幼儿特点,将游戏性从课堂延伸到家庭,让幼儿在涂色、画形、完成作品的发展道路上保持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始终能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游戏的快乐和心理满足感。
关键词:小班幼儿;美术教学;游戏化;合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2-095-1
一、小班幼儿美术教学的必要性
美术教学,在教师眼中,是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和激发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在孩子眼中,只是表现内心世界无声的语言。可以说,绘画是孩子与外界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借助绘画,幼儿把自己心理上的需要、情绪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对小班幼儿进行早期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画家,而是希望通过美术教学,开发他们的潜在智力,提高其艺术修养,培养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根据资料显示,幼儿的绘画能力发展和其智力发展一样,是有规律性地、按次序地进行的。根据我国儿童实际情况和观察结果显示,幼儿绘画发展过程可分为涂鸦期(约1~3岁)、象征期(即表象符号期,3~5岁)、主观感觉表现期(5~9岁)以及视觉写实期(9岁以后)。小班幼儿基本在3~4岁,处于涂鸦期向象征期过渡的阶段,4岁左右又是形象知觉的敏感期,因此,必要的、优质的美术教育可以使小班幼儿在这方面的才能得到迅速发展。
二、小班幼儿美术教学的误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使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美术教学的过程来看,注重传授知识技能的美术教学模式仍然存在,过分强调自主学习的放羊式美术教学开始出现,教材内容脱离小班幼儿发展实际的情况也普遍存在,教师过度干预的情况仍未得到改观。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缺乏指导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幼儿美术作品的点评也很少能做到因材施教,无法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感受到游戏的快乐,难以激起小班幼儿的兴趣并使其保持学习热情;
三、如何有效开展小班幼儿美术教学
传统美术教学以灌输、临摹、教师示范为主,素质教育被普遍提及后,取而代之的是自主性美术教学,即幼儿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看似有利于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际上是幼儿空有思想和个性,却画不出来,这就是因为他们缺少指导,缺乏一定的美术技能技巧。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师灌输”和“自主学习”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克服走向两个极端。要达到这种平衡,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营造宽松的游戏氛围,激发创作兴趣。教师要唤起小班幼儿的创作欲望,调动小班幼儿的创作积极性,要给他们营造宽松、愉悦的游戏氛围,提供一个有利于创作的环境。环境不仅包括客观环境,还包括小班幼儿的心理环境。教师通过不断出新幼儿园和教室的整体布局,使其对活动环境产生亲切感、认同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建立一种“我能行”的自信,有利于小班幼儿进行纯真烂漫的构想,创作有趣的造型,大胆地进行配色,充分体现童趣和童真。
二是适当进行技能教学,突出教学的游戏性。小班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仅局限于他们经常接触的事物,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一定限制,需要教师加以启发和引导,这就需要教师在遵循小班幼儿美术教学科学性前提下,突出教学活动的游戏性,激起幼儿的兴趣,进而进行适当的技能教学。教师首先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引导幼儿欣赏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其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其次要通过游戏的方式,运用富有童趣的语言,培养幼儿观察生活、了解事物的能力,提高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逻辑能力;最后要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大胆地表现在生活中感受过的人、事、物。通过将游戏和学习相结合,层层深入地引导,帮助幼儿学会欣赏、懂得观察、敢于表达,在美术学习中同样获得游戏的快乐。
三是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评价中引入游戏元素。教师注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由创作,并不意味着教师不用教,而是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有的放矢地针对不同个体进行因材施教,帮助幼兒完成这一学习活动。首先,幼儿刚从家庭进入学校进行群体学习,之前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等各不相同,幼儿个体发展也就具有不平衡及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幼儿的个体差异具有敏感性,照顾到各个类型的幼儿,培养每个幼儿的兴趣和自信。其次,教师对幼儿作品应尽量持赞赏态度,不能以成人或专业的眼光看待,也不应当直接做出好与差的评价,而是应该一方面让幼儿之间进行交流和学习,另一方面引入游戏元素,既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又可以保持小班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四是家园合作,将游戏化美术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借鉴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观点,家园合作能把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环境作为实施小班幼儿美术教学的场所。一方面,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好的专业素质和较高的审美能力,以及不断接受新观念、更新知识储备的能力,还必须具备能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转变家长观念的能力;另一方面,家长不应一味地让小班幼儿临摹,并以相似度作为评价标准,应掌握幼儿美术能力的一定知识,遵循幼儿特点,将游戏性从课堂延伸到家庭,让幼儿在涂色、画形、完成作品的发展道路上保持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始终能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游戏的快乐和心理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