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有机相融,它为小学语文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教学,学生学好用好语文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可以这样说,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也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的媒介。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8-0019-01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智慧和灵感的源泉。小学生首先要对语文产生深厚的兴趣才会触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图、文、声、像并茂,而且能把静态、枯燥、难懂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这种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如教学《燕子》一课,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课文中的插图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小燕子的外形,小燕子在天空中、湖面飞行的情景以及燕子停在电线杆上休息的情景,学生的兴趣被激活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因此,要让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情境,增强情感见效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愉悦的情境中接受学习,让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双方乐于参与的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关键,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而现代教育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
例如,我执教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学生们欣赏几幅游人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的图片时,当欣赏到枝繁叶茂的樟树视频时,师问:这两棵樟树有什么主要特征?生答:枝干粗壮……师说: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通过观看宋庆龄故居的视频,加深了学生对宋庆龄高贵品质的理解。
三、运用信息技术整合重现情境,深化理解,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阅读教材中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每篇作品无不凝聚着主人公或作者从生活中得来的情感体验。我想,教师应发掘现代信息技术的声像整合优势,重现文章情境,化“静”为“动”把无声的文字描写用直观的声、像画面展示,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让学生与主人公、与作者、与教师形成共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揣摩字、词、句、篇表达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突破阅读教学难点。
《军神》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小学生都怕疼,可是刘伯承手术的“痛”究竟是什么程度都不能体会。在理解“刘伯承做眼部手术不用麻醉药被沃克医生赞为‘军神’”这一难点时,学生大都很难从文字中体会到人物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力。于是,我截取了《刘伯承血战丰都》影片中“手术”一节的视频。在课文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到描写刘伯承手术中的表现读读,想想为什么作者用这些语句来描写。接着我给学生播放视频,在观看中,我把课文中描写刘伯承手术的语句随着视频画面用旁白的形式一句一句读出来。学生被吸引了,当视频播放至床单应“唰”声而破时,我看到好些学生身体都为之颤动,我能感觉到他们心灵的震撼。学生的情感和文中的人物有了共鸣,理解文字,语句时他们都能找到作者的文章思想立足点,很自然的就把这篇课文的难点突破。
四、利用信息技术有声有色,唤醒学生朗读激情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课文无声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发朗读愿望。
在教学中,我播放《神奇的九寨》这首歌曲的MV,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和屏幕上九寨沟如诗如画的景色,学生被深深打动了。哪些优美的画面印在他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回到课文中,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促使学生“我要读”的强烈欲望。由于学生已经成功进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朗读激情油然而生。
五、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各种信息,开阔学生视野
网络信息技术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资料,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共享。那么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时,他们对课文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本身,而是引入时代活水,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视野更开阔。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有着较强的视听效果,它将音、像、视、听有机地結合起来,激发兴趣、再现情景、营造氛围,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进而使学生在有效的40分钟内获得获取最多的知识,使语文课堂教学再现辉煌。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8-0019-01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智慧和灵感的源泉。小学生首先要对语文产生深厚的兴趣才会触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图、文、声、像并茂,而且能把静态、枯燥、难懂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这种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如教学《燕子》一课,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课文中的插图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小燕子的外形,小燕子在天空中、湖面飞行的情景以及燕子停在电线杆上休息的情景,学生的兴趣被激活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因此,要让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情境,增强情感见效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愉悦的情境中接受学习,让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双方乐于参与的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关键,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而现代教育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
例如,我执教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学生们欣赏几幅游人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的图片时,当欣赏到枝繁叶茂的樟树视频时,师问:这两棵樟树有什么主要特征?生答:枝干粗壮……师说: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通过观看宋庆龄故居的视频,加深了学生对宋庆龄高贵品质的理解。
三、运用信息技术整合重现情境,深化理解,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阅读教材中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每篇作品无不凝聚着主人公或作者从生活中得来的情感体验。我想,教师应发掘现代信息技术的声像整合优势,重现文章情境,化“静”为“动”把无声的文字描写用直观的声、像画面展示,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让学生与主人公、与作者、与教师形成共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揣摩字、词、句、篇表达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突破阅读教学难点。
《军神》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小学生都怕疼,可是刘伯承手术的“痛”究竟是什么程度都不能体会。在理解“刘伯承做眼部手术不用麻醉药被沃克医生赞为‘军神’”这一难点时,学生大都很难从文字中体会到人物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力。于是,我截取了《刘伯承血战丰都》影片中“手术”一节的视频。在课文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到描写刘伯承手术中的表现读读,想想为什么作者用这些语句来描写。接着我给学生播放视频,在观看中,我把课文中描写刘伯承手术的语句随着视频画面用旁白的形式一句一句读出来。学生被吸引了,当视频播放至床单应“唰”声而破时,我看到好些学生身体都为之颤动,我能感觉到他们心灵的震撼。学生的情感和文中的人物有了共鸣,理解文字,语句时他们都能找到作者的文章思想立足点,很自然的就把这篇课文的难点突破。
四、利用信息技术有声有色,唤醒学生朗读激情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课文无声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发朗读愿望。
在教学中,我播放《神奇的九寨》这首歌曲的MV,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和屏幕上九寨沟如诗如画的景色,学生被深深打动了。哪些优美的画面印在他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回到课文中,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促使学生“我要读”的强烈欲望。由于学生已经成功进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朗读激情油然而生。
五、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各种信息,开阔学生视野
网络信息技术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资料,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共享。那么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时,他们对课文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本身,而是引入时代活水,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视野更开阔。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有着较强的视听效果,它将音、像、视、听有机地結合起来,激发兴趣、再现情景、营造氛围,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进而使学生在有效的40分钟内获得获取最多的知识,使语文课堂教学再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