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之一,它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崇高的美学价值,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要教好文言文,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阅读 策略
一、综合分析法
初中语文课文《陈涉世家》中,关于陈涉起义原因及发动过程的理解和分析,是初中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此,我在教学使用了“综合分析”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把握这部分内容。具体步骤如下:
(一)抓住关键词语(句)进行分析:
1、“失期,法皆斩”----戍卒们由于途中遇雨耽误了期限,按理情有可原,可是按秦朝的军法,都要杀头。这是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
2、“天下苦秦久矣”----秦始皇在位期间建造了许多豪华的宫殿,当时的赋税很重,是前朝的二十倍;徭役兵役繁重,而且刑法严酷,全国百姓在秦王朝的残酷统治下,早已痛苦不堪。这是陈涉起义的根本原因。
(二)理清文段的脉络:
课文依次交代了起义的背景,分析了起义前的谋划,及起义前的“威众”之策。
1、背景:戍卒遇雨失期
2、谋划: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威众之策:置书鱼腹、狐鸣而呼
(三)把握其主旨:
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通过对起义原因及准备过程的记述,揭示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实质是一场反对暴力统治的伟大革命运动,刻画出陈涉这个农民革命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最初形象,表现出他卓越的组织才干。
(四)再看看写作特点:
作者选材详略相间,重点写陈涉谋划起义,而其余如大泽乡遇雨、问卜等都写得简略,这样突出地表现出陈涉的非凡才略。
二、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死记硬背,不但没有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反而产生了厌恶情绪,事与愿违。学生的学习负担十分繁重,文言文本身又很枯燥,如果教学方法单调呆板,学生就不会有太多兴趣。如果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逐字逐句翻译的纯串讲式教学模式,就会使得整个课堂从头到尾呈现出同种节奏,学生很难或很少出现兴奋点,上课开小差甚至打磕睡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习空间,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展示手段,将视频、音乐、朗诵、图片等带入课堂,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缓解学生因长时间诵读而产生的疲劳,播放音乐欣赏或是为了活跃气氛让学生唱唱歌,都是可行的。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召开故事会,举行辩论赛,让学生预习课文后,自编、自导、自演出课本剧。这样课堂上学生就会动起来、兴奋起来,这样的课堂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三、将文言文阅读向课外延伸,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文言文教学一大难点在于,除了课堂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文言语言环境,要切实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仅仅依靠教材中屈指可数的课文和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落实好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领悟文言文学习方法、感受文言文学习趣味的同时;给学生适当引荐一些短小浅显的文言文课外读物,让学生自主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形成文言文阅读学习小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在关键的地方老师给以点拨,解决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收获的喜悦,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正确引导,促进学生深入阅读
作为课堂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的教师,在课堂研讨的组织中,首先要在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问题的价值要有个衡量标准,从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评价、筛选,有意识地将一般的问题引向深入,将分散的问题引向课题,从而保证师生研讨的问题明确并具有定的价值。要实话实说,适时地引导。讨论应该尽可能深入,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问题还是应该相对地有集中的指向。教师应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对问题进行筛选和引导,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掌握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方法。
五、编写“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习,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数量很多,涉及的文学体裁也非常多,字词句知识越来越丰富。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有的教师老担心学生不懂,讲课时采用传统的“灌鸭式”教学方法,其效果非常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在上新课前的一个星期,教师可以编写每篇文言文“导学案”,指明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特殊句式、重点文言词语、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的时候抓住重点、弄清难点,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及主要学习内容,提高自习能力。在《桃花源记》(初中人教版第三册)中,好多古今异义词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导学案”中就把这个难题当作课前预习的作业让学生先去寻找答案。叫学生首先简单翻译文章,把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勾画好,在老师上课时再逐个提问、解决。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之一,所以在“导学案”中提示学生准确掌握每一个字的读音,能流利朗读文章。“世外桃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故事,“导学案”中让学生利用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去分析文章的主要线索,初步掌握文章的结构。还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历史课本或陶渊明的诗歌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目的等等。这样,学生的预习有了目标,预习就有了针对性,培养了学生的自读能力,也避免教师在上课时的沉闷现象发生。习惯成自然,引导学生自读多了,学生就容易接受“导学案”,教师上课就容易驾驭课堂,学生为主体就会显示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平绕.论初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策略[J].青少年日记,2013(10)
[2]徐秀全.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之分析[J].考试与评价,2011(12)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阅读 策略
一、综合分析法
初中语文课文《陈涉世家》中,关于陈涉起义原因及发动过程的理解和分析,是初中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此,我在教学使用了“综合分析”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把握这部分内容。具体步骤如下:
(一)抓住关键词语(句)进行分析:
1、“失期,法皆斩”----戍卒们由于途中遇雨耽误了期限,按理情有可原,可是按秦朝的军法,都要杀头。这是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
2、“天下苦秦久矣”----秦始皇在位期间建造了许多豪华的宫殿,当时的赋税很重,是前朝的二十倍;徭役兵役繁重,而且刑法严酷,全国百姓在秦王朝的残酷统治下,早已痛苦不堪。这是陈涉起义的根本原因。
(二)理清文段的脉络:
课文依次交代了起义的背景,分析了起义前的谋划,及起义前的“威众”之策。
1、背景:戍卒遇雨失期
2、谋划: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威众之策:置书鱼腹、狐鸣而呼
(三)把握其主旨:
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通过对起义原因及准备过程的记述,揭示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实质是一场反对暴力统治的伟大革命运动,刻画出陈涉这个农民革命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最初形象,表现出他卓越的组织才干。
(四)再看看写作特点:
作者选材详略相间,重点写陈涉谋划起义,而其余如大泽乡遇雨、问卜等都写得简略,这样突出地表现出陈涉的非凡才略。
二、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死记硬背,不但没有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反而产生了厌恶情绪,事与愿违。学生的学习负担十分繁重,文言文本身又很枯燥,如果教学方法单调呆板,学生就不会有太多兴趣。如果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逐字逐句翻译的纯串讲式教学模式,就会使得整个课堂从头到尾呈现出同种节奏,学生很难或很少出现兴奋点,上课开小差甚至打磕睡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习空间,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展示手段,将视频、音乐、朗诵、图片等带入课堂,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缓解学生因长时间诵读而产生的疲劳,播放音乐欣赏或是为了活跃气氛让学生唱唱歌,都是可行的。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召开故事会,举行辩论赛,让学生预习课文后,自编、自导、自演出课本剧。这样课堂上学生就会动起来、兴奋起来,这样的课堂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三、将文言文阅读向课外延伸,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文言文教学一大难点在于,除了课堂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文言语言环境,要切实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仅仅依靠教材中屈指可数的课文和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落实好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领悟文言文学习方法、感受文言文学习趣味的同时;给学生适当引荐一些短小浅显的文言文课外读物,让学生自主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形成文言文阅读学习小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在关键的地方老师给以点拨,解决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收获的喜悦,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正确引导,促进学生深入阅读
作为课堂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的教师,在课堂研讨的组织中,首先要在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问题的价值要有个衡量标准,从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评价、筛选,有意识地将一般的问题引向深入,将分散的问题引向课题,从而保证师生研讨的问题明确并具有定的价值。要实话实说,适时地引导。讨论应该尽可能深入,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问题还是应该相对地有集中的指向。教师应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对问题进行筛选和引导,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掌握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方法。
五、编写“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习,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数量很多,涉及的文学体裁也非常多,字词句知识越来越丰富。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有的教师老担心学生不懂,讲课时采用传统的“灌鸭式”教学方法,其效果非常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在上新课前的一个星期,教师可以编写每篇文言文“导学案”,指明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特殊句式、重点文言词语、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的时候抓住重点、弄清难点,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及主要学习内容,提高自习能力。在《桃花源记》(初中人教版第三册)中,好多古今异义词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导学案”中就把这个难题当作课前预习的作业让学生先去寻找答案。叫学生首先简单翻译文章,把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勾画好,在老师上课时再逐个提问、解决。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之一,所以在“导学案”中提示学生准确掌握每一个字的读音,能流利朗读文章。“世外桃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故事,“导学案”中让学生利用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去分析文章的主要线索,初步掌握文章的结构。还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历史课本或陶渊明的诗歌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目的等等。这样,学生的预习有了目标,预习就有了针对性,培养了学生的自读能力,也避免教师在上课时的沉闷现象发生。习惯成自然,引导学生自读多了,学生就容易接受“导学案”,教师上课就容易驾驭课堂,学生为主体就会显示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平绕.论初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策略[J].青少年日记,2013(10)
[2]徐秀全.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之分析[J].考试与评价,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