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们不断的探索外部世界,感知事物的本质,归根结底认识总是基于感性的基础,我们从事艺术工作,就是要发挥自身的意志力去感受。
关键词:艺术;艺术家;个人强力意志;自由艺术
《偶像的黄昏》是尼采晚年一本重要著作,用尼采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是我最重要的哲学异端邪说的总结”。本书也的确以一种浓缩的形式展示了尼采在认识论、伦理学、美学诸多领域的基本哲学思想。
本文旨在解读尼采在美学方面的论述,当然只属于个人的片面之言。关于美学方面的解读出现在书中“一个不合时宜者的漫游”篇章,在尼采的哲学思想中较为突出的是他对个人强力意志的肯定,艺术应该是艺术家强力意志的体现,艺术只是艺术家表达自我的载体,也可以说艺术品诞生的那一刻它就不属于艺术家了,正如我们看见一位美女在喝一杯饮料,我们感觉画面很美,她的举手投足都很美。美女喝完饮料走了以后,我们看着饮料瓶也會回忆起刚才的画面。但对于美女本人来说她就在在享受喝的过程。因此从艺术家出发,创作过程中的体验才是艺术本身,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当代艺术的解读更多的要去了解艺术家本人的创作思路和理念。随之来的一个新的问题,艺术品的可读性越来越低,画面的多义性越来越丰富,甚至作者在刻意营造这种多义性。
人们只知道尼采说“上帝死了”,却不知尼采的重点是在论述人类失去信仰以后的困境,人摆脱了束缚的枷锁,一部分精英分子是获得了自由,但对于普通的民众他们陷入了虚无,自由变成了新的枷锁,我们的审美趣味变得越来越低俗,冷传媒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已经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尼采所提出的这一观点为界,之前艺术为宗教神学、世俗政治服务,那么之后的艺术该如何发展!艺术作品缺少了一个至高的评价标准无可厚非是好的,艺术是自由的,但对于“自由的艺术”我们给不出一个准确的概念来界定。尼采在书中讲到“如果把道德劝诫和人性改善的目的从艺术中排除出去,那么,用不多久就会产生一个后果;艺术完全是无目的、无目标、无意义的,简言之,为艺术而艺术——一条咬住自己尾巴的蛔虫。”刚开始我们把艺术从宗教里解救出来,然后把艺术从严谨的造型中释放出来,紧接着色彩也放纵起来,后来人人都是艺术家了,杜尚将一个小便池放在展厅,人们说这也是艺术。那么我禁不住反思究竟什么不是艺术,如果一个概念囊括了自身的反面这不就成了一个悖论吗?我们谈论的艺术究竟还存在吗?在让艺术自由的过程中应该保留下什么?
我们经常说“为艺术而艺术”,摒弃艺术中的真和善,追求“自在之美”,如果在艺术表达中不考虑人最美好的品质和道德,脱离了人本身而探讨艺术,那“自在之美”纯粹是一句空话,它就失去了作为人的意识表达的根据和立足点。只有人把自己的主观意志映照在事物中,他才会从中感受到美的存在!也就如尼采所说“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艺术家和观看者之间就是一种解码过程,在这里的观看者也要做不同的区分,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不可否认存在差异,只是现在的文化融合让我们慢慢适应了这样的差异。如果将西方的油画拿给非洲的土著部落去看,他们并不会感到写实和唯美。这一例子可以在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中找到例证。第八章 《第三维的多义性》第九节中一位印第安人说卡特琳所画是“只是半张人”显然他们对西方用来表现体积感的明暗技法不理解。甚至不同的艺术家之间对艺术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解读。在中国艺术家极力追求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我们忽略了国内的群体。西方整个美术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脉络和历史。当我们全盘吸收了西方各种风格和流派后,显得手忙脚乱。不可否认中国普遍存在审美缺失,在艺术品市场中,缺少喜欢艺术的中产阶级。收藏艺术品的大多数也是为了投机。我们也会发现真正得到国际认可的中国艺术家,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特语言,而这种创作语言一部分带有鲜明的中国元素。只是他们在创作的手法上借鉴了西方的绘画手法,被西方所认可。如果将受众换做中国群体,我们的审美趣味更倾向于国画中的美感,甚至国内画西画的画家也在借鉴中国画元素。正如佛教传入中国后发扬光大,发展到后期的中国佛教已经完全是饱含东方文化的宗教。当两个陌生的文化相互碰撞,起先可能会有一些隔阂,但最终都会相互借鉴,完善自己。这是从大的方面来看。对于完全表达自我的艺术家也是一样,一个人不可能脱离自己的生活环境而谈自我。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也是一样。每个艺术家的艺术追求不同,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表达出自己内心所期望的作品便是美的。
艺术作为一种沟通方式将艺术家和喜欢作品的受众联系在一起,除去艺术作品的价格和作者本人的影响。当一个画家单纯的因为喜欢这样画,一个人单纯的喜欢他的画,艺术便已经达到它的目的了。到这里我们似乎就能得出艺术真正应该保留下来的是什么了,是艺术家自我真实的表达、是艺术品完整的呈现、是懂得欣赏艺术的受众。我创作了美,那么什么是丑?一切衰败的人和事物便是丑的,正如美的创作是升华的过程,丑便是一个慢慢走向衰败的过程。我们选择了妥协,在艺术创作中选择了哗众取宠那便是不真实的是丑的。真正自由的艺术应该远离权威的艺术鉴赏,表达艺术家自身的真实感受,能够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完整的表述出来即可。因为艺术是深刻的。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人慢慢的实践。
作者简介:
包磊,1992年11月29日出生,性别:男,籍贯:甘肃庆阳,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油画研究。
关键词:艺术;艺术家;个人强力意志;自由艺术
《偶像的黄昏》是尼采晚年一本重要著作,用尼采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是我最重要的哲学异端邪说的总结”。本书也的确以一种浓缩的形式展示了尼采在认识论、伦理学、美学诸多领域的基本哲学思想。
本文旨在解读尼采在美学方面的论述,当然只属于个人的片面之言。关于美学方面的解读出现在书中“一个不合时宜者的漫游”篇章,在尼采的哲学思想中较为突出的是他对个人强力意志的肯定,艺术应该是艺术家强力意志的体现,艺术只是艺术家表达自我的载体,也可以说艺术品诞生的那一刻它就不属于艺术家了,正如我们看见一位美女在喝一杯饮料,我们感觉画面很美,她的举手投足都很美。美女喝完饮料走了以后,我们看着饮料瓶也會回忆起刚才的画面。但对于美女本人来说她就在在享受喝的过程。因此从艺术家出发,创作过程中的体验才是艺术本身,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当代艺术的解读更多的要去了解艺术家本人的创作思路和理念。随之来的一个新的问题,艺术品的可读性越来越低,画面的多义性越来越丰富,甚至作者在刻意营造这种多义性。
人们只知道尼采说“上帝死了”,却不知尼采的重点是在论述人类失去信仰以后的困境,人摆脱了束缚的枷锁,一部分精英分子是获得了自由,但对于普通的民众他们陷入了虚无,自由变成了新的枷锁,我们的审美趣味变得越来越低俗,冷传媒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已经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尼采所提出的这一观点为界,之前艺术为宗教神学、世俗政治服务,那么之后的艺术该如何发展!艺术作品缺少了一个至高的评价标准无可厚非是好的,艺术是自由的,但对于“自由的艺术”我们给不出一个准确的概念来界定。尼采在书中讲到“如果把道德劝诫和人性改善的目的从艺术中排除出去,那么,用不多久就会产生一个后果;艺术完全是无目的、无目标、无意义的,简言之,为艺术而艺术——一条咬住自己尾巴的蛔虫。”刚开始我们把艺术从宗教里解救出来,然后把艺术从严谨的造型中释放出来,紧接着色彩也放纵起来,后来人人都是艺术家了,杜尚将一个小便池放在展厅,人们说这也是艺术。那么我禁不住反思究竟什么不是艺术,如果一个概念囊括了自身的反面这不就成了一个悖论吗?我们谈论的艺术究竟还存在吗?在让艺术自由的过程中应该保留下什么?
我们经常说“为艺术而艺术”,摒弃艺术中的真和善,追求“自在之美”,如果在艺术表达中不考虑人最美好的品质和道德,脱离了人本身而探讨艺术,那“自在之美”纯粹是一句空话,它就失去了作为人的意识表达的根据和立足点。只有人把自己的主观意志映照在事物中,他才会从中感受到美的存在!也就如尼采所说“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艺术家和观看者之间就是一种解码过程,在这里的观看者也要做不同的区分,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不可否认存在差异,只是现在的文化融合让我们慢慢适应了这样的差异。如果将西方的油画拿给非洲的土著部落去看,他们并不会感到写实和唯美。这一例子可以在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中找到例证。第八章 《第三维的多义性》第九节中一位印第安人说卡特琳所画是“只是半张人”显然他们对西方用来表现体积感的明暗技法不理解。甚至不同的艺术家之间对艺术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解读。在中国艺术家极力追求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我们忽略了国内的群体。西方整个美术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脉络和历史。当我们全盘吸收了西方各种风格和流派后,显得手忙脚乱。不可否认中国普遍存在审美缺失,在艺术品市场中,缺少喜欢艺术的中产阶级。收藏艺术品的大多数也是为了投机。我们也会发现真正得到国际认可的中国艺术家,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特语言,而这种创作语言一部分带有鲜明的中国元素。只是他们在创作的手法上借鉴了西方的绘画手法,被西方所认可。如果将受众换做中国群体,我们的审美趣味更倾向于国画中的美感,甚至国内画西画的画家也在借鉴中国画元素。正如佛教传入中国后发扬光大,发展到后期的中国佛教已经完全是饱含东方文化的宗教。当两个陌生的文化相互碰撞,起先可能会有一些隔阂,但最终都会相互借鉴,完善自己。这是从大的方面来看。对于完全表达自我的艺术家也是一样,一个人不可能脱离自己的生活环境而谈自我。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也是一样。每个艺术家的艺术追求不同,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表达出自己内心所期望的作品便是美的。
艺术作为一种沟通方式将艺术家和喜欢作品的受众联系在一起,除去艺术作品的价格和作者本人的影响。当一个画家单纯的因为喜欢这样画,一个人单纯的喜欢他的画,艺术便已经达到它的目的了。到这里我们似乎就能得出艺术真正应该保留下来的是什么了,是艺术家自我真实的表达、是艺术品完整的呈现、是懂得欣赏艺术的受众。我创作了美,那么什么是丑?一切衰败的人和事物便是丑的,正如美的创作是升华的过程,丑便是一个慢慢走向衰败的过程。我们选择了妥协,在艺术创作中选择了哗众取宠那便是不真实的是丑的。真正自由的艺术应该远离权威的艺术鉴赏,表达艺术家自身的真实感受,能够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完整的表述出来即可。因为艺术是深刻的。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人慢慢的实践。
作者简介:
包磊,1992年11月29日出生,性别:男,籍贯:甘肃庆阳,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油画研究。