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制度解析
“老虎”“苍蝇”一起打,表层含义是对各层面的腐败重拳打击,严厉惩治贪腐分子;深层含义则是在打的过程中驱动各项制度全面运转,确保制度得到充分贯彻落实。首先,制度的实质和精髓在于管用和有效。再完备的制度,如果发挥不出惩治和威慑作用,就只能成为纸老虎、稻草人。其次,只有“老虎”“苍蝇”一起打,才能在制度运转中查找现有制度的缺陷和漏洞,进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和完善,扎紧制度的笼子。再次,只有“老虎”“苍蝇”一起打,才能使新制度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 (摘自《人民日报》)
培养干部要平衡好培养选拔与从严管理的关系
培养选拔和从严管理是干部工作“天平”的两端,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目前,干部工作存在着“重选拔、轻管理”的倾向,一些地方和单位对党员干部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以致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实践中,要认真落实从严治吏的要求,切实把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贯穿于干部“选、育、用、管”各个环节,采取全覆盖谈心谈话、新任职干部双承诺等措施,对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帮助、早纠正,确保干部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摘自《红旗文稿》)
在总体上把握“群众满意度”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旨在让群众得实惠,但前提须是从满足合法合理需求入手,完善服务群众的机制,使群众得到的不只是“一时恩惠”。这就需要优化考核指标和方式,不仅考察“满意度”,对负面评价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定论合理;改进干部作风,筑牢宗旨意识,真心为民解难;对群众诉求要科学研判,合法合理的自当尽力予以解决,不应解决的则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群众理解。无论哪种办理方式,都必须及时公开结果,让群众心中有数。 (摘自《解放军报》)
完善干部考核评价的配套制度
一是建立干部考核评价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分析领导班子和干部综合考评意见,对领导干部提出选拔任用、培养管理、激励约束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二是引入第三方评价制度。对工作量大、专业要求高但不涉密部门的考核,可以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重大工程完成情况评估、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等,可委托专业评估事务所来实施。三是健全干部考核评价责任追究制度。对考评工作人员弄虚作假、考核结果失真失实或违反纪律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以保证干部考核评价工作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摘自《学习时报》)
严格把好动议关
动议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初始环节,动议形成的工作方案贯穿于干部选任全过程,要简便易行、有效管用;后续环节要严格按照工作方案进行,确保组织意图得到贯彻落实,使选拔出来的干部符合岗位设置的需求和班子建设的需要。在民主推荐环节,要按照动议的职位、条件、范围制定推荐方案,合理界定推荐范围。在考察环节,考察的结果要与民主推荐情况及动议环节的分析研判进行比较、相互印证,以实现动议的意图。在讨论决定和任职环节,拟任人选的德才表现要与岗位要求相一致,使选任全程环环相扣、有机衔接。
(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用好责任追究这个“撒手锏”
严格的责任追究,是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督促各级党委、纪委把责任落到实处的“撒手锏”。用好这个“撒手锏”,就必须完善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办法,对每一个问题都要分清党委、纪委、有关部门应负的责任,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坚持有错必究、有责必问,并对责任追究典型案件进行通报曝光。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风建设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
“常、细、长”是作风建设的显著特征和内在规律。把握作风建设的这些规律,就能把作风建设紧紧抓在手上,使作风建设随着各项工作推进而同步深化,把来之不易的良好势头深化下去,把群众期盼的良好作风变成常态。所谓抓常,就是要经常抓、见常态,把作风建设的具体要求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所谓抓细,就是要深入抓、见实招,从细节入手,对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反映的作风问题,要有回应、具体解决;所谓抓长,就是要持久抓、见长效,对作风问题扭住不放、持之以恒。 (摘自《大众日报》)
作风建设要在求真务实上把握“立”與“破”
一方面,始终坚持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既抓看得见摸得着的显绩,又抓促进持续发展的潜绩,让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干部得到重用,努力形成“察真情、说实话,出真招、办实事,下真功、求实效”的干事创业氛围;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反对各种“作秀”现象,让作风漂浮、哗众取宠的行为无以表功。对抓工作浮光掠影、做调研蜻蜓点水,对搞面子工程、急功近利拍脑袋决策,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等现象,要予以坚决批评和反对。 (摘自《河南日报》)
服务不能代替引导
党员干部的身份和职责有两个方面,一是服务群众,二是引导群众。引导群众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服务不能代替引导。在党的群众工作中,服务是目的,引导是手段。离开服务,引导就失去了方向;离开引导,服务就会落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履行好服务的权利,将担当好引导的职责和义务统一于党的事业和每一项工作的全过程,需要党员干部不断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理论政治素养和政策法规水平,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本领。
(摘自《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改善“民生”先听“民声”
“眼睛向上”还是“眼睛向下”决定着“民生”的取向。如若总是瞅着上级领导的眼色“顺杆爬”,虽会在上级眼里获得“政绩”,但在百姓眼里却很难“落好”。不真正了解百姓盼什么,就如同隔靴搔痒,费再大劲也挠不到痒处。领导干部下基层不事先打招呼、不让陪同、不看政绩“风景线”、不带新闻记者,直接深入到农户或田间地头,也就听到了原汁原味的民声,再去服务民生,那才是真正的民生。 (摘自《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整治“好人主义”,关键在选人用人
用人是最大的导向,用什么样的人,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风气。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树立重用老实人、不用老好人的用人导向。注重考察识别干部,既在平时考察干部,又在关键时刻识别干部;既听其言,又观其行,准确甄别老实人与老好人。发挥党组织在选人用人上的把关作用,既坚持群众公认,又不唯票是从,克服简单以票取人现象,大胆起用那些敢于坚持原则、动真碰硬、敢抓敢管的“老实人”,不用那些处世圆滑、不讲原则、讨好谋利的“老好人”,让老实人得实惠、老好人没好处。
(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带头把自己“摆”进去
要把问题找准查实,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领导带头。领导干部要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带头把自己“摆”进去,并注意“摆”的艺术,讲究“摆”的方式,真正带头查摆问题、主动认领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切实整改问题,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要带头开阔胸襟、放下思想包袱,真正沉下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心实意请群众提意见、挑毛病、听诤言,不避重就轻,查表面也查实质、查别人更查自己,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如此,才能實事求是地把自身存在的问题真查出来、真摆出来,为边说边改、立行立改奠定坚实基础。 (摘自《组织人事报》)
“有待解决”不能成为回避矛盾的托词
在教育实践活动查摆问题时,有的干部查摆出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有待”问题待何时解决?杜绝“有待”问题,干部需从思想上纠偏。首先明确“是什么”,用鲜活事例、切身感受将问题具体化,明确与中央要求和群众期待相比有多大差距“有待提高”;其次分析“为什么”,需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深挖问题根源;最后应该明白“做什么”,坚持边查边改,明确整改方法、整改期限,使解决问题的“有待”变为“指日可待”。 (摘自《人民日报》)
政策的生命在于落实到位
政策如何落实?关键是要严于监督,厉行问责。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政策抓落实亦如此。有关部门在确保政策科学合理的前提下,要对政策的落实一抓到底、督促落实。对落实进展缓慢的政策,要查找原因、提出对策,从“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整个抓落实过程中力破“中梗阻”,消除影响政策落地的体制机制障碍。同时,要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机制,借助群众的眼睛,把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看清楚,不让投机取巧者蒙混过关。
(摘自《浙江日报》)
深化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的探索建议
一是建立非定向民主推荐制度,让“推”与“提”适度分离。变过去推“职务”为推“资格”,每年按一定比例非定向推荐产生各地各单位后备干部人选,作为干部动议提名的重要基础。二是完善动议提名制度,让“管”与“任”有效结合。区分实施选任制和委任制干部的选拔方式,厘清干部权力授受关系,引导干部端正“对谁负责”的行为取向。三是改进任职考察制度,让“票”与“绩”高度一致。试行“先谈话推荐、后会议推荐”,克服任前考察中可能出现的唯票取人和拉票现象。四是优化领导班子结构,让“人”与“岗”相匹配。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目标定位,分类建立领导班子结构模型,增强班子配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摘自《红旗文稿》)
“老虎”“苍蝇”一起打,表层含义是对各层面的腐败重拳打击,严厉惩治贪腐分子;深层含义则是在打的过程中驱动各项制度全面运转,确保制度得到充分贯彻落实。首先,制度的实质和精髓在于管用和有效。再完备的制度,如果发挥不出惩治和威慑作用,就只能成为纸老虎、稻草人。其次,只有“老虎”“苍蝇”一起打,才能在制度运转中查找现有制度的缺陷和漏洞,进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和完善,扎紧制度的笼子。再次,只有“老虎”“苍蝇”一起打,才能使新制度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 (摘自《人民日报》)
培养干部要平衡好培养选拔与从严管理的关系
培养选拔和从严管理是干部工作“天平”的两端,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目前,干部工作存在着“重选拔、轻管理”的倾向,一些地方和单位对党员干部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以致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实践中,要认真落实从严治吏的要求,切实把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贯穿于干部“选、育、用、管”各个环节,采取全覆盖谈心谈话、新任职干部双承诺等措施,对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帮助、早纠正,确保干部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摘自《红旗文稿》)
在总体上把握“群众满意度”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旨在让群众得实惠,但前提须是从满足合法合理需求入手,完善服务群众的机制,使群众得到的不只是“一时恩惠”。这就需要优化考核指标和方式,不仅考察“满意度”,对负面评价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定论合理;改进干部作风,筑牢宗旨意识,真心为民解难;对群众诉求要科学研判,合法合理的自当尽力予以解决,不应解决的则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群众理解。无论哪种办理方式,都必须及时公开结果,让群众心中有数。 (摘自《解放军报》)
完善干部考核评价的配套制度
一是建立干部考核评价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分析领导班子和干部综合考评意见,对领导干部提出选拔任用、培养管理、激励约束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二是引入第三方评价制度。对工作量大、专业要求高但不涉密部门的考核,可以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重大工程完成情况评估、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等,可委托专业评估事务所来实施。三是健全干部考核评价责任追究制度。对考评工作人员弄虚作假、考核结果失真失实或违反纪律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以保证干部考核评价工作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摘自《学习时报》)
严格把好动议关
动议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初始环节,动议形成的工作方案贯穿于干部选任全过程,要简便易行、有效管用;后续环节要严格按照工作方案进行,确保组织意图得到贯彻落实,使选拔出来的干部符合岗位设置的需求和班子建设的需要。在民主推荐环节,要按照动议的职位、条件、范围制定推荐方案,合理界定推荐范围。在考察环节,考察的结果要与民主推荐情况及动议环节的分析研判进行比较、相互印证,以实现动议的意图。在讨论决定和任职环节,拟任人选的德才表现要与岗位要求相一致,使选任全程环环相扣、有机衔接。
(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用好责任追究这个“撒手锏”
严格的责任追究,是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督促各级党委、纪委把责任落到实处的“撒手锏”。用好这个“撒手锏”,就必须完善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办法,对每一个问题都要分清党委、纪委、有关部门应负的责任,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坚持有错必究、有责必问,并对责任追究典型案件进行通报曝光。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风建设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
“常、细、长”是作风建设的显著特征和内在规律。把握作风建设的这些规律,就能把作风建设紧紧抓在手上,使作风建设随着各项工作推进而同步深化,把来之不易的良好势头深化下去,把群众期盼的良好作风变成常态。所谓抓常,就是要经常抓、见常态,把作风建设的具体要求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所谓抓细,就是要深入抓、见实招,从细节入手,对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反映的作风问题,要有回应、具体解决;所谓抓长,就是要持久抓、见长效,对作风问题扭住不放、持之以恒。 (摘自《大众日报》)
作风建设要在求真务实上把握“立”與“破”
一方面,始终坚持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既抓看得见摸得着的显绩,又抓促进持续发展的潜绩,让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干部得到重用,努力形成“察真情、说实话,出真招、办实事,下真功、求实效”的干事创业氛围;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反对各种“作秀”现象,让作风漂浮、哗众取宠的行为无以表功。对抓工作浮光掠影、做调研蜻蜓点水,对搞面子工程、急功近利拍脑袋决策,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等现象,要予以坚决批评和反对。 (摘自《河南日报》)
服务不能代替引导
党员干部的身份和职责有两个方面,一是服务群众,二是引导群众。引导群众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服务不能代替引导。在党的群众工作中,服务是目的,引导是手段。离开服务,引导就失去了方向;离开引导,服务就会落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履行好服务的权利,将担当好引导的职责和义务统一于党的事业和每一项工作的全过程,需要党员干部不断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理论政治素养和政策法规水平,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本领。
(摘自《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改善“民生”先听“民声”
“眼睛向上”还是“眼睛向下”决定着“民生”的取向。如若总是瞅着上级领导的眼色“顺杆爬”,虽会在上级眼里获得“政绩”,但在百姓眼里却很难“落好”。不真正了解百姓盼什么,就如同隔靴搔痒,费再大劲也挠不到痒处。领导干部下基层不事先打招呼、不让陪同、不看政绩“风景线”、不带新闻记者,直接深入到农户或田间地头,也就听到了原汁原味的民声,再去服务民生,那才是真正的民生。 (摘自《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整治“好人主义”,关键在选人用人
用人是最大的导向,用什么样的人,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风气。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树立重用老实人、不用老好人的用人导向。注重考察识别干部,既在平时考察干部,又在关键时刻识别干部;既听其言,又观其行,准确甄别老实人与老好人。发挥党组织在选人用人上的把关作用,既坚持群众公认,又不唯票是从,克服简单以票取人现象,大胆起用那些敢于坚持原则、动真碰硬、敢抓敢管的“老实人”,不用那些处世圆滑、不讲原则、讨好谋利的“老好人”,让老实人得实惠、老好人没好处。
(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带头把自己“摆”进去
要把问题找准查实,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领导带头。领导干部要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带头把自己“摆”进去,并注意“摆”的艺术,讲究“摆”的方式,真正带头查摆问题、主动认领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切实整改问题,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要带头开阔胸襟、放下思想包袱,真正沉下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心实意请群众提意见、挑毛病、听诤言,不避重就轻,查表面也查实质、查别人更查自己,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如此,才能實事求是地把自身存在的问题真查出来、真摆出来,为边说边改、立行立改奠定坚实基础。 (摘自《组织人事报》)
“有待解决”不能成为回避矛盾的托词
在教育实践活动查摆问题时,有的干部查摆出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有待”问题待何时解决?杜绝“有待”问题,干部需从思想上纠偏。首先明确“是什么”,用鲜活事例、切身感受将问题具体化,明确与中央要求和群众期待相比有多大差距“有待提高”;其次分析“为什么”,需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深挖问题根源;最后应该明白“做什么”,坚持边查边改,明确整改方法、整改期限,使解决问题的“有待”变为“指日可待”。 (摘自《人民日报》)
政策的生命在于落实到位
政策如何落实?关键是要严于监督,厉行问责。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政策抓落实亦如此。有关部门在确保政策科学合理的前提下,要对政策的落实一抓到底、督促落实。对落实进展缓慢的政策,要查找原因、提出对策,从“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整个抓落实过程中力破“中梗阻”,消除影响政策落地的体制机制障碍。同时,要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机制,借助群众的眼睛,把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看清楚,不让投机取巧者蒙混过关。
(摘自《浙江日报》)
深化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的探索建议
一是建立非定向民主推荐制度,让“推”与“提”适度分离。变过去推“职务”为推“资格”,每年按一定比例非定向推荐产生各地各单位后备干部人选,作为干部动议提名的重要基础。二是完善动议提名制度,让“管”与“任”有效结合。区分实施选任制和委任制干部的选拔方式,厘清干部权力授受关系,引导干部端正“对谁负责”的行为取向。三是改进任职考察制度,让“票”与“绩”高度一致。试行“先谈话推荐、后会议推荐”,克服任前考察中可能出现的唯票取人和拉票现象。四是优化领导班子结构,让“人”与“岗”相匹配。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目标定位,分类建立领导班子结构模型,增强班子配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摘自《红旗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