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本文为中北大学(原华北工学院)自动武器专业一位在校本科生关于步枪结构设计的几多感言。作为中国轻武器行业专业设计师的培养摇篮,中北大学的学生从来就不缺乏“初生牛犊不怕虎”探索精神。这篇文章,尽管只是一名尚未迈出校门的学生的个人观点,但是文章观点呈现出的新意,也得到专家的肯定。我们希望更多的行业内外人士参与到这样的讨论中来,共同为我国轻武器事业的繁荣出谋划策。
同是武器,米格-15战斗机与AK47突击步枪几乎同时诞生,但是半个世纪以后,在AK47突击步枪依然活跃在现代战场的今天,米格-15却早已成为古董级文物了,不过由此可以发现步枪的发展规律,可谓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作为较纯粹的机械产品,枪械在结构动作原理上的发展早已步入颠峰。关于未来步枪结构的发展何去何从,当前还处于见仁见智的探讨之中,但是对于一些“经典”的结构设计,仍然值得思考。
伸缩?折叠?还是无托?
显然,采用伸缩式枪托设计师是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比如德国G41步枪采用伸缩托,由于其机匣上加工有滚柱限位槽,设计师很自然就想到将其用来容纳缩进去的枪托,这样不仅不用添加折叠托那样的铰链机构,还使全枪显得很紧凑。而M4A1卡宾枪的伸缩托设计想必是出于无奈,设计师斯通纳在设计AR10步枪时,想到用枪托来容纳缓冲器、复进簧等部件,即枪托“充当”了一部分机匣,借以缩短机匣的长度,应当说这是个很聪明的设计。不料后人在缩减全枪长的时候拿枪托做起文章,但是因为有了要容纳复进簧的那一段,折也没法折,只能让那一段当起伸缩托的导杆,因而M4A1卡宾枪的枪托只能前后伸缩80mm。照笔者看来,减小这么点长度的意义并不大。不过,G41步枪的伸缩托虽然比M4A1卡宾枪的设计可使武器长度缩短较多,但抵肩的那部分实在没办法再往里缩了,这也是伸缩托的局限性之一吧。
而折叠托在枪托折叠的状态下,全枪长不折不扣地减少了整个枪托的长度。比如德国G36突击步枪,枪托折叠后从原来的998mm缩短到758mm,而短枪管的G36C更是由720mm缩短到500mm,和一般冲锋枪长度差不多(这里笔者有一个疑惑,既然属同一枪族,为什么G36枪托长240mm,G36C枪托长220mm,若采用同样的枪托,既便于制造又便于互换,这样岂不是更好?)。不过在大幅缩短全枪长的同时,折叠托又产生了副作用,即增加了步枪的横向尺寸。同时还存在一个问题是:左折还是右折。左折可能干涉到右手握枪时拇指拨快慢机的动作;右折则可能挡住抛壳窗,以至于有些枪需要完全展开才能射击。采用左折的自动步枪较少,如AKS74突击步枪,因为该枪的保险/快慢机在机匣右边,右折不利于快速进入射击状态。其左折带来的问题是,士兵在背负时多少会感到别扭。背左边吧,枪托硌着背,背右边吧,那个尖尖的拉机柄实在令人胆寒。G36突击步枪就选择了右折,枪托挖空,折叠后能使抛壳窗外露,并且枪托的外形设计上也避免了干扰握枪和保险动作(对左手持枪者而言)。虽然不同的武器设计不一样,但设计师遵循的原则是相同的,即在枪托折叠的情况也不影响射击。此外,折叠托还有一个缺点,其铰链机构可能松动,从而影响射击精度。
如果说M16步枪的枪托设计是个“高招”的话,那么无托步枪的结构设计堪称是一个“绝招”。M16步枪的设计是将枪托充当一部分机匣,而无托结构步枪则是将机匣充当了整个枪托。无托设计的一大好处便是在枪管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将步枪的全长减到最短。比如G36步枪的枪管长480mm,与我国95式步枪枪管的463mm相差不大,但G36步枪全枪长是998mm/758mm(托伸/托折),95式步枪仅为746mm。因此,就全枪长来说,折叠托结构的步枪在便携性上和无托枪相差无几,但在战斗状态,即枪托展开状态下,却比无托枪大为逊色了。
从近年的战事态势来看,城市作战在未来战争中的比重会增加,并且很可能成为陆战的主要模式。古语云:“一寸长,一寸强”,但在城市作战中,这句话恐怕得改为“一寸短,一寸强”,毕竟拿着短枪比拿着长枪更容易在狭窄的空间里转身和做其他战术动作,因而无托枪较有托枪更方便。笔者认为,当攻下一个城市时,担任“清剿”残敌任务的往往还是攻城的部队,而一般部队手里的步枪都是兼顾远战性能的标准步枪(比如,美军一线部队都装备M16A4步枪,只有特种部队才装备M4A1卡宾枪),重新换上一支装备短步枪的“职业清剿”部队是不现实的。而除了特种部队,一般士兵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很难有自由选择武器的权力,即便是可以选G36C、M4A1之类的步枪,其战斗状态的全枪长也和95式无托枪的长度差不多,况且前两者的远战性能还不如后者。既然城市作战的比重会增加,甚至会成为陆战主要模式,那么野战部队装备一支既保证远战性能又偏向城市作战的步枪(如无枪托)又有什么不合理的呢?
左手射击还是右手射击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套用这句经典,我们不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用左手还是右手射击?
关于“左撇子”用枪,朵英贤院士在《若干步枪结构随笔》一文(见《轻兵器》2002年第8期)中谈到过这个问题。在崇尚人性化的今天,很多产品都有专门为“左撇子”设计的,笔者就用过专为“左撇子”设计的剪刀。那么步枪有没有必要也专门为“左撇子”设计27朵先生认为没必要,“左撇子”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克服原来的习惯。但笔者的理解是,朵先生在文里所谈到的更多的是左右抛壳机构,而非左右手持枪。
但无论如何,笔者认为枪械设计还是应该注重人性化。我们可以假设在未来战争中某城市作战的一个场景,也许就能反映出这一问题:假如我方小队沿图示方向前进到达A点,而敌人在C点布置一挺机枪封锁路口。小队无论直行还是转弯都受到这挺机枪的“管制”,必须想办法搞掉它。如果机枪位置离A点距离较远,手榴弹扔不到,如果又没有迫击炮、便携式火箭筒一类的攻坚武器,可行的办法只能是以墙角为依托向C点射击。如果射手习惯右手持枪,只需将上身探出一小部分,瞄准射击即可。而如果小队在B点,射手再用同样的持枪动作,那么他必然要探出差不多整个上半身,这样无疑增大了被命中的概率。如果射手此时以左手持枪射击,即可大大减小被命中的概率。反之,如果射手是个“左撇子”,同样会遇到上述问题。由此看来,左右手持枪射击训练是很有实战意义的,士兵都应掌握“两面开弓”的射击技能。
步枪既要方便右手持枪,又要方便左手持枪,这对于常规布局的步枪而言并不算什么难事,主要是解决好抛壳方向的问题,注意:这里不是指左右换抛壳
同是武器,米格-15战斗机与AK47突击步枪几乎同时诞生,但是半个世纪以后,在AK47突击步枪依然活跃在现代战场的今天,米格-15却早已成为古董级文物了,不过由此可以发现步枪的发展规律,可谓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作为较纯粹的机械产品,枪械在结构动作原理上的发展早已步入颠峰。关于未来步枪结构的发展何去何从,当前还处于见仁见智的探讨之中,但是对于一些“经典”的结构设计,仍然值得思考。
伸缩?折叠?还是无托?
显然,采用伸缩式枪托设计师是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比如德国G41步枪采用伸缩托,由于其机匣上加工有滚柱限位槽,设计师很自然就想到将其用来容纳缩进去的枪托,这样不仅不用添加折叠托那样的铰链机构,还使全枪显得很紧凑。而M4A1卡宾枪的伸缩托设计想必是出于无奈,设计师斯通纳在设计AR10步枪时,想到用枪托来容纳缓冲器、复进簧等部件,即枪托“充当”了一部分机匣,借以缩短机匣的长度,应当说这是个很聪明的设计。不料后人在缩减全枪长的时候拿枪托做起文章,但是因为有了要容纳复进簧的那一段,折也没法折,只能让那一段当起伸缩托的导杆,因而M4A1卡宾枪的枪托只能前后伸缩80mm。照笔者看来,减小这么点长度的意义并不大。不过,G41步枪的伸缩托虽然比M4A1卡宾枪的设计可使武器长度缩短较多,但抵肩的那部分实在没办法再往里缩了,这也是伸缩托的局限性之一吧。
而折叠托在枪托折叠的状态下,全枪长不折不扣地减少了整个枪托的长度。比如德国G36突击步枪,枪托折叠后从原来的998mm缩短到758mm,而短枪管的G36C更是由720mm缩短到500mm,和一般冲锋枪长度差不多(这里笔者有一个疑惑,既然属同一枪族,为什么G36枪托长240mm,G36C枪托长220mm,若采用同样的枪托,既便于制造又便于互换,这样岂不是更好?)。不过在大幅缩短全枪长的同时,折叠托又产生了副作用,即增加了步枪的横向尺寸。同时还存在一个问题是:左折还是右折。左折可能干涉到右手握枪时拇指拨快慢机的动作;右折则可能挡住抛壳窗,以至于有些枪需要完全展开才能射击。采用左折的自动步枪较少,如AKS74突击步枪,因为该枪的保险/快慢机在机匣右边,右折不利于快速进入射击状态。其左折带来的问题是,士兵在背负时多少会感到别扭。背左边吧,枪托硌着背,背右边吧,那个尖尖的拉机柄实在令人胆寒。G36突击步枪就选择了右折,枪托挖空,折叠后能使抛壳窗外露,并且枪托的外形设计上也避免了干扰握枪和保险动作(对左手持枪者而言)。虽然不同的武器设计不一样,但设计师遵循的原则是相同的,即在枪托折叠的情况也不影响射击。此外,折叠托还有一个缺点,其铰链机构可能松动,从而影响射击精度。
如果说M16步枪的枪托设计是个“高招”的话,那么无托步枪的结构设计堪称是一个“绝招”。M16步枪的设计是将枪托充当一部分机匣,而无托结构步枪则是将机匣充当了整个枪托。无托设计的一大好处便是在枪管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将步枪的全长减到最短。比如G36步枪的枪管长480mm,与我国95式步枪枪管的463mm相差不大,但G36步枪全枪长是998mm/758mm(托伸/托折),95式步枪仅为746mm。因此,就全枪长来说,折叠托结构的步枪在便携性上和无托枪相差无几,但在战斗状态,即枪托展开状态下,却比无托枪大为逊色了。
从近年的战事态势来看,城市作战在未来战争中的比重会增加,并且很可能成为陆战的主要模式。古语云:“一寸长,一寸强”,但在城市作战中,这句话恐怕得改为“一寸短,一寸强”,毕竟拿着短枪比拿着长枪更容易在狭窄的空间里转身和做其他战术动作,因而无托枪较有托枪更方便。笔者认为,当攻下一个城市时,担任“清剿”残敌任务的往往还是攻城的部队,而一般部队手里的步枪都是兼顾远战性能的标准步枪(比如,美军一线部队都装备M16A4步枪,只有特种部队才装备M4A1卡宾枪),重新换上一支装备短步枪的“职业清剿”部队是不现实的。而除了特种部队,一般士兵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很难有自由选择武器的权力,即便是可以选G36C、M4A1之类的步枪,其战斗状态的全枪长也和95式无托枪的长度差不多,况且前两者的远战性能还不如后者。既然城市作战的比重会增加,甚至会成为陆战主要模式,那么野战部队装备一支既保证远战性能又偏向城市作战的步枪(如无枪托)又有什么不合理的呢?
左手射击还是右手射击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套用这句经典,我们不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用左手还是右手射击?
关于“左撇子”用枪,朵英贤院士在《若干步枪结构随笔》一文(见《轻兵器》2002年第8期)中谈到过这个问题。在崇尚人性化的今天,很多产品都有专门为“左撇子”设计的,笔者就用过专为“左撇子”设计的剪刀。那么步枪有没有必要也专门为“左撇子”设计27朵先生认为没必要,“左撇子”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克服原来的习惯。但笔者的理解是,朵先生在文里所谈到的更多的是左右抛壳机构,而非左右手持枪。
但无论如何,笔者认为枪械设计还是应该注重人性化。我们可以假设在未来战争中某城市作战的一个场景,也许就能反映出这一问题:假如我方小队沿图示方向前进到达A点,而敌人在C点布置一挺机枪封锁路口。小队无论直行还是转弯都受到这挺机枪的“管制”,必须想办法搞掉它。如果机枪位置离A点距离较远,手榴弹扔不到,如果又没有迫击炮、便携式火箭筒一类的攻坚武器,可行的办法只能是以墙角为依托向C点射击。如果射手习惯右手持枪,只需将上身探出一小部分,瞄准射击即可。而如果小队在B点,射手再用同样的持枪动作,那么他必然要探出差不多整个上半身,这样无疑增大了被命中的概率。如果射手此时以左手持枪射击,即可大大减小被命中的概率。反之,如果射手是个“左撇子”,同样会遇到上述问题。由此看来,左右手持枪射击训练是很有实战意义的,士兵都应掌握“两面开弓”的射击技能。
步枪既要方便右手持枪,又要方便左手持枪,这对于常规布局的步枪而言并不算什么难事,主要是解决好抛壳方向的问题,注意:这里不是指左右换抛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