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运用恰当的提问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美。本文重点探讨如何使用恰当的提问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进行思考时紧扣文本价值取向。从而使学生深入文本,走入课文的意境,从文本中读出课文的情趣和意蕴,在感受美理解、美的基础上丰富和创造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63-02
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运用语言文本的美陶冶学生,具有独一无二的美育优势。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或是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美、意境美呢?这就要借助于教师适当地引导,而恰当的提问便是课堂引导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课堂提问要紧扣教材,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是凭借文本、语言文字来进行的,课堂提问应该紧扣教材,具有探究性,能推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积极感受,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完美沟通。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情感线索是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而这一情感的体现就隐藏在彭德怀的三次命令中。教学时我紧扣彭德怀爱大黑骡子,可一次又一次地下达了枪杀大黑骡子的命令,从他的命令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展开教学。我让学生明白感情蕴藏于文本之中,学会从文本中去阅读,探寻答案,从而引导学生抓住这个关键问题,以语言文字为蓝本体悟人物感情,将对文本的粗略感受转变为较细腻的体会。三次命令步步紧逼,一系列语言和动作方面的变化传达的就是爱的信息,而抓住问题感悟语言便能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所包含感情的感受和体验。这样学生既感受到了彭德怀对战士的爱,课文的情感主线也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二、课堂提问要能创设情境,有助于体验角色。
学生只有用心感受文本世界,才能真正体验作者当时的心境,真正感知和接受美。因此,课堂提问应努力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如教学《灰椋鸟》这篇课文时,灰椋鸟闹林的场面非常热闹,在这里鸟儿懂得倾诉、呼唤、应和。我提问:“如果你就是一只灰椋鸟,你会倾诉什么样的见闻和感受,又会怎样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未归者又是怎样应和的呢?”提出这个问题,其实是想将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变“灰椋鸟的表现”为“我的表现”,使学生体验灰椋鸟的角色,感受鸟儿和谐美好的生活。接着指导朗读,这样学生在动情之后,以情带读,这样的朗读饱含深情,个性飞扬。读出了韵味,读出了神采。我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调皮的、着急的、可爱等的灰椋鸟。这样的角色体验,使学生的阅读更投入,感受也更真切有个性,对语言文字美体验也更深刻和丰富。
三、课堂提问可以通过比较,加深对美的体验。
《爱如茉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这里的“钻”是什么意思呢?幽香是气味,怎么能钻到人的心里呢?是不是改为“飘”更合适呢?问题一提,学生的反映非常热烈。有的说:“飘是说花香随风飘动,用在这里不合适。”有的说:“这里的幽香指的其实是爸爸妈妈之间的爱,用钻更能让人这种爱温暖人心。”其实一个“钻”字就是说明了爸爸妈妈之间的真爱打动人心,让我牢记心间,深深地影响了我。这样的引导就是让学生在“钻”和“飘”字之间作了一个比较,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之妙,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文中爸爸妈妈之间如茉莉般的爱洁白纯净,芳香宜人,打动人心。
四、课堂提问要能引发美的想象,丰富美感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語文教学中,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促进思维的生成。教学《望月》这篇课文时,在引导学生感受了聪明、爱幻想的小外甥想象中的月亮——“像眼睛,天的眼睛”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你们的眼中,月亮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享受想象的快乐吧!”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想象心中月。月亮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灵中丰富饱满、立体生动起来。它时而是天空中的夜明珠,时而是拿星星作为道具的魔法师,时而是才华横溢的画家,而那些星座就是它的得意之作,有时它还是爱跳舞的仙子,穿着黄色的晚礼服在夜空中翩翩起舞。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再次感受了月亮的美,也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月亮的美。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课堂提问的设计时,必须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落实文本价值取向,兼顾学生的思维特征,知识基础,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基于自己的认识可能出现的种种不同的回答,从不同角度出发引领学生从文本中感受美。我认为,引导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进行思考时紧扣文本价值取向,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在教学一篇课文之前,教师必须认真阅读教材,真诚地与作者“对话”,进行深刻的文本交流,同时彻底理解编者安排此篇课文的意图,这是体验文本美的基础,也是作为语文老师必须锤炼的基本功。
第二,以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文本价值取向为前提的,精心、周密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美。怎样才能紧紧围绕这三者把课堂提问设计好呢?首先,应以文本中心问题为纲,把纲目串联在主线的基点上,充分把握好“为教学目标、教学主题服务设计问题”的原则,力求避免问题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我们要审视问题设计的全过程,过程是不是循序渐进、曲径通幽,结果是不是前后通融、回归整体。再次,我们还要思考设计的提问是否过深、过浅,是否能诱发、启迪学生的思维,是否能引导学生向更高、更深、更广的知识领域拓展,设计问题是否会误导学生等。
第三,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你设计的问题,设想以学生现有的年龄、思维、知识对你所提的问题可能做出的种种回答。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你所期望的,甚至是与你的意图相悖,乃至出现或答非所问,或脱离现实,或启而不发等情况,你应该怎样应对,怎样诱导,这些都必须考虑周到,做到有备无患,避免学生毫无意义的思考。
总之,美是需要用心感受的。语文课的课堂提问,如果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走入课文的意境,那么,学生一定能从文本中读出课文的情趣和意蕴,更能在感受美、理解美的基础上丰富和创造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63-02
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运用语言文本的美陶冶学生,具有独一无二的美育优势。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或是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美、意境美呢?这就要借助于教师适当地引导,而恰当的提问便是课堂引导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课堂提问要紧扣教材,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是凭借文本、语言文字来进行的,课堂提问应该紧扣教材,具有探究性,能推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积极感受,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完美沟通。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情感线索是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而这一情感的体现就隐藏在彭德怀的三次命令中。教学时我紧扣彭德怀爱大黑骡子,可一次又一次地下达了枪杀大黑骡子的命令,从他的命令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展开教学。我让学生明白感情蕴藏于文本之中,学会从文本中去阅读,探寻答案,从而引导学生抓住这个关键问题,以语言文字为蓝本体悟人物感情,将对文本的粗略感受转变为较细腻的体会。三次命令步步紧逼,一系列语言和动作方面的变化传达的就是爱的信息,而抓住问题感悟语言便能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所包含感情的感受和体验。这样学生既感受到了彭德怀对战士的爱,课文的情感主线也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二、课堂提问要能创设情境,有助于体验角色。
学生只有用心感受文本世界,才能真正体验作者当时的心境,真正感知和接受美。因此,课堂提问应努力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如教学《灰椋鸟》这篇课文时,灰椋鸟闹林的场面非常热闹,在这里鸟儿懂得倾诉、呼唤、应和。我提问:“如果你就是一只灰椋鸟,你会倾诉什么样的见闻和感受,又会怎样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未归者又是怎样应和的呢?”提出这个问题,其实是想将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变“灰椋鸟的表现”为“我的表现”,使学生体验灰椋鸟的角色,感受鸟儿和谐美好的生活。接着指导朗读,这样学生在动情之后,以情带读,这样的朗读饱含深情,个性飞扬。读出了韵味,读出了神采。我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调皮的、着急的、可爱等的灰椋鸟。这样的角色体验,使学生的阅读更投入,感受也更真切有个性,对语言文字美体验也更深刻和丰富。
三、课堂提问可以通过比较,加深对美的体验。
《爱如茉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这里的“钻”是什么意思呢?幽香是气味,怎么能钻到人的心里呢?是不是改为“飘”更合适呢?问题一提,学生的反映非常热烈。有的说:“飘是说花香随风飘动,用在这里不合适。”有的说:“这里的幽香指的其实是爸爸妈妈之间的爱,用钻更能让人这种爱温暖人心。”其实一个“钻”字就是说明了爸爸妈妈之间的真爱打动人心,让我牢记心间,深深地影响了我。这样的引导就是让学生在“钻”和“飘”字之间作了一个比较,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之妙,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文中爸爸妈妈之间如茉莉般的爱洁白纯净,芳香宜人,打动人心。
四、课堂提问要能引发美的想象,丰富美感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語文教学中,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促进思维的生成。教学《望月》这篇课文时,在引导学生感受了聪明、爱幻想的小外甥想象中的月亮——“像眼睛,天的眼睛”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你们的眼中,月亮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享受想象的快乐吧!”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想象心中月。月亮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灵中丰富饱满、立体生动起来。它时而是天空中的夜明珠,时而是拿星星作为道具的魔法师,时而是才华横溢的画家,而那些星座就是它的得意之作,有时它还是爱跳舞的仙子,穿着黄色的晚礼服在夜空中翩翩起舞。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再次感受了月亮的美,也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月亮的美。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课堂提问的设计时,必须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落实文本价值取向,兼顾学生的思维特征,知识基础,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基于自己的认识可能出现的种种不同的回答,从不同角度出发引领学生从文本中感受美。我认为,引导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进行思考时紧扣文本价值取向,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在教学一篇课文之前,教师必须认真阅读教材,真诚地与作者“对话”,进行深刻的文本交流,同时彻底理解编者安排此篇课文的意图,这是体验文本美的基础,也是作为语文老师必须锤炼的基本功。
第二,以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文本价值取向为前提的,精心、周密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美。怎样才能紧紧围绕这三者把课堂提问设计好呢?首先,应以文本中心问题为纲,把纲目串联在主线的基点上,充分把握好“为教学目标、教学主题服务设计问题”的原则,力求避免问题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我们要审视问题设计的全过程,过程是不是循序渐进、曲径通幽,结果是不是前后通融、回归整体。再次,我们还要思考设计的提问是否过深、过浅,是否能诱发、启迪学生的思维,是否能引导学生向更高、更深、更广的知识领域拓展,设计问题是否会误导学生等。
第三,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你设计的问题,设想以学生现有的年龄、思维、知识对你所提的问题可能做出的种种回答。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你所期望的,甚至是与你的意图相悖,乃至出现或答非所问,或脱离现实,或启而不发等情况,你应该怎样应对,怎样诱导,这些都必须考虑周到,做到有备无患,避免学生毫无意义的思考。
总之,美是需要用心感受的。语文课的课堂提问,如果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走入课文的意境,那么,学生一定能从文本中读出课文的情趣和意蕴,更能在感受美、理解美的基础上丰富和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